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出塞》·王昌龄·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枫桥夜泊》·张继·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名扬海内外)《早发白帝城》·李白·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 译文+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译文+赏析八年级上册必背诗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二、赏析1.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九年级下册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写出了边塞的特有风光,化用“雁飞回雁峰”的典故,极言塞外天气极寒。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的手法,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但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比孙权,表现了词人的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化用“遣冯唐”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情感。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化用“天狼星”的典故,(比喻,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将敌人比作天狼星,)表现了词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化用“晋王恺有良牛”的典故,并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写出了军旅生活的激越雄壮,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用典,化用白居易的诗,表现了词人革命道路上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极不合理。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以春景写冬景,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视觉描写,一红一白,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表现了边塞战士不屈的斗志。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白的手法,含蓄委婉,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怅惘之情。
1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典,借用曹操的话,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语文诗词名句大全 长歌行译文及赏析3篇

长歌行译文及赏析3篇长歌行译文及赏析3篇长歌行译文及赏析1 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此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1、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3新乡模拟)“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必须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用比照的写法,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芜、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惨。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缺,满目凄凉。
为全诗缔造气氛。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运用对偶、拟人、反衬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用这种移情于花鸟的手法,衬托自己“感时”“恨别”之悲。
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对偶句构造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忧国之情和迫切心情。
— 1/3 —— 1/3 —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以诗人“春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
含蓄、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忧愁万虑、憔悴不堪的情状。
3、《归园田居〔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赏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形象,呈现了一幅漂亮的“月下归耕图”,(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表达作者不以为苦,享受劳作乐趣的归隐之乐。
名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点明主旨。
“愿”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思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上册古诗词赏析 初三语⽂是⼀个⾮常重要的时期,语⽂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只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学习好这门课程,下⾯是⼩编给⼤家带来的九年级语⽂上册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九年级语⽂上册古诗词赏析 ⾏路难(其⼀) 李⽩ ⾦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所展现的画⾯。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把筷⼦撂下了。
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四顾,⼼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运⽤了哪两个典故?其⽤意是什么? ⼀是引⽤了姜太公渭⽔河边垂钓,遇周⽂王,被重⽤的典故;⼆是引⽤了伊尹梦见⾃⼰乘船经过⽇⽉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的典故。
诗⼈的⽤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天会被朝廷起⽤,为国家做出⼀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天,我⼀定能乘长风破万⾥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也就是说:总会有⼀天,能实现⾃⼰的远⼤抱负。
突出了诗⼈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远⼤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个什么样的诗⼈形象? ⼀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充满信⼼,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豪⽓的诗⼈形象。
5.“⾏路难!⾏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 ⽤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作⽤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丰盛的宴会场⾯。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赏析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赏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怎么背?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二)使至塞上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2008-2009年中考初中语文古代诗词名句鉴赏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
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前句写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
“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
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4、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
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
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
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5、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此联意境犹为深远。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6、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描写的江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这媚人的春色,铺洒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边无际。
7、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8、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
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
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
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8、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
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
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
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10、赏析“心远地自偏”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1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12、《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不能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14、《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15、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16、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17、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18、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
“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19、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银河相隔,情意相通。
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
“语”作动词,意为谈话。
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20、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1、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
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
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23、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
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4、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
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25、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6、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27、“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28、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
29、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