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必备完整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围绕核运动。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4.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

6.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结构。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定量关系。

7.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等于6.022×10^23个粒子。

8. 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可以用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表示。

9.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供体,碱是质子受体。

- 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H=-log[H+]。

10.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是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及其化合物- 主族元素:如碱金属、卤素等。

- 过渡金属:如铁、铜、镍等。

- 非金属元素:如氢、氧、氮等。

2. 酸碱盐- 酸:氢离子(H+)的供体。

- 碱:氢离子的受体。

- 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3. 配位化学- 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配位数、配位多面体、配位平衡。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自发和非自发。

-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场作用下进行。

5. 无机化学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合成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烃:只含碳和氢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必背(最新编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必背(最新编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必背(最新编写)左右一、有机物种类及性质1. 分子式:有机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其分子式表示了化学元素的化合形式和数量。

2. 构造:有机物的分子由一定量的原子或原子集合而组成,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可能相互结合成共价键,形成不同构造的有机物。

3. 键类型:有机物由不同键类型组成,常见的有共价键、金属键和非金属键。

4. 无机化合物:也称单质,是由单个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金属类的或者非金属元素或质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物理性质1. 密度:指有机物占据单位体积内含物质的量,可以衡量有机物的质量。

2. 熔点:指的是物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液态化的温度,要熔化有机物,需要达到比其他物质更低的温度。

3. 沸点:是指quid物质化为气体时所需要的温度,其高低取决于有机物的分子式。

4. 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指的是有机物在外界电场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电抗性,此性质可用来判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化学性质1. 稳定性:指的是当有机物被加热、冷却或酸化时其分子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

2. 氧化性:是指可能酸化有机物,这取决于物质的分子式中非金属结构的数量。

3. 化学反应性:指的是有机物和该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可能是缩合、聚合、氧化、缩聚等。

4. 溶解性:是指有机物在溶解性介质中被溶解度的程度,取决于物质分子内含异性电子对介质原子间的作用。

四、有机物的类分:1. 烃类:烃有多种构造,其中有由甲烷、乙烯和乙炔等构成的脂肪族烃、芳香族烃和烷烃等。

2. 无水醇类:是由醇类和不饱和化合物构成的有机物,它通常可以分为烯醇、醛醇、酮醇和酸醇等几类。

3. 酸类:是由酸根所组成的有机物,酸根可以是一元酸根如硫酸根、氯酸根和磷酸根等,也可以是微簇单质如硝酸根和硫酸根等。

4. 酯类:是由酯组成的有机物,可以分为单酯、双酯、三酯和共轭酯等不同类型,而它们的性质均因不同的结构而有所不同。

五、有机反应:1. 缩合反应:是由两个分子结合而形成较大分子的反应,一般只发生在具有合适的结构的化学物质之间。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全)一、物理性质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① 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 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 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 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 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 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 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⑧ 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 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 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① 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 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必备)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必备)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必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化学性质与用途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

电子微粒组1.原子Ne2.分子CH4、NH3、H2O、HF3.阳离子Na+、Mg2+、Al3+、H3O+4.阴离子N3-、O2-、F-、OH-18粒子微电组1.原子Ar2.分子SiH4、PH3、H2S、HCl、F2、H2O3.阳离子K+、Ca2+、PH4+4.阴离子P3-、S2-、Cl-5.特殊情况:F2、H2O2、C2H6、CH3OH、CH3F、N2H4 核外电子质子数相同1.Na+、H3O+2.F-、OH-3.Cl-、HS-4.N2、CO、C2H2同族周期原子序数关系1.二、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2.三、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ⅠA、ⅡA为8,其他族为183.四、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4.五、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5.六、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特征形象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2.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或FeS23.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紫色)4.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5.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6.特征反应现象:Fe(OH)2→Fe(OH)3,白色到灰绿到红褐色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要点2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 >Ca2+>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模型:质子、中子、电子
- 原子序数、质量数、同位素
- 周期表
2. 分子的结构
- 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瓦尔斯力- 分子性质:极性、非极性
- 水分子的分子构型
二、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
- 摩尔质量、化学计量单位
- 分子式、化合价、化合物
- 题型:配平方程式
2. 化学平衡
- 平衡常数与平衡浓度
- 判定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移动原理- 题型:计算反应物质量和浓度
三、物质的能量与热
1. 反应热学
- 化学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 热化学方程式、热平衡常数、焦耳定律- 题型:计算反应热
2. 化学动力学
-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题型:反应速率的计算
四、酸碱盐和氧化还原
1. 酸碱和盐
- 酸碱的定义、判别与性质
- 盐的定义、类别、应用
- 题型:中和反应计算
2. 氧化还原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态、还原态
-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据
- 题型: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以上为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果要深入了解更多具体知识点,还需查阅化学相关教材,进一步学习。

高中化学374个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374个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374个必背知识点汇总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分类(有机物、无机物、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法3.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和量的关系4.化学计量问题5.化学反应的条件6.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其应用7.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8.离子化合物的特征二、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元素的发现历史2.元素的命名和符号3.元素的分类及其特征4.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及规律5.元素的周期表应用三、化学键1.原子的电子排布和结合规律2.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及其特点3.价键理论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四、化学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1.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2.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3.水的性质及其应用4.盐的性质及其应用五、溶液1.溶解度、溶解热、溶解度曲线2.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3.溶液的制备及其特点4.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六、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2.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和氧化数变化3.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七、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2.化学平衡定律3.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系4.平衡常数及其应用八、化学能量与化学动力学1.化学能的种类及其转化2.化学反应热力学3.化学反应速率与动力学九、化学元素的周围环境1.主要元素的化合物及其环境影响2.元素的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3.元素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十、化学实验1.化学实验常规操作及其规范2.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其维护3.常用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其应用4.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及其原理和方法总结:以上374个必须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涵盖了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和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能量与化学动力学、化学元素的周围环境以及化学实验等方面。

而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应该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个人观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

高中2024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2024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2024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一、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形成及特点。

二、化学计量摩尔概念:摩尔的定义、摩尔质量及其应用。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组合。

三、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计算。

四、化学能与能量转换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热化学: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反应热的计算。

五、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可逆反应的特点,平衡常数的概念。

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系统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响应。

六、溶液化学溶解度: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度表示: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ppm等。

七、酸碱理论酸碱定义:阿伦尼乌斯理论、布朗斯特-劳里理论。

pH计算:酸度和碱度的测量,pH值的计算。

八、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数:氧化数的概念及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电池原理:伏打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九、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分子结构:碳原子的杂化轨道,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

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重排反应等。

十、化学实验技术实验安全:实验室安全规则,紧急情况处理。

基本操作:溶液配制、滴定操作、仪器使用等。

十一、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重要化合物: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十二、化学与生活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在医药、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作用。

结语学习建议: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未来展望: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未来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化学平衡1、速率与平衡相关定义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V 正=V 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2、基础辅导(1)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是两回事,加快反应速率不一定平衡正向移动。

改变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压强(气体)、浓度、催化剂、颗粒大小(接触面)、光、电磁波等。

能使平衡移动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气体)等,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只能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气体计量数相等的反应压强不能改变平衡,即只能改变浓度,不能改变百分含量。

(2)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如:合成氨反应中C(N 2)/C(H 2)=1/3,C(NH 3)/C(H 2)=2/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mol/(L ·min)或mol/(L ·s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如: v(D)d1=v(C)c 1=v(B)b 1=v(A)a 1 d :c :b :a =v(D):v(c):v(B):v(A)则有 D d +cC bB +aA 对于方程式: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 正≠v 逆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 、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外因: ②说明 b 、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c 、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 、具有选择性;②、说明: b 、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c 、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①、定义:mA(g)+nB(g) pC(g)+qD(g) ②、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 增大;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温度升高,K 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 、Q=K 时,处于平衡状态,v 正=v 逆;b 、Q>K 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 正<v 逆 向逆向进行;c 、Q<K 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 正>v 逆 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 正≠v 逆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v(正)<v(逆) 向左(逆向)移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

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c(B){c(A)}}{c(D){c(C)}=K n m q p ••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

Ⅲ、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平衡等效:(1)、定温、定容:①、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规律: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2)、定温、定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一、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步骤一般是:看图像:一看面(即横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曲线的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先拐先平”。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变化、浓度变化等),“定一议二”。

二、等效平衡问题及解题思路1、等效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二)盐类水解一、盐类水解,水被弱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1、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如NaHCO3溶液中:n(Na+)+n(H+)=n(HCO3-)+2n(CO32-)+n(OH-)推出:[Na+]+[H+]=[HCO3-]+2[CO32-]+[OH-]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 C (Na+)=c (HCO3-)+c (CO32-)+c (H2CO3)质子守恒:(不一定掌握)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 +、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 (H3O+)+c (H2CO3)=c (NH3)+c (OH-)+c (CO32-)。

2、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

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2.确定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2S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C(Na+ )>C(S2-)>C(OH-)>C(HS-)>C(H+)或:C(Na+) +C(H+)=2C(S2-)+C(HS-)+C(OH-)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如配制FeCl3,SnCl4 ,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Al2S3,MgS,Mg3N2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要考虑水解如Mg,Al,Zn等活泼金属与NH4Cl,CuSO4 ,AlCl3等溶液反应.3Mg+2AlCl3 +6H2O=3MgCl2+2Al(OH)3↓+3H2↑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

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

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FeCl3+3H2O=Fe(OH)3(胶体)+3HCl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6)加热Mg(HCO3)2、MgCO3溶液最后得到Mg(OH)2固体.10.其它方面(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

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5)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