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文言实词解释-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高频实词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高频实词有很多,以下是其中20个较为常见的实词及其解释:1.引:拉,伸。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赵使者蔺相如。
”2.操:持,拿。
如《鸿门宴》:“大王来何操?”3.振:通“震”,震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列观上,乃得以璧归赵,于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举:发动。
如《阿房宫赋》:“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5.屈:使屈服。
如《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6.走:逃跑。
如《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7.顾:回头看。
如《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8.止:使停止。
如《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归:返回。
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暮且来而而攻之,函谷关以为固,无诸侯之患矣。
’”10.亡:失去。
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12.字:女子许嫁。
少年求学工擅文。
13.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14.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15.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6.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7.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8.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9.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高考语文需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表解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读音二:dàng
(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②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④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⑤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⑥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2)形容词: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被
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2)动词: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实词及解释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实词及解释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九、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解析及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解析及整理学习修养为人1、工:擅长。
如: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6、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7、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8、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9、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10、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1、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2、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3、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
14、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5、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6、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7、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8、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9、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20、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1、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2、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人物心理1、疾: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32.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
蠲:免除(赋税),蠲除
33.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豫:通“预”,提
前、事先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38.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
阳:假装,为:表被动; 潜:暗地里;间:抄小路
40.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
上官贷之 克:约定、战胜、能够;就:接近、靠近、回
到、返回;贷:宽恕
41.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 向时:以前,赍:财务
市:买;规:谋划
42.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 为:表被动;构摈:诋毁
荐:连续、连年,洊饥:连年饥荒;薄:放宽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30.征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隋乱,诡为道士
阳、佯、诈、假;佯北、诈痴佯呆
孤子、哀子;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失恃,恃强凌弱,恃才矜 己,怙恶不悛;考妣,父死为考,母死为妣,如丧考妣。
31.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阴:暗地里,悄悄地
18.所以出身仕者
所以……者:……的原因,用来……的方法; 仕:出来做官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见:表被动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豫:舒服、提前、事先、参与
籴:把米买进,买粮食; 粜:把米卖出,买粮食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语文》常见文言实词解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常见文言实词解释-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作者:————————————————————————————————日期: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系列讲义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解释下列常见150个文言实词:1.爱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③国事至此,吾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安①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④项王曰:“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⑤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⑥安有为天下者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论积贮疏》)3.倍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②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1995年全国卷)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④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4.被①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蒙被而泣,终日不食。
(1995年全国卷)②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岭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列传》) 5.本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贾谊《论积贮疏》)③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解释:1. 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就"。
3. 是:引导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4.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
5. 也:表示肯定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了"、"吧"。
6. 去:表示离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走"。
7. 吾: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8. 汝: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9. 尔: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10. 於: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在句中常有介词的作用。
1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
12.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为"。
13. 昔者: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
14. 可以:表示可能、许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可以"。
15. 必将:表示必然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会"。
16. 无论:表示不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无论"。
17. 且:表示连词"而且"或副词"还"的意思,用来连接句子,表示顺承。
18.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表示程度较轻。
19. 久:表示时间的长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长时间"。
20. 尽:表示竭尽、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系列讲义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解释下列常见150个文言实词:1.爱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③国事至此,吾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安①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④项王曰:“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⑤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⑥安有为天下者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论积贮疏》)3.倍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②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1995年全国卷)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④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4.被①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蒙被而泣,终日不食。
(1995年全国卷)②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岭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列传》) 5.本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贾谊《论积贮疏》)③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⑥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
(沈括《采草药》)⑦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③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7.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贾谊《过秦论》)②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2001年全国卷)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④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8.病①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汉书·张良传》)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9.伯①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杜甫《咏怀古迹》)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③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崤之战》)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⑤桓公,五伯之上也。
(《韩非子·难四》)10.曾①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十户不止。
(洪亮吉《治平篇》)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④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⑤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11.察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②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
(1999年全国卷)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桓晋文之事》)⑤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国,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12.长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荀子《劝学》)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魏学伊《核舟记》)④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
(1996年全国卷)⑤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⑦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
(1996年全国卷)⑧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⑩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沈括《采草药》)(1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1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时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苏轼《石钟山记》)(13)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
(1993年全国卷)(14)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狐假虎威》)13.朝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李密《陈情表》)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杜牧《阿房宫赋》)14.乘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苏轼《石钟山记》)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2001年全国卷)③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贾谊《论积贮疏》)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贾谊《过秦论》)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1990年全国卷)⑦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崤之战》)15.城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
(2001年全国卷)②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韩非子·说林下》)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16.诚①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韩愈《祭十二郎文》)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17.池①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孔雀东南飞》)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潜《桃花源记》)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贾谊《过秦论》)18.除①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②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2000年全国卷)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⑥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1992年全国卷)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19.传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齐桓晋文之事》)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20.辞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②使皇武子辞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崤之战》)③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赤壁之战》)④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⑥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2000年全国卷)21.从①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2001年全国卷)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⑤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活板》)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22.达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李朝威《柳毅传》)②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蒲松龄《促织》)③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王勃《滕王阁序》)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23.殆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苏轼《石钟山记》)24.怠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群英会蒋干中计》)③怠而后游于清池。
(《司马相如传》)25.当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③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姚鼐《登泰山记》)④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⑤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⑦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⑧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蒲松龄《促织》)26.道①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⑤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
(1993年全国卷)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⑧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7.得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与公甚相得也。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⑤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8.度①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贾谊《论积贮疏》)③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传》)④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⑥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⑦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⑧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序》)⑨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⑩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1999年全国卷)29.短①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蒲松龄《促织》)②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1993年六省市卷)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