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º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生物学复习(最新版整理)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完整口腔生物学复习提纲

完整口腔生物学复习提纲一、口腔结构及组织学1.口腔结构:口腔前部、口腔腔体和口腔后部的组成和特点。
2.舌和牙齿的结构及功能。
3.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唾液学1.唾液的分泌:唾液腺的分布和类型、唾液分泌的调节因素。
2.唾液的组成:水分、酶类、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3.唾液的功能:溶解、润湿、抗菌、酸碱中和、消化等功能。
4.唾液分泌异常:干燥症的原因和症状。
三、牙龈学1.牙龈结构:牙龈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2.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3.牙龈疾病:牙龈炎、牙龈退缩、牙周炎的原因、分类和治疗方法。
4.牙周病:牙周袋的形成、症状和治疗方法。
四、牙本质及牙釉质学1.牙本质的结构和功能。
2.牙釉质的结构和功能。
3.牙本质与牙釉质的关系。
4.牙本质和牙釉质的疾病:龋病、牙敏感等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五、牙髓学1.牙髓的结构和功能。
2.牙髓的生理功能:营养供应、感觉传导、防御和修复等。
3.牙髓疾病: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六、牙周组织学1.牙龈连膜:结构和功能。
2.牙槽骨:结构和功能。
3.牙骨膜:结构和功能。
4.牙周袋的形成、症状和治疗方法。
七、牙周病学1.牙周病的分类: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病。
2.牙周袋和牙周脓肿的形成和治疗方法。
3.牙周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口腔卫生、菌斑形成和牙结石等。
4.牙周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5.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牙面清洗、抗菌药物、手术治疗等。
八、龋病学1.龋病的病因:菌斑、饮食因素等。
2.龋病的分类:表面龋、窝沟龋、根龋等。
3.龋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4.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优质的口腔卫生、牙面清洗、釉面复合树脂修复等。
九、牙科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口腔微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
3.口腔微生物的致病机制:菌斑形成、牙龈炎和牙周炎等。
4.口腔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十、口腔疾病的治疗1.牙齿的修复:充填、修复和种植。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Oral Bioscience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一、构成及特点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habitat)和(在这些生境中栖息的微生物)所构成。
(一)牙齿牙菌斑dental plaque/biofilm: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微生物附着在牙表面形成生物膜。
牙滞留区: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牙颈部)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窝沟菌斑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邻面菌斑以G+杆菌为主,龈下菌斑以G-厌氧菌为主。
(二)粘膜表面口腔粘膜:唇、颊、腭、牙龈、口底及舌背粘膜。
被覆粘膜、咀嚼粘膜和口底粘膜由于咀嚼活动及上皮更新,表面附着菌量相对较少。
舌背部有乳头结构,再加上舌苔的存在,易使细菌滞留,形成适合厌氧菌生存的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易成致病菌(厌氧菌)的寄居部位。
(三)唾液唾液的理化特征和物质成分是口腔微生物赖于生存的重要环境和基础。
(四)龈沟及龈沟液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
其中液体即龈沟液。
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
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
抑制:抑菌成分(血清来源的抗体)、龈沟液流动、排溢。
二、口腔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oral ecosystem(一)温度稳定而多变,正常保持在35-36℃,波动幅度大,适合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嗜温微生物。
(二)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Eh值反映环境氧化还原趋势。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对口腔微生物进行总结,介绍其种类、特点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
真菌也是口腔中的常见微生物,包括念珠菌、口腔球菌等。
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也在口腔中存在。
二、口腔微生物的特点口腔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2、生态平衡:口腔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口腔生态平衡。
3、易变性:口腔微生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饮食、口腔卫生等。
4、与人体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都与口腔微生物有关。
三、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龋齿:口腔中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会分解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2、牙周病:口腔中的细菌会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
3、口腔溃疡:某些口腔微生物会打破口腔生态平衡,导致口腔溃疡。
4、系统性疾病: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四、口腔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就口腔微生物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因人而异。
根据统计,一个健康人的口腔中大约有700种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少量的真菌和病毒。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1 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2 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3 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 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口腔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牙齿、口腔黏膜以及相关微生物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在口腔中的生长、培养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是研究口腔健康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口腔中的微生物人口腔中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是口腔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口腔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链球菌、厌氧菌和嗜酸乳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生存繁殖、形成生态网络,并与宿主牙齿、口腔黏膜等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引发口腔疾病。
2.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通常与口腔保健和生活习惯相关。
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
其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是牙周炎和龋齿。
牙周炎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它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炎症、出血以及口腔异味等。
龋齿则是由于某些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的,这些物质通常由口腔中的细菌产生。
3. 口腔保健口腔保健是指预防口腔疾病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嗑口香糖等。
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和防止口腔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会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4. 推广口腔健康为了支持口腔健康教育,很多国家都在推广口腔健康知识。
在中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都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
此外,一些团体和机构也会举行口腔健康义诊、口腔健康讲座等宣传性活动。
总之,口腔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人们的口腔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口腔中微生物的生态以及防治口腔疾病的方法,是保证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口腔健康,开展定期口腔保健和预防,让我们的口腔始终保持洁净、健康的状态。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 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菌斑生物膜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生物膜的作用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二、分类(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
附着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非附着龈下菌斑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御机制:唾液Ig;血清Ig。
(二)根据致病作用分类1. 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主要的致病产物是各种有机酸,如乳酸。
致龋性菌斑的主要生物学特征:①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②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③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④与产碱代谢相关酶(尿素酶、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活性较非致龋菌斑低。
2. 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
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
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三、基本结构(一)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 μm。
(二)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
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
(三)表层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粘附在其表面。
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
四、组成(一)微生物组成的特点1. 细菌的种类繁多。
2. 不同年龄阶段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组成呈动态变化。
3. 致病性菌斑与非致病性菌斑的细菌种类差异不大,功能差异较大。
采集自正常人群相同部位的菌斑微生物组成种类差异较大,但代谢功能相似。
(致牙周病菌斑中可动菌和螺旋体较多,球菌较少)(二)化学组成1. 水占菌斑体积的30%-50%,重量的80%,其中50%在菌细胞内,30%在菌斑基质中。
基质中的水大约25%呈游离状态,剩余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呈结合态。
2. 蛋白质和氨基酸蛋白质占牙菌斑干重40%-50%,主要来自宿主唾液和龈沟液,少量来自细菌。
细菌蛋白包括细菌本身以及细菌产生的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和少量的氨基酸。
3. 糖占牙菌斑千重的13%-18%,来源于食物和细菌,包括低分子可溶性糖,如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细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IPS):存在于细菌体内,作为一种储能形式,当外源性糖提供不足时,为菌斑细菌的新陈代谢提供能源。
主要为糖原和支链淀粉。
细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PS):存在于细菌体外,主要有葡聚糖、果聚糖和少量的杂聚糖。
细胞外多糖分为水溶性和水不容性两种。
4. 脂质占菌斑干重10%-14%,多位于菌斑基质中,主要有磷脂、糖脂和中性脂。
菌斑中的脂质对菌斑的矿化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一定影响。
5. 无机物占菌斑干重的5%-10%,主要有钙、磷、镁、钠、钾及少量的铜、铁等。
无机物一部分位于菌细胞内,另一部分分布于菌斑液中。
菌斑具有集中钙、磷、氟的能力,菌斑中钙、磷、氟含量明显高于唾液五、形成和发育1、获得性膜的形成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3、生物膜的成熟4、生物膜的分散(一)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
组成: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
生物学作用:1)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2)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3)保护釉质表面;4)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
(二)细菌的黏附和集聚1. 细菌的黏附:细菌在牙面上的附着。
1)钙桥作用;2)氢键作用;3)疏水作用;4)受体粘结素作用:黏附素与受体。
黏附素(Adhesin):细菌表面的蛋白样成分,以立体化学的特异方式结合到组织表面的受体上。
受体(Receptor):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物质。
2. 集聚(aggregation):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表面称之为集聚。
1)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合物而相互粘附;2)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3)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1)牙菌斑的生长周期2)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特征(四)生物膜的分散分散形式:1)主动分散(active dispersal):在外来刺激下,如营养变化、代谢产物堆积、温度变化、噬菌体攻击、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右旋氨基酸等作用下进行;主动分散的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鞭毛相关编码基因被激活,细菌运动能力显著增强;2)被动分散(passive dispersal):如唾液冲刷、食物咀嚼等,菌细胞无生物学特性改变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生物膜分散的核心分子六、物质代谢(一)糖代谢1. 分解代谢:产生多种有机酸,如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
2. 合成代谢:1)细胞内多糖:糖原、支链淀粉;2)细胞外多糖:(二)碱性物质代谢当牙菌斑处于饥饿状态时,菌斑内尿素酶能够将唾液中尿素分解为氨,二氧化碳,使牙菌斑pH上升。
同时,菌斑中细菌可以利用氨基酸,使菌斑pH下降/上升。
目前认为,细菌的产碱代谢是龋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口腔主要的产碱细菌包括格式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等。
尿素酶(urease)及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是口腔细菌最主要的两条产碱代谢通路,对维持口腔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三)无机物代谢在酸性环境中,磷酸盐会变为易溶解的相,钙释放到基质中。
当菌斑pH下降到临界时(低于pH5.5),羟磷灰石就会转化为钙/磷比值低的盐;当牙菌斑pH 上升,这时牙菌斑的钙/磷比值又将增高。
七、致病性牙菌斑是造成人类两大口腔疾病------龋病、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一)牙菌斑与龋病1. 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性疾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2. 致病性(1)产酸性(2)合成细胞外多糖对牙面的粘附能力(3)耐酸性(二)牙菌斑与牙周病牙周病是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牙龈出血、溢脓、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该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牙菌斑代谢产物的直接破坏作用(1)酶(2)毒素(3)其他产物2. 牙菌斑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反应的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在牙周炎症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龋病微生物学主要内容1.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2.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
3.为什么说变异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造成牙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
病因:1.化学细菌学说chemico-parasitic theory1)Miller人工龋实验牙齿+面包(糖)+唾液——龋牙齿+面包(糖)+煮沸唾液——无龋牙齿+脂肪(肉)+唾液——无龋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是龋病的病因2)Keyes龋病传播动物实验无龋仓鼠与患龋鼠混合喂养,或感染患龋鼠的排泄物,会发生龋齿给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龋鼠使用青霉素,可减少子代患龋率。
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龋病的发生3)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总结了龋病发生中的主要因素: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质局限性: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未确定致龋的病原菌2.龋病的四联因素1)细菌致龋的必要条件:牙面附着:GTF,FTF,GBP等产酸:LDH,Enolase等耐酸:F-ATPase,AgDS等毒力调控相关因子:QS,TCSs2)食物碳水化合物(致龋):能量;胞外多糖(EPS)和胞内多糖(IPS);选择。
含氮化合物(抗龋):尿素酶(Urease)、精胺酸脱亚胺酶(ADS)、精氨酸脱羧酶(ADC)3)宿主牙齿:矿化程度,窝沟深浅,牙齿位置唾液:缓冲能力,唾液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过氧化氢酶,唾液溶菌酶等全身因素:血糖浓度与牙本质小管液流动方向遗传因素:单基因遗传关联(唾液分泌及免疫球蛋白合成),全基因组关联(GWAS)4)时间Stephan 曲线:进食后菌斑原位pH的变化过程;甜食频率vs 甜食的量;再矿化vs 龋病形成所需时间龋病生态病因学口腔中没有特异性的致龋菌,引起龋病发生的细菌属于口腔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口腔细菌与人体之间处于动态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