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院校选择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生单位所在地院校特性(10001)北京大学(11)北京市985211(10002)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03)清华大学(11)北京市985211(10004)北京交通大学(11)北京市211 (10005)北京工业大学(11)北京市211 (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07)北京理工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08)北京科技大学(11)北京市211 (10009)北方工业大学(11)北京市(10010)北京化工大学(11)北京市211 (10011)北京工商大学(11)北京市(10013)北京邮电大学(11)北京市211 (10019)中国农业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22)北京林业大学(11)北京市211 (10027)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28)首都师范大学(11)北京市(10032)北京语言大学(11)北京市(10033)中国传媒大学(11)北京市211 (10037)北京物资学院(11)北京市(10052)中央民族大学(11)北京市985211 (10054)华北电力大学(11)北京市211 (1123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1)北京市(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7)北京联合大学(11)北京市(14430)中国科学院大学(11)北京市(8230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11)北京市(82702)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1)北京市(828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市(83001)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11)北京市(83002)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11)北京市(8320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1)北京市(8322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1)北京市(8323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11)北京市(83266)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11)北京市(8380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1)北京市(91101)军事科学院(11)北京市(10055)南开大学(12)天津市985211 (10056)天津大学(12)天津市985211 (10057)天津科技大学(12)天津市(10058)天津工业大学(12)天津市(10059)中国民航大学(12)天津市(10060)天津理工大学(12)天津市(10070)天津财经大学(12)天津市(10792)天津城建大学(12)天津市(10075)河北大学(13)河北省(10076)河北工程大学(13)河北省(10077)河北地质大学(13)河北省(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13)河北省211 (10080)河北工业大学(13)河北省211 (10081)华北理工大学(13)河北省(10082)河北科技大学(13)河北省(10084)河北建筑工程学院(13)河北省(10086)河北农业大学(13)河北省(10094)河北师范大学(13)河北省(10107)石家庄铁道大学(13)河北省(10216)燕山大学(13)河北省(11832)河北经贸大学(13)河北省(10108)山西大学(14)山西省(10109)太原科技大学(14)山西省(10110)中北大学(14)山西省(10112)太原理工大学(14)山西省211 (10125)山西财经大学(14)山西省(10126)内蒙古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211 (10127)内蒙古科技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28)内蒙古工业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40)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10141)大连理工大学(21)辽宁省985211 (10142)沈阳工业大学(21)辽宁省(1014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1)辽宁省(10144)沈阳理工大学(21)辽宁省(10145)东北大学(21)辽宁省985211 (10146)辽宁科技大学(21)辽宁省(101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1)辽宁省(10148)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1)辽宁省(10149)沈阳化工大学(21)辽宁省(10150)大连交通大学(21)辽宁省(10151)大连海事大学(21)辽宁省211 (10153)沈阳建筑大学(21)辽宁省(10154)辽宁工业大学(21)辽宁省(10165)辽宁师范大学(21)辽宁省(11258)大连大学(21)辽宁省(10183)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211 (10184)延边大学(22)吉林省211 (10186)长春理工大学(22)吉林省(10188)东北电力大学(22)吉林省(10190)长春工业大学(22)吉林省(10201)北华大学(22)吉林省(1021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23)黑龙江省985211 (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23)黑龙江省(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19)黑龙江科技大学(23)黑龙江省(10220)东北石油大学(23)黑龙江省(10222)佳木斯大学(23)黑龙江省(10224)东北农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25)东北林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10232)齐齐哈尔大学(23)黑龙江省(10240)哈尔滨商业大学(23)黑龙江省(10246)复旦大学(31)上海市985211 (10247)同济大学(31)上海市985211 (10248)上海交通大学(31)上海市985211 (10251)华东理工大学(31)上海市211 (10252)上海理工大学(31)上海市(10254)上海海事大学(31)上海市(10255)东华大学(31)上海市211 (10264)上海海洋大学(31)上海市(10269)华东师范大学(31)上海市985211 (10270)上海师范大学(31)上海市(10280)上海大学(31)上海市211 (14423)上海科技大学(31)上海市(83009)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31)上海市(87901)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31)上海市(10284)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211 (10285)苏州大学(32)江苏省211 (10286)东南大学(32)江苏省985211 (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2)江苏省211 (10288)南京理工大学(10289)江苏科技大学(32)江苏省(10290)中国矿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1)南京工业大学(32)江苏省(10292)常州大学(32)江苏省(10293)南京邮电大学(32)江苏省(10294)河海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5)江南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9)江苏大学(32)江苏省(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2)江苏省(10307)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319)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 (10327)南京财经大学(32)江苏省(10332)苏州科技大学(32)江苏省(11117)扬州大学(32)江苏省(11287)南京审计大学(32)江苏省(91004)陆军工程大学(32)江苏省(10335)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211 (1033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3)浙江省(10337)浙江工业大学(33)浙江省(10338)浙江理工大学(33)浙江省(10345)浙江师范大学(33)浙江省(10346)杭州师范大学(33)浙江省(10351)温州大学(33)浙江省(10353)浙江工商大学(33)浙江省(10356)中国计量大学(33)浙江省(11646)宁波大学(33)浙江省(10357)安徽大学(34)安徽省211 (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4)安徽省985211 (10359)合肥工业大学(34)安徽省211 (10360)安徽工业大学(34)安徽省(10361)安徽理工大学(34)安徽省(10363)安徽工程大学(34)安徽省(10364)安徽农业大学(34)安徽省(10370)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91007)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34)安徽省(10384)厦门大学(35)福建省985211 (10386)福州大学(35)福建省211 (10389)福建农林大学(35)福建省(10394)福建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2)闽南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3)南昌大学(36)江西省211 (10404)华东交通大学(36)江西省(10405)东华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06)南昌航空大学(36)江西省(10407)江西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08)景德镇陶瓷大学(36)江西省(10410)江西农业大学(36)江西省(10412)江西中医药大学(36)江西省(10414)江西师范大学(36)江西省(10421)江西财经大学(36)江西省(10422)山东大学(37)山东省985211 (10423)中国海洋大学(37)山东省985211 (10424)山东科技大学(37)山东省(1042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7)山东省211 (10426)青岛科技大学(37)山东省(10427)济南大学(37)山东省(10429)青岛理工大学(37)山东省(10430)山东建筑大学(37)山东省(10431)齐鲁工业大学(37)山东省(10433)山东理工大学(37)山东省(10434)山东农业大学(37)山东省(10451)鲁东大学(37)山东省(10456)山东财经大学(37)山东省(11065)青岛大学(37)山东省(11066)烟台大学(37)山东省(11688)山东工商学院(37)山东省(10078)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1)河南省(10459)郑州大学(41)河南省211(10460)河南理工大学(41)河南省(10462)郑州轻工业学院(41)河南省(10463)河南工业大学(41)河南省(10465)中原工学院(41)河南省(10466)河南农业大学(41)河南省(10475)河南大学(41)河南省(10484)河南财经政法大学(41)河南省(91037)信息工程大学(41)河南省(10486)武汉大学(42)湖北省985211 (10487)华中科技大学(42)湖北省985211 (10488)武汉科技大学(42)湖北省(10489)长江大学(42)湖北省(10490)武汉工程大学(42)湖北省(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湖北省211 (10497)武汉理工大学(42)湖北省211 (10500)湖北工业大学(42)湖北省(10504)华中农业大学(42)湖北省211 (10511)华中师范大学(42)湖北省211 (105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2)湖北省211 (10524)中南民族大学(42)湖北省(11075)三峡大学(42)湖北省(86202)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10530)湘潭大学(43)湖南省(10533)中南大学(43)湖南省985211 (10534)湖南科技大学(43)湖南省(10536)长沙理工大学(43)湖南省(10537)湖南农业大学(43)湖南省(10542)湖南师范大学(43)湖南省211 (91002)国防科技大学(43)湖南省985211 (10558)中山大学(44)广东省985211 (10559)暨南大学(44)广东省211 (10560)汕头大学(44)广东省(10561)华南理工大学(44)广东省985211 (10564)华南农业大学(44)广东省(10566)广东海洋大学(44)广东省(10574)华南师范大学(44)广东省211 (10590)深圳大学(44)广东省(11349)五邑大学(44)广东省(11819)东莞理工学院(44)广东省(11845)广东工业大学(44)广东省(12121)南方医科大学(44)广东省(10593)广西大学(45)广西壮族自治区211 (1059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45)广西壮族自治区(10596)桂林理工大学(45)广西壮族自治区(10602)广西师范大学(45)广西壮族自治区(10608)广西民族大学(45)广西壮族自治区(10589)海南大学(46)海南省211 (10611)重庆大学(50)重庆市985211 (10617)重庆邮电大学(50)重庆市(10618)重庆交通大学(50)重庆市(10635)西南大学(50)重庆市211(11660)重庆理工大学(50)重庆市(10613)西南交通大学(51)四川省211 (10614)电子科技大学(51)四川省985211 (10616)成都理工大学(51)四川省(10619)西南科技大学(51)四川省(106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1)四川省(10623)西华大学(51)四川省(10651)西南财经大学(51)四川省211 (83114)西南自动化研究所(51)四川省(10657)贵州大学(52)贵州省211 (10663)贵州师范大学(52)贵州省(10671)贵州财经大学(52)贵州省(10673)云南大学(53)云南省211 (10674)昆明理工大学(53)云南省(10689)云南财经大学(53)云南省(10694)西藏大学(54)西藏自治区211(10697)西北大学(61)陕西省211(10698)西安交通大学(61)陕西省985211(10699)西北工业大学(61)陕西省985211(10700)西安理工大学(61)陕西省(107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1)陕西省211(10702)西安工业大学(61)陕西省(107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1)陕西省(10704)西安科技大学(61)陕西省(10705)西安石油大学(61)陕西省(10709)西安工程大学(61)陕西省(10710)长安大学(61)陕西省211(10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1)陕西省985211 (10718)陕西师范大学(61)陕西省211(11664)西安邮电大学(61)陕西省(82912)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1)陕西省(83276)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航天771所)(61)陕西省(91034)火箭军工程大学(61)陕西省(10730)兰州大学(62)甘肃省985211(10731)兰州理工大学(62)甘肃省(10732)兰州交通大学(62)甘肃省(10742)西北民族大学(62)甘肃省(10746)青海师范大学(63)青海省(10749)宁夏大学(64)宁夏回族自治区211(11407)北方民族大学(64)宁夏回族自治区(10755)新疆大学(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1。
最新中国矿业大学的简介

最新中国矿业大学的简介中国矿业大学的简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2个学院。
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区。
学校现有35个本科招生专业,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进入A+类,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A-类。
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1074人。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3人,副教授304人;博士生导师355名,硕士生导师329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4个,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9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名,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先后有5人获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3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5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教师”,6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3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7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年学生分流工作实施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年学生分流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3年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的通知》,学院制定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根据学校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的安排,我院成立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院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的组织、考核、审定、接受学生咨询、申诉与处理及卓越班学生分流细则的修订等工作。
具体机构如下:组长:崔江涛、李青山副组长:万波、张莹莹组员:沈玉龙、杨力、李瑞、褚华、谢琨、李龙海、王小兵、杨鹏飞、徐悦甡、付少锋、权义宁秘书:张亚菲、殷少淼、王牌、袁权、丁舒娜、奚晶瑾二、分流原则1.尊重个性发展与择优分流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分流申请;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以学业成绩为主,综合考核学生的沟通协作、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学院卓越班学生分流工作的细则、标准、程序和结果都要公开,确保分流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卓越班学生分流具体实施步骤和办法1.分流时间卓越班共设置两次集中分流,第一次分流安排在第4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第二次分流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
2.分流方式(1)第一次分流:自愿申请分流退出卓越班一贯制培养计划;综合评价得分低于75分或必修课程存在不合格者分流退出卓越班一贯制培养计划。
(2)第二次分流:学生按照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名(自愿申请分流退出卓越班的学生不列入排名),按照本年度卓越班一贯制培养计划推免名额和当年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文件要求,确定进入卓越班一贯制培养的学生,其他学生分流退出卓越班一贯制培养计划。
3.分流去向(1)第一次分流去向:经过分流退出计划的学生转入卓越班所在专业的普通班学习。
(2)第二次分流去向:经过分流退出计划的学生分流不分班,仍在卓越班按照培养方案完成第4学年学业,符合毕业、授位条件者颁发本科毕业证及学位证,不再进行六年一贯制培养;经过分流退出计划的学生不列入本硕六年一贯制培养计划,不予安排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名额。
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推荐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备注
直博生 直博生 直博生 直博生 支教团推免计划
30 何哲 002 31 王知乐 002 32 董泽宾 002 33 樊博文 002 34 李英虎 002 35 吴旭飞 002 36 李康 002 37 李晓彤 002 38 时培涛 002 39 杨森 002 40 俞鑫 002 41 晁宁 002 42 倪永波 002 43 王文礼 002 44 马严 003 45 单洁 003 46 王照腾 003 47 王晓东 003 48 王苏扬 003 49 聂银江 003 50 段柯 003 51 咸冬冬 003 52 王飞 003 53 杨简 003 54 张政 003 55 张梦 003 56 方渝钰 003 57 张晗 003 58 王博学 003 59 蔡泽豪 003 60 李晓诚 003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9.96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92.32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9.28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9.08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9.04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9.32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90.12
采矿工程
全日制非定向 88.0
采矿工程
中国矿大研究生院

中国矿大研究生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独立学术机构,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
研究生院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一、研究生培养情况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
研究生院以学科硕士、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和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
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研究生和研究人才。
二、研究领域和团队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
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地球科学、信息与智能、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研究生院的优秀团队围绕这些学科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生院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同时,研究生院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培训班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四、创新创业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研究生院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等机构合作,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企业参观等形式,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研究生院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
总结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研究生培养、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创新创业支持是研究生院的重点工作。
未来,研究生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推动学术研究与教育改革的深化,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验专业排名

武汉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西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合肥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湘潭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平顶山学院
仰恩大学
河北传媒学院
铜仁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商洛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宿州学院
贺州学院
邯郸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温州医学院
吉林工商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池州学院
泰山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
菏泽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浙江理工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东北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_22052

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计算机学院杨珺涵座右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叫杨珺涵,女,汉族,中国党员,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0级博士研究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我的座右铭。
在忙碌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中,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一、思想道德在思想方面,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正确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2011年1月,通过党组织的考核,我光荣的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我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保持与时俱进。
我时刻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他人,达到共同进取的目的。
二、学习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我付出了,也收获了。
在2008年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后,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求知机会。
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在学习方面,我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
努力掌握科学文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法得当。
由于在学期间,表现突出,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习阶段,课程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奖励,其中,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奖学金一次。
这些成绩是我收获的证明,我相信每一个理想插上翅膀都会翱翔,每一个青春因为奋斗都会变得精彩。
三、科研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科研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对安全协议以及可证明安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SCI检索期刊),Sensor Letters (SCI 检索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检索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EI检索期刊),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EI检索期刊) 等国内外知名的SCI 或 EI 检索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2023年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公布

2023年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公布(该排名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为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据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具有数字化、模块化和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算法设计和分析能力;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认知、分析、设计、编程和应用能力;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掌握文献检索和数据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掌握一门外语课程,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具有组织管理、表达、独立工作、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有哪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计算机英语、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编译原理、计算机数据库原理、C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方法、C语言/c++语言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数据库原理、Java语言、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人机交互、无线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高性能技术、系统仿真和虚拟现实等。
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工程实践、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办法》(中矿大教字[2014]2号)和《关于做好推荐及接收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做好我院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经学院党政联系会议讨论,决定我院2018年免试攻读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如下:
一、复试安排
1. 复试内容: 主要考察对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实验技能、计算技能、培养潜力,英语听力水平等。
2. 报到时间:2017年9月26下午2:00—5:00
报到地点:南湖校区计算机学院A521
3.复试方法:
复试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察专业素质和能力、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测试以及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其中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满分30分);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满分70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时间: 9月27日8:00-11:30
地点: 南湖校区计算机楼A506
其中: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由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测试和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成绩经过权重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复试成绩= 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成绩,复试成绩低于60分(不含60分)者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二、录取办法
1. 名额分配:根据学校文件规定,各类型、各专业录取人数不超过学校规定的最大限额。
2.录取办法:各类型、各专业分别按最终成绩排序,依次录取,其中:
(1)最终成绩由加权平均成绩和复试成绩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最终成绩=加权平均成绩×0.6+复试成绩×0.4;
(2)加权平均成绩为推荐时经学校教务部门认定的加权平均成绩。
(3)若总成绩相同,按照加权平均成绩排序,同时结合专业实际确定是否录取。
三、奖助学金评定
按学校文件规定执行。
本安排及未尽事宜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政联系会议负责解释处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9-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成立推荐2018年免试硕士研究生工作小组,负责学院推荐2018年免试硕士研究生的组织领导,组成如下:
组长:周勇尹新平
成员:孙树民林果园秦峰牛强吴保磊
秘书:赵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