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上册)
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可《列夫托尔斯泰》

概括他面部轮廓 的总体特征。
多毛,
浓密的胡须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
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这个词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极其粗俗鄙 陋,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便这样评价 人家的,那怎么能用来形容一个大文豪呢? 是不是不太恰当?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 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度地加深, 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比如说他提到了 另外一个俄国人——
“幸福”与“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 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 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 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 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 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 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第7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 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第8段)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 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第8段)
眼 神
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 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 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 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 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第6段)
积 累
[器宇轩昂]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鹤立鸡群]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 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 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 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广袤无垠] “广”,南北长度为“袤”。
《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作者简介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 诗歌、戏剧、散文等。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 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 的来信》等;他写作传记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偏重对 人物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代表作有《三作家 》《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 课练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GRANNY LIU ENTERS THE GRAND VIEW GARDEN"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
读一读
yǒu
liǔ zhì
gù
黝黑 一绺 滞留 禁锢
xuān
xī
zhū rú
sì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gān gà chì
尴尬 炽热
tiáo qióng
失调 穹顶
zèng
àng
àn
càn
锃亮 盎然 黯然 粲然
jīn
hàn
mào yín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词语掌握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在长达82年的生命里,他用极具天才的艺术手笔再现了波澜壮阔 的俄罗斯历史,留下了90卷的鸿篇巨制。
他始终不渝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 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 到罕有的广度。
他家是名门贵族,却终其一生同情底层百姓;他厌弃贵族生活,想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解脱苦难。他主张“博爱”,反对暴力革命, 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 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 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延伸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 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 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 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 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 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 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重点探究
2.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作者在这里对他眼睛的描写,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通过
他的眼睛表现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万事万 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批判社会的深刻性。
重点探究
3.作者在刻画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时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结合文 中具体句子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因为一开始不熟悉,所以会有一种客观而严格的审视,随着介 绍,逐步熟悉了,就变得亲切起来。
当堂检测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 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 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 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 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托尔斯泰的 外貌特征
须发: 多毛、须发浓密 面部轮廓: 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 忧郁、消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豪,他长像平平,却有⼀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他那深邃⽽丰富的内⼼世界。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他⽣就⼀副多⽑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难以看清他的内⼼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的黝⿊脸膛,⼀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指的眉⽑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绺绺灰⽩的鬈发像泡沫⼀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开朗琪罗画的摩西⼀样,托尔斯泰给⼈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浪的⼤胡⼦。
⼈们⽆不试图⽤⾃⼰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魔法变出⼀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世界的路标。
这样⼀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可否认的是,这个出⾝于名门望族的男⼦长相粗劣,⽣就⼀张⽥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寓居低矮的陋屋,⽽天才灵魂的⼯作间,⽐起吉尔吉斯⼈搭建的⽪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屋粗制滥造,出⾃⼀个农村⽊匠之⼿,⽽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窗上⽅的横梁——⼩眼睛上⽅的额头,倒像是⽤⼑胡乱劈成的树柴。
⽪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
凹陷的脸颊中间⽣着两⽚厚厚的嘴唇。
留给⼈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点奋发向上的灵⽓,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理⽯穹顶⼀样缓缓隆起的⾮凡器宇。
他的⾯容没有⼀点光彩可⾔。
谁不承认这⼀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疑,这张脸平淡⽆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一、作者简介1.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 奥地利作家。
他擅长写小说、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二、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 1910),俄国作家。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2. 创作历程与代表作品3. 思想转变与晚年生活- 托尔斯泰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
他的思想在后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贵族阶级的立场逐渐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转变,对贵族生活的虚伪、社会的不公等进行了深刻批判。
三、课文内容分析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 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通过描写他脸部毛发浓密,给读者一个初步的印象。
- 第2段:重点写他的面部轮廓、结构。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鬈发比作泡沫,生动地描绘出他面部毛发的杂乱而又茂盛的样子。
- 第3段:写他的面容表情。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把皮肤比作村舍外墙,形象地写出皮肤的粗糙,对他的鼻子描写也很独特,给人一种不美的感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8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图文讲解

8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重点字词
胡髭(zī)长髯(rán)蒙昧(mèi)粗糙(cāo)正襟危坐(jīn)鬈发(quán)侏儒(zhū rú)黯(àn)然失色滞(zhì)留犀(xī)利
粲(càn)然锃(zèng)亮广袤(mào)无垠乡绅(shēn)
图文讲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课后作业
1.试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写一段话,要求安排合理,抑与扬之间 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2.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你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粗鄙丑陋 (欲扬先抑)
外貌
列
平凡普通 (由面到点) 崇
夫
敬
·
托 尔
目光锋利
斯 泰
眼睛 蕴情丰富
赞 美
有威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 作为“苏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评是极 其深刻而准确的。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 中要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托尔斯泰目光锋利 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特殊的外貌特 征和锋利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 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 敬慕、崇敬之情。
他是最苏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伟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视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马克·吐温)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事迹
诞生:他的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女儿。 作为:一心期望并致力于去改革俄国当时的农奴制度,把自己的私有财产分给农民,他很厌恶上 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只想像一个农民一个亲自劳动,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因而他的家庭后来 变成了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们的收容所,为此他遭受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挤并差点被流放 。 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评现实主义 文学的高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 一面镜子”。 晚年:他更为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不时从事体力劳动 ,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创办了20多所农民学校。托尔斯泰晚 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因而和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1910年10月秘密离家出走 ,途中感冒,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比喻脸上的皱纹多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
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蛮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比喻眉毛
形容头发卷曲
又长又粗
运用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
特殊的肖像画
2.速读1-5段,归纳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并寻找描写托尔斯泰 外貌所用的比喻句和夸张句,圈点批注,体会
请找出作者评价托尔斯泰长相和眼睛的语句。
长相: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低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
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 彩……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 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补偿……
这张脸蒙昧阴森,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我从___这几句中读出来,这是一双_____的眼睛。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 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目光锋利
深邃的眼睛
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 他的眼睛。”请速读6-9段,感受托尔斯泰眼睛的特殊神采。
我从___这几句中读出来,这是一双_____的眼睛。
①托尔斯泰须发特点——浓密
②托尔斯泰面部轮廓——平庸
平 庸
③托尔斯泰面部表情——低沉 普
④托尔斯泰长相特点——平常
通
比喻夸张连用,刻画托尔斯泰长相的 平庸、普通,生动形象,特征突出。
深邃的眼睛
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 他的眼睛。”请速读6-9段,感受托尔斯泰眼睛的特殊神采。
领会托翁精神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视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 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 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 誉。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3、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划分并概 括内容。 4、第一部分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5、第二部分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散文(记叙文)
2、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
比喻、夸张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 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了的样子。
生动形象写出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1、快速浏览第一部分,找出描写外貌是运用到的修 辞手法。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 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 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晚年厌弃贵族生活,决意放弃财产, 与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 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 仅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 们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 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阅读“外表”部分
1、快速浏览第一部分,找出描写外貌是运用到的修 辞手法。
第一段:植被多于空地。(借喻)
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鬈发像泡沫一样。
第三段: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没遇见那种像大理石穹 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对比 突出托尔斯泰面容丑陋,给读者留下 深刻影响。
2、第三段“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才使这块悲凉 之地解冻。”的深刻含义。
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变化说成悲凉之地。
指的他晚年时期世界观的转变,站在 了农民的立场,对贵族阶级土地私有 强烈否定,对黑暗统治和教会猛烈抨 击。
比喻、夸张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生动形象写出托尔斯泰须发浓 密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1、快速浏览第一部分,找出描写外貌是运用到的修 辞手法。
第二段: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 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 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脸庞 ——总写
胡髭
——多,浓密
长髯 ——分写须发
眉毛
村夫的脸孔
粗制滥造的小屋——面部
2面部轮廓
失调崎岖
胡乱劈成的树柴——额头 平庸粗鄙
粗糙的村舍外墙——皮肤 (总分总)
抑
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
3面部表情 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4长相平平、普通
少年、壮年、老年 从穿着、职业、社会角色几方面
学生、军官、乡绅
的印象。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 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 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1. 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反衬他眼睛的犀利和思 想的深邃。
2. 后文: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 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 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3、句段的作用。 (1)第四段:“所以说……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总结全段。 这相貌平平外貌,是贵族却心系平民,表达作 者对他的喜爱和敬佩。
(2)第五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他眼睛的描写。 通过来访者进一步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待客 ,加深对他的认识。
4、阅读第五段,找到对来访者的描写。
2、句子含义。
(1)“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 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 误的频波……” 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 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
同时他又用艺术的额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时代 的本质和要求。
(2)第八段“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 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 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 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 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 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 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 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 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 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 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长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身材:矮小敦实 目光:黑豹似的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我的收获
如何进行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 法。最主要的是要形、神兼备。
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 一下安徒生和鲁迅的眼睛。
6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 谨的样子。
7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8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9广袤无垠:广阔 无边。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作品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 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 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斯帝芬·茨威格
预习检测
胡zī__髭___ 杀lù___戮__ 黝( yǒu)黑
长rán__髯___ chuō __戳___穿
纠( jiū )缠
quán__鬈___发 绺( liǔ )
藏污纳垢( gòu ) 打塌( tā ) 崎岖( qí )( qū )
穹(qióng)顶 禁锢( gù )
蒙昧( mèi )
5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6 犀利的目光
——锃亮的钢刀
7 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一百只眼珠
扬
8 眼睛的威力
9 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 须发的特点
——多毛,胡须浓密
2 面部轮廓、结构 粗制滥造的小屋——面部
3 面容、表情
胡乱劈成的树柴——额头 粗糙的村舍外墙——皮肤
①人性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②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肖像描写的技法
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 辞手法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 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
4 他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 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6 犀利的目光 ——锃亮的钢刀 7 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一百只眼珠 8 眼睛的威力 9 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先抑
反 衬
欲扬
前半部分的描写对托尔斯泰的形象有损害吗?
• 非但没有损害,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 效果——通过“表”和“里”衬托,使托 尔斯泰的外貌和精神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
貂( diāo) 正襟( jīn )危坐 颔( hàn)首低眉
敦( dūn )实 侏儒(zhū rú )
尴尬( gān gà )
锃( zèng )亮
甲胄( zhòu ) 刀剑入鞘(qiào ) 粲( càn )然
广袤( mào )无垠( yín
)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1器宇:气概,风度。 2禁锢:束缚,限制。 3滞留:停留不动。 4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用的是它的本义。 5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 很突出。
3、重点描绘了那个部分的外貌?
眼睛
3、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划分并概括内容。
一、(1-5自 然段)托尔斯 泰平庸丑陋 的外貌—— 外表。
二、(6-9自然段) 描写托尔斯泰非 同寻常的眼睛— —精神。
请五名学生每人读1-5段中的一段,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1须发:
托尔斯泰和孩子们在一起
列宁: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 向前跨进的一步”。
鲁迅: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 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信》《三位大师》《罗 曼·罗兰》。
斯帝芬·茨威格:
奥地利著名作家, 小说家,传记作家。出 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 犹太人家庭,是20世纪 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 作家之一,著作被译成 多种语言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