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相》解析

合集下载

蜀相ppt解析

蜀相ppt解析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 岁)。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 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 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 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 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 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 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
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自”是“自有”意思,即自己享有;“空”是“空有”的 意思。
2、颔联通过这两个字写出了碧阶上的嫩草自己享有这美丽的春天, 叶子后面的黄鹂空有一副好嗓子却无人听。 3、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 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 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 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 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 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 安谧、肃穆的气氛
⑩这种由来已久 的感情在前两句 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丞相”: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 八年(公元1719 年),是刘备"三 顾茅庐"、诸葛亮 作《隆中对》的 纪念堂。
《蜀相》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 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 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 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 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 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 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蜀相》练习(含解析)

《蜀相》练习(含解析)

《蜀相》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

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注释】①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厄,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诛周主之罪诛:声讨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敝:疲惫C.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D.不如伐蜀之完也完:完美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曰:请闻其说。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B.挟天子以令天下以鼎与楚,以地与魏C.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D.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蜀相》教材深度解读

《蜀相》教材深度解读

《蜀相》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诗句中的“自”和“空”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意更加丰富。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使人由此而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同时它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

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暗含着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这里的英雄,指那些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

因此,这两句诗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慨。

重点解读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明确:①设问。

首联中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这是诗人所见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第一句。

②记叙与描写结合。

第一句是记叙,“柏森森”用的是描写。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明确:准确。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的才干,他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这句旨在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精读感悟写作特点1.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蜀相》 文章解析

《蜀相》 文章解析

《蜀相》文章解析蜀相,即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是刘备益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主人公,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本文将对蜀相刘备进行全面的解析,从他的人物形象、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物形象刘备出身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原是汉末的小小倡导者。

他身材高大,面目俊秀,志向远大,天生具备了成为一代英雄的资质。

刘备是一个有着仁爱之心的人,他对待部下恩威并施,深得人心。

他始终秉持着“仁者爱人,知人者智”的原则,对待朋友和敌人都能体现出大度和宽容。

因此,他能够广纳贤才,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国家。

二、政治智慧刘备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使他能够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

首先,他善于联合各方势力,形成强大的联盟。

他先是与张杰、关羽等人结为义兄弟,之后迎娶孙尚香,与孙权结婚,最终与曹魏达成协议,形成了跨越三国的强大联盟。

其次,刘备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

他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他推行宽政,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备的政治智慧使他能够征服敌人,稳定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军事才能刘备被誉为“卧龙(诸葛亮)先生手中的刘备”,这充分显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刘备在战争中可以说是叱咤风云,以弱胜强。

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以火攻之计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

此外,他善于用兵,选择正确的战术和策略。

他常常能够凭借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决策,取得战争中的胜利。

刘备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综上所述,刘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的人物形象、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能都令人钦佩。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还有他广纳贤才、注重民生、善于联合势力的策略。

蜀相刘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蜀相》评课及反思

《蜀相》评课及反思

《蜀相》评课及反思
授课教师说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蜀相》学会鉴赏咏使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主要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2.熟读《蜀相》理解作者情感。

课上分以下几个环节1.什么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历史事件、历史陈迹、历史人物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2.一般鉴赏方法:.了解作者—知人论诗.弄清史实—知史论诗.体悟情感—知情论诗.感知技法—知法论诗3.鉴赏咏史怀古诗《蜀相》4.学以致用。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理清鉴赏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到以后诗歌鉴赏中。

评课:
优点:1.思路清晰,逐层分析,让学生在诗歌鉴赏时有法可依2.教师语言流畅,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

缺点:1.对文本解析不够,因为提供了方法,所以学生有些脱离文本2.教师课堂引导语言不够,学生出现空白。

3.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致使学生被牵着走,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以后逐渐改进,不断进步。

蜀相杜甫知识点总结

蜀相杜甫知识点总结

蜀相杜甫知识点总结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广阔的社会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以下是我对杜甫知识点的总结:一、生平及成就:1. 杜甫生于唐玄宗景云二年(712年),出生在蜀地,少年时代家境贫寒。

2. 他早年家境贫寒,后来曾做过秘书省记室、御史中丞等职,但未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

3. 杜甫以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政治、人生哲理等方面,深受后人推崇。

二、创作风格及特点:1.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政治和人文风貌。

2. 他的诗歌思想性深刻,社会性广阔,表现力丰富。

3. 杜甫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代表作品解析:1. 《登高》:描写作者的愤怒和无奈之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3. 《春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四、杜甫的影响力及地位:1.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 他的诗歌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之宗”,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五、后世评价及研究价值:1. 杜甫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杜甫的诗歌对于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政治和人文风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广阔的社会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杜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④,隔叶黄鹂空好音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⑦。

出师未捷身先死⑧,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蜀相,指诸葛亮。

②在今成都南郊。

③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

后作为成都的别称。

森森,高大茂密貌。

④自春色,自为春色。

⑤空好音,空作好音。

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频烦,多次烦劳,反复谘询。

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

⑧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

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解析〕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

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

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

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

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

蜀相全诗解析

蜀相全诗解析

《蜀相全诗解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首古诗,它叫《蜀相》。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开头第一句,诗人就问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去找呢?原来在锦官城外那柏树繁茂的地方。

这里的“丞相祠堂”说的就是诸葛亮的祠堂。

想象一下,那一片柏树长得又高又密,是不是感觉很庄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台阶上的绿草独自展现着春天的景色,藏在树叶后的黄鹂鸟徒然地唱着好听的歌。

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寂静又有点寂寞的景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可就说到诸葛亮的功绩啦。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一心想着统一天下。

他辅佐了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小朋友,他读了这两句,就想象出诸葛亮和刘备在屋里讨论天下大事的情景,诸葛亮那认真又智慧的样子,让小朋友特别佩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诸葛亮出兵伐魏还没取得胜利,就去世了。

这让后世的英雄们想起他来,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咱们来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

杜甫去拜谒诸葛亮的祠堂,看到那里的景色,想到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和不幸早逝,心里充满了感慨和敬佩。

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很厉害的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感动。

就像诸葛亮,他的智慧和忠诚一直被人们传颂。

同学们,通过这首《蜀相》,咱们能学到很多东西。

要像诸葛亮一样有智慧、有忠心,也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这就是对《蜀相》全诗的解析,同学们都懂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蜀 相
1
高 考 导 航
2
学 习 目 标
4
课 堂 互 动
3
课 前 预 习
5
随 堂 练 习
高考导航
• (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 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 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 前的准备过程。 •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 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 3.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答:三顾茅庐,鼎定三分,东和孙权,北拒 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 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 身死五丈原。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 典故。 • 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 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转、 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 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 人以自况的手法。 • 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答: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 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 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 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 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祠 ( cí )堂 . 开济 ( jì ) . 黄鹂 ( lí ) . 满襟 ( jīn ) . 频 ( pí n )烦 .
好 ( hǎo )音 .
2.一词多义
看望,拜访 频烦天下计 ____________ ①三顾 . 关心,照顾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____________ .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1)顾③顾 . 不过,只是 徒以吾两人在也 ____________ 看 ,不知所归 _____ ④君臣相顾 .
老臣心 ______ 扶助 ①两朝开济 . 成功 ,此乃天也 ______ (2)济②若事之不济 . ③同舟共济 ______ 渡河 .
• 3.走近作者 • 杜甫( 712-770 ),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 圣”。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前期的作品展示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 浪漫生活,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 代表作是《望岳》。安史之乱前夕,他十载 长安生活,流传下来的诗约100余首,其中 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有《兵车 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
课堂互动
• (一)自主思悟 • 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 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答: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 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 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 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 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 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
• 安史之乱后,他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 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组诗6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在漂泊西南时期写了《咏怀古迹》 五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等名篇。其他如《春望》《天末 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 《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 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蜀相》 《野老》《恨别》《宿府》《阁夜》《白帝》 《诸将》5首、《秋兴》8首、《登高》《江 南逢李龟年》《客至》《江畔独步寻花》等,
•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 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 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 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 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 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 七五九年 )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 居秦州、同谷( 今甘肃省成县 )的颠沛流离的 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 浣花溪畔。第二年(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 六○年 )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 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 【答案】 (1)( 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 •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每答 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的要求默 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B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 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 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
• 4.了解背景 •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 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 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 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 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 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 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 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