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提分卷(一)古诗词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含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含解析黄石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答案】13. C 14. 〈〈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
〈〈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 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C项表述错误, 〈〈天净沙•秋思》意在表现天涯游子之悲,描绘的深秋晚景图起陪衬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比较分析两首词曲的思想情感可知,〈〈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渔家傲范仲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专题.docx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诗词鉴赏专题淮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 6 题。
(6 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 4 分)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 分)【答案】 5. 写“潇潇暮雨” ,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的怨情。
【解析】5.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潇潇暮雨”是纯粹的环境描写。
可从创设情境,从反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态度的角度考虑答案。
一般诗歌前面几句写景,是为了介绍所处环境,烘托气氛,再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自我感情抒发上。
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分析好“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很明显抒发的是不要为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悲哀的思想态度。
同时,要分析好“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的“深宫尽日闲”一句,表达的是“宫怨”之情。
连云港二、阅读·赏析(60 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 题。
( 5 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8.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二、阅读·赏析(60 分)(一)( 5 分)7.( 2 分)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018年秋中考语文(河北版)总复习专项提分卷及答案(一)古诗词阅读

专项提分卷(一 ) 古诗词阅读(时间:40 分钟满分:50 分)一、阅读下边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5 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经过所观之景,表现了海洋的辽阔壮观和生命活力;接着又经过所想之境,表现了海洋的广博胸襟。
(2 分)2.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3 分 )A .首句交代了观海的地址,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庄严气概。
B.“秋风萧瑟”为全诗平增了一份肃杀之气,符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全诗采纳动静相衬、虚实联合的写法,既描述了“景”,又表达了“志”。
D.全诗借景抒怀,抒发了诗人要一致全国、立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二、阅读下边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 分)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 )(3 分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分别之难的意思。
B.首联借春色将尽的特色进一步衬着了分离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难过痛苦的心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传承的名句,“丝”与“思”谐音,以蜡泪喻相思之泪,是忠贞不渝、天长地久的写照。
D.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关切和想念之情。
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对方居住较远,没法常常会面,只好希望有人前往传信,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分)运用衬托的手法,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 ,用百花凋落的暮春之景衬着离其他悲凉氛围,表现出了分别时的难解难分之情。
三、阅读下边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 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七部分古诗阅读一、(一)默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3.古诗词中的愁,仪态万千,摇曳多姿。
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最能表达女子盼归人不;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想归家却又不(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情怀。
B.“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C.“八百里”“的卢”“沙场”“塞外声”等词句都是词人化用前人典故而来的。
D.梦境中的军营生活、杀敌的痛快淋漓和现实中的“可怜白发生”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对作者的命运扼腕叹息。
2.辛弃疾的词一向以豪迈著称,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体会?答:二、(一)古诗文默写1.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 ,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1—2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阅读画线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词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答: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
答:三、阅读《黄鹤楼》,完成1—3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提示性词语“梅子金黄”“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你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
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江苏省13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古诗词赏析专题常州4.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3分)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释】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 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4. (1)陶渊明《桃花溪》 ( 2)由远而近淮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6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答案】5. 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6. 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的怨情。
【解析】5.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潇潇暮雨”是纯粹的环境描写。
可从创设情境,从反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态度的角度考虑答案。
一般诗歌前面几句写景,是为了介绍所处环境,烘托气氛,再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自我感情抒发上。
6.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分析好“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很明显抒发的是不要为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悲哀的思想态度。
同时,要分析好“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的“深宫尽日闲”一句,表达的是“宫怨”之情。
连云港二、阅读·赏析(60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古诗试题汇编

---------------------------------------------------------------最新资料推荐------------------------------------------------------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古诗试题汇编古诗默写、语基运用、古诗(词、曲)阅读、文言文阅读(一)一、语基(22 分) 1.古诗文默写。
(前 8 小题必做,第 9、10 小题选做一题,10 分)(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3),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6)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8)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来源(9)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忧乐的宽广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1 / 3(10)宋代大儒朱熹有诗云少年易老学难成,这正如汉乐府《长歌行》中所言:,。
2.阅读点字注音。
(2 分)万籁.()俱寂浸.()着月光(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分)格外清xī()轻重huǎn()急(3)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等义项。
文中浑然一片的浑应选的义项是。
(填序号)(2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
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题汇编

1.(2018•江阴市)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A.夙.夜忧叹夙:早B.以.伤先帝之明以:来C.深入不毛.毛:长草木D.庶竭驽钝..驽钝:低下的才能2.(2018•玉林)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试卷第2页,总14页3.(2018•南宁)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在《骆驼样子》中,“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这里的“他”就是被祥子看成圣贤的刘四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提分卷(一) 古诗词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通过所观之景,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观和生命活力;接着又通过所想之境,表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
(2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首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
B.“秋风萧瑟”为全诗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全诗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离别之难的意思。
B.首联借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痛苦难受的心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传承的名句,“丝”与“思”谐音,以蜡泪喻相思之泪,是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D.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关切和思念之情。
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对方居住较远,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希望有人前去传信,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分)运用衬托的手法,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用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景渲染离别的凄凉氛围,表现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3分)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道烽烟直冲云天。
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流过大漠,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属国”是附属国的简称,是作者出使边塞时路过的一个地方。
B.由“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出使的时间是春天。
C.“燕然”原指燕然山,在诗中指边防前线。
D.这首诗描写了奇特壮丽的边塞之景,同时表达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既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又表现了黄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
B.颈联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一幅热闹、活泼的画面。
C.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8.“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空悠悠”突出白云的轻浮缥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辗”字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又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表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2.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3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面对的困难巨大,遭遇的坎坷,表现了诗人苦闷茫然的内心。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分)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似乎已经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看见柳树茂密,山花鲜艳,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富含哲理,描摹了一幅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C.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D.本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请对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单赏析。
(3分)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倾城随太守”之语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式的拥戴、赞扬和钦佩。
九、(2018·绥化)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6分)【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7.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3分)A.渔家傲是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解析】D.“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错。
“怨恨”表达过重,应是戍边的愁苦,有家难回的无奈。
18.【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
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3分)【示例】《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或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或外貌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
《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苦闷之情。
“单”“张”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
(每首诗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