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建筑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优势和局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步骤阐述中国建筑教育体系。
一、本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是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建筑本科专业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将在四年的学习中接受基本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从而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技能。
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
在中国,建筑硕士研究生可以选择攻读学术或专业硕士学位。
学术硕士侧重于研究和学术探究,而专业硕士则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中国的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选择建筑学领域作为研究方向。
三、实践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在本科教育中,学生将在实验室、毕业设计和外出实习等实际项目中进行技能训练和实践探索。
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多次参加实际项目,包括进行科研和创新项目,以及地产、城市规划等实践性的项目。
四、教师队伍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
在中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们是建筑教学中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在教学中贡献巨大,同时也在建筑创作、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模式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中,教学模式在不断改进和更新。
中国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要求建筑教育体系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提高。
此外,近年来,中国的建筑学校还开始推进“国际化”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研讨会,向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师学习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全面的教育体系,它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人才支持的不断加强,相信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将在未来持续迈上新的台阶。
冯纪忠先生生平

2 0 年 1 月 1 日上 午 1 时0 分 ,中 国著 名建 筑 学家 、 建筑 师和 建 筑教 育 家 ,中 国现 代 建筑 奠基 人 、 中国 城市 规划 专 业 与风 景园 林 专业 09 2 1 0 5
创 始 人 ,中国 现代 建 筑、 城市 规划 及 风景 园 林教 育的 一代 宗 师 ,同 济大 பைடு நூலகம்教 授 ,建 筑与 城 市规 划学 院 名誉 院 长 .冯纪 忠先 生 与世 长辞 了 ,享
想立足于平民,从上世纪8 年代起 ,冯先生就十分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旧区改建问题.意识到旧区改建是国家非常迫切需要面对的难题,连续六 0
年以 “ 旧区改 建设 计” 为题 指导 毕 业设计 ,在上 海不 同类 型 的住宅 区 段实验 性 地探 索了 旧 区改建 的方 法 ,取 得了丰 硕 的研 究成 果 .充分 体现 了 冯先 生 关注社 会 、关注 民生 的情 怀 。冯 先生 也是 位 文化 大 家 + 对 中国 历史 文化 遗产 的充 分尊 重和 理解 在 他的作 品 中得 到了 充分 的体 现。 早 他 在 17 年 冯先生 进行 九华 山规划 时 .就 已提出 了 修旧 如故 ,以存 其真 的 历史建 筑保 护原 则 ・ 99 冯纪 忠先 生对 中 国建 毓、 城市 规划 及风 景 园林事 业 的最 大贡 献 ,还在 于 以他 的现代 建 筑和 规 划思想 塑 造 了一个 强大 的建 筑 与域市 规 划的 教 学 、传 播机 构—— 同 济 大学建 筑 与城 市规 划 学院 。 自1 4 年 起 .冯 先生 已在 同济 大 学他 所热 爱 的建筑 、 城市 规划 及风 景 园林 专业 领域 从教 6 7 9 3 年 ,他 以其广 博的 学识 、 闪光 的才 智 .在建 筑、 城市 规划 及风 景 园林 界 , 筑 起一 个叉 一个 理论 和实 践的 高 峰 , 养 和影 响了 一代 又一 代建 筑 构 培 师 、城市 规划 师和 景观 规 划师 .挑 李满 天下 .使 他们 成为 中 国建筑 、 城市规 划 和风 景园 林界 的栋 梁 。现在 , 冯先生 的 弟于 己遍 布祖 国四 方、 遍 布世 界各 地 冯先 生提 出 的 “ 出人 才 ,出作 品 ,出思 想” 的 办学理 念 ,倡导 的 “ 思畅 想” 、 博采 长 学风 ,成 为同 济大 学建 筑与 城市规 缜 划学 院持 续发展 的精 神基 石。 冯纪忠 先生 对中 国建 筑、城 市规 划及 风景 园林 事业 发展的 卓越 贡献 和 巨大成就 , 到国 内外 学术 界的 高度 评价 ,1 8 年 .冯先生 被授 予美 国 得 97 建筑 师协 会荣 誉院 士 ,成为 中国 第一位 获得 这项 殊 荣的 学者 2 0 年 中国建 筑 学会授 予 冯先生 中 国建筑 教 育特别 奖 20 年 ,冯先 生获 得首 届 04 08 中国 建筑传 媒奖 杰出 成就 奖。 虽然 .敬爱 的冯 纪忠 先生 和我们 永 别了 .但 先生 为我们 留下 的宝 贵精 神财 富 . 的 永存和 灵魂 激 励着 我们 奁斗 的 步伐 我 们会 永远 记住 先生 的谆 谆教 诲 ,先 生的 音容 笑貌 也将 永远 留 在我们 心 中 在祖 国的 四面 儿方 ,会 有 先生的 千 万弟子 继续 先生 一生 为 之奉 献的 建筑 、城市 规划 与风 景园林 事 业,并 将其 发扬 光大 0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是中国教育部家庭社会学校规划建设院等部门制定的规范,旨在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对2024年发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了中小学教育用房、行政办公用房、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综合功能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和围墙护栏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其中,教育用房是中小学的主要建筑,规范要求建筑形式应合理、布局合理、空间适宜、功能分区明确。
同时,规范还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不同类型的教育用房的布局、面积和设备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其次,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建筑的人居环境提出了要求。
规范规定,校舍建筑应遵循人性化和环保原则,保证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规范要求建筑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合理设置阳台和楼梯,保证安全疏散。
同时,规范还对室内温度、湿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舒适度。
此外,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还规定了中小学建筑的供配电、供水排水、供暖通风、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规范要求学校建筑应具备稳定的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给水、供暖和通风系统,以及合理的排水系统。
同时,规范还要求学校建筑应设有必要的灭火设备和疏散通道,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最后,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还对中小学建筑的施工、材料、装饰和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规范要求学校建筑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标准,施工应按照规范进行,保证质量和安全。
同时,规范还规定了学校建筑的外观和室内装饰应符合相应要求,环境美化应注意绿化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年版涵盖了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从教育用房到人居环境、从供配电到消防安全,从施工到装饰美化,均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规范旨在使中小学建筑更加科学合理,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筑的教育和教育的建筑: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

(c l o i s一一
㈠ 一一
■■■_■_■
n j r -
蚕
S 沉广场 /
u b s
id
e
d Sq
u a re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8目
=
『
一
。 。
。
÷?
。
口 9
。 々
÷0
1j
创作 原型 卜
A rc h e ty p e
M a ry d e L a To
t ie
② 居 巴 扎 仓
③ 丁
.
即 密宗学院
。
科扎仓
,
即时轮学院
.
,
研 究天 文
.
、
历 算
,
、
占 l
、
。
④
曼 巴 扎仓
。
即 医 明学 院
研 究 医 药 治 病
专 门培 养
医 药人 才
扎 仓 下 面 还 设 有 康 仓基 本形 式 是 佛 堂 和 院子
,
一
.
就是 喇嘛们 居住 的地 方
u
s
"
t
u re
B
o
i ld i n g
e
f A
rc
h it e
t
u re
C
o
l le g
f th
C
e n
tra l
t it u t e
f F in
A rt s
杨洲
Ya
n
q Zho u
窗与影 的 韵律
R hvt h m
o
f W in d o
w s
a n
d S ha d o
幼儿园古建探秘: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一、幼儿园古建探秘:中国古代建筑教案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遗产。
而如何向幼儿介绍古代建筑,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古建探秘的教案设计,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领略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二、教案设计1. 游戏活动:建筑拼图在游戏环节中,可以准备一些古代建筑的拼图,如长城、古楼、寺庙等。
让幼儿通过拼图的方式,感受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绘画创作:画出自己的古建筑引导幼儿用画笔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古代建筑,可以放手发挥想象,从而激发他们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3. 角色扮演:古代建筑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们扮演古代建筑师,了解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体会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勤劳。
4. 故事讲解:古代建筑的传说选取一些古代建筑的传说故事,向幼儿们讲解,让他们通过故事了解古代建筑的由来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素材收集:古代建筑模型制作组织幼儿们收集一些关于古代建筑的模型制作素材,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6. 历史知识:古代建筑的故事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向幼儿们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让他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
7. 实地探索:参观古建筑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到当地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和独特魅力,让他们亲身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观点和理解在设计幼儿园古建探秘的教案时,需要注重游戏化、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妙之处。
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让古代建筑在幼儿心中扎下深深的文化种子,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通过本文的教案设计和观点理解,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建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教育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教育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和培育未来精英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育建筑的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育建筑设计的特点1. 多功能性教育建筑需要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教学、科研、社交和体育等方面,因此它的设计需要具有多功能性。
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活动的空间需求和环境因素,使建筑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多功能性。
2.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教育建筑的空间布局需要合理、科学、舒适。
建筑师需要考虑灵活性和可变性,使建筑的空间布局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和研究需求。
3. 艺术和人文因素教育建筑是人的创造物,需要彰显出设计师的艺术创意和人文关怀。
建筑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要符合教育场所的严谨与新颖。
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该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可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充分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优秀的教育环境。
2. 绿色建筑的应用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教育建筑也应该应用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包括节能、环保、可持续等方面。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建筑的效率和经济性。
3. 开放性和互动性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活动,建筑应该具有更开放和互动的特点。
教育建筑应该能够创造出更加开放和互动的环境,使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理解。
4.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教育建筑设计正逐渐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
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模拟和计算各种设计方案,并对设计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建筑的效率和运营效果。
总之,教育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幼儿园中国建筑教案

中国建筑,幼儿园中国建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美术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美——建筑艺术》,详细内容为第三节“中国建筑的特点与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培养幼儿对传统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如对称、飞檐翘角等。
2. 培养幼儿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理解中国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建筑图片、视频、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中国建筑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中的建筑特点,如屋顶、窗户、颜色等。
2. 例题讲解(1)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如对称、飞檐翘角等。
(2)通过实物模型,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彩纸、画笔等材料,模仿中国建筑的特点,创作一幅建筑画。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
(1)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2. 内容:(1)中国建筑的特点(2)建筑画创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中国建筑”为主题,创作一幅建筑画。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品体现中国建筑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注意观察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让他们亲身感受建筑的魅力。
(2)开展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创作过程,提高家庭美育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5. 随堂练习的指导方法6.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答案的开放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中国建筑的特点与欣赏方法的传授。
幼儿园大班中国古代建筑教育教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

幼儿园大班我国古代建筑教育教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一、前言在我国古代建筑的教育教案设计中,教师需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实施方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幼儿园大班教师更好地开展我国古代建筑教育教案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我国古代建筑的教学,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同时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入手,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感受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故事讲解、图画展示、亲身参观等,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4. 教学评价教师需要确定教学评价标准: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听取他们的表达、观察他们的作品等方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和反馈。
三、课堂实施1. 情景营造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贴近孩子生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景,让孩子能够真正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2. 亲身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亲身体验,如参观模型、观看视频、制作手工等,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来感受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习互动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学习互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展示等,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更好地学习、交流和表达,从而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4. 学习总结教师需要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个人观点对于我国古代建筑的教育教案设计与课堂实施,我认为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同时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
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科学生。
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
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
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研究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
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有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知道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区别?恐怕少的可怜。
我有时会费很大的劲去解释,这么多年来,至少解释了几十次了。
对于建筑和土木的区别,以及怎样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的含义,那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也不是我现在力所能及的。
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说,一幢建筑上集中了很多的技术要求,也凝聚着审美心理。
譬如,结构——怎样保证房屋的牢固,设备——供排水,通风及空调,电器设备,物理环境——隔热保温,光学照明,声响,建筑同城市的关系——交通,绿化等等。
因此建筑师的工作是给建筑一个大的框架,他要协调这方方面面,试图最好的满足要求。
而土木结构师负责的只是建筑结构这一个方面。
建筑师是整个工程的LEADER.建筑从无到有,这一步至为关键,也确实最难,最有挑战性。
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的建筑系的学生都会明白。
而国内的建筑教育也主要集中
在这一层次。
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常培养出画图匠,而出不了建筑大师。
更进一个层次,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
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建筑的主体也是人。
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
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
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LIVING STYLE)。
环顾中国的建筑师,能关注到这一层次的非常少,中国的建筑师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没有深度,也与他们缺乏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关。
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中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他们擅长的是对建筑大师作品具体形式的分析,然后去模仿。
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对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国内这么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筑。
再往高的层次上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
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
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
我们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前,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崇拜,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
因此,为什么北京的四合院,以
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那么中国现在的建筑物所体现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西方所谓现代“国际式”的建筑在中国的翻版?因此,建筑师要有这样的动力,即我的设计要成为历史。
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会成为历史,但是这样的观念是促使建筑师更好的思考的基础。
我举个例子,现在的中国的小城镇,其建筑水平不去评价,不是对大城市房屋的邯郸学步,就是盲乱的无目的建造。
如果哪位建筑师以智慧和执着能思考出一种漂亮的解决方式去引导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那么很有可能成为历史。
所以我听说清华有几位老先生在潜心研究乡土建筑,心里大为佩服。
前面这么罗嗦的说这么多,想说明的是,中国的建筑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教育未来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哀!所以,现在的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不过是从国外的建筑书刊上摘抄一个设计拼凑一个方案,稍微聪明的人,能说几句大话吓唬人,那就能出点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的建筑教育鄙视建筑理论的思考,甚至片面强调绘图能力的高低,一手好的徒手画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核点,整个建筑教育的风气即如此,那么除了培养了画图匠,怎会出建筑大师?
每当我在看一本西方非常有名的建筑历史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时,都非常感慨,
那些在建筑历史上留名的建筑大师,哪个不是充满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哪个不是深切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建筑学教授们,狠命的往自己腰包里赚钱,他们的研究生们是他们的画图工具,赚钱机器,没有人去思考,没有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哪怕是经得起推敲的理论观点。
这反映的是学术上的急功近利,也是整个国内学术界的通病!
上次和我的SUPERVISOR聊天,他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表示担忧。
他有点讽刺的指出,中国人,建筑师和老百姓理解的“现代性”(MODERNITY)有点荒唐,最为典型的是某些仿古的街道和城区,实在不伦不类。
不是抄几个立面符号就是维护传统,延续文脉!我的SUPERVISOR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英国巴洛克建筑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他的论文详细论述了培根的哲学思想怎样反映在CHRISTOPHER WREN (圣保罗教堂的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上,在如何反映在SHAFTSBURY上,怎样的一种对美的认识、欣赏的转变,论证非常严谨。
他说,这才是从根本上认识建筑。
国内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非常容易,写出来的论文随便什么垃圾也可毕业。
有的博士论文都不忍目睹。
我有时在想,国内的论文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强调论证的严密,喜欢说大话,或不加思考的引用。
甚至很恶心的一点是,引用的东西不注明出处。
这在国外就是剽窃,小小的剽窃即可导致拿不到学位。
所以看中国的论文和国外的论文区别很明显,凡是注释特别多的,严格标明引用出处的即为外国学者的论文。
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待学问的不负责任,存在侥幸心理!
举个例子,日本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前者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同为亚洲的国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日本的建筑师对日本的建筑应该怎样融合于世界,并且保持自己的IDENTITY,其思考的深度要多很多!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人人都有理论上的建树。
当今中国的建筑,最缺乏的是理论上的思考。
因为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作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
为什么在西方,MIACHAEL FOUCAULT,Martine Heddeger很有名,因为他们从哲学上思考建筑。
而中国的建筑系学生,教师绝大部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对迈耶倒是津津乐道,后者的白色派建筑是非常好模仿的。
中国的建筑教育轻视理论及历史,强调画图能力,甚至只强调图面的好看,看起来是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大而空,而且不知道怎样把它一步步落到实处,所以设计到后来,总欠缺深度,细微处的思考任意为之,最后整个建筑只剩下空壳,不耐看,不耐用,只有大的体量,经不起推敲。
所以我会对湖北一设计人员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感到好笑,那实在是下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