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冰心 丁玲

合集下载

试论丁玲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试论丁玲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反叛 的方式,当爱情 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以后 ,她 同样无所 适 从 , 是选 择 了 “ 时 行 乐 ” 她 的 反 抗 是 孤 独 的 、 态 的 , 于 及 。 病 甚 至可 以说是一种 自我戕害 ,因此和梦珂 的选择 一样 ,是无 出路 的 。 是 沙 菲几 乎 陷 于 绝 望 的境 地 , 她 到 底 还 是 不 甘 心 , 着 于 但 带 微 薄的理想和希望奔 向南 方。在这类小说中 , 作家潜入人物 的 内心 深处写出作为个性主义者 女性 的种 种复杂心情 , 把追求小 资产 阶 级 个 性 解 放 的 年 轻 知 识 女性 的 矛 盾 、苦 闷 与 感伤 ,写 得
细致入微率直大胆 , 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 在 三十年代,丁玲 开始投身左翼文艺事业 ,并且加入 中国共 产党, 使得丁玲 的小说创作 的领 域骤然变得开阔起来 , 同时, 她
独特思考 。 当时解放区 的女性, 了农村妇女, 除 还有很大 一部 分 是从全 国各地投奔 到延安来参加革命 的。 丁玲注意 到在新 的意 识形态下 ,妇 女的处境并没有像 预期的那样得 到彻底 的改善, 相反 , 解放 区, 建 思想仍然根深蒂 固, 在 封 以一 种 新 的 方 式在 戕 害 着 妇 女 们 。 当 时丁 玲 思 考 的 最 多 的 问题 是 : 革命 和妇 女 的解 放到底是一种什 么样 的关系 ?《 我在 霞村的时候》描写 的是根 据 地 的 一 个 农 家 少 女 贞 贞 , 日军 蹂 躏 后 利 用 特 殊 身份 出入 敌 被 巢 , 革 命 献 出女 性 身体 。 务 完 成 回 村 后 , 在 封 建 意 识 的 包 为 任 却 围 中难 以生 存 。 小 说 的 素 材 是 丁 玲 听 说 的 , 作 者 却选 用 了 第 但 人称 的手法来 写这 个故事, 并且把贞贞在 日本 军队中遭 受到 的 一 切 放 在 背景 和 回 忆 中 , 她 与 乡 土 中 国 陈 旧 意 识 的 冲 突 放 把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下)的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下)的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下)的论文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文艺的最高使命应该是弘扬民族精神,一切文学活动都应该以唤起民族意识为中心,促进民族向上发展的意志,唤起民族的情绪和斗志,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中宣称:“现今我们中国文坛艺坛底当前的危机是对于文艺缺乏中心意识。

那末,我们要突破这个危机,并促进我们底文艺的开展,势必在形成一个对于文艺底中心意识。

从历史的教训,我们须集中我们此后的努力于民族主义的文学与艺术底创造。

我们此后的文艺活动,应以我们的唤起民族意识为中心;同时,为促进我们民族的繁荣,我们须促进我们民族的向上发展的意志,创造民族的新生命。

我们现在所负的,正是建立我们的民族主义文学与艺术重要伟大的使命。

”这与他们对时代以及民族出路的认识有关。

他们认为:“我们当前的时代,我们以为是一个民族求生存的时代,是一个民族争自由平等的时代,尤其是一个全世界弱小民族求生存和争自由平等的时代!试看世界虽大,那里有弱小民族立足之地?那里听不到弱小民族哀痛的绝叫?那里看不见弱小民族狼藉的血肉?那里不是帝国主义为胜利狰狞的狂笑?在这样一个时代,被压迫的民族,虽常不免因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不良,而发生民族内部阶级的分化和冲突,然这种不幸的现象,只是时代的一隅,而绝不是时代的本身!在整个时代的前面,生息于其下的任何个人任何阶级,都应当认清时代的全体,而不应固执时代的片断!澈底说来,在当前的时代下,只有全民族的利益值得夺取,只有全民族的博战值得参与,此外个人和阶级间的一切得失,都是细微渺小的争持,宏伟磅礴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应该能够扫荡一切,消除一切,融合一切!--这是这个时代下一切从事文学者所应明白体认的一个原则!”[8] 因此,他们反对致力于阶级翻身的文学运动,为此而向左翼作家大声呼叫:“请暂养息一下你的嗓子吧,把叫黄包车夫打坐客的功夫抽出一点去放到那挽救国家的危亡的上头。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丁玲 论文

丁玲  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 (1)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 (6)三、“走向新的开端”丁玲创作的第三阶段………………………………………结语 (8)致谢 (8)参考文献 (9)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摘要:丁玲说过“我不幸、也可说是有幸总被卷人激流漩涡, 一个浪来, 我有时被托上云霄, 一个波去, 我又被沉人海底。

”作为作家的丁玲,她人生的云霄海底经历体验和观念的变化同时反映在她的著作中,引起的了文风的转变和写作意向的不同。

其中丁玲创作的三个阶段便是最好的说明。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女性意识方面,她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完美的,却又带有让人难以忽略的美。

而后转变在政治意识上,革命+恋爱的模式也是被她淋漓尽致的展现,甚至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反映解放区里新的生活内容。

关键词:丁玲创作阶段女性意识政治性引言现代女性作家的产生与文学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而且其成就也格外引人注目。

与历代女性作家相比,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更具特点,她们置身于历史遽变的语境中,耳闻反叛传统的时代轰鸣,更为大胆地在创作中言说女性自我解放、个性独立、婚恋自由的权利。

她们首先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因为这是造成几千年来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罪恶渊源。

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谁断送了你》《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这是谁的罪》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迫害女性身体、心理及思想的罪恶。

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解放所代替,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性主义启蒙理性显然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的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

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从冰心和丁玲的作品看女性创作的阴柔美

从冰心和丁玲的作品看女性创作的阴柔美

从冰心和丁玲的作品看女性创作的阴柔美
周艳丽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2
【摘要】阴柔美是女性创作中一种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缠绵、委婉、纤丽,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和丁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作品创作风格不同,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性创作的阴柔美.从对这两位创作风格迥异的女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阴柔之美是女性作家所共有的美学品格.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周艳丽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4
【相关文献】
1.由冰心及冰心作品的宗教意味看复合型宗教文化的社会效应 [J], 赵玉荣
2.温柔、静雅、乐观——从冰心的小说看冰心的女性美思想 [J], 康凤英
3.从楚人审美意识看楚艺术的阴柔美 [J], 余静贵
4.冰心、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J], 任玲玲
5.女性形象及人生追求——冰心、丁玲早期作品比较 [J], 陈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玲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丁玲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丁玲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语言曾经历了一场相当深刻的变革,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汉语书面语不仅完成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而且初步具备了现代性的特点。

当然,“五四”前后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其实是一代代作家薪火相传,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实验逐步完成的。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进步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它由众多作家通过个人探索累积而成。

而在这场以语言变革为目的的接力赛中,丁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她在拓展现代白话表现空间,提高其表现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丁玲小说语言的特点,也即她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天足”的白话文20世纪80年代初,丁玲在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邀请所作的一次讲话中,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归为五代,她认为自己应当与胡风、沙汀、张天翼、聂绀弩等人并列归属为新文学的第二代作家。

①如果仅仅从年龄上说,新文学第一代作家有一些是比丁玲大出许多(例如鲁迅年长丁玲24岁,郭沫若也年长丁玲12岁),但是相当一批作家都是生于1900年前后,在年龄上的相差并不很大(例如,郁达夫和庐隐只大丁玲6岁,冰心大丁玲4岁)。

然而,“五四”前后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剧烈变革,几年之间,作家的经历、背景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包括丁玲在内的新文学第二代作家,他们是在20世纪初一个逐渐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未曾像鲁迅等一代人受过正统封建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与上一代作家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五四“时期汉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但是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大都身处两界,很多人都首先接受了正统文言文的教育,“五四”以后才转而使用白话文。

而事实上,一个人在语言的学习上有一个最佳的时期,就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有效的语言学习并非终生向一个人敞开,因此一个从熟知文言转向白话的作家与一个一开始就以白话为起点的作家,在使用白话时会有相当大的不同。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1927年,北京沙滩汉花园的一幢学生公寓里,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之“无须社”,以示其年轻。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发一通怀才不遇的感慨。

常有一个梳短发的年轻女子,怀着仰慕之心,默默地在一旁谛听。

到了秋天,这个女子悄悄写出第一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登载出来,令“无须社”的须眉们惊叹;第二年早春,她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轰动了整个文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

1904年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早年曾在长沙上中学。

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全国。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翌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6年秋逃离南京赴陕北参加红军,后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

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

1955年和1957年被错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和右派,后下放北大荒,“文革”中入狱。

1979年获平反,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

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

莎菲形象的“现代特征”的主要表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

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代的、进步的。

她一方面对两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介绍几种观点1、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莎菲抛弃了老实的白苇弟,而爱上了新加坡留学生凌吉士;可凌吉士找莎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肉感的享受”;莎菲异常失望,“更陷到极深的悲境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巾帼——冰心、丁玲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文学意义的阶段文学,虽然只有仅仅三十二年(1917-1949),在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且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一座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无可比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阶段,连接着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巨大转折点。

这就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裂痕”,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比及的。

继1918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四首,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短短几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以启蒙为精神核心的新文学作家。

他们的新文学作品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

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

就是在“人的发现”这一指导思想下,有了对封建制度、思想、礼教的否定与批判,才有了对束缚妇女思想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和非常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

让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无奈沉睡太久的女性觉醒,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给文坛注入了一股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

在五四这个年轻的时代产生了一批年轻的新女性作家,她们通过文字来反抗封建传统、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用笔来表现新女性的冲决和痛苦。

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温婉的文字,抒发内心对封建社会强烈的反抗的声音,对男女平等的迫切渴求,以及对打破男权压迫实现婚姻自由的向往。

五四女作家往往被人们归为两类,一类是闺秀派作家,另一类是新女性派作家。

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毅真的长篇论文《几位当代女小说作家》中,“毅真讲五四至30年代的女作家分成‘在礼教的范围来写爱’的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徘徊于‘新’与‘旧’之间的‘新闺秀派作家’(凌淑华),以及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派作家(冯沅君、丁玲)三类来评述”。

她们都是在五四自由之风下成长的女性,都接受了良好的新式教育,她们有着和其他女性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她们的创作主旨都是争取女性权利、自由,打破封建礼加在妇女身上的城中枷锁,同时唤醒女性意识。

不过相比闺秀派作家,新女性派作家更加激进和反叛,她们是追求妇女解放也更加彻底。

冰心和丁玲,是其中较为优秀,也较为突出的女作家,是当时文坛不让须眉的巾帼之星。

一、冰心——爱如繁星情似春水在新文学史上,冰心可以说是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以一颗仁爱的心关怀着人类的痛苦,探求着困扰生命的根本问题,她用女性的似水柔情浸润着读者的心灵,涤荡着尘世的污垢。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

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尽管从创作来看,冰心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散文而不在小说,但是冰心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出现却是和问题小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创作之初,她就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在她1919年至1925年发表的三十来篇问题小说中,妇女家庭小说共8篇,约占三分之一。

在抗战期间,冰心的小说散文集《关于女人》写了14个女人的故事,探索“五四”到抗战期间妇女地位和命运,表现出中国女性为抗战服务的热忱,在这些作品中均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尤其看重和钟爱女性的性别特征。

认为妇女应该将“为人”与“为女”统一起来。

她在著名的《关于女人》后记中专门颂扬女人的美质,视女人为真善美的象征,“我对女人的看法,自己相信是很平淡,很稳静,很健全。

她既不是诗人笔下的天仙,也不是失恋人心中的魔鬼,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

不过她感觉得更敏锐,反映得更迅速,表现得也更活跃。

因此,她比男人多些颜色,也多些声音。

在各种性格上,她也容易走向尖端……世界若没有女人,真不知这世界至少要变成怎么样子!我所能想象得到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在冰心看来,女人的“真”与男性平分秋色,而“善”、“美”却超出了男性。

这石破天惊的话语颠覆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对女性作了高度的赞美。

冰心的作品一是对夹缝中悲剧女性的哀矜。

冰心在探讨妇女解放的问题上,一方面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对子女的不幸命运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同时也指出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争取受教育与婚姻自由的权利。

《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的主人公英云受过了新式的教育,是觉醒了的女性,有较高的人生追求。

可她虽然她不满于包办婚姻,却未做丝毫的反抗;虽有宏图大志,却缺乏实现理想的信心和勇气,从中也流露出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冰心正是借着这些“消极的文字”,去做那“积极的事业”,她之所以以极力描写那旧社会家庭的不良现状,描写悲剧主人公,是为了激起读者的注意,只有引起了注意,才能对现实有所变革。

二是对理想女性人格的建构。

《两个家庭》中的亚茜就是最早出现在冰心笔下的理想女性。

这些女性的构建集中体现了冰心的理想:她们不仅具有东方女性的沉静、淡雅、大方、朴素之美,而且具有女性的温柔、端庄、聪慧、勇敢之美。

与第一类女性不同的是当她们遇到挫折时,理想幻灭时,不是怨天尤人,不是萎靡颓唐,而是更为深沉,更为坚韧,更为勇敢。

她们已经突破男权思想的藩篱,以自尊、自立、自强的人生姿态“浮出历史的地表”,她们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温柔、明慧的传统美德,也具备时代女性的聪敏、开朗、独立与热情,并且对生活和理想有着执着追求。

他们以知识和才能获得了女性的尊严,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生活艺术化,并且变得更加美好。

三是对劳动妇女的关注和赞美。

冰心除了在小说中刻画了以上二类女性形象外,还塑造了较为生动鲜活的下层社会女性形象。

她们是《最后的安息》中的翠儿,《六一姊》的六一姊,《冬儿姑娘》中的冬儿姑娘,《我的奶娘》中的奶娘,《张嫂》中的张嫂。

作者不是孤立地赞扬劳动妇女的勤劳,而是肯定她们在抗战中的地位,从这一高度挖掘其身上的美质,正是从她们身上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冰心的小说反映了我国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新文学发展的特点,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中国新文学殿堂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她适应我国民族的审美习惯和传统心理,熔炼中西文学语言与一炉,铸造出华彩辞章。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创造了自己婉丽清秀、典雅秀逸的语言风格。

冰心的小说,富有我国传统文学的审美特征,揭示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尤其对女性的自下而上生存状态进行了展示,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意识,并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丁玲——巾帼须眉战地黄花正如毅真所分,丁玲相较冰心是更激进更加反叛的新女性派作家作家,她始终坚持女性立场,极具时代的鲜明印记。

她高扬女性主义旗帜在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人的觉醒”、“个性解放”作总结的同时,又拓宽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虽然“她的文学创作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狭小格局”,但总的说来,“最能发挥和体现作家艺术个性的是一批充满疑虑、苦闷,而又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孤傲和倔强的女性形象”。

从这些形象身上表明她对男权文化秩序大胆彻底的颠覆,其中包括唯我独尊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悲剧意识、鲜明的时代性。

丁玲的作品中,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在丁玲的作品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丁玲的小说,其女性人物形象除了美之外,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她们骨子里有股潜在的傲气,其核心是不甘沉沦,对旧时代、旧制度的叛逆。

这股傲气和叛逆精神在作品中俯拾即得。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她弟弟十分爱她,但她却看不起苇弟,认为苇弟不了解她,并且百般捉弄他。

对于她深爱的凌吉士,她又看不起他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卑劣的灵魂,最后痛苦地离开了他。

苇弟、凌吉士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而莎菲或多或少有点看不起,这恰恰证明莎菲有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气。

《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出嫁后,虽然没有出格的言辞,但是后来她从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小二,对于小二与婆婆的打骂,她“快乐的承受着”,厌倦了一般人的生活。

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对于村人的不理解、讽刺、挖苦,不是针锋相对地去反抗,而是以一种卓然的傲气不予理睬,傲气的背面是女性对时代的叛逆。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红尘中悲剧的源泉。

她笔下的女性多是美的,把美的女性的挣扎与毁灭赤裸裸地展示给人们,她们越是美丽,越让人们感到悲哀。

丁玲笔下的美的女性,其命运多是悲的。

悲剧正是女性命运的深刻体现。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悲的,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

莎菲、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我们可以说她们是勇敢的,具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

“美、傲、悲、勇”是丁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构成了丁玲女性小说的独特视角。

文学即人学。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写出女性深层心理的作家,也是女性对男权的“反抗者”。

在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当时的“历史风云”的笼罩下,存在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即使是在那些“革命加恋爱”的小说中,也透者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女性放置于边缘、陪衬的地位。

丁玲是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冰心,她“爱如繁星,情似春水”。

她的文章着重突显女性的美质,以其温柔典雅、含蓄秀逸的风格书写女,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和抗争。

而丁玲,她堪为“巾帼须眉,战地黄花”。

她以其激进的写作风格对腐朽的男权文化秩序予以颠覆,从更深层次呼唤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内省,倡导女性价值的重构。

她以独到而磅礴的审美品格创造出史诗化的灵魂艺术。

她们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从空间的宽度和时间广度书写着女性,创造着女性文学的高峰,树立起女性化的时代旗帜,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边天,不愧为文坛的巾帼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