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引言问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往往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式问候语特点中式问候常强调亲密关系与尊重,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亲切而热情。

中式问候常带有一定的热情和亲和力,体现出亲近和友好的态度。

2.礼貌与尊敬。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尊敬他人,因此中式问候语往往带有敬词和尊称。

3.反映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关系。

西式问候语特点西式问候语多注重实用性与简洁性,常具备以下特点:1.直接而简洁。

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直接表达,因此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强调行动胜过言辞。

2.个人独立性。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因此问候语往往没有太多的礼貌、虚夸和敬称。

3.关注当下。

西方文化强调当下和眼前的事物,所以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以下文化因素: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有着高度重视礼仪与尊敬他人的传统习俗。

尊重长辈、尊敬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问候语中。

而西方社会相对年轻,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所以问候语往往更直接和简洁。

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独立性,因此问候语不会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礼节。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体利益,问候语中会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时间观念,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注重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而中国文化注重长期关系和亲密度,问候语会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结论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式问候语注重亲切、尊重和体现社会地位,而西式问候语更注重个人独立、实用性和简洁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Ting-Toomey, S. (2005). Th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ey-Blackwell.。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篇一: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问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问候语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即用关联理论去解释中西方问候语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

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

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 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

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

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

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

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

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

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

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篇一: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引进,中国观众和读者也看到了更多的译制作品,然而大多数作品一眼就看得出是翻译而来,不管是多有名气的翻译家,语言多地道。

如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用夸张的语调讲“嗨,汤姆,你好吗?”“我很好,老兄!”或者“汤姆!我的上帝,见到你可真高兴!”这种一听就不自然的“翻译体”,究其原因,不是语言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道:“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你好不好,他们只关心你吃没吃。

”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的差异。

如英文中最常用的“Howareyou”,直译成中文就是“你好吗”;“nicetomeetyou”,就是“见到你真好”,中国人见面几乎不会用到这样的说法。

汉语中最常用的问好方式,通常是以提问形式的。

首先就是会令外国人感到奇怪的“吃了吗?”,当问出这句话,提问者其实并不是真地迫切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这一事实(指称意义),只是一种表示亲切问候的方式(语用意义);被提问者也深知这一习俗,所以即使还未用餐,也会说“吃了”。

见面问“吃”,原因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

问候以“吃”为题,有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时人们试图摆脱长久饥饿状况的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可取代。

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另一种问好方式是根据情景提问,一般是询问对方正在或即将要去做的事,有时是“明知故问”。

如“小王,干嘛去啊”;看到如看到邻居早上出门,会说“上班去啊”;看到有人比自己早到了,会说“来了啊”;看到对方拿着购物袋,会说“去超市了啊”。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的论文_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

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

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

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

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

ww不是吗?)。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

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例如。

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Greeting customs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reflecting different social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In Western societies, greetings tend to bemore informal and casual, while in Eastern cultures, they ar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s a handshake. A handshake is a firm, brief grasp of the other person's hand, usually accompanied by eye contact and a smile. Handshakes are typically used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or opposite sex, and they convey a sense of equality and respect.In some Western cultures, such as France and Italy, itis also common to greet people with a kiss on the cheek. This type of greeting is typically reserved for close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and it conveys a sense ofaffection and intimacy.In Eastern cultures, such as China and Japan, greetings ar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n China is the bow. A bow is a slight bending of the head and body, usually accompanied by eye contact and a smile. Bows vary in depth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respect that is being conveyed. A deeper bow is a sign of greater respect.In Japan,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s the handshake. However, Japanese handshakes are typically much lighter and less firm than Western handshakes. Japanese handshakes also tend to be hel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In addition to the physical gestures involved in greeting, there are also verbal greetings that var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s "Hello." Hello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from formal to informal.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Western cultures include "Hi,"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In Eastern cultures, verbal greetings are typicallymore formal and respectful.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n China is "你好" (nǐ hǎo), which means "Hello." Nǐhǎo is typically used in formal situations.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China include "早上好" (zǎoshànghǎo), which means "Good morning," and "下午好" (xiàwǔhǎo), which means "Good afternoon."In Japan,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s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ohayo gozaimasu), which means "Good morning." Ohayo gozaimasu is typically used in formal situations.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Japan include "こんにちは" (konnichiwa), which means "Hello," and "こんばんは" (konbanwa), which means "Good evening."The different greeting custom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social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se cultures. Western greetings tend to be more informal and casual, while Eastern greetings tend tob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 Thes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 customs can be a source of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 with eachother. However, b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greeting customs of different cultures, we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and build stronger relationships.中文回答:东西方问候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信仰。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英汉礼貌用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表达尊重、友好、礼貌等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有时候我们在使用礼貌用语时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这些失误可能会导致交流不畅、冒犯他人等问题。

本文将从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礼貌用语。

一、对称性原则的破坏在交际中,对称性原则是指交谈双方在交际中对彼此表示的尊重应该是对等的。

在使用礼貌用语时,有时候我们会犯以下的语用失误,打破了对称性原则。

1、不对称的问候在英语中,问候语通常是对称的,比如“Hi,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犯不对称的问候的语用失误,比如有人只说“Hi, how are you?”而不等对方回答就立刻开始谈论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行为会让对方觉得不被重视,对称性原则也会被打破。

在中文中,也会出现不对称的问候的情况,比如有人只说“你好”而不等对方回答就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被忽视,不被尊重。

二、语用失误的修正当我们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出现了语用失误,我们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语用失误修正方法:在出现不对称的问候、感谢等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修正:a. 等待对方回答当我们向对方问好或者表示感谢时,应该耐心等待对方的回答,避免不对称的问候和感谢。

即使对方的回答只是简单的“好”或“不客气”,也要等待并回应。

b. 表达关心和感激在回答对方的问候或者感谢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之情,加强对称性原则。

比如可以说“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 或者“I'm fine, thank you. How about you?”当我们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出现了语用失误,我们可以及时进行道歉,以表明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2019-05-15
使用问候语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剖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号召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这种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1.引言
1.1关于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

问候语,作为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受社会环境、传统风俗等差异的影响,对问候语的误解在所难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陆续从语用失误角度对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在演变,问候语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随之变化。

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于1982年提出来的,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失误。

1983年,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给语用失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因此,进行语用失误研究意义深远。

1.3问候语
问候语,又称招呼语、见面语,是指问候他人时使用的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变化。

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不仅能反映说话人的自我修养,还能体现说话人对他人的尊重。

通过问候语,甚至能大概推断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方的问候方式之比较
在中国,人们问候他人时一般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啊?”,这一类的问候语句型简单、固定,几乎适用于任何情境。

有时说话人甚至会“明知故问”,比如遇见要去上班的人,会说“上班去呀?”,碰到正在照顾孩子的人,会说“看孩子呢?”。

此类问候语则较具体,依听话人所处的实际情境而定,往往问得越具体,越能体现对他人的关心。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会说“Hello!”“Good morning!”或“How is it going?”。

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ity?”也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方式。

此类问候语往往是泛泛而谈,与交通、新闻、天气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相关,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问候语都是一种人们向他人表示尊重的客套话,但是其各自的使用方式、含义和功能却大相径庭。

在一种语言情境下适用的问候语在另一语言环境下未必恰当,甚至会引起矛盾。

2.2中西方的回应方式之比较
称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候方式,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探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回应方式。

当得到称赞时,中国人通常会立马否定他人的赞赏,以此表现一种谦逊的态度。

然而,在同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会很高兴地回应“Thank you very much.”或“You look nice too.”,表示对赞美者的感谢。

因此,西方人有时会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拒绝他人的赞美,甚至会觉得中国人很虚伪。

中国人的回应通常简单、直接,比如“吃了。

”或“上班去。

”。

事实上,可能说话人并不关心你究竟有没有吃饭,也不在意你到底去哪儿,纯粹是期望通过会话表示一种问候和关心,有时问候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所指代的含义,因此并不需要十分明确、具体的答案。

西方人一般会继续谈论说话人发起的话题“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Yes,it is really a sunny day...”或“Absolutely,he is an excellent athlete...”。

但是,如果他们感觉说话人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则一般会说“You have nosed into my affaires.”“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表达自己的反感。

如果有人对他们说“Have you eaten?”,人们就会误认为这是一个邀请信息,甚至会认为说话人怀疑他们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3.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3.1缺乏文化常识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对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缺乏了解,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常识教育,也很少有机会接触这类知识,因此不具备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历史传统、经济形态甚至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异的文化传统,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障碍。

中国人的个人隐私意识没有像西方人那么强烈,个人的收入、信仰及感情状态似乎都是可以公之于众的,他们习惯于通过询问个人状况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友好。

然而,西方人十分忌讳别人提及自己的私人信息,任何“越界”的`言语和行为都将被他们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和失礼。

3.2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同一个思想或概念,英语有英语的表达方式,汉语有汉语的表达方式。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时学习者使用母语的习惯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接触的母语信息会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在母语环境中建立起来的语言习惯转移到外语交流中。

3.3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运用的倾向,一味地重复记忆知识点本身,而缺乏真实的语言操练环境,这就造成某些外语学习者的应用能力较弱。

有研究表明,因为接触到的文化常识相对广泛,实际运用的机会也较多,与其他群体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相对较少。

4.解决
4.1强化文化意识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人们可以多吸收一些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信息,系统比较二者的差别,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避免将母语的语言因素机械地运用到目标语言环境中。

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培养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外来语言文化,“入乡随俗”,“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4.2注意语音和语调
语音、语调在语言交流中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话语内容本身更具说服力。

语调太高或声音太大,往往会显得出说话人态度傲慢;而语调太低或声音太低,则会使对方听不清楚。

清晰的发音和合适的语调,是可以通过语言练习培养的。

网络为此提供了便捷的途径,VOA和BBC等音频材料都是良好的听说、模仿材料。

4.3选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
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要依据说话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所处的特定情境进行选择。

分角色小组活动、英语沙龙,到国际展会、外贸企业,都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好去处,有意识地尝试摒弃中式英语和闭塞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跨文化交际环境。

4.4完善外语教学机制
语言应该是一门听说读写等全面发展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最灵活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地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把语用内容引入课堂。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开设外教课程,通过英语文化节、英语角等活动创造、模拟真实的语境,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语言规则。

5.结语
如今,跨文化交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语用失误现象深刻反映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虽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并在逐步改善这一状况,但是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

减少语用失误、更恰当地使用问候语,有待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有着光明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