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
马云.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五篇材料)

马云.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五篇材料)第一篇:马云.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马云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马云,一个划时代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创始人,也是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一个在世界上评价颇高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乔布斯”。
马云的成功取决去他的决心、恒心,如果马云起初还是在学校当英语教师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便利的网上购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呈现于世人。
马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拿高考来说,一般人能坚持高复三年吗?且有一门功课只拿个位数,我想有99%的人已经把进入大学的希望破灭掉了,只剩1%唯独像马云那样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勇气,你想一个数学第一次高考只得7分得人能成为当今社会被称之为“传奇人物”的人吗?在世俗人的眼中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偶然。
正是马云有这样的决心、恒心、勇气造就了今天令国人骄傲、令全世界惊叹的人物!当一个人回望走过的人生路时,无论他是20岁、30为还是50岁,也无论路上是否布满了荆棘,他都会记得那些曾经帮助自己越过困苦的点滴恩情。
卢梭曾经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往往也对他人的痛苦没有感知。
我一直认为做事先做人,懂得感恩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换位思考甚至处处为他人着想,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知不觉的帮助他人的同时,同样也会被他人所默默支持与帮助,这样的人品和美德让人诚服。
“愚蠢的人用嘴说话,聪明的人用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这是我读他的人生哲学的一句经典。
有些人喜欢滔滔不绝,有些人喜欢静静地聆听,有些人喜欢思考等等,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对于说话真的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在当中了,说的不好会让人误会,所以说话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际交际学。
曾听到一位讲者,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有口无言,开口不知道说什么话,而有些人确可以开口成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的多自然会说的多了。
关于小学生马云读后感五篇

关于小学生马云读后感五篇一个企业家的情怀,不止是为这个社会创造多少的价值,更是在于有足够的社会担当,在其中传递正面、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以企业的商业模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优化交互体验,以信用来传递价值、创造价值。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马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马云读后感1谈起马云,这个响亮的名子也许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它着手创造的阿里巴巴公司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举世瞩目。
而这巨大的成功背后,隐藏着一段段励志的故事。
因为成绩不好,尤其数学。
这让决心考上大学的马云,因为数学高考的落榜。
经过深思,马云又开始备战高考,但老天爷又一次对他开了一个的玩笑,成绩单上令人暗然神伤的分数再次断绝了他与高考大学的桥梁,还是这永不放弃的精神,第三次踏上高考的马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
到了1999年,由18位追梦年轻人创造了阿里巴巴,而创业的资金是18人东拼西凑,最后得到五十万元,支撑着阿里巴巴新创业的全部资金。
创业伊始,也曾有过分歧,而电子面务到底该往哪走?企业要怎样活下去,创业几年,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马云最后定位:做小微企业的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始就锁住了电子商务,锁住了小企业。
光阴荏苒,21年过去,从小企业到如今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公司,马云依旧为全国人民扫货,同时也推介更宏伟的中国梦,对着近千位商业领袖、投资精英,马云说:“阿里巴巴的中国梦,就是为全球服务。
”孟亦凡说:“马云之所以令当今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但他拥有着普通人少有的对成功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马云曾题下过这四个大字:永不言弃。
永不言弃,是马云终生信仰所在,也同样应该成为当下我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马云读后感2这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马云成功的故事》,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最有名的专业商业贸易平台的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的马云,其实在创业之初并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商业知识,当时他想向银行贷款,花费了3个月还没拿到———因为当时人们根本不相信互联网这个东西。
马云观后感300字

马云观后感300字
作为一名观众,我近日观看了马云扮演的电影《马云传奇》。
这部电影以马云为主角,讲述了他从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到互联网巨头的传奇经历。
电影开篇,展现了80年代的中国,填补了我的一些文化
盲点。
随后,电影迅速跳转到了马云的成长过程。
马云是一个具有强烈气质的人,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们组建了阿里巴巴团队,成功地打破了传统的零售模式,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世界前列。
电影中有些经典的台词我特别喜欢。
马云曾经说过“热爱
是让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原动力,而成功是热爱的最好回报”;
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马云声称“我们不惧失去,我们只怕失
去勇气。
”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故事、励志故事,更是一个青年梦想和奋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勇敢地追求梦想,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最后,我为什么要看《马云传奇》呢?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更加注重个人创新和创造。
我们需要去探索新的办法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而《马云传奇》提供了这个思路,让人们思考我们如何通过勇气、智慧和坚持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感到不仅是讲述一位成功人士的故事,也是对每个人梦想和追求的启发。
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成为企业家的人,或者想要寻求未来事业发展的人们。
《马云传》读书心得

★ 全面剖析
痴迷小说 擅长英语 兴趣 执行 有计划 能自律
诚信 正直 责任
价值观
态 度
胆识 毅力 胸怀 自信 乐观 积极
理想 做英雄 有公司
人际
情商 沟通 团队
★ 四剑人格
利剑期: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软剑期: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
乃弃之深谷
• 激情
自我激励,提升业绩:乐观向上,永不言弃;对公司,工作和同事充满热爱,以 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
• 诚信
诚信正直,言行一致:胸怀坦荡,对事不对人;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 敬业
专业执着,精益求精:今天的事情不推到明天,自己的事情不推给别人。
★ 语录锦集
• • • • • • • • • • • • • • • 上当不是别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贪,是因为自己才会上当。 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 讲话。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军。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 费。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具备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 不管你拥有多少资源,永远把对手想得强大一点。 有太多中国青年每天晚上想着千千万万条路,隔天早上起来还是走原路。 我们不能企求于灵感。它就像段誉的六脉神剑,说来就来,说没就没。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份人死在明天晚上。 80年代的人不要跟70年代,跟60年代的人竞争,而是要跟未来,跟90年代 的人竞争,这样你才有赢的可能性。 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多一点委屈, 少一些脾气你会更快乐 这个世界上比你能干、比你有条件干的人很多,但比你更想干好这件事的人 很少,这就是你成功的机会。 ……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读后感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读后感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穿布鞋的马云》这本书十分特别,虽然从分类上来讲它是传记,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的创业史。
毕竟马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连续失败了三次,当时他也只是一个创业失败的普通人,根本不会有人写书,甚至写短文来评价他,只不过后来他成功了,所以他的创业路程又被人挖掘了出来。
而且作者也是非常真实地还原了马云的创业路程,不像一般传记那样对一些事情的批判和赞扬有主观色彩,也没有像现在追捧明星那样将明星包装化,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把他在在创业路程上发生的重大事情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马云并不像外界那样传的神乎其神,他也只是一个想要自己创业的上班族,他自己也不会一直不犯错,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挑起阿里巴巴。
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商业传奇,更多的是因为他锲而不舍的决心、当机立断的胆魄、奇思妙想的大脑和拥有明确目标以及长期规划。
第一点是锲而不舍的决心。
这第一点就让很多人与马云的成功永无缘分了。
1998年,24岁的马云被分到大学任教后被领导要求五年不能辞职,期间他创立了一个海博翻译社,但这个翻译社连续亏损了三年,期间马云还得靠到义乌批发小商品,才能勉强维持这个翻译社。
在翻译社开始盈利之后,马云就开始想通过其他方式去创业,期间在政府的委托下,他去美国担任翻译和协调的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去找到了一家VBN的公司,见证互联网世界的神奇之后,他不顾朋友的反对创立中国黄页。
但是因为资金不足又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因为杭州电信占了这个公司70%的股份,所以马云基本上没有话语权,而且马云的想法又恰好和公司的想法大相径庭,于是马云的这么第二次创业,又这么白白的拱手相让了。
读《穿布鞋的马云》有感

读《穿布鞋的马云》有感其实关于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成长史这样的书特别多,但是这本书有它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时间点上来讲,这本书从阿里巴巴的创立一直讲到2014年的高调上市,讲了阿里巴巴的22年的历史。
另一方面,这本书的作者与众不同。
因为这本书有三位作者,这三个作者分别是王利芬,高红冰和李翔。
王利芬是前央视的一个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她主持的最出名的节目是赢在中国2008年。
然后第二位作者叫高红冰,他是阿里巴巴的副总裁,也是阿里研究院的院长。
第三个作者是得到的总编叫李翔。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穿布鞋的马云其实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说的是马云的生活当中,除了出席非常正式的场合之外,他是比较纯比较喜欢穿布鞋的。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除了非常正式的环境以外,谁不想穿得舒服点呢?这个代表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一个人。
第二个穿布鞋的马云是说明它在整个创业路上,其实很多次都做了非常错误的决定。
与其说这本书叫穿布鞋的马云,不如给它改个名字叫穿布鞋的阿里巴巴。
前几天咱们讲过可口可乐传、腾讯传,今天这本书虽然不叫传,但是比较类似于阿里巴巴的成长史。
阿里巴巴成长史其实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跟转型期,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这四个阶段。
咱们就分别来说一说。
其实很多人了解马云是因为淘宝,因为大家淘宝购物,所以是马云创立的,所以才知道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为什么淘宝叫阿里巴巴,实际上整个这家公司在创业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创业是1999年创业,从1999年开始,他创业初期叫阿里巴巴,一直到今天。
那个时候是一个非常简单一家公司,只做一个业务B to B 什么叫 B to 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贸易,跟腾讯的成长史非常相似。
在2000年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爆发之前,阿里巴巴拿到了25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否则在那个时候一律得死。
在阿里巴巴初创的时候,在做B to B这个业务的时候,其实阿里走了两个关键的步骤,决定它整个在B to B市场成功的第一个因为做了,所以做了,因为那个时候企业跟企业之间的这样对接是没有这样的平台,而阿里巴巴做了这样的一个B to B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上下游产业链等等,非常的方便,这是第一个。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

怀着创业精神投身工作《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从1992年第一次创业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从最早的海博翻译社到如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用了22年成为全球视野里最伟大的中国创业者,其对于年轻人及后来的创业者来说有着无可取代的标杆地位。
与其他传记作品不同,《穿布鞋的马云》更像是一本创业教程。
作者王利芬选取了在她视为“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讲述了在这27个节点当中马云的所作所为,并且在每个节点上,又以“创业新视角”和“时代大视野”两个板块,与另一位作者李翔一起,对这个节点进行了品评。
该书以时间为线索,将马云的创业足迹逐步呈现,其中,作者适当地描述与评价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
每一个章节前的标题也颇能给人启发,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一定要有梦想”、“根据用户的需求创新”、“超前布局,拥抱变化”等,都向我们展示出马云的处世及经营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首先,在做事情前一定要树立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感动自己鼓舞别人的,一定是值得自己拿出十年或者二十年去奋斗的。
通常在目标刚确立的时候都不是特别的清晰,但是只要你用心聆听、学习和寻找,总能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如书中所说——用心去倾听客户的需求和不满,就可以知道产品应该如何改进,就明白了产品的发展方向;用心地去倾听客户的不便和难处,就明白了产品的扩展和产品线的补充,这个是寻找市场和发展产品的最好的办法。
其次,团结就是力量。
目标一旦确定,就要用目标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
如果独掌全局,那么就会很累且能力有限,如果能把这个事情变成2个人的事情就会好很多,如果变成了20个人的事情,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了,团结人,而不仅仅雇用人。
马云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了,在这过程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
在读完后,我也进行反思,即便我们不去创业,但我们也要有梦想,怀着创业精神投身工作,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精彩!。
2024年马云传读后感(通用3篇)_1

马云传读后感(通用3篇)马云传读后感1读完《马云传》这本书,我不禁感到震惊:一个长相怪异,身材矮小,曾经几度高考落榜的马云,经过仅十年的奋斗,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的风云人物——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
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因为他拥有着永不放弃的信念!马云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成绩平平,老师们也没有注意过这个其貌不扬的孩子。
在高中时期,他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同学们戏称他是榜下有名。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凭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再次复读。
可是上天并没有眷顾他,第二次高考他仍然惨遭重挫。
面对父母失望的面容和自己苍白的人生,马云坚信只要努力,他一定会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他又一次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继续向高考进攻。
于是他边工边读,经过了不知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
在第三次高考,这个同学们眼中的屡败屡战的“高考老兵”终于以数学79分迎来了大学通知书,这是马云永不放弃的拼搏之花!马云经历了三次高考,要知道“高考”在我们的眼里是一个多么敏感的话题,就连平常的大小考都令我们“鸭梨山大”,更何况是高考?如今社会像马云这样的人简直是沧海一粟。
有些人因为高考落榜而一度沉沦,甚至自杀,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少吗?可马云为什么会越挫越勇?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拥有永不放弃的信念。
人生中会拥有许多道坎,我们需要做的是翻越这道坎。
然而有些人一旦翻越失败,就无法面对,自寻短见,这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马云一样坦然面对?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少了像马云一样面对失败的勇气。
马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
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创建了家喻户晓的“阿里巴巴”。
他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商品的梦想。
他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成了互联网领域里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读完《马云传》,我对马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如果不是他永不放弃的信念,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如果不是他永不放弃的信念,马云恐怕永远只是一个贫穷的打工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来自矿大广播台MY radio 的声音,这里是文海拾贝,我是依晨。
B:hello,大家好,我是小齐。
A:真的很开心,还以为这个学期都不能和小齐一起搭档文海了,所以之前我们也算是做了最后一期。
B:是啊,不过过去的都过去了,不管过程如何,我们又可以一起搭档了。
A:可以跟小齐搭档,我是非常荣幸啊,
B:你可不要这么说,说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我还是很留恋文海的,很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
话不多说,赶紧把今天的主题亮出来吧。
A:好吧,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我就不卖关子了,让我们赶紧进入主题,本期的文海,我们要介绍的是一本传记——《穿布鞋的马云》
(音乐)
A:本书是王利芬和李翔两位作者所著。
那我就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利芬,王利芬,优米网创始人以及CEO,央视资深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2006年创办《赢在中国》,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节目。
2007-2009年,邀请马云连续三个赛季担任《赢在中国》总决赛评委,并担任36进12和12进5的评委。
2009年底创办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担任制片人、主持人,制作《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公益真人秀节目,马云再次担任总决赛评委。
B:作者李翔,虽然没有王利芬那么多头衔但他既是记者也是作家,拥有超过10年的商业报道经验,长期跟踪采访阿里巴巴,曾数次采访马云,被很多人视为马云最信任的记者。
2004年在《经济观察报》开始职业生涯。
2011-2013年,任esquire中文版的主编。
随后重新回到商业报道领域,出任《财经天下》周刊主编。
A:介绍作者,无非是想让大家知道,此书的作者对马云十分熟悉,所以相对比市面上很多其他关于马云的书籍,其内容应该更为真实。
本书记录了马云从1992年第一次创业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整整22年的创业史。
B:从题目看,本书颇是有创意。
在这个时代穿布鞋似乎只有以下几种人:一种是出大力者;一种是老年人;一种是练武者;一种是成功人士……而马云,恰是属于成功人士!成功人士穿布鞋,那就是令人羡慕了!因为布鞋之于马云就不简简单单的是一双鞋子,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彰显自己创业理念的态度!作者王利芬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
布鞋舒服随性、朴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控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
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的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
所以本书取名《穿布鞋的马云》。
这与我初见题目时的想法倒的确是不谋而合之处了。
不过,不可否认,这本书的书名拉近了马云和读者的距离。
正如依晨之前所说的那样,马云这样的风云人物,市场上关于他的书籍很多,可是大多数作品难逃介绍成功人物作品的窠臼,就是一味夸大神话主角,满眼溢美之词,将主角塑造成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无坚不摧的高手,有意无意掩盖主角曾经的彷徨失意挫折,拉大马云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创业者的距离。
而这本书则是比较客观的,本书将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拎出来进行详细介绍,然后附上王利芬和李翔的点评分析,一个从创业者的角度,一个从媒体人的角度。
将马云和阿里巴巴还原到历史发展中的每个阶段去,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时间有限,我们不能详尽地给大家吧27个节点都罗列出来,这里我们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吧。
节点1是1992年马云的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一次创业,大多数人都将马云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看当成他的第一次创业,其实不然,海博翻译社才是他的第一次创业。
1988年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吧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业余做英文翻译兼职,当时在杭州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日渐增多,对翻译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他发现很多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闲在家无事可做,于是他和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
然而,翻译社成立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不足千元,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员工们都有点动摇了,可是马云坚信翻译社前景明朗,于是马云还开始卖鲜花和礼品,做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并用所得收入来支撑翻译社。
有同事认为既然翻译社亏钱,礼品店盈利,不如不做翻译社了专做礼品店。
可是马云认为,开翻译社的初衷是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果然,翻译社在亏损三年之后,终于开始盈利,如今,海博翻译社已经如马云所愿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其实马云在创业之初也是经历过挫折低潮的,只是他有敏锐的商机嗅觉,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坚定的创业信念,最终扭转局面,将海博翻译社经营得风生水起。
A:1997年加盟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1999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获得高盛都投资,2000年1月,获得软银孙正义的投资,2000年遭遇首次危机,不得不大规模裁员。
(其中阿里巴巴在硅谷的30个工程师只留下3人,香港办事处的30名员工裁掉22人,北京办事处员工也裁掉一半。
)之后的大战eBay,创立支付宝,杨致远和雅虎并入阿里巴巴,马云担任《赢在中国》评委等等等等。
众多节点,有的平平淡淡安安静静,有的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细细阅读,可以梳理出马云的创业成长轨迹,学习他的经验吸取他的教训,为己所用。
蔡崇信,何许人也?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生,后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在纽约做过两年律师,后在瑞典Investor AB风险投资部担任亚洲部总裁,主要负责亚洲的投资业务。
那时,马云正在为阿里巴巴寻找风险投资,蔡崇信代表Investor AB和马云谈投资合作,可是最终没有谈成,在谈判的第四天,蔡崇信对马云说:“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
”当时,蔡崇信的年薪是上百万美元,而阿里巴巴只能付给他每月500元的工资。
在这样天壤地别的工资差之下,蔡崇信还是毅然辞职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提到这次大胆的选择时说:“阿里巴巴最吸引我的第一是马云的个人魅力;第二是阿里巴巴有一个很强的团队。
”“马云能认识到别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帮助的地方。
互相弥补的心态很重要,否则会有怨气和冲突,这是团队组建的关键。
”
后来阿里巴巴第一次融资成功,获得高盛的投资就是得力于蔡崇信,蔡崇信在阿里巴巴的角色地位应该可以说是仅次于马云。
正如马云说的:“合作都是团队做出来的。
如果别人把你当英雄,你千万不能把自己当英雄,如果自己把自己当英雄必然要走下坡路。
”
(音乐)
B:如今,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如此的价值判断下,被笼罩了耀眼光环的马云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王”。
但是在书中,在王利芬口中,马云是一个极其诚实守信的人。
做节目没有一点架子,对选手点评都很认真。
对朋友讲义气,承诺了的事情一定做到。
从没有一次因为个人原因爽约。
这点正如马云自己所说:“未来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不是文凭的竞争,而是信用的竞争,谁信用越好,谁越会成功。
”
其次,他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
且不论当年追随他打天下的人,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还在他身边。
就说说蔡崇信——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当年放弃年薪上百万美元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拿每个月区区500元人民币的工资,坚守至今。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只听马云说了6分钟,在对阿里巴巴完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4000万美元。
另外他是一个极有长远目光的人。
马云绝不短视。
如王利芬所言“你知道其他中国公
司的创办地点是什么名字、在哪里吗?你听说过这些著名的中国公司在创办的那一天有意地留下影像,或者哪怕是文字记录吗?这就是马云。
”在公布淘宝诞生的同时,马云明确宣布了淘宝三年内不准盈利的政策。
当初孙正义决定投资4000万美金的时候,马云回来就后悔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真是太愚蠢了。
”为了保有话语权,他最终只要了2000万美金。
放着送上门的钱都不要的人,除了马云,相信也没几个了。
而且,马云不光“不要钱”,还特别挑人。
他对理想投资人的要求一定是:目光长远,关注公司长期发展;不差钱,因此不会在短期内要求套现。
创业这件事,不是读了人家的书就可以自己去做,也不是知晓了人家的路就可以自己去走。
因为,你永远不是马云。
所有的成功只是唯一。
但起码,你可以知道有他这样的存在。
当初选择“阿里巴巴”这个名字的时候,一是容易记,全世界的发音都一样。
二是因为马云认为阿里巴巴是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他希望把财富分给别人而非自己独享。
如今,成全众多网商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阿里巴巴就是这样一个青年。
A:时间也差不多了,本期的文海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马云这么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者你也想成为像马云一样优秀的企业家,不妨抽点时间去看看此书,让《穿布鞋的马云》告诉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我是依晨。
B:我是小齐,我们下期再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