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养分资源 第七章 人类、农业与环境

合集下载

《植物养分资源》课件

《植物养分资源》课件
1 自然资源
来自空气、土壤和水等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普通肥料和农村废弃物等。
2 商业资源
可以购买的化学肥料和肥料添加剂,如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3 其他来源
包括转基因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手段。
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1
养分吸收
植物根部通过根毛吸收绝大部分水分和养分。
养分运输
2
通过细胞一步一步增大,进入茎和树叶,或
利用作物秸秆和其他农业废 弃物
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化肥的使用。
结论和总结
植物养分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及其环境的健 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优良的土壤质量,合理管理肥料资源,是我们 每个人的责任。
植物所需养分的种类
钾(K)
植物的钾含量很高,是生长发育主 要因素。
铁(Fe)
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是细胞 色素的组成g)
司机植物中叶绿素的合成,促进植 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磷(P)
植物生长条件中的重要成分,能够 促进開花、结实和授粉。
不同来源的植物养分
植物养分资源
欢迎来到本次课程,让我们一起探索植物在自然界中如何利用我们周围的资 源。
养分的定义和意义
什么是养分?
它是植物生长和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元素。
养分资源的意义?
了解资源定位、养分循环等植物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加强植物养分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人类的重要性
提高土壤质量,保障人类粮食安全,打造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健康。
者被累积在树干和根中。
3
养分利用
利用养分来维持自身代谢和结构形态,实现 生长和繁殖等活动。
养分不足和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养分不足
导致植物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生长和体型形态都受 到压制,引起植株凋菜缺氮、黄叶缺铁等症状。

《农业与资源环境》课件

《农业与资源环境》课件

资源环境对农业的制约与支持
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 利影响。
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农业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 质量造成危害,如病虫害、杂草
等。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 产方式,通过合理利用农业生物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
04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重要性及意义
详细描述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它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可用于农业生产或与其相关的 生物种类和种质资源。
农业生物资源的分类
根据生物的种类和用途,农业生物资源可分为农 作物品种、家畜家禽品种、微生物资源等类型。
3
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需要采取遗传资源保 护、品种改良、生物技术应用等措施,以提高生 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农业的分类与特点
农业分类
农业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根据生产对象不同而 划分。
农业特点
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受自然条件影响 较大。
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课件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课件
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课堂目标:
◆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吗?我国的植被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学完了本节课,你就会回答这几个问题了
呼伦贝尔大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一望无际的西北荒漠

北方地区的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尽管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但滥砍滥伐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同时,草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的土地面积每年都在扩大。土地沙漠化已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我国的植被状况,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还开展了许多植树造林活动。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资料连接: 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我国植物学家统计,我国有种子植物 2 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约 8000 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 2000 多种,而且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经济价值高、用途广大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 30 属,而我国就占有 20 属,近 200 种。其中有 8 个属为我国特有,它们是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 200 属之多,其中有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
资料连接: 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面积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0.65立方米。发达国家人均1.16立方米,比我国高出5倍多,差距是相当大的。

植物养分资源

植物养分资源
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结 构,实现植物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精准管理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监测手段,实现对植物 养分资源的精准诊断、监测和调控,提高养分的 投入产出比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循环利用
推行有机废弃物堆肥化、生物质能源化等处理方 式,促进植物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02
植物养分的种类与作用
大量元素





促进植物蛋白质合成, 影响植物生长速度和生 物量积累,缺乏时植物 生长矮小,叶色暗绿。
参与植物能量代谢、细 胞分裂和遗传信息传递 等,缺乏时植物生长迟 缓、产量降低。
调节植物水分平衡,增 强植物抗逆性,缺乏时 植物易倒伏、病害多发 。
调节植物细胞生理功能 ,促进植物抗逆性和抗 病能力,缺乏时植物出 现“脐带”现象。
参与植物叶绿素合成和 光合作用,缺乏时植物 叶片失绿、矮小且早衰 。
微量元素
01

02

03

04

05

参与植物氧化还原反应和 叶绿素合成,缺乏时植物 出现“黄化”现象。
参与植物氧化还原反应和 叶绿素合成,缺乏时植物 生长受阻,叶片出现“缺 绿”现象。
参与植物生长激素合成和 叶绿素合成,缺乏时植物 生长受阻,叶片出现“缩 叶”现象。
在饲料中添加植物养分资 源,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 值,促进动物生长。
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适量施用植物养分资源, 可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和抗 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提高肉奶品质
合理配置植物养分资源, 可改善动物肉奶的营养品 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肉 奶的需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课件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课件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 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其中最著名 的四大草原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大 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草原有明显的季节变 化,夏季呈现暗绿色,冬季变得枯黄,花期时则万紫千红;草原动物多 有冬眠、迁徙、贮藏食物等现象。草原是善于奔跑的大型有蹄类 动物的家乡。
生活在荒漠地区的骆驼刺是一种耐旱能力较强的多年生豆科草本 植物。它根系发达,一般长达20米,从沙漠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 养,水平生长的根系上还能萌发出新的植株。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 它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 分又能有效地减少水分蒸腾。
森林的环境价值:
(1)环境的肺脏——净化空气。 (2)环境的卫士: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环境的调节者——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科学家提供的资料显 示,伐木、采矿、石油以及天然气公司正在砍倒大片大片的森 林,而且远超过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在加拿大的不 少地区,砍树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树木再生的速度, 由于树木能 够吸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气体,而森林减少将会加 速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森林的减少还会影响到数以亿计以 北方针叶林为家园的动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精品课件)
1、植被的概念-----
2、 种 类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初中生物
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丰富,叶片终年常绿,四季均有植物开花。如:西双版纳。
(1)、热带雨林
初中生物
夏季高温湿 润,冬季干燥寒冷,四季分明植物为常绿阔叶乔木。如:长江流域。
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初中生物
森林养育地球上的生命
初中生物
森林是世界上大多数动物的家园
初中生物
一.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二)、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的平衡
(三)、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初中生物
二、我国的植被资源
(一)、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C
4.下列不属于我国面临的植被问题的是( ) A.我国森林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45公顷 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是世界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点拨】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
环境特点
植物种类
________
半干旱
多为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________植物
________
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
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________
________
全年高温多雨
特别丰富,终年______,大部分植株都很高大
草原
草本
荒漠
耐旱
热带雨林

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以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保护环境必然要停止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B:人与自然已经和谐相处C:破坏自然必将阻碍人类发展D: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答案:破坏自然必将阻碍人类发展第二章测试1.世界农业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A:传统农业B:生态农业C:原始农业 D:现代农业答案:传统农业;原始农业;现代农业2.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和学者承认的生命起源假说是()A:神创论B:化学进化论 C:泛生说D:宇宙生命论答案:化学进化论3.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A:自我世界B:他人世界 C:生命世界 D:非生命世界答案:生命世界;非生命世界4.非生命世界包括:()A:宏观世界B:宇观世界 C:化学世界 D:微观世界答案:宏观世界;宇观世界;微观世界5.农业起源的地点,主要也是包括两个学说:()A:进化论 B:二元论C:一元论 D:多元论答案:一元论;多元论6.细胞形态的出现是早期生命进化的第二件大事。

A:错 B:对答案:对7.自然界的发展主要包括()A: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B:宇宙和天体的演化 C:农业的起源和演化 D:地球的演化答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和天体的演化;地球的演化8.下列属于农业起源假说的是()A:人口压力说 B:宴享说 C:地质学说 D:气候学说答案:人口压力说;宴享说;地质学说;气候学说9.唤醒全世界人类环保意识的著作是()A:《我们共同的未来》 B:《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C:《寂静的春天》 D:《21世纪议程》答案:《寂静的春天》10.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召开。

A:错 B:对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有人认为,将自然土壤开垦为农业土壤后,其肥力必然出现退化现象,难以进行恢复和提高。

对吗?()A:错 B:对答案:错2.在2002到2012的10年间,我国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重力出现了减小的现象,都是由于对地下水过度利用而产生的。

植物资源学教学大纲

植物资源学教学大纲

《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6课程名称:植物资源学英文名称:Resource Botan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0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科学,它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基础,以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资源植物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本课程重点讲述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基本特性、主要化学成分、用途、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科学,它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基础,以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资源植物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本课程重点讲述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基本特性、主要化学成分、用途、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植物资源学概述(一)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二、植物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四、植物资源的基本特性五、植物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六、植物资源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七、植物资源学的研究概况和发展历史(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植物资源分区第二节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一、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二、引种驯化的途径与步骤第三节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二、植物资源保护的内容与对策三、植物资源的管理第四节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二、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三、植物资源利用的一般性原则四、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与方法(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i
H
Mg
Ca
K
P
O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及功能
C、H、O --非矿质元素(天然营养元素)来自空气和水
大量元素 (0.1%以上)
微量元素 (0.1%以下)
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 或肥料三要素
Ca、Mg、S --中量元素 Fe、Mn、Zn、Cu、 B、Mo、Cl、
矿质元素 来自土壤
1 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
未来化肥发展趋势 21世纪以后的主要肥料是 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化学肥料则应是高效、节 能、复合型的肥料。具有不同释放速率的缓释或 控制释放的氮肥也会是受欢迎肥料。
复合肥料包括:有机—无机复合肥(结合工业、农 业、城市废弃物的利用),农药—除草剂—生长调 节剂—肥料复合肥,生物制剂—生化制剂—肥料复 合肥等,它们体现了多功能、低成本、省劳力、废 弃物综合利用的特征。
2 农业活动与环境问题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绿色植物——动 物——微生物之间循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 当地的生态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农业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农业收获物被带到农 业生态系统之外,打断了系统本身的物质循环, 从而导致土壤养分丧失,植物生长受阻,生态 趋于恶化。
地球原本是绿色的。即使是最著名的撒哈拉沙 漠所包围的北非列国,根据考古记录,在湖底 和泥炭沼泽等沉积物中也已查明,上溯4000 年至6000年前,那里大部分都是高原草地, 居民以狩猎为生,以蜗牛为主食,有“肥沃的 新月形地”之说。
第六章植物养分资源
李比希(1803-1873):1840年 植 物矿质营养学说
矿质营养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主要)的养 料,厩肥及其他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 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 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 质。

意义: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 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 学新旧时代的分解线和转折点,使维 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向施 用无机肥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
!!!
在当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和精神的 消费,人类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也在发生巨 大的变化,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的 生存必需依赖地球的大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充 分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消费对大环境的影响,否 则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3 人类需求与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按照目前对自然界生产能量的 计算,地球可以养活的人口在此70~150亿,地球对 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但面对目前快速的人口膨 胀速度,肯定会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破坏。
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有30~50%,磷 肥为10~20%,钾肥为35%。 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为50~60%。
1949年仅为0.6万吨,1990年达1840 万吨,仅次于原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3 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每年还进 口大量化肥,据统计,70年代每年进口 100万吨以上,80年代后期每年进口 500 万~800万吨,进口量达到我国化肥 总用量的1/3左右。
最早的环境概念: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 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这个环境定义,主要强调是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 响,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而有人提 出,要把社会环境也加入环境的定义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 是:
什么是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 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 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 活居住区等。”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的所有 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 存环境。总体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周围的环境 概括为:环境是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在改造自 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的一些人工环境。
肥料学面临的任务
➢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植物对营养元素的 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土壤养分的 利用效率
➢ 信息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中的应用。
第七章 人类、 农业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1 人类环境
环境:环境的概念十分广泛,多是指“周围的环境”或 “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例如我们常见的大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小 到一个“单位环境”或者是我们一个“班级的环境”等。
来源: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只要是无机养分, 16种必需养分,9种大量,7种微量。C,H, O来自空气,其他的来自土壤。所以我们对土 地的利用强度越大,土地的产量越高,那么我 们从土壤中移走的养分也就越多。
特征:土壤养分,肥料养分和矿产养分资源。 (石油,化肥,化工。)养分资源共生性,地 域性,多样性,有限性,可循环性。
钾钾:肥主KC要L用,天K2然S的O4钾,盐窑。灰我钾国肥的,钾草肥木资灰源。相目对前短我缺国。生产
硫:硫铁矿。目前我国的硫铁矿和硫酸不能满足国内的需 要,还要靠进口。
5 植物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
5.1 植物养分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基本 含义
肥料在我国农业增产中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即使在世界上,如果不采用肥料, 那么作物的产量将50%。所以化肥的生 产和流通,供应及其价格等对我国农业生 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肥料出现问 题,那么粮食安全也就出现问题。如果出 现肥料价格过高或假造肥料,会影响农民 的种植积极性,或者出现粮食大面机的减 产等
5.2 促进养分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无机肥料虽然在粮食增产的过程中发挥了很 重要的作用,但它仍然无法取代有机肥料在土壤 改良和促进肥效方面的作用,而且有机肥料的循 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美化环境,而且成本低。
5.3充分利用土壤养分资源
土壤不但是一个很大的水资源库,也是一个 很大的养分资源库,一些难溶性的养分可以通过 农艺措施使其成为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养分。例 如土地深翻后,可以把下层土壤矿物中的养分。
地球的生命已经有40多亿年,300万年前地球上 出现了人类。 据统计,世界人口每增加1O亿需要的时间如下: 第一个10亿为近300万年 , 第二个10亿约为130年(1800~1930年) , 第三个10亿为30年(1930~1960年) , 第四个10 亿为14 年(1960~1974年) , 第五个10亿为13年(1974~1987年) , 第六个10亿为12年(1987~1999年)。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李比希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最 小养分律。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16 种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 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 硼、锰、铜、锌、鉬、氯。
C
N
Cl
S
Mo
Mn B Fe
Cu
Zn
80.40 234.8 268.5 289.6 322.0 345.89 366.28 376.57 399.78 422.50 438.00
179.60 600.6 670.8 734.7 798.1 821.97 880.32 917.68 984.16 1046.20 1109.90
有机肥利用中存在问题: 1有机肥料积造设施原始简陋 2有机肥料积造工具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
2 土壤养分资源
土壤养分的来源:母质,肥料,大气沉降, 土壤调理剂,生物固氮,灌溉水。
土壤养分的储量:全量养分的含量主要受母 质,成土过程,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耕 作管理制度。
土壤养分的特征:复杂,有效性低,高度分 散,变异性。
3 肥料资源养分
肥料资源的构成:单质肥料,复合肥料,有机肥。 中国的肥料资源:有机肥料,化学肥料,结构 我国肥料资源及其利用特点: 我国肥料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有机肥、绿肥和化肥3
我国肥料使用的基本情况是:50年代有机肥和 氮素化肥配合,60年代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 合,70年代以后是有机肥和氮、磷、钾肥配合, 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农田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亩耕地平均化肥用量 只有0.2公斤,1978年为29.3公斤,到 1990年达到73.5公斤,氮、磷化肥和复合肥 占化肥施用量的比例是氮肥比例下降,磷肥、
环境的特性:
1 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
2 人类环境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环境一旦破坏,利用局部物质循环可以恢 复,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不过世界本身 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如果对原来循环 的破坏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将无法恢复,使生 态系统失去原来的功能。
人口、粮食与耕地:现在世界的粮食增长速度已经不 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而且可以开发的后备土地资 源也比较少。
人口、能源与资源: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也高于能源 生产的速度。
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工业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节 农业环境 与食物链
1 农业生物——环境系统
农业生物和农业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是 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是由自 然环境(土壤、气候和一些生物因素)和 人工环境(作物栽培、家禽饲养、引种驯 化和人工管理森林草地等自然保护区)组 成的,系统建立的基础是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信息传递。
复合肥比例上升,农田施用化肥对农作物增产 效果明显,
种类 年度
农用化肥 施用量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1985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775.80 3317.9 3593.7 3827.9 3980.7 4085.43 4124.58 4146.34 4254.01 4339.50 4411.80
1204.90 1882.0 2021.9 2145.3 2171.7 2233.52 2180.96 2161.59 2164.11 2157.30 2150.00
310.90 600.7 632.4 658.4 689.1 684.05 697.04 690.50 705.96 712.20 71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