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合集下载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苏轼常在此与朋友一起饮酒,自称“东坡居士”。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大意】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竞逐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物业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尊敬的业主/住户:为了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物业管理公司特向全体业主/住户发出如下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一、物业公司承诺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3.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检查和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小区内的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5.对于小区内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施,如电梯、消防设备、燃气管道等,加强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6.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业主/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7.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提高业主/住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业主/住户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二、业主/住户承诺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支持和配合物业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违反安全生产规定。

2.按照小区内的安全规定使用设施设备,不私拉乱接电线,不违规使用燃气设备,不存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3.爱护公共设施设备,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物业公司报告,不擅自拆改公共设施设备。

4.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教育和演练活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在紧急情况下,按照物业公司的指示和要求进行疏散和逃生,不擅自进入禁止区域。

三、共同承诺1.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共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秩序,共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3.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共同建立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共同促进小区的安全稳定。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篇1:《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词名句,写景状物,自然,月亮,团圆,离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

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

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

“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

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

“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

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篇2:《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和赏析《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和赏析《阳关曲·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苏轼著名的诗词名句

苏轼著名的诗词名句

苏轼著名的诗词名句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名句。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诗词名句及其解释: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句诗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写了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出自《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同时也传达了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诗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5、“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诗出自《蝶恋花·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句诗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哀痛。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8、“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句诗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态度。

《水调歌头》名句赏析

《水调歌头》名句赏析

《水调歌头》名句赏析《水调歌头》名句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名句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3、转朱阁,低绮户。

“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结合到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冢,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盒社会高度默契的作品。

体现了极富有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全文构思奇幻,豪放隽秀。

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有这里与人情。

水调歌头整体赏析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苏东坡诗词赏析

苏东坡诗词赏析

苏东坡诗词赏析苏东坡诗词赏析常言诗庄词媚,苏东坡却能把词写的如此雄浑壮阔。

即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之风,也能写“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婉约之态,唯东坡一人。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轼的一生最为旷达乐观,这首词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情寓于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这两句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苏轼诗词名句

苏轼诗词名句

苏轼诗词名句苏轼是北宋书法家、诗人、文学家,与欧阳修并列为“诗仙”。

他的诗歌有无数的优秀的名句,它们多渗透着浓浓的思乡情怀,又多充满着深沉的思想内涵,更多有着不可抗拒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经典名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送别》这句话让人想起诗人汪伦对苏轼的深情送别,表达着苏轼对汪伦深厚的友谊和友情。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句话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浪漫的旋律中,形象地表现出了苏轼的思乡之情,也令人惊叹他的文学精湛。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象征着苏轼永恒的热情和怀念,他的此句歌颂的是家乡的山水,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爱慕和牵挂。

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恨,充满着深沉的思乡情怀,也把苏轼“抒情寄深”的诗风展示得淋漓尽致。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表达了苏轼感叹人生悲欢离合的心情,深情地表达了他对生活曲折的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苏轼的一些经典名句,它们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勾起了人们对于思乡之情、浪漫之情和友谊之情的珍视,表现出了宋人文学精湛的才华。

苏轼用一双细细的眼睛,深情地看见了一个丰富而宽慰的世界,不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在诗里自然地勾勒出了一幅更加宽广的生活图景。

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写离别,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思念故土,他把自己的情感在诗句中写尽,令人深深感触。

苏轼的经典之作为宋代文化的灿烂贡献,以苏轼之名,流传了宋代特有的诗词文化,苏轼的诗歌也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句子,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

也许苏轼就是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自己的诗歌、字句传达到海内外,让人们感受宋代文化的繁荣多彩,赞叹着诗人无穷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导语】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

北宋诗⼈、词⼈,宋代⽂学家,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家”之⼀。

下⾯是分享的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虞美⼈·有美堂赠述古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湖⼭信是东南美,⼀望弥千⾥。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灯初上,⽔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江明⽉碧琉璃。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〇七四年(熙宁七年)七⽉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词中以⽩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写揽景兴怀,下⽚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满眼、⼀望千⾥的壮观。

此⼆句从远处着想,⼤处落墨,境界阔⼤,⽓派不凡。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此时此刻的⼼情:使君此去,何时⽅能重来?何时⽅能置酒⾼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政虽⽆术,⼼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学后进。

他们在⼒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事。

此时即将天隔南北,⼼情岂能平静? 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曲调⽽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之劳歌,因⽽声韵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有很多诗是因为他弟弟苏辙而写。

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到过渑池县,同宿僧舍,在墙壁上题诗。

五年后,苏轼外出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县,弟弟苏辙为他送别,想起渑池旧事,颇为感伤,并发出了偶然还是必然的疑问,苏轼以诗作答。

人的一生,辗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偶尔在雪地上留下脚印。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则是偶然的行为。

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

就像兄弟俩曾经同宿僧舍,壁上题诗,而今苏轼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附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

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

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

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登上超然台的那一刻,他怀旧,他思乡,他为壮志未酬而伤感。

可是很快,他又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还是用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来作诗醉酒,那便又枉费了。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

【附原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又是因为苏辙。

之前说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这显然是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

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接着,他笔锋一,说人们都向往欢与合,但这世上毕竟存在悲与离,就像月亮,它也不可能永远如今晚这般,它也有阴与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

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附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春天,苏轼与好友相约郊游,途中大雨忽至,同行的朋友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泰然自若,迎雨而行。

过了一会,天晴了,苏轼填了这首词。

人生哪有不遇到坎坷的,难道坎坷会因为你害怕、躲避而自行消退吗?当然不会。

反正都要向前走,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

走过去,一切都变成了风景,一切都不值一提。

【附原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

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

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件事物当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所谓,当局者迷。

【附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同样是1084年,去汝州上任的途中他还经过了一个叫做泗州的地方。

受泗州友人刘倩叔所约,两人同游泗州南山。

午间,两人在山间水畔煮茶,采摘鲜嫩蔬果野菜作茶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无酒无肉,也无丝竹歌舞,但却让苏轼感到了人间真正的味道。

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内心渴望声色犬马,追求功名利禄,沉迷灯红酒绿,觉得这样的生活带劲,刺激。

但据很多得到了这些的人说,这样的热闹里,是无尽的寂寞。

而发现,越是平淡、宁静的日子,内心越丰富,越快乐。

一蔬一饭,一朝一夕。

【附原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

与他相识的人,也多半过着四海漂泊的日子。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老友钱穆自绍兴而来,途经杭州,略作停留,又要启程河北。

苏轼送老友至江边,离别之情忽上心来,但是他却说,人生好比一家旅馆,你我都是其中过客。

我们常因身边的人、身边的物,来了,走了,而喜,而忧。

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过客,所以注定不会有一件事物陪你走完一生,因为没有人陪这个世界走到尽头。

可用哲学的方式去想,无论我们去向哪里,终究离不开这宇宙,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分别。

【附原词】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去读苏轼的一生,会发现他这六十四年里其实充满了不幸。

但去读苏轼的诗文,又仿佛他的生活里尽是逍遥。

为什么?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

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梁恕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