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治疗
抗凝药物的桥接原则探讨

抗凝药物的桥接原则探讨抗凝药物的桥接原则探讨在现代医学中,抗凝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
血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等,它们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抗凝药物需要进行桥接治疗,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抗凝药物的桥接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相关问题。
1. 什么是桥接治疗?桥接治疗是指在需要进行手术、操作或其他创伤性操作时,暂时暂停患者长期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并使用短效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来替代,以防止手术引发的出血风险。
桥接治疗的关键是平衡手术和出血风险,确保在手术期间的安全性。
2. 桥接治疗的适应症桥接治疗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主要包括:高危血栓栓塞疾病患者、机械心脏瓣膜患者、部分非瓣膜性心脏手术患者、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高危患者等。
这些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新的血栓形成,但同时也增加了手术过程中出血的风险。
3. 桥接治疗的桥接方案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桥接方案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桥接治疗方案包括三个步骤:停药、桥接和恢复。
在停药阶段,患者需要提前停用口服抗凝药物,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停药时间。
在桥接阶段,使用短效抗凝药物来替代口服抗凝药物,以保证手术期间的抗凝效果。
在恢复阶段,根据手术的创伤程度和个体特点来决定何时恢复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4. 桥接治疗的安全性与风险虽然桥接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短期使用的抗凝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桥接治疗需要严密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达到恰当的抗凝效果。
某些患者可能会由于过度抗凝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在进行桥接治疗时,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 桥接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抗凝药物(如直接口服抗凝药)的出现给桥接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灌注是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即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AIS再灌注治疗方法从静脉溶栓到取栓治疗,再到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AlS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滴注或注射溶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溶解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脑灌注。
静脉溶栓是在时间窗内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过多模影像学评估后,静脉溶栓时间窗再次被拉长,EXTEND研究团队将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引入静脉溶栓,该研究对发病4.5~9.0h或醒后卒中(从睡眠中点开始算起9.0h内)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因此也更新了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到9ho(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低,半暗带的恢复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将溶栓药物选择性地送至血管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可用较小剂量的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同时在DSA下可动态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但动脉溶栓治疗为有创操作,且总体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有限,多作为机械取栓的补充治疗。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指在DSA下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通过支架锚定血栓及抽吸将血栓机械取出。
2015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在大动脉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具有高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但6h取栓时间窗较窄,患者获益有限,探索更长的有效时间窗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脑梗死桥接治疗心得体会

脑梗死桥接治疗心得体会脑梗死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某一部位的血管阻塞,导致该区域缺血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占全部脑卒中的70%,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因此掌握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及正确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人就1年来收治的100例脑梗死病例做一系统分析,以探讨对本病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7-90岁,平均年58.5岁,伴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51例,2型糖尿病30例,心房纤颤9例,其他10例。
1.2分型及临床表现:采用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的Bamford分型,简便实用,具有极好的临床可操作性。
1.2.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三联征,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视空间障碍),对侧同向性偏肓,对侧偏瘫。
1.2.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表现上述三联征之二,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障碍较TACI局限。
1.2.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如①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②四肢瘫或交叉性感觉障碍;③双眼协调障碍,不伴长束征的小脑功障碍、孤立的视野缺失或皮质肓。
1.2.4腔隙性脑梗死(LACI):表现腔隙性综合征,常见如运动性轻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性。
1.3辅助检查:①颅脑CT:全部病例首选CT检查,阳性率50%。
优点:可排除脑出血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缺点:超早期、小病灶及对颅后窝病灶不敏感;②MRI检查:入院即刻或24~48小内进行MRI检查,阳性率98%,MRI确诊高,优点:对小病灶及超早期病灶敏感,缺血即刻有改变,判决缺血半暗带,能区分新旧病灶,缺点:观察缺血欠理想;③化验血糖:空腹血糖>16.8mmol/L预后差;④BP>200/120mmHg或1.4治疗:①有溶栓适应症者在病后3-6h溶栓:尿激酶5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1h内滴完,只用一次;②抗凝:奥扎格雷8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h内滴完,不主张所有病人全部抗凝;③抗血小板,不能溶栓者应尽快抗血小板治疗,如用肠溶阿司匹林100-150mg/1次,1次/d;④治疗基础病,如高压、2型糖尿病;⑤其他,对症抗自由基,防颅压、调脂防治并发症、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的桥接治疗

15
血管内治疗的禁忌症
(二)禁忌症 1、有出血性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2、6个月内有严重致残性卒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或颅
脑、脊柱手术史。 3、卒中时伴发癫痫。 4、血管闭塞的病因初步判定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如颅内动脉夹层。 5、患者存在可能影响神经和功能评估的精神或神经疾病病史。 6、可疑的脓毒性栓子或细菌性心内膜炎。 7、生存期预期< 90天。 8、已知颅内出血(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静脉畸形
急性脑梗死的桥接治疗
神经内科 陶中海
精选文本
1
脑血管病:全球第二位死因(1990)
病因 0
缺血性心脏病 脑血管病
下呼吸道感染 腹泻性疾病
新生儿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结核 麻疹 交通事故 气管、支气管和肺部肿瘤 疟疾 先天性疾病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总死亡或寿命损失年 (YLLs)的百分比
5
南也给予了明确治疗推荐。 对于以往认为是相对禁忌证的情况(既往3个月有大手术和心肌梗死
史),新指南也采用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同时须权衡潜在增加的风险 和预期获益(Ⅱb/C)。 对于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指南首次引入急诊流程时间控制的概念, 把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作为指南的重要内容。新指南指出, 对于适合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其治疗获益有时间依赖性,治疗 应尽快开始,到院至用药时间应在60min以内(Ⅰ/A)。
尽可能早的进行静脉溶栓,在静脉溶栓不 同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去明确是不是大 动脉的病变。
精选文本
11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包括急性期动脉溶栓,多模式动脉内机械 血管再通及其他血管内辅助治疗方式。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3期 87·临床研究·0 引言股骨是人体中最结实的长骨,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骨折以粉碎性骨折更常见。
本次研究为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18~66岁,平均(44.75±14.96)岁。
对照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为A型者9例,B型7例,C型9例。
观察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A型者8例,B型10例,C型7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垫高,C臂X光机闭合复位。
术后均常规监测血红蛋白(Hb)。
术后48h嘱患者床上锻炼股四头肌,根据恢复情况拔除引流管。
术后2周拆线,拆线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行不负重下地锻炼。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桥接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接受外侧局部切开,根据骨折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模块和连接棒。
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接受后外侧切口,从骨折中心部位切开,暴露骨折端,彻底清理断端,并于直视下复位。
骨折断端两侧至少使用3枚螺钉固定。
对照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根据骨折面的跨度选择钢板长度,骨折断端两侧至少使用3枚螺钉固定。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4.92±11.57)min、(348.50±30.08)mL和(13.1±2.03)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59±12.63)min、(412.91±20.06)mL和(20.1±1.57)d。
桥接治疗

识不清入院。行头部MRA显示椎基底动脉完全闭
塞,行全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先天异常纤细,
左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上无显影,行机械开
通、支架拉栓、球囊扩张后,患者血流恢复,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肢体肌力恢复
,复视消失。
thanks
绿色通道意义重大:
•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1年病死率10%,残疾率30%。 • 在4.5h时间窗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每减少15分 钟,在院死亡率、症状性出血风险降低4%,步行 离院率增加3%。 • 溶栓治疗每延迟20-30min,降低疗效达10%。 • 脑梗塞情况下,每分钟死亡190万个脑细胞。 • 绿色通道尽可能减少患者入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 ,从而挽救更多的脑细胞,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
时间就是大脑: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120
• 1张嘴 • 2只手 口角是否歪斜 一侧肢体是否无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塞
• 脑动脉血管堵塞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 的过程。 • 可分为大血管堵塞和小血管堵塞。 • 尽早开通血管为治疗脑梗塞首选理念。 • 目前国际上推荐的首选治疗为静脉溶栓。 • 大血管堵塞静脉溶栓开通率低,颈内动脉闭塞 的再通率小于10%,大脑中动脉M1段的再通率 也不超过30%。 • 需要血管内治疗,机械开通血管来提高再通率。
桥接治疗定义:
• 急性脑梗塞患者从静脉途径应用药物溶栓同时 或继之从动脉途径行药物溶栓、经导管吸栓、
骨折桥接治疗转院流程

骨折桥接治疗转院流程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骨折桥接治疗转院的基本流程,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骨折桥接治疗的转院问题。
流程步骤1. 确诊骨折:患者首先需要接受医生的诊断,确诊为骨折病情。
2. 确定桥接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医生将制定最适合的桥接治疗方案。
3. 治疗前准备: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例如服用药物、禁食等。
4. 找到合适的转院机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并联系合适的转院机构,确保患者能得到高质量的治疗。
5. 转院申请和手续:患者需要与原就诊医院协商并办理转院手续,包括填写转院申请表、搜集必要的病历和检查报告等资料。
6. 治疗过程:患者到达转院机构后,将接受按照桥接治疗方案进行的手术和康复治疗。
7. 住院治疗: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患者可能需要在转院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
8. 康复护理: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并指导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
9. 出院和复诊:经过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将出院,并需要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后续的复诊和康复指导。
注意事项- 在转院过程中,患者要么由医生陪同,要么转交档案和资料给接收的转院医生,以确保治疗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服药、保持伤口卫生和进行指定的运动康复训练。
- 若患者对转院流程、治疗方案或康复护理有任何疑问,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总结骨折桥接治疗转院流程包括骨折确诊、桥接治疗方案确定、转院机构选择、转院申请和手续、治疗过程、住院治疗、康复护理、出院和复诊等步骤。
患者应与医生紧密合作,按照医疗团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多段骨折的探讨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多段骨折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多段骨折患者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为年限,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收治的3例四肢多段骨折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评定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价值。
结果:3例患者均进行为期90日到420日的随访。
其中苏XX随访到术后90日,因自身外出并未继续随访,在随访阶段未出现术后感染情况,无骨折愈合障碍,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和骨不愈合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四肢多段骨折患者中,不仅实现了临床创新,同时降低了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及断棒、断钉等发生率,促进骨折更快愈合。
关键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四肢多段骨折;效果分析前言目前,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下,高能量伤害造成的长管壮骨多断骨发病率有所提升,以往采用的钢板治疗、髓内钉治疗形式和外固定支架等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1],但是也各自存在缺点。
因此本文以上述背景,着重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多段骨折的有效性。
1 资料、研究方法1.1 基本数据纳入2018.4~2018.12阶段,接收的四肢多段骨折患者共计3例。
第一例患者文xx,男性,55岁,在2018.4.21下午4点入院,原因:坠落致左下肢、右前臂活动受限3小时余。
第二例患者李xx,男性,50岁,在2018.9.1入院,原因:车祸致伤左小腿肿痛、畸形、活动受限4小时。
第三例患者苏xx,女性,40岁,在2018.12.22日入院,原因:车祸致头部流血、左上臂及腰部疼痛1小时。
排除原则:满足骨折内固定的常规要求[2],①感染、开放性骨折>12小时;②软组织损伤严重,血管神经损伤需要进行探查者。
1.2 方法1.2.1文xx患者在本院进行体查证实为,右前臂稍肿胀,活动障碍,腕部及肘部可见一大小约2cmx3cm挫擦创面,明显渗血,肢体远端血运、感觉尚可。
左侧大腿中侧位置存在肿胀、畸形、短缩和压痛感,存在骨擦感和骨擦音,活动障碍,左侧膝盖下方存在4x3cm的皮肤挫擦伤口,伤口位置少量渗血,存在异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塞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 的过程。
• 可分为大血管堵塞和小血管堵塞。 • 尽早开通血管为治疗脑梗塞首选理念。 • 目前国际上推荐的首选治疗为静脉溶栓。 • 大血管堵塞静脉溶栓开通率低,颈内动脉闭塞
的再通率小于10%,大脑中动脉M1段的再通率 也不超过30%。 • 需要血管内治疗,机械开通血管来提高再通率。
.
桥接治疗定义:
• 急性脑梗塞患者从静脉途径应用药物溶栓同时 或继之从动脉途径行药物溶栓、经导管吸栓、 导丝机械开通、球囊扩张、支架拉栓、支架植 入的一系列为血管开通所做的治疗。
.
法律文书:
•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
南2015 • 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
• ②近期患病史; • ③既往病史; • ④近期用药史。
.
患者应做的检查
• ①平扫头颅CT或MRI; • ②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 ④全血计数; • ⑤凝血四项; • ⑥动脉血气分析。
.
支架拉栓
.
支架拉栓
.
支架拉栓
.
支架拉栓
.
支架植入
.
动脉瘤栓塞
.
.
.
.
thanks
.
.
病例展示1:
• 患者突发昏迷1小时余。在单位时出现头晕,呼 叫120,拉入我院行CT检查时已经昏迷。入重症 监护室后急性静脉溶栓,同时送入导管室行全 脑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尖闭塞,行动脉溶栓 、机械开通、球囊扩张和机械拉栓。现患者恢 复良好,正常生活,无明显神经功能费损。
.
.
.
.
.
.
.
.
时间就是大脑:
.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120
• 1张嘴 口角是否歪斜 • 2只手 一侧肢体是否无力 • 0哦哦 是否言语不清
.
现场处理及运送
•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 ②心脏监护; • ③建立静脉通道; • ④吸氧; •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 ⑥有条件时可进行院前卒中评分,NIHSS。
.
避免
• 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 ②过度降低血压; • ③大量静脉输液。
.
迅速获取简要病史
• 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 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是首选
• 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3 h 内 (Ⅰ级推荐,A 级证据)和 3~4. 5 h (Ⅰ级推荐,B 级证据) 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 者,尽快静脉给予 rt-PA 溶栓治疗。用药期间 及用药 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发病到入院我们可以做什么:
.
病例展示2
• 患者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复视,继而意 识不清入院。行头部MRA显示椎基底动脉完全闭 塞,行全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先天异常纤细, 左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上无显影,行机械开 通、支架拉栓、球囊扩张后,患者血流恢复,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肢体肌力恢复 ,复视消失。
.
.
.
.
•0-3小时: 静脉溶栓 •0-4.5小时:静脉溶栓 •0-6小时: 动脉溶栓 •0-8小时: 介入机械取栓
急诊血管成形术 •后循环可延长至24小时
.
绿色通道意义重大:
•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1年病死率10%,残疾率30%。 • 在4.5h时间窗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每减少15分
钟,在院死亡率、症状性出血风险降低4%,步行 离院率增加3%。 • 溶栓治疗每延迟20-30min,降低疗效达10%。 • 脑梗塞情况下,每分钟死亡190万个脑细胞。 • 绿色通道尽可能减少患者入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 ,从而挽救更多的脑细胞,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