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韩冰(1983-),女,河北保定人,博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美国史研究。

第24卷第8期2008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4 No .8

August .2008

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韩 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充满危机、动荡不安的时代,面对经济危机和不断涌起的工人运

动,美国罗斯福政府推出了广泛的劳工立法措施。这些劳工立法不仅对于缓和危机、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时的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劳方力量增强、

资方力量相对下降以及政府社会化因素增加,奠定了美国现代劳资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劳工立法;劳资关系:新政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8)08-0054-04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罗斯福政府举起“新政”大旗,在短短的六年中,先后出台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障法案》等大量劳工立法,维护劳工利益、实施社会保障,为美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遏制法西斯势力的增长,维护社会稳定铺平了道路。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影响外,劳工立法的实施还对当时美国的劳方、资方以及政府之间的劳资关系状况和地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从劳资关系角度对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作一简单论述。

一、劳方工会力量大大增强

1933年制定实施的《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美国

联邦政府制定的第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认可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权利的立法。它要求资方不得干涉工人组织工会和行使集体谈判权,也不能以加入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并且规定了资方要保证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并改善劳动条件。尽管实施有其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开了政府遏制资方、改善工人状况的先河。随后,1935年出台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弥补了《全国产业复兴法》的不足,更加详尽和完善地规定了工人们享有的权利,并增强了立法实施的可行性。这些法律的通过,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的热情,如美国历史学家齐格尔在评价《全国产业复兴法》时所提到的:“尽管国家复兴管

理局无疑是倾向企业界的,但它的建立给千千万万

工人带来希望,工业复兴法第七节第1款答应给予工人的保护也刺激了工会的组织活动。”在政府的默许与保护下,代表工人的工会力量最先得到了发展,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壮大,尤其是产联的建立更是大大推动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力量的增强。

从工会组织的规模来看,这一时期加入工会组织的会员人数急骤增加,“美国工会会员数由1933年的297万3千人,增至1934年的360万8千人,1935年估计增至386万8600人,在劳联中约有1/3

以上的工会增加了会员,1/4以上的工会增长一倍会员。国际妇女服装工人工会曾发动了全国性组织活动,在一年内会员数增长了3倍,达29万人;联合矿工工会1933年至1935年间由6万增至50多万人;联合纺织工人工会会员增加近2倍,达7万9千人,混合成衣工会会员数达11万5千人”[1](P270)

。美国劳动力的组织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1900-194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组织程度(单位:%)[2](P72

)

年份

工会会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

工会会员占非农业雇员的比例

19002.85.219105.7

9.8

192012.118.419306.811.61940

15.5

26.9

从工会组织的数量来看,这一时期大批产业组成各种各样的工会。据统计,“在《全国产业复兴法》实施期间,在诸如汽车工业、橡胶工业、铝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成立了1100个联合工会和地方工会”[3](P21)。在这些工会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产业组织委员会(即产联)的成立。

《全国产业复兴法》保证了组织工会的权利,推动了工会运动的发展。约翰?刘易斯和矿工联合会在这些因素的鼓励下,于1933年领导了一场在大工业生产部门中使未组织起来的工人组织工会的运动,这场运动很快引起了劳联内部的冲突。劳联是按行业工会组织起来的,与刘易斯实际组织的产业工会相矛盾。并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行业工会原则逐渐行不通,所以劳联内部的矛盾逐渐加大。1936年以刘易斯为首的产业工会被劳联开除后,刘易斯又重新组织了一个劳工组织,即产业工会联合会(简称产联)。刘易斯抓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对工人组织工会权利施以保证的机会,动员工会组织者进行组织宣传:“总统要你们加入工会。”[4]加速了工会成员数目的扩大,“工会会员在1933年尚不到300万,在1937年初刚超过400万,到年年底已增至720万,到1939年则达900万”[5](P408)。产联成立后很快成为了第二个工会运动中心。在它的领导下,工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下半期起开展了更多的斗争,并在钢铁业和汽车业开展工会组织运动,迫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两个大的资本主义公司屈服,与工人们签订了合同,被迫承认工人们的权利。

20世纪30年代工会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的高涨对资产阶级产生了压力,迫使资本家不能用传统的反工会主义的手段来摧毁强大的工会。同时,劳工立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护工人的权利提供了保证,为工会及其活动提供了法律保护,使雇主破坏工会组织的活动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削弱了资产阶级的公司力量,使他们不得不被迫接受工人们的某些要求。

二、资方公司力量相对下降

20世纪30年代劳工队伍与工会力量的壮大,劳工立法的限制使商业界在美国社会中不再享有以前那种不容争议的首要地位。在大萧条的客观环境以及劳工与政府的压力下,企业界原有的强硬态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一味的打击与剥削,不仅不能够带来利润,相反还会扩大损失,对于劳工的合理要求他们采取了妥协的做法。

在1933年《全国产业复兴法》颁布初期,钢铁业仍对其采取抵制的态度,对工人组织工会进行遏制,把90%的雇工组织在公司工会之中。但是随着工人力量的壮大,广大工人工会组织纷纷建立。1936年6月,菲利普?默里在钢铁工人中组成了大体由共产党领导的钢铁工人组织委员会,到11月各地钢铁工人纷纷脱离公司工会,加入到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中,使钢铁业组织委员会人数猛增到82, 315人。过去,钢铁公司总是依靠各州政府的军事帮助和联邦政府的道义支持来阻止这种趋势,但是随着劳工立法的实施,政府解决劳资冲突态度与方法的转变,使他们得不到支持。在权衡利弊之后,美国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们为避免一次时间长、代价大的罢工,决定予以妥协。12月开始,公司董事长迈伦?泰勒和约翰?刘易斯进行一系列会谈后达成协议:公司承认钢铁工人组织工会。最后,“卡内基-伊利诺伊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本杰明?费尔利斯于1937年3月21日签订了美国劳工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合同,使1901年以来一直领导着在基础工会中阻止组织工会运动的公司屈服。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承认钢铁工人组织委员会,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6](P683)。随后,在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的协助下,另外一些小的钢铁集团各公司也陆续承认工人工会。到1937年底钢铁工人工会在全钢铁业取得了胜利。

除了钢铁业外,纺织业、汽车业的资方都在广泛的压力下最终屈服,同意满足工人要求并承认工会,这在美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

资方的力量在这一时期与劳方相比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30年代初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基础工业中)中层经理在做出雇佣(开除,提升,工资工时与劳动条件)的决策时,很少被迫认真考虑工会的要求”[7](P494)的情况发生了扭转,工人不再任意受资本家摆布,他们开始通过工会力量与资方进行抗衡。资方在失去了政府的广泛支持后其强大的地位也逐渐削弱,一些思想相对开明的大雇主也逐步意识到消灭工会、完全打击工人并不能一下子办到,与其与之针锋相对地斗争,不如部分地接受工人的要求,使他们变成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人”,以期最后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公司利益的目标。总之,随着国

55

 第8期 韩冰: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家政府政策的改变,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资方对劳方的剥削方式与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公司企业在自身力量相对削弱的情况下不再任意摆布工人,而是采取了妥协与安抚的政策,承认工会的权利,部分地实现工业民主,以争取能够更多更好地赚取利润,维护自身利益。

三、政府成为劳资纠纷的调节者

在罗斯福新政以前,对于劳资之间的纠纷,政府一般是不干预或者采取遏制劳方、支持资方的态度:一方面使用劳工禁令(injuncti on)作为对付劳工组织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将罢工看作为社会动乱,对参与罢工的工人进行残酷镇压,甚至不惜动用军队。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并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政府总结以前的教训,认识到如果完全让垄断资本自行其是,不对其过分剥削行为进行限制,不增加工人工资、提高他们的购买力,经济大危机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会消除的。同时,在一次次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潮中,罗斯福政府也看到了工人阶级内部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如果继续让工人们的政治经济状况恶化,资本主义的继续运行也必然受到威胁。因此,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罗斯福政府开始从资产阶级长远与总体利益出发,放弃了原来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尝试改善工人群众经济、政治处境,通过实施劳工立法来缓解劳资矛盾。由此政府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化,政府开始成为劳资纠纷的调节者,具有了社会化的倾向。

首先,政府开始广泛地干预经济,对工人失业问题着手进行解决。面对因日益贫困而不断奋起的广大下层群众,罗斯福政府意识到,“饥肠辘辘的,衣衫褴褛的劳动大军不仅很难为它(资产阶级)带来高额利润,连它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8](P190)。为此,罗斯福政府在第一个百日新政时期颁布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工赈法案》等,通过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解决失业问题,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以期促使经济恢复与发展。

其次,联邦政府调节劳资纠纷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开始部分地保护和支持工会活动,就工会的合法权问题制定相关法令。以前,对工人组织工会的活动政府不予以保护,资方经常凭借反托拉斯法起诉实施抵制或罢工活动的工会,达到摧毁工会的目标。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汹涌的大危机,罗斯福政府认识到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要顺利发展下去,就不能不使人民有相当的政治权利。只有从政治、经济两方面适度满足广大工人的要求,才可能使他们处于稳定状态,才能真正把他们吸纳到自己的统治秩序中来。为此,1933年出台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和1935年出台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都对工人组织工会以及进行集体谈判的活动进行了规定与保护,特别是《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了雇员组织和参加工会的具体权利,集体谈判及雇员代表问题、劳动争议处理问题,并明确阐释了雇主的五种不良行为。该法的出台使劳资冲突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组织劳工的正当权益也找到了不受侵犯的法理依据。政府过去明显偏袒资方的立场发生了扭转(或者至少进行了收敛)。另一方面,罗斯福政府建立了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劳资关系问题。如《全国劳工关系法》中规定设立的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被授权主持各地工会选举,禁止并纠正雇主反工会的不公正行为等。这些机构具有调节劳资纠纷的权力,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将劳资冲突作为社会问题加以解决,降低了罢工等抗议方式给劳资双方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对缓和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这些立法的出台与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政府等权力机关开始发生角色转换,逐渐发展成为劳资关系不可或缺的调节者,社会化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再次,政府以强力建立社会保险体制,分配关系开始出现社会化因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抛出的1700万失业者,暴露了托拉斯和大工业时代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的弊病,第一个百日新政时期临时应急的救济和工程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在汤森医生、库格林神父和休伊?朗议员等人先后掀起的社会运动以及工人们要求进一步解决失业问题的压力下,罗斯福总统于1935年向国会提交了社会福利法案,8月《社会保险法》正式通过生效。这一法案规定了失业救济、失业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方面内容,从长远方向解决了“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的问题,为美国建立社会保险体制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1938年实施的《公平劳动标准法》则规定了工人工作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使劳动者的工作处境和收入得到了保证,联邦政府第一次承担起保障工人生活的责任,基本上使收入分配关系开始朝较为公平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大萧条的背景下,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政府不再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一改过

65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 

去完全偏袒资方的立场,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和实施了大量劳工立法。这些劳工立法的实施,一方面推进了资本主义政府“身份”的转变,使它成为了劳资关系的积极调节者,对劳工利益予以适度维护,社会化因素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劳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在劳工立法的促动下,美国工人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工人力量得以壮大,而公司力量在失去政府的一味支持后相对有所下降。同时,在劳工立法的作用下,劳工运动出现社会化因素,走上了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争取改善自己政治经济处境的道路;代表资产阶级的公司力量,无论甘愿与否,也部分地承认了工人工会的权利,接受了大工业工会化和新政政府的改革要求,开始走向了民主工业的道路,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出现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基本上,在劳工立法的影响下,美国劳方、资方、政府新的三方格局形成,这一具有社会化因素的格局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还对日后美国社会的发展,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一方面促使了美国现代劳资关系形成,劳资关系调整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方社会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化

倾向萌芽的出现,推动美国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期;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处理劳资矛盾提供了借鉴,为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参照。

参考文献:

[1]M itchell,B r oadus .Dep ressi on decade :fr om ne w era

thr ough Ne w Deal,1929-1941.[M ]A r monk .N.Y .:M.E .Shar pe,c1947.

[2]梁晓滨.美国劳动市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

[3]Thereza wolfs on and Abraham weis .I ndustrial Uni onis m in

American LaborMove ment[M ].Ne w York .c1937.[4]刘达永.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工人动态分析[J ].四川

师范大学学报,1988(1).

[5]布卢姆?J,等.美国的历程[M ].杨国标,张儒林,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9.

[6]张友伦,陆镜生.美国工人运动史[M ].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3.

[7]A lfred D.Chandler,J r .,The V isible Hand :TheM anageri 2

al Revoluti on in American Business [M ].Ne w York .c1977.

[8]吴必康.英美现代社会调控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1.

I nqu isiti on the Soc i a l I nfluence of the New D ea l Labor L eg isl a ti on

HAN B ing

(School of the I nternati onal Study,Ren m 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njing 100872,China )

Abstract:The 1930s was a crisis -ridden era .Facing the econom ic crisis and the surging labor movement,the American p resident Roosevelt rap idly p r omoted a wide s p read labor legislati on measure,These labor legislati on not only have had the positive r ole on rela 2xing the crisis and stabling the s ociety,but als o make great effect on the tri partite relati ons of the labor,the cap ital and the govern 2ment,These labor legislati on urges the labor strength enhancing,the Cap ital strength dr opp ing as well as the govern ment s ocializati on fact or increasing,all of these has laid the foundati on of the American modern labor relati ons .Key word:Labor Legislati on ;Labor Relati ons ;the Ne w Deal

【责任编辑:雷新超】

7

5 第8期 韩冰: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回顾知识,提问: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三个特点,来势猛,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然后设问:最早开始经济危机的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是什么样的处境? 学生回答:a.股市崩溃,银行倒闭b.企业破产c.农产品价格猛跌d.失业人数激增 教师总结: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政局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出现了政治危机。绝望的阴云笼罩着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导入新课: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国纷纷找出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而民主传统深厚的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不仅摆脱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环节一:1932年美国新一轮大选,人民将更多的选票投给了胡佛的对手—罗斯福。下面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看可以看出,罗斯福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获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读材料: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谈谈你的收获。 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罗斯福的丰功伟业。 教育学生:谈谈你的收获.好学习中更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送给大家语句名言共勉: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他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继续学习:“危”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强调信念的崩溃、信心的丧失才是才是社会最大的危机。 环节二罗斯福会用什么办法帮助美国人重新过上好日子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录,结合表格提示,完成下列内容。时间3分钟。 罗斯福之所以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它拥有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智囊团”,假设在座同学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会怎样为罗斯福出谋划策,摆脱面临的困境呢。我们分为四个组来探讨这个问题:从北往南分别是:金融、工业、农业、福利。 讨论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每前后排两桌四人为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二是讨论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案上的材料展开,不必拘泥课本;三由各小组安排代表发言,发言时采取自主回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 江苏王涛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罗斯福新政对未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国家宏观调控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即“看不见的手”来实现的。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如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所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贫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这种市场配置资源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人们开始反思完全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用“看得见的手”协调经济运行中总量平衡以及某些重大的结构性矛盾。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见,其核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和缺陷,促进了工业的健康有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说明自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渐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市场这只“无形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让美国经济度过难关,实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关键的制导系统。 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银行通过资金活动,成为连接国民经济的纽带。因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混合,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是从财政信贷危机开始,金融系统的瓦解将波及到工农业各部门,罗斯福新政从经济危机开始的源头抓起,罗斯福新政抓住现代经济的核心,凭借国家的权威和信誉,首先在金融方面进行了改革,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下令银行暂时休业4天,进行整顿,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扶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政府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存款人的存款进行担保,逐步恢复了银行信用,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罗斯福新政在财政方面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宣布禁运黄金出口,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41%,以刺激出口和生产的发展。银行的整顿成功,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罗斯福新政首先抓住银行这个关键,充分运用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政策的先河,充分运用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师总结)有人说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是灾难和契机结合。面对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突破传统的经济政策,果断地实施新政,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重新带来了自信和繁荣,“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新政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挽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些就是罗斯福总统及其新政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课后巩固练习 1.(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 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 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2012·山东潍坊质检·16题)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201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33题)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B.实行通货紧缩

图一 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图二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 图三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罗斯福新政

1.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他() A. 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 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 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 D. 决心把美国经济纳人政府的全面管制 2.论文的关键词可以让读者更快地了解论文的主题内容。某篇论文有以下关键词: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制度、阿登纳、社会市场经济。这篇论文阐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A.德国 B.日本 C.苏联 D.美国 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19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190美元跳到75000美元。”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美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的高峰B.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C.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 4.1933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的权利 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 C. 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 D. 将资本主义企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5.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保持我们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 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 ——恩格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

成中的作用。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四、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法学法 教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2006年,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憾及了整个中国的灵魂。然而,就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时,07年出现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界的地震,使世界经济进入了天寒地冻的冬天。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被称为“八十年不遇的经济大衰退”。八十年前爆发了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它又是怎样解决的?它可以为我们现在度过危机提供哪些有利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边看边思考:这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 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 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 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 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

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 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 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 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不能平衡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 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 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 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 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 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 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 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三、第二目“施行新政”,从五个方面详尽讲述新 政的施行情况。这是本节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应 讲授、分析到位。(1)新政过程的两个阶段。(2)新 政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记忆教材中的五点内容。①整 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农业生产。③举 办救济和公共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利。⑤建立社会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完美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史有一个客观、全面地了解,以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认识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内容 难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评价 教学方法: ppt课件,小组合作,启发式讲授,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 播放视频《经济危机的表现》 1、经济危机的原因: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信息SY1301 刘鹏0121309341527 摘要:1929年10月24日,一场史无前例的、破坏性极强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在美国爆发并由此强烈冲击了各国的经济,其中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无法估量的影响。自此,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甚至倒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日德等国一批野心家走上台前并选择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企图以对外的殖民扩张来转移国内民众的矛盾视线,这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与此同时一批以美国为核心的国家也走上了一条对现有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比如这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罗斯福新政,这一政策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无疑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泥潭中走出来,并且美国经济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当然这新政对我国的发展也有许许多多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意义借鉴 正文: 一、罗斯福新政内容 1 改革金融,整顿银行业。危机爆发前的金融系统、银行系统 是自由发展、完全放任、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体系。这就造成了疯狂的投机行为和许多银行缺乏信用的问题。而罗斯福政府通过《紧急银行法》、《银行法》强制淘汰一批信用度差,资不抵债的银行,并大力扶持一批饱受好评的银行,使美元与黄金

脱钩,贬值美元,禁止储藏盒输出黄金。以著名的格拉斯—斯 特高尔法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货币的改革和管理。 2 调节农业。颁发《农业调整法》,通过补偿手段来缩减农业 产量,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现象。 3 新的工业政策。颁发《全国工业复兴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要求企业主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政府通过工会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 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这极大的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 益,从而提升了工人的消费能力。 4 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国家实行“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这不仅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而且创造了几百万的工作 岗位,缓解了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失业者有活干。 5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社会保险法》,使退 休老人有较好的社会福利拿,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从业者的后顾 之忧,同时也为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 就业压力,为工作事业带来新的青春气息与活力。 二、罗斯福新政的美国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罗斯福新政在经济领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其中也有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罗斯福新政

专题六2罗斯福新政 1.(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故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考点】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1935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凯恩斯主义。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可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突出他战胜疾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直接原因——纽约股市崩溃 (二)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 1.破坏经济 2.社会危机 3.国际关系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经济危机 2.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金融业 2.工业 3.农业 4.社会救济 (三)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教师语言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转眼间许多人倾家荡产。这一天在历史上被称作“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四”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场危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各国又是怎样渡过危机的?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展示图片】 【投影材料】 材料1 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2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六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二、设计思想 就此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已比较熟悉,但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因此不能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故此课重点为以引导学生以对具体史实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把握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会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世界的重大意义。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或案例,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逐步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分析,轻松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理解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创设情境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

加深学生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使其难以摆脱危机,但经过不断的调整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既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从中汲取可以借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四、教学重点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五、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六、教学准备 主要包括对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方面图片和文字材料的的收集,以及结合本课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并制作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课: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二战后苏联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有辉煌也有挫败,可谓曲折坎坷。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致使整个世界为之振荡,而他们又是否能安然渡过危机,本节课我们就从美国人的探索中一起解读这段历史。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项目)和两个阶段。 1.在罗斯福新政中,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工业复兴法B.规定工资标准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2.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的部门是---------------------------------------() A.银行、金融B.工业C.农业D.公共工程 答案:A 3.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道出了新政的实质是()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B.从根本上要消除经济危机 C.要缓和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D.为美国夺取世界经济霸权服务 答案:A 理解一.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包括---------------------------------------------()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大力发展国有化 C.以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前提D.尽力保持资本主义的自 由企业制度 答案:D A.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全面干预经济是新政影响中最为深远的一项 C.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D.新政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D 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和管理 答案:A 分析: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政府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扩大社会就业,保障国内市场购买力,从而恢复社会经济,A正确。BC与史实不符,D只是新政的特点和重要手段,不是目的。 该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已有观点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现成结论, 更要反思教材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的原因,同时在反思中运用、巩 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考试时,要弄清题干的内涵,联想教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育教学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通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授课,得出一些认识: 其中优点有: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课文包括四目:“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在这四目中,“黑色星期四”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讲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虽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但“课程标准”并未列入要求。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大萧条”,一为“罗斯福新政”。用“大萧条”揽括第一和第二标题,以“罗斯福新政”揽括第三和第四标题(“凯恩斯主义”只穿插讲述)。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再到罗斯福成功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只是冰糖葫芦上的那根小木棍,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颗颗“冰糖”,粒粒珍珠,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张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难点解析”、“重点概括”、“七嘴八舌”、“重点归纳”、“论从史出”、“我看历史”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双语课堂”、“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七嘴八舌”的发散式教学,又有“重点归纳”的收网式探讨;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此有三:1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比较注意双语教学,尽管在此问题上,我还在尝试和学习阶段,收获无多。在这堂课中,我教会了学生“大萧条”和“新政”等专有名词;在课堂上还有小段英文段落的朗读;在“人文历史”环节中,我展示了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并和学生一起翻译成中文。尽管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微不足道的花

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012-2013第一学期《世界现代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xxx任课教师: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①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②,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③,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挺身站了出来,带领美国人民向大萧条提出了挑战。他首先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 ①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②引用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23、24页 ③引用陈玮《简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中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中国期刊网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_26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课的展开以资本主义社会空前的经济危机为背景,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没有在二战中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也为美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做了铺垫;同时,它在美国历史上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这课的内容,对以后的历史学习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的历史素养不足,了解历史容易产生割裂、孤立的片面思维,更易于将历史与现实脱离开来。因此,如何在理解本课内容的同时,既体会到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价值,又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实现的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2.难点:学会客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以史为镜。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看图片,回答: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遭遇了怎样的打击? 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的总统胡佛采取什么方法摆脱危机?结果如何? 活动2【活动】感受领导艺术有谁知道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演讲的内容和总统就职时演讲的内容?

活动3【活动】探究式学习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请同学们来扮演一下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的角色,一起对如何应付“烂摊子”出谋划策一番。 活动4【讲授】引入材料 上任时工业的发展状况: 钢铁工业生产下降80℅ 汽车工业生产下降95% 13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1700万,占劳动人数的25% 1933年,美国工业雇用的工人比1929年约少500万,产值减少了一半多。企业家力图使买卖有赚头,只好降低成本,即降低工资和裁减雇员。然而,工资和雇员裁减得愈多,群众购买力下降得愈厉害。 活动5【活动】历史纵横 思考: 罗斯福新政中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 思考:这些社会立法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模拟美国大选,教师准备好材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胡佛和罗斯福,进行竞选演说) 胡佛: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仍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是,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固有的传统经济政策,我相信“繁荣就在眼前”…… 罗斯福:“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 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 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全班同学鼓掌配合) 画外音:罗斯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