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glin 畸形 直径 2~5μm 嗜碱性包含物,似 Döhle 小体,但与感 染无关;而与含巨大血小板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 形成机制:由 RNA 构成 · 鉴 别 : 与 中 毒 改 变 的 DÖhle 小 体 比 较 :
May-Hegglin 畸形包涵体:更大、更圆、随机分 布(常见于分叶核之间;并非象中毒改变时 DÖhle 小体位于胞质边缘),不伴中毒颗粒、空泡(除非 伴发感染)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Chediak-Higashi 畸形 各种白细胞
· 形成机制:异常溶酶体颗粒融合所致 · 临床意义:见于 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 Alder-Reilly 畸形 · 形态特征:NC 胞质(或其他 WBC)含巨大、深
染嗜天青颗粒,但不伴中毒变化(WBC 增多、核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摘要:一、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基本概念二、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检测方法三、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形态2.白细胞形态3.血小板形态四、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应用五、总结正文: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外周血细胞形态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外观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基本概念外周血细胞形态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外观特征。

红细胞形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染色质等方面;白细胞形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核形等方面;血小板形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颗粒等方面。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检测方法临床检测外周血细胞形态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

在光学显微镜下,医生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此外,现代医学还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对血细胞形态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异常常见于多种疾病,如缺铁性贫血、β-地贫、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可以对上述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2.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异常常见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疾病等。

通过观察白细胞形态的变化,可以对病因进行初步判断,并为抗生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3.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形态异常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通过观察血小板形态的变化,可以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异常,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等疾病;通过观察白细胞形态异常,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疾病;通过观察血小板形态异常,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五、总结外周血细胞形态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血常规检验方法,通过在玻片上涂抹一层薄薄的血涂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血涂片分析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正常、白细胞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出血等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筛查一些常见的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白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异常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这些疾病。

红细胞形态的异常可以提示血液病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存在。

血涂片分析在筛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涂片分析可以评估个体的免疫功能。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个体的免疫系统是否正常。

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免疫功能的状态,异常的淋巴细胞比例可以提示免疫功能的低下。

观察血涂片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可以评估个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血涂片分析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一些特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治疗。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感染、出血等疾病。

血细胞分析原理及白细胞散点图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原理及白细胞散点图临床意义

白细胞散点图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可能出现免疫细胞异常分布和功能异常。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可能出现红细胞、血小板等异常分布和功能异常。
04 血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CHAPTER
血细胞分析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2
感染性疾病诊断
肿瘤筛查
01
血细胞分析可以检测肿瘤标志物和异常细胞,有助于早期发现
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鉴别肿瘤类型
02
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对肿瘤进行分类和鉴别,有助于确定治
疗方案。
监测肿瘤进展
03
通过定期检测血细胞分析,可以观察肿瘤的发展情况,为制定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细胞分析在其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血液系统疾病
CHAPTER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自动化与智能化
提高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检测精度和 效率。
高通量与快速检测
研发更快速、高通量的血细胞分析技术,缩短检测时间,满足临 床快速诊断的需求。
多参数与多维度分析
拓展血细胞分析的参数范围,从形态学向功能学转变,提供更多 维度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血细胞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有助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 感冒等。
鉴别感染类型
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 型检测血细胞分析,可以观察感染的进展 和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细胞分析在肿瘤筛查中的价值
白细胞散点图在疾病诊断中的深入研究
疾病特异性散点图特征
深入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散点图的特征表现,建立疾病特 异性散点图谱。

9白细胞形态、白加分意义

9白细胞形态、白加分意义

胞 核
大多无折叠, 染色质为块状排列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单核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临床诊断 和监测感染很有价值。
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 血片复检时,应特别注意观察。 所谓“毒性”变化,它是指中性粒细胞在 细菌的抗原和内毒素的刺激下,造成的一 种形态学变化。
核左移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 不增高、甚至减低。 见于:1)再障、粒细胞减少症 2)严重感染而机体反应性低下
核右移 概念: 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 中性粒细胞>3%时,称核右移。 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 见于:1)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恶性贫血
增多: N明显减少所致相对性增多 某些传染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减少: N明显增多所致相对性减少 接触放射线
细胞大小不等
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
杜勒体 退行性变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
在病毒性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会发生增殖并
向浆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
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 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蓝染加深,有的 含有空泡;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 偶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
1.年龄 2.日间变化 晨低下午高;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3.运动、疼痛、情绪的影响 使白细胞增高,以N增高为主 4.妊娠与分娩 白细胞增高
新生儿白细胞较高 3个月后总数减低至成人水平 N与L变化曲线的第1次交叉在 6~9d,第2次交叉在4~5y
两交叉点之间阶段:L高于N
白细胞的年龄变化曲线
增多 急性感染、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减少 某些感染、血液系统疾病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1.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

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

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 粒系正常或偏低,可见巨晚 幼、巨杆状粒细胞;成熟粒 细胞核分叶过多。
• 巨核系可有巨幼变、分叶多 现象。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3/69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4/69
骨髓增生活跃或显著活跃;
粒/红百分比降低;
红系增生旺盛,百分比增 高或显著增高,以中晚幼 红为主,幼红细胞可出现 H-J小体,卡博环,可见嗜 碱点彩及嗜多色性红细胞。 核分裂像易见;
粒系正常或相对偏低,无 显著形态改变;
巨核系无显著形态改变。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5/69
• 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 骨髓细胞形态检测提供增生性贫血证据,多
数溶贫确实诊需要依靠溶血性试验等。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6/69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

骨髓增生活跃低水平或低下、极 度低下;
➢ WHO分型:骨髓中原始及幼维单核细胞 ≥20%,单核系细胞(原、幼及成熟单核细胞 )≥80%,可有Auer小体;粒系细胞<20%。
---急性原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单核系细胞 中绝大多数为原单核细胞(≥80%)。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单核系细胞中 绝大多数为幼单核细胞(原单核细胞<80% )。
27/69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8/69
细胞形态学在白血病诊疗中应用
• FAB分型 (1976年、1985年) • MICM分型 (二十世纪90年代) • WHO分型(1997年、年、年、年)
细胞形态学对于临床诊断的意义
29/69
FAB分型
• 急性白血病诊疗标准: 外周血或骨髓中blast(原始)≥30%。
细胞形态学 对于临床诊疗意义

白细胞分类的各项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的各项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的各项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年龄;日间变化;妊娠与分娩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3)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增多临床意义:1)过敏性疾患: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减少: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减少:速发型超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

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可更多。

病理性增多1)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疟病、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图-2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图-4图-4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粗大、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

4.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

空泡是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中(见图-5) 。

家族性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Jordan’s 异常)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患者在无任何感染情况下,其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持续存在多数空泡,单核细胞甚至淋巴细胞胞质中也可见空泡(见图-6)。

图-5图-6图-5视野中三个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空泡及中毒颗粒。

图-6为Jordan’s异常患者血涂片。

视野中可见二个中性粒细胞和一个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多数空泡。

5. 中性粒细胞核变性中性粒细胞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核变性主要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破碎等改变。

核固缩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发生浓聚、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块状。

核溶解时则可见胞核肿胀(见图-7),核染色质结构不清,着色浅淡。

伴有核破碎时,细胞核轮廓模糊。

中性粒细胞核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图-7中性粒细胞核变性6.中性粒细胞杜勒小体杜勒小体(D?hle bodies) 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的蓝色区域,直径约l~2μm,可一个或多个。

由于严重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发育不良,胞质局部不成熟,残存RNA等嗜碱性物质,故染色后呈蓝色。

杜勒小体主要见于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等。

图-8图-9图-8和图-9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1或多片蓝色斑块。

图14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还可见空泡。

7. 假性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t)畸形Pelger-Hu?t畸形为中性粒细胞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核分叶障碍,细胞核呈单个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花生形、眼镜形或肾形等。

核染色质高度浓聚。

Pelger-Hu?t畸形为少见类型血液病。

杂合子患者血片中异常粒细胞可达70~90%,纯合子者可达100%。

临床上患有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接受某些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可出现类似Pelger-Hu?t畸形的形态改变,称为获得性或假性Pelger-Hu?t畸形图-10图-10为MD视野中可见中性粒细胞胞核不分叶或只分为二叶。

8.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

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

其中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尤为显著,异型淋巴细胞>10%,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性疾患中常见的类型。

淋巴细胞增高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是机体对病毒等刺激发生的异常血象变化。

本症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壮年。

患者有明显的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常见肝、脾肿大。

WBC正常或轻度增高,多<20×109/L,发病早期常表现中性粒细胞增高,随病情进展淋巴细胞逐渐增高,可达60~90%。

异型淋巴细胞>10%。

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三型:Ⅰ型(空泡型)此型最为常见。

淋巴细胞胞体大小正常或稍大,多呈圆形。

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粗糙,呈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中等,深蓝色,常有空泡,一般无颗粒(图-11)。

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淋巴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

胞核圆形、椭圆形,可见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浓染,可见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丰富,淡蓝色,边缘较深染,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图-12)。

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多呈圆形。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致,可见1~2个核仁。

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不见颗粒,可见少数空泡(图-13)。

图-11 Ⅰ型异型淋巴细胞图-12 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图-13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2)鉴别诊断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多无难度,但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异,为明确诊断仍应与某些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加以鉴别,以免误诊。

①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急淋白血病某些临床特征有较为相似之处。

如二者均好发于青少年;均可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WBC增高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淋巴细胞增高,白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常>40%,中性粒细胞相对减低,但常可见核左移。

异型淋巴细胞>10%,若异型淋巴细胞以Ⅰ型或Ⅱ型者为主,由于其形态特征明显而易于诊断。

但若以幼稚型居多时,则需根据其他检验方可确诊。

如血清EB病毒抗体(IgM)阳性,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急淋白血病患者除WBC增高外,多伴有贫血和PLT减低,血片中可见数量不等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

骨髓检验二者截然不同。

急淋白血病时骨髓中有核细胞极度增生,以原淋巴细胞为主,>30%,PAS反应(糖原染色)呈强阳性。

80%左右急淋白血病为B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CD10、CD19、CD22、CD20、cyCD79a等B淋巴细胞免疫标志。

白血病时还可有遗传学变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中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或仅轻度增高,可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且异型淋巴细胞多属T淋巴细胞。

②与淋巴细胞慢性增殖性疾病鉴别淋巴细胞慢性增殖性疾患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巨球蛋白血症等其临床特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多好发于老年人,起病隐匿,进展较慢,可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异常细胞多分化较好,形态特点较为明确。

但某些形态变异或不典型病例,仅凭细胞形态学不足以作出诊断时,尚需加以鉴别。

此时根据骨髓检验、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免疫表型、某些血清学检验如血清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电泳、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③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鉴别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也好发于儿童,但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及异常体征,部分患儿表现低热或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肝、脾肿大,无全身淋巴结肿大。

患者WBC增高,可达(20~30)×109/L,甚至更高。

白细胞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可>60%,重者可>90%。

但增生的淋巴细胞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偶见异型淋巴细胞。

嗜异凝集试验阴性,EB病毒抗体阴性。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与柯萨奇病毒、12型腺病毒等感染有关。

9. 淋巴细胞增高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占20~40%,绝对计数为(1.0~4.8)×109/L。

婴幼儿淋巴细胞可生理性增高,新生儿淋巴细胞可高达50%以上,并持续至6~7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高分为相对增高和绝对增高。

相对性淋巴细胞增高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等,由于中性粒细胞严重减低以致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但绝对计数不增高。

成人血液淋巴细胞计数>5.0×109/L时,称为淋巴细胞增高。

图-14图-14为一新生儿血涂片。

视野中可见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1)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性感染疾患,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

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感染也可引起淋巴细胞增高。

此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血液学包括细胞形态学检验、血清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2)淋巴细胞系统恶性肿瘤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WBC增高,可达(10~30)×109/L甚至更高。

细胞分类时以原淋巴细胞为主,可达90%以上。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涂片中易见篮状细胞,偶可见幼红细胞。

多数患者伴贫血和PLT减低。

②淋巴细胞慢性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高分化淋巴瘤白血病等。

其中毛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低,但白细胞分类时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并可见数量不等的毛细胞。

10. 嗜酸粒细胞增高由于嗜酸粒细胞在外周血中所占比例有限,非显著性增高时,多不会导致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嗜酸粒细胞>5%、绝对数>0.5×109/L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高(eosinophilia)。

嗜酸粒细胞计数与昼夜生理变化和家族遗传等有关。

常见引起嗜酸粒细胞增高的病因如下。

(1)反应性增高①最多见于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或药物过敏等,嗜酸粒细胞增高可>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