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doc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教课目:掌握本章的、虚及特别句式方法目:掌握、析古文的方法,提高水平感情目: 1、领会庄子散文想像奇异的特色2、追求崇高境地,不停提高个人的涵养安排:一内容与步一、入:人的展,常常会遇到多要素的影响而生化,种要素,有些是极的,有些是悲观的,擅长学的人会及自己的不足,而且及去正它,进而获得更大的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添境地,在《海之大》篇文中,河伯就是一个人,正是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因此河伯懂得了好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地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一)朗文(分朗)(二)梳理内容:要求:合注自,不懂的字句内沟通,一位同学解第1::按灌:流入尽:全旋:,少、:形容做意,⋯⋯ 极少,⋯⋯ 很:以尽以莫己若者:前置句吾笑于大方之家:被句,介短后置句,⋯⋯于:被⋯⋯第2:拘:限制于:被虚:所境盈:溢出虚:减少:超:用数: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齐集又奚以自多:前置句(三)研究1、河伯和海神假如一个什么的人?明确:河伯:知能改,擅长正自己不足的人。

海神若:虚不自的人。

2、海神若的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自,而是要不断地取,不停地去未知的域,去未知的世界,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地,才能跟上代展的步伐。

3、活用:(1)秋水至(名用作状,“按季”)(2)流而行(方向名用作状。

“向”)(3)面而(方向名用作状。

“面向面”)(4)我常少仲尼之(形容的意用法,“以之少”—小“看”)(5)而伯夷之者(形容的意用法,“以之”—把⋯看—“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次,将一段区分次,领会庄子行文清楚的思路。

第一:从“秋水至”至“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黄河的壮。

第二:从“ 流而行”至“不水端”:海洋的广。

第三: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末:河伯的悟。

望洋笑大方自知之明4、合我的学生活,寓言故事的理解第一、学上不停研究,求新的知域去提高自己,展自己。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先秦诸子思想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解读,辅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揭示先秦诸子思想的内涵,确保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描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东海之大乐》中的关键论点,理解其哲学意义。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如阅读经典篇章、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
-在拓展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4.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引入相关史料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东海之大乐》的先秦诸子思想。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内容:
(1)选择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东海之大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A.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

东海之大乐 教案学习资料

东海之大乐 教案学习资料

东海之大乐教案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4Word版含解析

《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

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展一展理一理谁望洋兴叹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sì渚zhǔ殆 dà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至于北海始旋其面目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4页)《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西安市第八十三中王建霞【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

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展一展理一理谁望洋兴叹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sì渚zhǔ殆 dà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至于北海始旋其面目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学设计(4页)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金秀县民族高中陈海妮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庄子的好几篇文章,有许多成语即出自于《庄子》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无端崖之辞》涸辙之鲋、运斤成风。

还有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以管窥天••••••每个都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学习《东海之大乐》的第一则故事中,其中也形成了几个有意思的成语,我们一起学习吧••••••二、走进庄子及《庄子》(板书:东海之大乐庄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正音以后,齐读。

径(jīng)涘(sì)殆(dài)闾( lǘ) 礨(lěi ) 稊( tí) 比(b ì)四、课文分析思考讨论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分组讨论5分钟五、在思考中明确以下文言知识1、重要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子之难穷:穷尽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不辩牛马。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东海之大乐;2. 学习东海之大乐的起源、演奏形式和乐器;3.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3.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4. 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东海之大乐的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1.讲解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介绍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向学生介绍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包括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3.讲解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包括节奏、音色和演奏技法等。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欣赏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东海之大乐进行欣赏和分析;2. 学生学习演奏东海之大乐的乐器,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3. 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合作演奏一段东海之大乐,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热爱;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于东海之大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结果,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感受。

教学资源:1.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2. 东海之大乐的乐器实物或图片;3. 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4. 乐器演奏指导视频或教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他方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庄子的好几篇文章,有许多成语即出自于《庄子》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无端崖之辞》涸辙之鲋、运斤成风。

还有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以管窥天••每个都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学习《东海之大乐》的第一则故事中,其中也形成了几个有意思的成语,我们一起学习吧••二、走进庄子及《庄子》(板书:东海之大乐庄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正音以后,齐读。

径(jīng)涘(sì)殆(dài)闾( lǘ) 礨(lěi ) 稊( tí) 比(b ì)四、课文分析思考讨论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分组讨论5分钟五、在思考中明确以下文言知识1、重要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子之难穷:穷尽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不辩牛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夷,一作冰夷、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之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

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

“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莫若己者。

“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

“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

“少”和“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

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

可他死后,叔齐让于伯夷。

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

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通过河伯的感悟,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

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盈:溢出虚:减少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

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

“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

“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中国在四海之,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

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

“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

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

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

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小结这则寓言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的局限和对自我的偏执,跳脱这些局限,超脱对自我的偏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五)参考译文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

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

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

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三、探究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四,总结: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

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

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时一、朗读第一则寓言二、分段学习第二则寓言(一)第1段1、朗读2、补充注释少,年轻。

长,年长。

明,懂得。

行,德行。

“然”1和“可”1,都是意动用法。

困,穷尽。

方,术,道理。

3、参考译文公龙问公子牟说:“我公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