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合集下载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L(400万-550万个/mm3)。

⼥:3.5~5.0 ×10的12次⽅/L(350万-500万个/mm3)。

新⽣⼉:6.0~7.0 ×10的12次⽅/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成减少,见于⽩⾎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出⾎、严重的组织损伤及⾎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2、⾎红蛋⽩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110~150g/L(11-15g/dL)。

⼉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红蛋⽩减少多见于种贫⾎,如急性、慢性再⽣障碍性贫⾎、缺铁性贫⾎等。

⾎红蛋⽩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3、⽩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4~10 ×10的9次⽅/L(4000-10000/mm3)。

新⽣⼉:15~20 ×10的9次⽅/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理性⽩细胞增⾼多见于剧烈运动、进⾷后、妊娠、新⽣⼉。

另外采⾎部位不同,也可使⽩细胞数有差异,如⽿垂⾎⽐⼿指⾎的⽩细胞数平均要⾼⼀些。

病理性⽩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病、组织损伤、急性出⾎等。

病理性⽩细胞减少再⽣障碍性贫⾎、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细胞分类(DC)英⽂缩写占⽩细胞总数的百分⽐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出⾎、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生化项目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生化项目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生化项目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生化项目是指通过对人体血液或其他生理样本中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筛查疾病或监测疾病进展的一种检查方法。

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人体内各种生化代谢物质的含量或活性,以及体内酶活性等生理变化。

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是指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患者体内生理状态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一、血常规项目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强弱,用于感染性疾病、骨髓功能障碍和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贫血程度和红细胞代谢情况,用于贫血的诊断和贫血类型的鉴别。

3.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反映机体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异常及凝血系统疾病的存在与方向,如出血性疾病、骨髓功能障碍和一些感染性疾病等。

二、肝功能项目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和ALT是评估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可以用于诊断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

2.血清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评估胆道系统功能的指标,高值常表示胆道阻塞或肝细胞破坏。

3.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球蛋白是评估免疫功能的指标,二者的比值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免疫功能的状态。

三、肾功能项目1.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肾功能损害。

2.尿微量白蛋白:对于早期肾脏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血脂项目1.血清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是评估血脂代谢异常的指标,高值常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重要指标。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良好胆固醇”的作用,越高越好。

以上只是生化项目中少数举例,实际上生化项目有很多指标,每个指标都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明出血、骨髓功能异常等疾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意味着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6. 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MCH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 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范围。

RDW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类型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NEUT%的变化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LYMPH%的变化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1.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比例。

MONO%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2. 嗜酸细胞百分比(EO%)嗜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嗜酸细胞的比例。

EO%的变化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血常规是指通过对全血进行一系列检验项目,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检验项目包含了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贫血程度、出血倾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指标的异常情况来推断可能存在的疾病,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指标与常见疾病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以提高广大患者对血常规结果的理解。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衡量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以提示机体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与白细胞计数的关联如下:1. 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机体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免疫反应所致。

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等都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2. 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引起的。

常见原因包括骨髓抑制、白血病、免疫缺陷等。

二、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贫血程度的指标。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常见的疾病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联如下:1.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提示机体缺铁引起的贫血。

常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

2.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下降。

该疾病多见于免疫系统异常造成的骨髓功能损伤。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出血倾向的指标。

血小板数量异常会导致机体出血不止或凝血功能异常,常见的疾病与血小板计数的关联如下:1. 血小板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异常、感染、肿瘤或炎症等因素引起。

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及意义
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
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那么,血常规检查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的知识。

一、血常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1.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血液的供氧能力和质量。

2. 白细胞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可以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3.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的血红蛋白质量,可以反映贫血程度和氧运输情况。

4.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含量和浓度,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5. 血小板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

二、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可以确定贫血的程度和类型,进而帮助医生找出贫血的原因,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评估感染的程度: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3. 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导致出血。

4. 监测治疗效果: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如化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

5. 了解体内炎症情况:通过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了解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三、血常规检查的操作步骤1. 采血:一般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采集的血液放入试管中。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 %-5%)嗜碱性粒细胞B ~ (0~1%)淋巴细胞L ~ (20%-40%)单核细胞M ~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

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

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

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

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 【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

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

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
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1.0】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