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学

【治疗】 1. 针灸 【处方】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随证配穴: 湿热痢: 曲池 内庭 寒湿痢:中脘 气海 噤口痢:中脘 内关 内庭 休息痢: 脾俞 胃俞 关元 肾俞
2. 水针 【方法】 用25%葡萄糖或维生素B1 50毫升 注射液,分注于两侧天枢穴,每穴 1毫升,每日一次。
脚气
【定义】 足胫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为主症。 【病因病机】 水寒或湿热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 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经脉,经筋 失于润养。
【治疗】 1. 针灸
急性泄泻: 【处方】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慢性泄泻: 【处方】脾俞 章门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2. 耳针 【选穴】 大肠 小肠 下脚端 肺 脾
痢疾
【定义】 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为主症。 【病因病机】 湿热痢:外感暑湿疫毒和饮食不洁,外邪 与食滞交阻肠腑,传导失职,湿热相博, 气血凝滞。 寒湿痢:脾胃素虚,寒湿内侵。 噤口痢: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失其升降, 呕恶不能食。 休息痢:痢疾迁延日久,中气虚弱,反复 发作。
便秘
【定义】 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秘结不同超过2天 以上。 【病因病机】 实秘: 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致肠胃 积热; 邪热内结,肠燥腑气不通;情志不 畅,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
虚秘:病后产后气血未复;年老体弱,气 血亏耗;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肠道 腑气受阻。
【治疗】 1.针灸 【处方】 大肠俞 天枢 支沟 上巨虚 随证配穴:
1.针灸 【处方】 阳陵泉 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 随证配穴:
脚气冲心: 巨阙 内关 脾胃虚弱: 脾俞 胃俞 麻木: 八风 太白 2.电针 【选穴】风市 足三里 伏兔 悬钟
3. 水针 【选穴】 曲池 外关 阴陵泉 足三里 悬钟 【方法】 采用维生素B1 100毫克或维生素B12 100微克注射液,每次选2~4穴,每 穴注入0。5~1毫升,隔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腹痛-针灸治疗

气 气机不畅腑气不通
腹痛胀满痛处不定
血 气滞日久血行淤滞
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发病 病程 急骤 较短 较急 较短 较缓 较长 较急 较短 较急 较短 较缓 较长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四分。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胆囊炎胆石症 、肝脓肿
痛在麦氏点
阑尾炎
脐周部疼痛
小肠疾病
左下腹痛
结肠疾病
下腹部疼痛
盆腔炎、膀胱炎、异位妊娠破裂
弥漫性或不定
腹膜炎、肠梗阻、肿瘤、铅中毒等。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四分。
腹痛性质及程度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烧灼样痛
胃炎、急性胰腺炎 胆道蛔虫症 胃肠痉挛 胆石症 泌尿系结石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四分。
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 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 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结肠、直肠的病变
随排便、排气缓解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四分。
伴随症状
发热寒战
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腹腔脓肿, 也可见于腹腔外 疾病。
黄疸 休克
见于肝、胆、胰疾病。
腹腔脏器破裂;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呕吐
食管、胃肠病变
腹泻
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3.1中医诊断3.1.1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3.1.2.1寒邪内阻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2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4];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6];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7];3.3中医鉴别诊断3.3.1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
林正泰董氏针灸vol.05肛瘘、腹部疼痛、退烧、小脑萎缩、胃痛、妊娠呕吐、助孕、抑郁症、颈椎...

林正泰董氏针灸vol.05肛瘘、腹部疼痛、退烧、小脑萎缩、胃痛、妊娠呕吐、助孕、抑郁症、颈椎...董氏针灸林正泰vol.05病案分享肛瘘丨我给大家分享。
林正泰老师给我出的肛瘘的针方:三其、四花、制污、腕顺。
我给病人扎了六次好了。
患者沒扎针之前,一天拉稀二到三次,现在正常一天就接一次。
还有一个脚后跟疼。
坐骨神经。
左脚后根疼我在他小手指上放了点血。
坐骨神经针方:手五千金、制污、五虎、腕顺,扎完后,我叫他来回走动,五分钟他就说臀部不疼了。
左脚脚后跟也见轻了,也说不疼了。
我又叫他坐下。
补了两针:火主火硬、足三里,行针40多分钟。
今天早上问他说不疼了,好了。
感恩林老师。
(赵玉花~天津爱古中医)腹部疼痛丨特大喜讯下午老妈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不知是吸到凉气还是咋回事腹部位置痛的很,表达的不是很清楚!隔着衣服!四花,通天关山,通背胃肾,心灵!重子重仙,手解,土胃一针没针啦下针疼痛缓解半小时完全不痛啦!感恩林正泰老师明月师姐!董针神威꧁࿌࿌河南丽巧࿌࿌꧁退烧丨和大家分享一下病了例,昨天早上来一3岁小女孩,高烧,40.5℃,在县医院儿科诊断为流感。
用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
今天下午两点来我处就诊,采取灌肠和药物降温收效甚微,无奈之下请教@成都明月师姐(管理员),老师指导,耳尖刺血,磁珠贴灵骨大白,重子重仙,制污,天地人三士,现在小儿体温将至37.5℃,安然入睡。
感谢林正泰老师,董针以事实证明了在临床上的强大作用。
(甘肅武威)小脑萎缩丨分享一例小脑萎缩的医案:男性老人近七十岁,小脑萎缩拍片全是阴影,比较严重,致使中午吃什么饭,下午一会儿就忘记了,至于过去的事,一点都记不起来,要是出去,老伴看得紧,怕丢了。
这种病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棘手的,没有太好的办法,此家庭非常富裕,儿子差不多是千万富豪,每天都给父亲用价格很高的西药服用,一年多来没有一点效果,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我试过患者的脉以后,便用古医合术法给他做了二个多小时的前期治疗,随后用董针下针,心灵诸穴,期间问患者有没有过去的忘记,患者一直说没有,一点都没有,治疗在二个小时二十多分钟时患者突然间哈哈大笑,说记起来了,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在村里烧窑,烤地瓜......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不停地说真得记起来了,非常清晰.......随后老夫妻二人变得非常兴奋,针后双手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感谢董针,感谢林正泰老师,感谢美女师姐,在整个繁琐的治疗中,董针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效!(诸城郑风贤)胃痛丨孩子胃脘疼痛难忍,手解一针,针下立解,2分钟后安然入睡,董针让我信心倍增,感谢董针,感谢林正泰老师!忍不住分享(李洪全济南)妊娠呕吐丨分享:有一个妊娠剧吐的患者,吐的胃出血,在老师和师兄的指导下选穴通关天穴,通肾胃穴四次,现呕吐大有好转,也可以吃点饭了,谢谢林正泰老师及各位师兄!必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董针。
针灸-水针选学处方表

五、胃脘痛腹痛
1.取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入中脘、足三里,每穴2毫升,再取阿托品注射液注入建里、内关,每穴0.25毫克,每日1次,以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
2.取中脘、足三里穴位,注入利多卡因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天1次,二组穴位交替使用,治疗慢性胃炎。
3.取中脘穴位,将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和利多卡因注射液2毫升相混合,每穴注入2 毫升,每天1次,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4.取足三里穴将维生素k3注入2ml治疗肾绞痛
六、泄泻
1.取双侧足三里,注入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50毫克,每天1次。
2.取双侧足三里和气海与关元之间的止泻穴,注入黄连素注射液,每穴注入50毫克,每日1次。
3.将654-2注射液注入足外踝正下赤白肉际横纹处的腹泻特效穴,与足板平行进针1.5厘米深处快速推药,每次0.5毫克/公斤,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使用。
4.将B12注入长强﹙尾骨与肛门之间出﹚1毫升,庆大霉素注入天枢、足三里,每穴1毫升,每日1次,以治疗痢疾。
5.将庆大霉素注射液注入两侧天枢,每穴1~2毫升,每日1次,以治疗痢疾。
七、痛经
1.取双侧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缘﹚,于经前注入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入1毫升,每日1次。
2.取中极﹙脐下4寸﹚、关元﹙脐下三寸﹚、三阴交,注入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1次。
八、月经不调
取关元、三阴交,注入B12注射液,每穴注入1毫升,两穴交替,隔日1次。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Φ、Φ;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得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得一种全新得针灸疗法。
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就是以腹部得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得精气到胚胎得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得角度来瞧,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得许多重要得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得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就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得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与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得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就是维系生命得纽带,人体得生长发育所需得营养依赖于脐带得输送。
腹部又就是五脏六腑会聚得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得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得目得。
特点:1、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得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得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得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得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下腹部分寸得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检查
1、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提示 有感染存在; 2、血、尿淀粉酶检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3、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 线(全消 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等有助于明确病 变部位和 性质; 4、必要时可行腹部CT检查以排除外科、妇科疾病以及腹 部占位性 病变; 5、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
腹痛性质及程度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胃炎、急性胰腺炎 胆道蛔虫症 胃肠痉挛 胆石症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烧灼样痛 中上腹持续剧痛或阵发性加剧 典型剑突下钻顶样痛 阵发性绞痛,脐周、下腹部。 阵发性绞痛,右上腹,右肩背部
泌尿系结石
腰部,腹股沟、会阴部。
腹痛诱发和缓解因素:
急性胰腺炎 酗酒、暴饮暴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腹痛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腹痛的发生机制
内脏性腹痛 Visceral pain 躯体性腹痛 Somatic pain 牵涉痛 Referred pain
疼痛部位不确切, 定位准确 接近腹中部
定位于体表 , 具有 体神经传导特点
疼痛感觉模糊, 程 度 剧 烈 而 持 续 , 可 程度剧烈 ,部位明 多钝痛、不适 有局部腹肌强直 确 常伴植物神经兴 可 因 咳 嗽 体 位 变 化 而 局部 有压痛、 肌紧 奋症,如恶心呕 加剧 张及感觉过敏 吐出汗等
二、病机 外 感 时 邪 寒凝 热结 气滞 (血瘀) 病 邪 结 于 腹
情 志 因 素
饮 食 不 节 阳 虚 脏 寒
腹 部 脏 腑 经 络 受 病
气经 机脉 淤痹 滞阻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食积 湿热
脏腑失温 脉络失养
腹部经络不得舒展
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6,中虚脏寒证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 疲乏力,气短懒言; 兼证: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腹
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 证。
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认识
分类
按发病:急性: 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 慢性:起病慢,病程长,间歇性 按科别:内科: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先发热后 腹痛) 儿科:如肠梗阻、胆道蛔虫症 妇科:如异位妊娠、附件炎 外科:如急性阑尾炎、胆石症等急腹症(先腹 痛后发热) 按性质:器质性 功能性:如胃肠神经症、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取相应的募穴、下合穴为 主。 主穴 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方义
中脘:胃募、腑会 天枢:大肠募、脐旁
关元:小肠募,脐下
足三里:胃之下合穴,
调畅气机,通腑止痛
配 穴
寒邪内阻:神阙 饮食积滞:下脘、粱门
肝郁气滞:期门、太冲
中虚脏寒:脾俞、神阙 淤血内停:阿是穴、膈俞 脐周疼痛:上巨虚 脐下疼痛:下巨虚
较急
较缓 较急 较急 较缓
较短
较长 较短 较短 较长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 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 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 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 法。
少腹疼痛:曲泉
上巨虚:脐周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大肠,应取大肠的下 合穴上巨虚。此种腹痛临床多见,多于各种急慢性肠炎,只针上巨虚即可, 也可配合天枢一起应用效果更好。 下巨虚: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腹痛,属小肠病,应刺小肠的 下合穴下巨虚,因脐下为人体的元气(原气)所聚的地方,所以脐下小腹疼 痛,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多呈隐痛,喜按,且按之虚软,症属肾元亏虚;还有 一些病例在下午酉时(5--7点)加重,脐下腹疼痛只针下巨虚就有效,临床 上多配合针关元、太溪穴,用补法,效果更好。 曲泉:主要治疗脐下腹部两侧的少腹的疼痛,多于肝经有关,可针刺肝经的 下合穴曲泉,如《肘后歌》曰:“脐腹有病曲泉针”。临床上多见左下腹胀 痛,甚则有时起包块,疼痛则欲大便,便后疼痛缓解,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患 者,此病常用的中药方是白术芍药散。临床上针刺常配合阿是穴一起用。对 于此类病人应嘱调畅情志,勿恼怒,否则病因不除,病易反复。妇科病人可 见两侧少腹疼痛,但也多是以左侧少腹为重,此为肝气行于左有关,常规治 疗无效时,结合脉证,此类病人多是胀甚于痛,多有走窜或有包块,伴心烦, 左关脉大于其它部位,每遇生气即加重者,属肝郁无疑,当从肝论治,可针 可药,多收佳效。
预防调护
1、腹痛多与饮食失调不关,平素宜饮食有节,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 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2、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 宜暂禁食或少食。 3、医生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须 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 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须立即 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 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 确病理性质 。
胆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
油腻食物
进食刺激性食物腹痛加重,服碱性药物疼 痛减轻 腹部手术史
肠粘连
肝、脾破裂
急性胃炎、幽门梗阻
腹部外伤
呕吐后腹痛缓解
结肠、直肠的病变
随排便、排气缓解
伴随症状
发热寒战 黄疸 休克 呕吐 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腹腔脓肿 , 也可见于腹腔 外疾病。 见于肝、胆、胰疾病。 腹腔脏器破裂;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别简表
病因病机 寒 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主症 腹痛暴做得热痛减 发病 急骤 病程 较短
热
虚 实 气 血
邪热雍滞腑气不通
气血不足脏腑失养 腑气不通传导失职 气机不畅腑气不通 气滞日久血行淤滞
腹痛急迫痛处灼热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腹胀腹痛拒按有形 腹痛胀满痛处不定 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腹泻
返酸、嗳气 血尿
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 泌尿系疾病
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诱因,缓解因素 2.腹痛性质和严重度 3.部位 4.腹痛时间:与进食,活动,体位的关系。 5.伴随症状 6.末次月经时间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神经与精神性腹痛:如胃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等。
诊断步骤
确定是否腹腔内病变所致 除外外科急腹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 除外妇科疾病:
腹
痛 部
位
腹痛部位
中上腹部 右上腹 痛在麦氏点 脐周部疼痛 左下腹痛 下腹部疼痛 弥漫性或不定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胆囊炎胆石症 、肝脓肿 阑尾炎 小肠疾病 结肠疾病 盆腔炎、膀胱炎、异位妊娠破裂 腹膜炎、肠梗阻、肿瘤、铅中毒等。
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关系及 相似点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 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 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 胃痛: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
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在腹痛恶心、嗳
气等见症,较少见。
2.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腹痛病证: 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证治分类 l.寒邪内阻证 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 肢冷; 兼证: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2.湿热壅滞证 主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 出;
兼证: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 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