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考试参考内容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字词解释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二、名词解释史记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历史文选》B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历史文选》B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每小题1分,共15分)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不肖: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3.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懼奔辟而忝.两君。

忝:5.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6.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7.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8.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9.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期:10.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11.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直:1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顿:13.师退,次.于召陵.次:14.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津:1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响:回声—声音B.色:脸色—颜色C.狱:案件—监狱D.坟:土堆—坟墓5.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大学历史文选试题及答案

大学历史文选试题及答案

大学历史文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种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A. 郡县制B. 封建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A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中选拔人才的主要科目是什么?A. 明经B. 进士C. 武举D. 明法答案:B3. 明朝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A. 明成祖B. 明太祖C. 明英宗D. 明神宗答案:D4. 清朝末年,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马关条约B. 辛丑条约C. 南京条约D. 虎门条约答案:C5.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辛亥革命的爆发C.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 五四运动的爆发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___政策。

答案:推恩令2.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其中“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而“盛世”则是指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答案:开元盛世3.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边防,修建了著名的_________。

答案:万里长城4.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自强”。

答案:师夷长技5. 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唐朝的“贞观之治”。

答案: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推行科举制度等,使得国家治理有效,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 简述清朝的“康乾盛世”。

答案: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边疆稳固的时期。

这一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税制、发展农业、推广教育等,使得国家实力大增,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

1.《汉书》:①作者及注本情况:《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分别由其妹班昭,马续续成。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止,计229年。

全书由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篇,一百二十卷。

汉武帝以后部分,大都改编了《史记后传》原文。

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则多袭用《史记》原文,但也增添了许多史料。

体例上,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③价值:创立断代史纪传体;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确立书志体;开创目录学;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④地位:“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⑤不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为主导思想。

2.《三国志》:①作者及注本情况:西晋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由南朝宋裴松之注。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分《魏书》、《蜀书》和《吴书》。

体例上,《魏书》有纪、传,蜀、吴二书有列传,但都没有表、志。

③价值:头绪清楚、文笔简要、比较系统;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层面;注意用以类相从的方式来撰写类传。

④不足:陈寿屈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经常采用“回护”书法,曲笔隐词;叙事过简,以致疏漏;⑤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后汉书》:①作者: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体例上,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创制类传;改《外戚传》为《皇后纪》;缺表;志中缺“河渠”、“食货”、“艺文”;合传编写。

③价值:体裁创新;类传多以类相从;严谨周密,文字精炼,详略得体,剪裁适当;史料价值高。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著作及作者简介<一>.《左传》简介: 1.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文选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每水为一篇,附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则。

大概在宋朝,原书已有散佚,今存123篇。

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

据《唐六典》记载,他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注文20倍于原书。

原分40卷,内五卷在宋时已佚。

今本《水经注》仍分40卷,乃后人据35卷本重编,约30万字。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名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在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注文引用书籍多至437种,并博采汉、魏碑刻,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制沿革、聚落兴衰以及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记载。

陈桥驿《水经注疏》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本书是游记体。

玄奘按照见闻进行逐章描述,书中记述了中亚、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

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传见《中国历史文选•下》及唐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3、《通典》《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200卷,唐杜佑撰。

4、《通志》《通志》,宋郑樵撰。

共200卷。

编写目的是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之良法。

所叙时间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

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全书共294卷。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胡三省(1230——1302)宋末元初,字身之,南宋天台(今浙江宁海县)人。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7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7

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中国历史文选》试卷7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史馆2、元修三史3、史才三长4、三大史考名著5、欧阳修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资治通鉴》取得成功的原因。

2、《文献通考》以《通典》为基础,其实用价值高于《通典》,为什么?- 1 -三、翻译(每题8分,共40分)1、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屈。

3、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人生如白过隙,所以好富贵之,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5、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竟。

宋自仁宗以来,四十余年,虽所用非其人,而风俗醇厚,好尚端方。

论世之士谓君子道长。

- 2 -四、标点,回答问题(共20分)1、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事莫不备载其事行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2、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3、给上述文字加上标点。

4、概括编年体史书的优点。

5、概括纪传体史书的优点。

-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体例和内容:本书评论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据《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分为若干篇,每篇择这一时期数件史实加以评论,对史实的具体过程都略而不载。卷末附《叙论》四篇,集中陈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
十四、什么是乾嘉学派或者乾嘉朴学?
十五、什么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各自有何特点?
答:清代三大考史名著是《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注意纵贯诸史,评其得失,尤详于有关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廿二史考异》致力于文字校勘和名物训诂;《十七史商榷》着重典章故事的论述,兼及版本义例。
历史文选考试参考内容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
答:1、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2、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
3、《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述繁芜、体例乖谬、史实无根、撰注不实等等弊端,还对以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史部著作作了批判;
《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这两点却为《通考》所不及,所以他们盛称《通典》。
六、解释“十通”。
答:“十通”是目录学家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清续通考》这十部统称为《十通》。
七、简述《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
答:《资治通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奉命编撰,到神宗元丰凡例,邀请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怒、刘分等分段编写。
2、委托当时以长于天文著称的刘一叟考订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按年月日编成长历。
3、由参加编撰诸人分别仔细收集资料,编成丛目隶于各年之下。
2、《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以致大臣生平事迹,也要选择。但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
十三、简述《读通鉴论》的内容和体例。
4、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古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5、刘知几还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答: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4、再以已有材料考证异同,删汰重复初为长篇。
5、最后由光自总其成,斟酌取舍,删繁就简,校订史实,润色文字。
八、《资治通鉴》的优点。
答:通鉴的最大特色在“通”。
1、突破了断代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使读者对战国以来的历史一目了然,又避免了编年史的枯燥的流水账簿式的弊端。
2、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出据正史外,并采稗官野吏,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杂史,引书多至三百二十二种。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答: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答:清朝学术界的风气大有变化,当初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已被经史考据学所取代。许多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开现实的政治问题,而以巨大的精力,投入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审核考订工作。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儒家经典,明以前的史学著作,旁及诸子、金石和天算地志等史料。他们的研究要求,是弄清材料的本来面貌,以及把零散的或亡佚的材料系统化,即训诂、考证、订补、校勘、辑佚等。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广泛的搜寻材料,每事必穷根源,所言必求依据,讲究旁参互证,解决逻辑矛盾,反对空谈臆度,也反对孤证立说。这种风尚,到乾隆、嘉庆之际达到全盛时期,所以当时学者自称朴学,即乾嘉朴学。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造《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请举三部。
答: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答:明冯琦、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马骁的《绎史》,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等。
十二、解释“实录”及《明实录》。
答:1、“实录”:从唐设史馆开始,每一新君继位,都要勒令史臣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重新汇总,撰修一部前一皇帝的编年史,称为“实录”,以后遂成定制。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答: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
3、体例谨严,演通贯串,结构完整,对历史上符瑞灾变,审议怪诞的谬说,很少记载。而且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
九、模仿《通鉴》,并以通鉴命名的著作有哪些,举四例。
答:南宋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篇》,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清陈鹤的《明纪》和夏炎的《明通鉴》,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十、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
答:《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
十一、列举四部纪事本末体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