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井数量计算书
降水井计算书11.2

一 写字楼降水井计算公式如下:A 、计算基坑等效半径 基坑等效半径计算公式:F A r o 565.03.14== r o —— 基坑等效半径,m ;F —— 基坑面积,13500m 2。
代入参数计算结果:r o 65.6513500565.0==mB 、抽水影响半径计算 影响半径采用下式:潜水:HK s R 2=R —— 影响半径,m ;s —— 水位降深,m ,按照基坑深度范围内含水层全部疏干考虑,即降深值取含水层厚度;H —— 潜水含水层厚度,m ,取基坑四周各钻孔揭露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基坑潜水含水层厚11m ;K —— 渗透系数,m/d ,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 潜水含水层: K = 25 m/d 。
代入参数计算结果如下:潜水: 83.36425111122=⨯⨯⨯==HK s R m ;C 、基坑涌水量(Q )潜水和层间水基坑涌水量采用潜水完整井计算公式:()⎪⎪⎭⎫ ⎝⎛+-=o r R ss H K Q 1lg 2366.1Q —— 基坑涌水量,m 3/d ;K ——渗透系数,m/d ;H ——潜水含水层厚度,11m ;s ——水位降深,11m ;R ——抽水影响半径,m ;r o ——基坑等效半径,m 。
代入参数,计算结果如下:()⎪⎪⎭⎫ ⎝⎛+-=o r R ss H K Q 1lg 2366.1()⎪⎭⎫ ⎝⎛+⨯-⨯⨯⨯=65.6583.3641lg 111111225366.1 = 5059.56 m 3/dD 单井出水能力q'=24⨯'αld =1.18x300x24/70=121.37m 3/d式中:q'—单井出水量l —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
d —过滤器外径mmα—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的系数取值为70。
将有关参数代入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以下数据:E 计算井数量(n) n=q Q'1.1=45.8 F 计算井间距(a)a=1 n L z=12..64m式中:z L ——基坑降水井轴线周长约569.223米;n ——降水井数量G 基坑排水量Q 排=47×10m 3/h ×24h=11280 m 3/d > Q z =5059.56m 3/d 符合要求。
管井降水计算书(材料特制)

管井降水计算书一、水文地质资料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埋深(m) 厚度(m) 容重(kN/m^3) 粘聚力(kPa)渗透系数(m/d)平均粒径(mm)1 填土02 17.8 8 5 82 粘土 2 2.5 18.4 103 4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1、基坑底板承压水头计算:h k=(H s r s)/(F s r w)H S为基坑最终开挖面到下部承压含水层顶面间的距离(m);γs为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土层的重度(kN/m3);F s为安全系数,取1.1~1.3;r w为水的重度(kN/m3);h为承压含水层从顶板算起的承压水头高度(m)。
h s为实际承压水头高度(m);h s>h k时:需要进行降压降水,降压水头高度为h s-h k = 6-0.56 = 5.44 m。
2、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Q=2.73kMS/log(1+R/r0)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S为基坑水位降深(m);S=(D-d w)+S w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w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M为由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349.22m3。
3、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120πr s l3k1/2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q为单井允许最大进水量(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6个。
4、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732Q/k×(logR0-lo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5.85m。
水井降水计算书

水井降水计算书
1. 前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水井降水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用于确定井底地区的降水量,以便进行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2. 计算方法
水井降水计算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确定所研究区域的降水量数据来源,例如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或模拟模型的输出结果。
2. 收集所选数据的时间范围,并确保数据的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连续。
3. 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和填补缺失值。
4. 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平均降水量、最大降
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等参数。
5. 根据井底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条件,确定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例如,可以使用插值方法对离散的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连
续的降水场。
6. 根据得到的降水场,结合井底地区的地理信息和土壤条件,
进行水井降水量的估算。
可以使用适当的模型或公式,如水环境保
护标准中的计算方法。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水井降水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和时间范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异常值的处理方式和缺失值的填
补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 在确定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避免过度平滑或不准确的结果。
- 在进行水井降水量估算时,要考虑地理信息、土壤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模型或公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4. 结论
本文档介绍了水井降水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有用的参考。
在进行水井降水计算时,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方法和模型,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计算结果。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4、《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一、水文地质资料二、计算过程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Q=πk(2H-S d)S d/ln(1+R/r o)=π5(2×8-2.6)2.6/ln(1+50.28/5.5)=236.229 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 d为基坑水位降深(m);S d=(D-d w)+S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236.229m3。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 s 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4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732Q/k×(lgR0-l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4.687m。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0.5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 w= H1+s-d w +r o×i =2.6+0.5-0.5+5.5×0.25=3.975m根据计算得S1=2.725m >= S d=2.6m,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降水工程计算书

降水工程计算书1.场地降水工程设计方案条件的分析根据已掌握的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根据场地的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情况的分析,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上部为粉细砂、中砂、粗砂为含水层,下部以细砂、中砂、粗砂为主的承压含水层,按区域水文地质工作资料,松花江漫滩过渡区粉质粘土夹层大面积以透镜体分布,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即为统一含水层。
总含水层厚度为40米。
场地含水层厚度大,水量较丰富,根据以往经验,其渗透系数K=10m/d。
根据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及附加系数本工程降水井深范围内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取暂定为K=10m/d。
选取适当地质条件和各种参数,进行合理的井点布设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周边没有建筑物,所以不用设置应急回灌井点。
2.基坑降水设计方案的确立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主要对上部粉细砂、中砂、粗砂,含水层进行降水,其渗透性好,含水量丰富,为保证正常施工,采用管井降水。
3.渗水系数的选择根据地质报告建筑物基础所需无水施工深度要求,井管降水面大部分坐落在粉细砂、细砂、中砂层上,降水深度在基准零点以下至8.0米标高位置处,根据地质报告及经验其实际渗透系数K=10m/d。
根据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及附加系数本工程降水井深范围内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取暂定为K=10m/d。
根据以往降水工程经验,渗水系数K值的变化非常大,实际施工时K值还要按实际抽水确定,以满足降水深度的要求。
4.确定井管的埋置深度H=h1+h2+△H+IL1+l=4.0+3.5+0.5+0.1×40+6=18米式中:H—井点管埋置深度(m);h1—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h2—井点管埋设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m);△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离(m); I—降水曲线坡度,一般可取1/10;L1—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m);l —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过滤管的长度可按6.0米计算。
管井降水计算书-1

管井降水计算书一、水文地质资料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埋深(m) 厚度(m) 容重(kN/m^3) 粘聚力(kPa)渗透系数(m/d)平均粒径(mm)1 填土0 1 17.8 8 5 82 淤泥质粘土 1 1.2 18.4 9.2 2 43 粘土 2.2 0.5 19.2 31.3 2 24 粉粘夹粉砂 2.7 2 19.7 23.2 4 35 粉质粘土 4.7 1.4 19.4 25.5 3 26 中砂 6.1 4.8 8 57 粉质粘土10.9 1.3 19.2 56.4 2 28 中砂12.2 1.3 8 59 粘土13.5 6.1 19.4 60 2 2二、计算依据及参考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Q = A·M1·μA为基坑面积;M1为疏干的含水层厚度,M1 = 3.1+1-1=3.1 m;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一般取0.1。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52.39m3。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120πr s l3k1/2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q为单井允许最大进水量(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3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732Q/k×(logR0-lo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15m。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logR0-(log(r1r2...r n))/n]/1.366k}1/2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r i为各井距离基坑中心的距离。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一、水文地质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1、基坑底板承压水头计算:h k=(H s r s)/(F s r w)H S为基坑最终开挖面到下部承压含水层顶面间的距离(m);γs为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土层的重度(kN/m3);F s为安全系数,取1.1~1.3;r w为水的重度(kN/m3);h为承压含水层从顶板算起的承压水头高度(m).h s为实际承压水头高度(m);h s>h k时:需要进行降压降水,降压水头高度为h s-h k = 6-0。
56 = 5。
44 m。
2、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Q=2。
73kMS/log(1+R/r0)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S为基坑水位降深(m);S=(D-d w)+S w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w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M为由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349.22m3。
3、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120πr s l3k1/2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q为单井允许最大进水量(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6个。
4、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
732Q/k×(logR0-lo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5。
井点降水计算计算书

井点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着4、《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着一、水文地质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1、基坑等效半径矩形基坑:r o=0.29×(A+B)=0.29×(30+40)=20.3m2、平均渗透系数k=∑(k i×h i)/∑h i=(1×0.8+0.1×3+3×6+12×7.488)/(0.8+3+6+7.488)=6.302m3/d3、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0S= H1+s w-d w=5+0.5-0.2=5.3m潜水含水层:R=2S(kH)0.5=2×5.3×(6.302×17.288)0.5=110.641mR0=R+r o=110.641+20.3=130.941m4、井点管的长度H d≥H1+s w+r o×i+h+l=5+0.5+20.3×0.15+0.2+1=9.745m5、基坑涌水量计算基坑远离边界:Q=1.366k(2H-S)S/lg(R0/r o)=1.366×6.302×(2×17.288-5.3)×5.3/lg(130.941/20.3)=1649.89 8m3/d6、单井出水量q=120π×r s×l×k1/3=120×π×0.025×1×6.3021/3=17.409m3/d7、井点管数量n=1.1Q/q=1.1×1649.898/17.409=1058、集水管总长矩形基坑:La=2×(A+B)=2×(30+40)=140m9、井点的间距Ld=La/(n-1)=140/(105-1)=1.346m10、校核水位降低数值S j=H-(H2-Q/(1.366k)lg(R0/r o))0.5=17.288-(17.2882-1649.898/(1.366×6.302)lg(130.941/20 .3))0.5=5.3m≥S=5.3m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