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知识点基因检测

高中生物知识点基因检测

高中生物知识点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一种分析DNA序列的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信息,预测遗传病的风险,以及对某些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关于基因检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基因检测的定义:基因检测是通过实验室方法分析DNA序列,以识别或预测个体的遗传特征或疾病风险。

2. 基因检测的方法:常见的基因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

3. 基因检测的应用:- 遗传病筛查:检测个体是否携带某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

- 个性化医疗:根据个体的基因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 亲子鉴定:通过比较DNA序列来确定亲子关系。

- 法医学:在犯罪现场通过DNA分析来识别嫌疑人。

4. 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基因检测可能涉及到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歧视问题。

例如,个人的遗传信息可能被滥用,导致就业或保险方面的歧视。

5.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虽然基因检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差率。

此外,某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遗传因素,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6. 基因检测的局限性:基因检测不能预测所有的疾病风险,也不能提供治疗建议。

它只是提供了一种风险评估的工具。

7. 基因检测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检测的成本正在降低,精度在提高,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8. 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进行基因检测后,通常需要遗传咨询师的帮助来解释检测结果,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9. 基因检测的法律和政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基因检测有不同的法律法规,以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基因歧视。

10. 基因检测的社会影响:基因检测的普及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健康、疾病和身份的认识,对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基因科学在现代医学和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

分子检测知识点总结

分子检测知识点总结

分子检测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检测的定义分子检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糖类等)的特定结构、特定序列或特定功能,以达到检测生物体在遗传、代谢、病理、免疫、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和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

分子检测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在细胞水平上了解生物体内分子的特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生物工程、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

二、分子检测的基本原理1、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萃取与分离技术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萃取与分离技术是分子检测的基础。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生物大分子分离提取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检测分析工作。

2、核酸的扩增与检测技术核酸的扩增与检测技术是分子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是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特定的DNA片段,从而使得该片段可以用于后续的检测分析。

3、蛋白质的分离与检测技术蛋白质的分离与检测技术是分子检测的另一重要方法,其中包括蛋白质凝胶电泳、Western blotting、质谱法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分离出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4、生物大分子的测序技术生物大分子的测序技术是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测序技术可以了解生物体内基因组、转录组等生物大分子的序列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功能与结构。

5、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技术是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功能与活性。

6、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分析技术是分子检测的另一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三、分子检测的技术方法1、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用于DNA扩增的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复制出特定的DNA片段。

PCR技术包括DNA变性、引物结合、DNA合成等多个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DNA片段,用于后续的检测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必背知识点1.检验室安全与质量控制-医学检验室环境安全,包括防止交叉感染和事故等方面的要求。

-质量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施,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

2.体液及其生理功能-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等。

-尿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肾脏的排泄功能和尿液的碱性与酸碱平衡等。

-脑脊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等。

3.常见化验项目及其相关知识-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生化指标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和抗原等。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

-遗传学检查,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DNA序列分析等。

4.检验仪器与设备-常见的检验仪器和设备,包括离心机、显微镜、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和核磁共振仪等。

-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

-微生物学检验仪器和设备,包括细菌培养箱、PCR仪等。

5.临床检验的临床应用-检验结果的解读与诊断,包括异常结果的分析和诊断。

-临床检验在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疾病筛查等。

-临床检验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药敏试验等。

6.伦理和法规-医学伦理和法规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包括患者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等。

-检验结果的报告和解释,包括向患者和医生传达检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

7.临床质量管理-临床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包括质量保证和改进的策略和工具。

-医学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处理和预防。

以上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一些必背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点于临床实践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应进行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检测技术应用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应用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应用知识点总结一、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1.1 检测技术的定义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设备、仪器或方法对被测物体的特定物理、化学、生物性质进行测量、探测和判定的技术。

1.2 检测技术的基本要素检测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被测物体、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等。

其中,被测物体是指需要进行检测的物质或物体,检测设备是指进行检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或工具,检测方法是指对被测物体进行检测的具体步骤和手段,检测结果是指通过检测得到的相关数据或信息。

1.3 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检测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被测物体的特定性质,对于产品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检测技术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检测技术的分类2.1 检测技术的分类方式检测技术可以根据其检测对象、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检测技术分为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检测技术分为光学检测技术、声学检测技术、电磁检测技术等;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可以将检测技术分为传感器技术、成像技术、分析技术等。

2.2 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检测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都有不同的应用。

物理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领域和材料科学中,用于检测物体的形状、结构、物理性质等;化学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化工领域和环境保护中,用于检测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生物医药领域,用于检测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特性。

2.3 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检测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检测技术还将与这些新兴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强大的检测系统,为各个行业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检测解决方案。

大二化学分析知识点高中

大二化学分析知识点高中

大二化学分析知识点高中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组成、性质和结构的一种化学实验技术。

在高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例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

而在大二的化学分析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加复杂和细致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二化学分析的重要知识点。

1.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吸光度和标准曲线的关系,可以确定待测溶液中的物质浓度。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2. 火焰光度法火焰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在火焰中产生特定的颜色,从而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溶液在特定的火焰中产生的吸收光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常用于金属离子的分析。

3.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荧光信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激发和荧光检测,可以确定元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4. 电化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电位滴定、极谱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等。

通过测量电化学电势的变化或电流的大小,可以确定物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在生化分析、环境检测和电池材料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5. 色谱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色谱柱上的分配和迁移行为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

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分析、有机物分离和分析等领域。

6. 质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中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方法包括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这种方法在有机合成、药物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除了上述介绍的各种分析方法,大二化学分析课程还会涉及到样品前处理、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解释,以及仪器的操作和维护等实验技术。

医学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一、医学检测技术概述医学检测技术是指用于检测疾病、生理状态和生物体内生化、免疫、细胞学等方面的技术。

近年来,医学检测技术在医学诊断、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基因检测技术、蛋白质检测技术、细胞检测技术等,为医学检测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手段;二是多种技术的整合应用,如医学影像、生化检验、分子诊断等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医学检测具有更多的信息、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如生物学、化学、物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医学检测成为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医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临床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等。

二、临床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检测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的技术。

目前,临床检验技术主要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内分泌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1.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生化成分来判断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常见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2.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情况的技术。

主要包括炎症指标、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等。

3.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判断血液系统的健康情况。

常见的血液指标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4. 内分泌检验内分泌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水平来判断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内分泌指标包括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胰岛素等。

5.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内微生物的感染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病原体。

常见的微生物学指标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答案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原子吸收灵敏度:也称特征浓度,在原子吸收法中,将能产生1%吸收率即得到0.0044的吸光度的某元素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

计算公式: S=0.0044×C/A (ug/mL/1%)S——1%吸收灵敏度 C——标准溶液浓度 0.0044——为1%吸收的吸光度A——3次测得的吸光度读数均值2. 原子吸收检出限:是指能产生一个确证在试样中存在被测定组分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组分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

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2~3倍时的测量讯号的浓度表示。

只有待测元素的存在量达到这一最低浓度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将有效分析信号和噪声信号可靠地区分开。

计算公式: D=c Kδ/A mD——元素的检出限ug/mL c——试液的浓度δ——空白溶液吸光度的标准偏差 A m——试液的平均吸光度 K——置信度常数,通常取2~3 3.荧光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I F—λ激发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5.热重法: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TG基本原理:许多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常伴随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有助于研究晶体性质的变化,如熔化、蒸发、升华和吸附等物质的物理现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质的脱水、解离、氧化、还原等物质的化学现象。

热重分析通常可分为两类:动态(升温)和静态(恒温)。

检测质量的变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热天平(图1),测量的原理有两种:变位法和零位法。

6.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研究物质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

包括1、分析化学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分析化学的任务:(1)定性分析的任务是检出和鉴定物质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原子团、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

(2)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含量。

(3)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

分光光度法:1、分光光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以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特点:(1)灵敏度高:含量1~10%(微量分析) 5-(2)应用广泛: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3)操作简便、迅速、仪器设备不太复杂:RE为5~10%3、能复合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的光叫互补色光,物质所显示的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4、光吸收基本定律:入射光的强度为I 0吸收光的强度为I,透过光的强度为I,反射光的强度为I,则: I=I+I+I rtt0aar 可简化为: I=I+I(被测溶液与参比溶液置于同样质地的比色皿中,反射光强度大小可近t0a似为相互抵消)透光度/透光率T: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的比值。

0t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吸光度越大,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

朗伯一比耳定律:A=kcb当浓度c以g·L、液层厚度b以cm表示时,常数k是以a表示,此时称为吸光系数,-1单位为L·g-1·cm-1。

朗伯-比耳公式可表示为:A=abc若浓度c以mol·L,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为单位时,则将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以符-1号ε表示,其单位为L·molcm。

ε的物理意义表达了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1-1-1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此时朗伯-比耳公式可表示为:A=εbcε愈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愈强,因而光度测定的灵敏度就越高。

5、ε的值能不能直接取1 mol/L 的有色溶液来测量?虽然ε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但不能直接取1 mol/L这样高浓度的有色溶液来测量,只能通过计算求得。

6、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1)由于入射光不是单色光而引起的偏离(2)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3)溶液中的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7、光度分析的方法:(1)目视比色法(2)标准曲线法(3)加入标准法(4)二元混合组分的测定(5)三元络合物的应用--的三元络合物是指由三个组分所形成的络合物。

目的是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8、分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显色反应:在光度分析法中,使被测物质在试剂(显色剂)的作用下形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1)选择性好(2)灵敏度高(3)显色产物应具有固定的组成,符合一定的化学式(4)显色产物的化学性质应该稳定(5)显色产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9、显色条件的选择(1)显色剂的用量M 十R =MR(被测物)(显色剂)(有色配合物)(2)溶液的酸度a. 酸度对显色剂浓度的影响b. 酸度对被测离子形态的影响c 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c. HR (pH6.9)H+ + HR (pH12.4)H+R -22(黄色)(橙色)(红色)10、仪器测量误差:误差来源:光源的电压不稳定,光电元件灵敏度的变化和仪器刻度读数不准确等11、测量条件的选择:(1)选择入射光波长应先绘制有色溶液的光吸收曲线,然后选用该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来进行测量(2)控制吸光度的围控制吸光度围0.15-0.8控制吸光度方法:改变比色皿的厚度,改变溶液的浓度或试样的质量(3)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利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的吸光度零点、消除显色溶液中其他有色物质的干扰,抵消比色皿壁及溶液对入射光的反射和吸收的影响等。

(4)共存离子的影响及其消除影响:①共存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有色化合物,使测定结果偏高②共存离子与被测组分或显色剂生成无色化合物或发生其它反应,降低了被测组分或显色剂的浓度,使测定结果偏低③共存离子本身具有颜色消除:①加入适当的掩蔽剂,使干扰离子形成无色的化合物②控制显色条件,消除干扰③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④控制测量条件,如入射光的波长、空白溶液等,以消除某些干扰离子的影响⑤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将干扰离子分离、分光光度法的应用:12(1)定性鉴定(2)定量测定微量成份(3)配合物的组成比的测定(4)光度滴定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200nm为远紫外光,400nm200~400nm为近紫外光)为紫外光(10 101、~紫外吸收光谱有多种表示方法,图形随表示方法不同而异。

有以logε作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有横坐标为波数和频率;有以波长作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为摩尔消光系数ε,吸光度和百分透光率的检测的是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引起的电子态的跃迁测定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初步确定取代基团的种类,乃至结构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类型σ电子、π电子、n电子(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和分子中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为n电子,也称为p电子)当有机化合物吸收了紫外光或可见光,分子中的价电子就要跃迁到激发态,其跃迁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σ→σ*,n→σ*,π→π*,n→π*。

各种跃迁所需能量大小为:σ→σ*>n→σ*>π→π*>n →π*。

A. σ→σ*跃迁主要发生在真空紫外区。

B. π→π* 跃迁吸收的波长较长,孤立的跃迁一般在200nm左右。

C. n→π*跃迁一般在近紫外区(200 -400 nm),吸光强度较小。

D. n→σ* 跃迁吸收波长仍然在(150 -250nm)围。

3、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紫外信息的关系(1)200-400nm 无吸收峰:饱和化合物,单烯(2)270-350 nm有吸收峰:(ε=10-100)醛酮n→π* 跃迁产生的R 带,芳环的特征吸收(具有精细解构)=200-2000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εnm 250-300 )3(.的B带)(4)200-250 nm有强吸收峰:(ε=104),表明含有一个共轭体系(K)带。

共轭二烯:K带(230 nm);不饱和醛酮:K带=230nm ,R带=310-330 nm,260nm,300 nm,330 nm有强吸收峰,3,4,5个双键的共轭体系4、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1)生色团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常用的跃迁:π→π和n→π跃迁。

(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2)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2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助色团。

(3)红移与蓝移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效应,使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4)溶剂效应紫外吸收光谱中常用己烷、庚烷、环己烷、二氧杂己烷、水、乙醇等作溶剂。

有些溶剂,特别是极性溶剂对溶质吸收峰的波长、强度及形状可能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溶剂效应。

5、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1)定性鉴定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

因此,根据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波长和强度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定(2)定量测定许多有机物不仅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且在测定浓度围符合朗伯-比耳定律,因而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3)有机物的结构分析紫外光谱必须与红外、核磁共振、质谱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解析一个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

紫外光谱的主要作用是推测分子中是否有某种功能团,说明结构中的共轭关系,不饱和有机物的结构骨架及化合物的异构情况等。

(4)分子量的测定对于具有相同生色基团的不同物质,若配制成同样浓度的溶液。

则分子量越大者,生色基因所占的比例越小,吸收强度就越小;反之,分子量越小者,生色基因所占的比例越大,吸收强度就越大。

根据这个原理可测定有机物的分子量。

红外分光光度法1、红外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使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减弱,记录百分透过率T%对波数或波长的曲线,即红外光谱。

(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检测的是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引起的振动能级跃迁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的判据;方法主要用于化合物鉴定及分子结构表征,亦可用于定量分析T~ν来表示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以T~λ或)cm)=10/λ(波长μmν(波速4-1、红外光区划分2、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3)辐射能应具有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1)辐射与物质之间具有相互耦合作用,产生偶极矩变化,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跃迁,2(无红外活性、分子振动4)双原子分子振动(1 (与核间距相比)作周期性简谐振动分子的两个原子以其平衡点为中心,以很小的振幅?),μ为双原子折合质量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N/cm = mdyn/大,化学k影响基本振动跃迁的波数或频率的直接因素为化学键力常数k和原子质量。

大,化学键的振动波数低键的振动波数高,质量m 分子振动的波数与分子结构(因)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外因)有关)多原子分子振动(2,但可将其分解为多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更为复杂(原子多、化学键多、空间结构复杂)个简正振动来研究各原子在原地作简谐振动且频率及位相相整个分子质心不变、整体不转动、简正振动:同,此时分子中的任何振动可视为所有上述简谐振动的线性组合一类是键角发生变一类是键长发生变化的伸缩振动,简正振动方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或变形振动。

化的弯曲振动(谱峰数常常少于理论计算出的实际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数应与谱峰数相同,理论上,振动数。

原因:①存在非活性振动,没有出现分子偶极矩的变化,所以不产生红外吸收带②谱线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其频率相同).③仪器分辨率或灵敏度不够,有些谱峰观察不到。

在红外光谱中还可V=以上介绍了基本振动所产生的谱峰,即基频峰(±1允许跃迁)观察到其它跃迁谱峰:泛频峰可以观察到,但很弱,可提供分子的“指纹”、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5但分子结构和外部环境因素也对其频率有一定的基团频率主要由化学键的力常数决定。

影响。

1)部因素(①电子效应:引起化学键电子分布不均匀的效应(移向高k 增加—特征频率增加诱导效应:取代基电负性—静电诱导—电子分布改变—波数)降低—特征频率减电子云密度均化—键长变长—k ②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小(移向低波数)共轭,结果类似p-π③中介效应(Mesomeric effect):孤对电子与多重键相连产生的振动频率的位移和程度取决于它们的净效当诱导与共轭两种效应同时存在时,于共轭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