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
植物乳杆菌素抑菌机理的研究

植物乳杆菌素抑菌机理的研究
程建军;李想;郭明若
【期刊名称】《中国乳品工业》
【年(卷),期】2011(039)005
【摘要】从植物乳杆菌B-28的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植物乳杆菌素,以蜡样芽胞杆菌为指示菌,通过测定指示菌细胞结构和细胞中APT、离子量的变化.分析探讨植物乳杆菌素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植物乳杆菌素作用于蜡样芽胞杆菌时,胞内ATP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并迅速释放出K+和Na+,而且植物乳杆菌素的质量分数与K+和Na+释放量基本呈现线性正相关.随着植物乳杆菌素添加量的增加,蜡样芽胞杆菌细胞裂解率在逐渐提高.而且电镜观察发现:植物乳杆菌素作用的蜡样芽胞杆菌的细胞壁边缘模糊,茵体细胞变形,部分细胞壁缺失,可看到胞内物质的损失.
【总页数】4页(P31-33,36)
【作者】程建军;李想;郭明若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100;佛蒙特大学,美国,伯灵顿,05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3
【相关文献】
1.乳杆菌产生的抑酵母活性物质抑菌机理的研究 [J], 李海瑄;高鹤尘;陈忠军
2.1株抑制乳房炎病原菌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机理研究 [J], 宋月; 李柏良;
李娜; 岳莹雪; 王娜娜; 陈紫育; 霍贵成; 郭鸰
3.一株植物乳杆菌的抑菌物质性质研究及抑菌条件优化 [J], 姚沛琳; 张凯迪; 张新剑; 韩盼盼
4.沼液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I: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理初探 [J], 马艳;李海;常志州;徐跃定;张建英
5.一株强抑菌活性植物乳杆菌的分离及益生性能研究 [J], 曹海鹏;徐兴娜;文小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植物精油是由植物的花、叶、果实、根、树皮等部分提取而成的一种天然挥发性油质,具有浓郁的香气和丰富的药用成分。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植物精油来进行抑菌和消毒,其抗菌活性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针对不同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就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植物精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醛类、酚类、酮类、酯类等,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已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精油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用于防止感染和传播疾病。
茶树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念珠菌等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薰衣草精油对表皮真菌、霉菌等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薄荷精油对口腔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
植物精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医药、卫生、化妆品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评估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科研人员们开展了多种方法的研究。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筛选试验、扩散法、微量稀释法、浸膜法、薄层层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植物精油对不同微生物的抑菌活性,进而选择合适的植物精油用于不同领域的应用。
植物精油的抗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方式。
直接作用是指植物精油中的活性成分直接与微生物细胞膜、细胞壁、核酸、蛋白质等结构发生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生理结构,导致微生物死亡。
间接作用是指植物精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进微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增加细胞内离子浓度、改变细胞内酶的活性等,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机制使得植物精油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对大量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除了茶树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等常见的植物精油外,还有许多植物精油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如丁香精油、丝柏精油、姜黄精油等。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

标题: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一、引言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是近年来植物保护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评估,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
二、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筛选1. 筛选方法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方法多样,包括体外筛选法、田间筛选法、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筛选法等。
其中,体外筛选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2. 筛选指标在进行拮抗菌筛选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筛选指标,通常包括抑菌圈直径、拮抗活性指数、有效抑制率等。
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筛选出具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
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鉴定1. 鉴定方法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鉴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高效、快速的特点为鉴定工作带来了便利。
四、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抑菌机理研究1. 抑菌机理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抑菌机理通常包括竞争性排除、产生抑菌物质、拮抗菌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等。
深入研究拮抗菌的抑菌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
2. 抑菌物质拮抗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在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抑菌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应用价值的领域。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机理,为植物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撰写本文时,笔者深入研究了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动物营养学报2016,28(8):2344-2452C hi ne s e J our nal of A ni m al N ut r i t i on d o i :10.3969/j .i ssn .1006-267x.2016.08.004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刘旺景 敖长金*萨茹丽 陈圣阳 丁 赫(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摘 要:天然植物中含有多种抑菌活性成分,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大类,即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有机酸类、多糖类、单宁类和植物色素等。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及抑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展望了植物源性添加剂在动物饲养方面的开发及应用前景,以期为抑菌性植物源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作用机理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7X (2016)08-2344-09收稿日期:2016-0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55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 A D 10B 04)作者简介:刘旺景(1991—),男,山西孝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E -m a i l :1051327358@qq.c om *通信作者:敖长金,教授,博士生导师,E -m a i l :c ha ngj i na o@s ohu.c om植物提取物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植物体中人们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提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黄酮、多糖、有机酸、单宁、油脂和大蒜素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其耐药性极小,不易出现残留和毒副作用,具有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因此以植物为原料进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已经成为各国研发的热点。
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有些植物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所以,研究开发植物提取物为饲料添加剂对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概述植物精油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等功效。
随着人们对天然健康产品需求的增加,植物精油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相关研究也逐渐得到加强。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估,包括传统的筛选方法和现代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影响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因素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如植物种类、提取方法、化学成分等。
一些新颖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中,如纳米技术、复合材料等。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不仅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还在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未来,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其意义和价值也将得到更多的认可。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精油的抑菌机制,可以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重要参考,对于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也将进一步拓展其在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研究方法1. 筛选试验:首先从大量的植物精油中筛选出对目标菌株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精油样品。
这一步通常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精油进行筛选实验,评估其对目标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2. 确定抑菌谱:确定植物精油对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抑菌谱。
这可以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观察不同菌株在不同条件下对植物精油的敏感性。
3. 抑菌机制研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测定、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探究植物精油对微生物的抑制机制。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精油的抗菌作用机制。
4. 合成方法优化:通过改变提取工艺、萃取溶剂、提取时间等条件,优化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提高其抑菌活性。
这一步可以通过正交实验等设计方法进行优化。
5. 实际应用验证:将在实验室中获得的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结果验证于实际环境中,例如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抗菌应用实验,验证其在真实环境中的抑菌效果。
黄芩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芩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兰馨朱秀高张米兰曹江松张靖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4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部分细菌产生较强耐药性,给临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较大困扰与挑战。
但随着对中药药理探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抗炎与抑菌作用的试验研究不断增多。
在多种中草药植物中,黄芩展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
对黄芩有效成分、抑菌活性,及与其他药物协同抑菌作用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为今后利用黄芩防治畜禽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保障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黄芩;抗生素;黄芩提取物;抑菌【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3-0071-05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3.zgmzmjyyzz20240301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LI Lanxin1ZHU Xiugao2ZHANG Milan1CAO Jiangsong1ZHANG Jing1*1. Research Center 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Medicine Industrializ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5, China;2. ZhongLe (Weif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Weifang 262700, 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antibiotics have been abused in recent years, some bacteria have developed strong resistance. As a result, clinical bacterial diseases are prone to grea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s pharmacology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epens,there is also an increase in studies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s well as its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effects with other drugs was presented.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s discussed, in hopes of revealing its advantages as a bacteriostatic agent,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diseases in futur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Furthermore,the Chinese poultry and livestock industries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long run.Key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ntibiotic; Alcohol Extraction of Scutellaria; Bacteriostasis自1929年英國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摘要】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4页(P860-862,封4)【关键词】单味中药;复方中药;抑菌作用【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中的过度应用,耐药细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疗效欠佳。
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细菌耐药。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对开发和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植物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我国近年来研究频次高且证实有确定疗效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概述如下。
1 单味中药抑菌作用概述目前单味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如临床常用于牙周炎、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阴道念珠菌感染等治疗。
李立芳等[1]发现,黄芩、淫羊藿、丹参3味中药水煎液对3种牙周致病厌氧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2%碘甘油。
姚旭等[2]发现,单味中药大黄的水煎液对牙龈紫质孢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要强于大黄和五倍子复方水煎液的疗效,因此临床中复方药物组合的疗效并非比单味中药强,故对临床中药物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
植物源抑菌剂荆芥的抑菌机制研究

王端好.植物源抑菌剂荆芥的抑菌机制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98-99,106.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3.023植物源抑菌剂荆芥的抑菌机制研究王端好(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测定荆芥及其提取物对从酒曲中分离出的酵母菌和霉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荆芥的抑菌机制。
结果表明,荆芥原液及其提取物溶液对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菌活性。
荆芥处理后菌悬液的电导率和蛋白质质量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荆芥中的有效成分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使其破裂,从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起到抑菌作用。
关键词:荆芥;霉菌;酵母菌;通透性;抑菌机制中图分类号:TS20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3-0098-02收稿日期:2017-11-28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6CFC722)。
作者简介:王端好(1969—),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发酵工程、食品工程。
Tel :(0396)2853043;E -mail :wangdh1969@163.com 。
荆芥,别称香荆荠、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1]。
茎坚,基部木质化,多分枝,叶黄绿色,穗稍黑紫黄绿色。
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
荆芥中含有醇、酮、酯、萜烯、萜烷类化合物、有机酸、谷甾醇、脱氢枞油烯、3-亚胺基-N -氮代乙酰胺基丁内酰胺、苯骈呋喃类化合物等[2-4]。
荆芥的叶和花穗可入药,荆芥有解热镇痛的作用,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咳嗽等疾病。
有研究表明,荆芥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等作用[5-9]。
据资料报道,用从荆芥中提取的挥发油做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荆芥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黄曲霉、绿色木霉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13]。
由植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多种多样,是研制和生产无毒(或低毒)、无残留、高效、低成本抑菌药剂的理想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
作者:马立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2期
摘要:植物抑菌剂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抑菌剂,主要是起到抑制微生物细菌滋生的作用,以此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在实际应用范围较广。
植物抑菌剂以其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就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展开研究,综述几种技术手段,客观分析植物抑菌剂对微生物细胞形态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能量代谢和遗传物质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展望未来植物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S482.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26
植物抑菌剂是一种安全性能较高的天然抑菌剂,较之其他的人工合成抑菌剂而言具有突出的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清除微生物自由基,延长产品保质期限,有待更为深入的潜能开发。
但是由于植物抑菌剂自身特性,内部活性成分十分复杂,当前研究中关于植物抑菌剂的抑菌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未能广泛推广和应用。
加强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丰富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抑菌剂对细胞壁作用的研究方法
1.1 细胞壁成分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抑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细胞壁的成分变化,以此来观察抑菌剂的具体作用。
微生物细胞壁中的成分含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磷壁酸、蛋白质和肽聚糖,作为微生物外部的一层保护膜,有助于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力,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同细胞膜共同实现物质交换。
脂多糖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阻拦微生物对疏水性抗生素的吸收,如果外部环境不利于细胞生长时,对菌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酚类抗菌物质仍然会破坏革兰氏阴性细菌内部结构,从而起到渗透作用[1]。
1.2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是生长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中的成分,在一般情况下,细胞外难以检查到碱性磷酸酶活性。
但是,如果细胞壁结构被破坏,渗透性能增加,酶将泄露出来。
故此,通过在培养液中观察酶的变化来分析微生物细胞壁的完整性,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2 研究对细胞膜作用机制的技术手段
细胞膜是保持细胞完整性的物质能量代谢基础。
在相关研究中不难看出,多种植物源防腐剂可以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体系中发生作用,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提高细胞的渗透性能,促使营养物质可以正常的进入细胞膜,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HMAD等在研究植物抑菌剂对细胞膜作用机制研究中,傅里叶利用远红外光谱及DSC技术观察抗菌肽是否能够诱导生物膜PG/PE 脂质混合物分层。
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能够有效提升细胞膜的渗透性能,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内部结构,从而影响到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
3 研究抑菌剂对微生物呼吸影响的方法
3.1 呼吸代谢抑制试验
呼吸代谢抑制试验中,可以初步判断出抑菌物质对于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生的影响,以抑菌剂的叠加率为依据进行判断,能够发现叠加率越小,相伴随的与抑制剂之间产生的增效作用越弱,起到抑制微生物呼吸代谢的作用,抑制微生物正常生长。
3.2 Clark氧电极法
Clark氧电极法是极谱分析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用来检测水中溶解氧成分,在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研究中应用,可以了解到菌体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氧气变化情况,以此来判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反应快、准确率高的特点,故此在连续监测菌体呼吸代谢作用中,可以通过观察氧气消耗量和快慢指标来分析抑制剂对微生物呼吸代谢所产生的抑制机理。
4 研究抑菌剂对遗传物质影响的方法
植物抑菌剂的主要抑菌机理是作用在遗传物质上。
植物抑菌剂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菌体蛋白质生长,逐渐出现凝固现象,可以有效抵制酶催化作用。
此外,由于遗传物质自身特性,能够促进蛋白质快速合成,加速新陈代谢,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而植物抑菌剂则起到抑制蛋白质物质的生长,微生物生长受阻,影响菌体细胞壁合成,以此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5 结论
对抑制菌机理的深入研究,主要取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尽管当前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但是不同的抑菌作用机制视角不同,抑菌机制的研究中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研究效果,未来将开发出更高灵敏度、安全性和方便的抑菌机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婷,周月,宋丽雅,等.植物抑菌剂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J].北方园艺,2016,14(4):179-184.
作者简介:马立(1987-),男,回族,云南大理人,助教,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