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学检查方法,也是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等多个方面。

通过血涂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许多疾病,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

血涂片是将新鲜的患者全血涂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后,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观察这些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贫血、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贫血时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异常等特征;白细胞增多时,可见到大量的白细胞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减少时,可在血涂片上观察到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减少。

血涂片分析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功能情况。

红细胞的功能是携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免疫防御,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

通过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到这些血细胞的功能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功能是否正常。

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地中海贫血;白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功能情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血涂片分析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涂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患者的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等情况的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贫血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治疗白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白细胞数量的下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血小板数量的增加。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涂片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观察血涂片,医生能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首先,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红细胞系统。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贫血的原因。

如果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和贫乏的情况,那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缺铁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红细胞内部是否存在异常,比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综合征。

其次,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白细胞系统的信息。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抵御外来病菌和抗原,保护我们的健康。

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

如果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则很有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而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

另外,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评估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能够帮助形成血栓,控制出血。

通过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问题。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那可能导致易出血或过度出血。

而如果血小板数量过高,那可能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形成血栓。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一些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比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提供其他有关细胞和细胞器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红细胞内部,医生可以检测铁粒在细胞内的沉积,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过多的铁负荷。

此外,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提供关于骨髓的信息,例如成熟度和增生情况。

而通过观察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骨髓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血液,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动态反映了机体造血、营养、免疫等多方面的状态。

要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外周血涂片镜检无疑是最经济、最快速的手段。

但在今天,即使是血液科,亲自动手镜检的临床医生也已少之又少。

鉴于血细胞形态学的专业性,方便临床医生判读检验结果,促进沟通,在此简要介绍外周血涂片镜检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外周血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就是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性质分析。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血球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医学检查越来越重要,该检查在感染分类、血液寄生虫、白血病、血小板疾病以及贫血等试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外周血细胞学观察,可以将某些病症的发生与发展精准反映出来,在临床诊疗中的用途非常重要。

2.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适用范围对于有发热待查、贫血、出血、肝脾及外周淋巴结肿大等患者,及其他需要在血常规机检项目外检查血细胞数量与形态的患者均适用。

3.外周血涂片的标本通常临床制备外周血涂片的血液是静脉采集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采集的血标本一般用于直接涂片;静脉血一般经EDTA抗凝,物理抗凝后制备血涂片,对血细胞形态有影响,且无法观察到成堆血小板,无法判断血小板无力症等。

因此对血细胞形态的最佳观察标本就是毛细血管采集标本。

·毛细血管采集血液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多选择无名指采血,将皮肤刺破,拭去第一滴血液,及时采一滴血液,制作血涂片,该方法所制备血液涂片几乎不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EDTA抗凝血EDTA抗凝剂内放入所采集静脉血,并充分混匀,采集标本后4h内完成推片;如果需用陈旧血的血常规抗凝血进行涂片,也尽量不要超过24小时。

因为采血数小时后细胞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改变程度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加大,例如出现红细胞皱缩,细胞出现溶解和空泡,胞质中颗粒浓缩呈中毒颗粒样,核扭曲,核固缩,核破碎等;高脂血症更易改变粒细胞形态。

·物理抗凝血通常是在浓缩血中探寻红斑狼疮等异常细胞,有助于异常细胞检出率的提升。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查PPT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查PPT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 查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外周血涂片检查基础知识 • 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局限
性 •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检验科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外周血中细胞形 态和数量,从而协助诊断疾病。
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有助 于诊断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 等疾病。
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有助 于诊断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肿瘤。
监测肿瘤治疗反应
监测化疗效果
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细 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评估化疗
效果和肿瘤缓情况。
监测放疗效果
通过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评估放疗对血液系统的损伤程度 和恢复情况。
背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涂片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性
01
协助诊断
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和数量 的异常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02
监测病情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监测病情变 化和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指导治疗
根据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指导治疗方向和方 法,例如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02 外周血涂片检查基础知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通过观察 外周血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查 方法,用于协助诊断疾病和评估 健康状况。
分类
根据检查目的和要求,外周血涂 片检查可分为常规检查、特殊染 色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患者采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对象检查结果。

结果对照组对象镜检结果基本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而发热患者镜检结果显示异常率高达55.00%(44/80),而仪器分析结果显示异常率则为22.50%(18/80),镜检所得异常率明显高于仪器分析所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周血涂片检查能进一步明确发热患者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结合临床、细菌培养等检查,可以提高临床确诊率,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很高的意义,值得借鉴。

【关键词】发热外周血涂片检查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95-02发热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病因判断却十分复杂[1],对于如何鉴别感染或非感染,真菌性、病毒性还是寄生虫感染等,单纯依靠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细菌培养等检测,还无法完全准确评定[2],因此需要依靠血细胞计数与细胞形态观察才能更好的鉴别。

近几年,我院针对接诊的发热患者采取外周血涂片检查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3月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5~50岁,均值35.3±5.4岁。

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2~54岁,均值35.9±5.6岁。

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所用仪器与材料包括显微镜(日本Olympus)、细胞分析仪(迈瑞BC-5500五分类)及其相关的配套试剂,以及瑞氏染液等,相关的操作应严格按照规程与说明书执行。

周围血涂片形态和临床意义

周围血涂片形态和临床意义
47
红细胞形状异常
10.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e):指红细 胞形态发生无规律的明显改变。如泪滴状、梨 形、棍棒形及新月形。最常见于具有巨幼细胞 性贫血(MA)。可能是由于贫血严重而造血 原料不足,在骨髓内粗制滥造所致。也可能是 红细胞脆性较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
48
红细胞形态不整
41
42
红细胞形状异常
7.皱缩红细胞:也称钝锯齿形红细胞(echinocyte), 主要由于高渗、制片不当等原因造成,红细胞周边呈钝 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相等,长短一致。
43
皱缩红细胞
44
红细胞形状异常
8.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形如泪滴 或梨状,正常人偶见。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0
原始红细胞
• 胞体:直径15-20μm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 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 核仁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 染浅蓝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 深蓝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71
33
椭圆形红细胞
34
红细胞形状异常
3.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 位染色较深,其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 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常见于各种低色素贫 血(主要是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
35
靶形红细胞
36
红细胞形状异常
4.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苍 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的嘴巴或鱼口。血涂片 中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 症(HST),常>10%。也可见于酒精中毒、小 儿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等。
3.嗜多色性(polychromic):属于尚未成熟的 红细胞,呈淡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大,相当于 活体染色的网织红细胞。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 等嗜碱性物质RNA与血红蛋白并存,因此呈嗜多 色性。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血涂片分析是血常规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血涂片分析的目的、方法、指标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彰显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血涂片分析是通过将患者的新鲜全血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染色和显微观察,来观察和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异常细胞、观察变形率、血细胞比例和分布情况,从而对某些疾病进行疾病预测和诊断。

血涂片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取适量的新鲜全血,用干燥无尘载玻片将血涂布均匀;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Giemsa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

在血涂片分析中,常见的指标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血涂片分析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中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辅助判断和诊断各种疾病。

在贫血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评估红细胞的质量和分布情况,帮助确定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评估白细胞对感染的应激反应,并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评估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状态,从而辅助判断和诊断血小板相关疾病。

血涂片分析还可以发现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红细胞变性和血小板反应异常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和疾病。

外周血涂片报告怎么看

外周血涂片报告怎么看

外周血涂片报告怎么看
引言:
外周血涂片是临床诊断中一项重要的检查。

医生根据外周血涂片的报告内容,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血液系统状况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风险。

那么,在收到外周血涂片报告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它呢?
一、外周血涂片是什么
外周血涂片是一种血库学检查方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及比例,进而诊断出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二、1.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报告中的细胞种类、数量和比例。

常见的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报告中,一定要注意各种血细胞数量和比例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2. 白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等。

通过白细胞种类和比例,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过敏等症状。

3. 另外,外周血涂片报告中还包括了血小板数量、形态等信息。

如果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4.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的参考值。

不同的实验室所检测
的参考值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和实验室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照,
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正常。

三、结尾
通过一份外周血涂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血液状况,
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查的结果只
能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存在或不存在。

如果我
们怀疑自己存在疾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

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

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

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

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

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

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

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

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

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

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

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

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

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

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

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

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

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

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

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

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

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

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

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

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

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

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

全自动
血细胞仪普及后,可以快速的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和数量检查,给临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临床的工作效率。

但是目前仍未有一台血细胞分析仪能取代显微镜下的人工血细胞涂片检查。

如果过分依赖仪器检查,而忽略血细胞涂片的临床价值,就有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作为临床医师也应意识到血涂片检查的重要性,如患者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伴贫血时,外周血常可出现幼稚细胞,应同时申请外周血异常细胞检查或骨髓穿刺检查;临床无紫癜、出血症状而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除外PTCP,同时最好进行手工计数血小板;黄疸伴脾肿大,除外肝、胆疾病;见于溶血性贫血,可申请血涂片查红细胞形态……
综上所述,即使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即使现代诊断学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外周血涂片检查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临床价值。

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这门技术手段,作为临床医师应熟知外周血涂片可提供的临床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少玉,杨秋华. 外周血涂片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83-384.
[2] 刘杰,杨晓春,郝维敏. 外周血涂片检出幼稚红细胞临床意义探讨[J]. 淮海医药,2008,26(4):302-304.
[3] 谭齐贤,张树平,王鸿利.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4] 周茜,朱红强. 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761例统计与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4);475-4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