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3 那只松鼠 |湘教版 (2)
《那只松鼠》教案

《那只松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那只松鼠》这篇文章,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关键词:松鼠、生活习性、特点、自然生态。
3. 教学重点: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松鼠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松鼠的外貌特征。
b.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松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阅读文章《那只松鼠》,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a.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松鼠的了解。
b. 引导学生思考松鼠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 写作练习:a. 让学生以松鼠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述松鼠的生活场景。
b.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松鼠生活习性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技巧的评价:通过学生写的短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文章《那只松鼠》。
2. 松鼠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文章《那只松鼠》的打印副本,以及相关的松鼠图片和视频资料。
2. 环境布置:确保教室内的座位排列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3. 技术准备:确保投影仪或白板等显示设备正常工作,以便展示松鼠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章内容和松鼠的相关知识,传授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3 那只松鼠 |湘教版 (1)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学习了解倒叙的叙述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我和女儿的善良品质,体会父女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4、认识本课“泼、伶、俐”等11个生字,会写“惜、逗、鬼”等12个生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并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条谜语,听一听,想一想,你猜到了什么?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忙忙碌碌采松果,跳上跳下树上待。
(生说是松鼠)2.两次完成课题师:猜对了,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松鼠”。
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松鼠?(生:活泼、可爱、好玩、有趣-----)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
今天有一只小松鼠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它就是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松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校正读音。
3、师: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来。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课文主要讲父亲捉到一只松鼠,然后又把它放回了山林。
师:引导学生说出: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以及父亲经常梦到那只松鼠。
)4、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内容,就是哪几个词?(梦松鼠、逮松鼠、放松鼠、说松鼠)(板书:梦、逮、放、说。
)4、师: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怎么划分?生:交流汇报三、.简单渗透倒叙方式。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课那只松鼠

“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
·朗读这段话时要把握住“我”的情感的变化和内心斗争,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绝望”“乞求”“蔑视”“抗议”“颤抖”要读出“我”内心的震撼和惊奇
【品读课文,把握主旨】
2、理解“它回家了吗?它在想我吗?它是恨我,还是感谢我?”
带着“我”对松鼠的想念,担心以及对自己做法的后悔去朗读,再次体会“我”对松鼠的爱。
3、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那只小松鼠”?“我”为什么要放了那只松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盘点收获【出示课件】
1、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作业讲评。(第一课时的达标题目)
2、朗读课文,谈谈读后感受。
二、展示交流与疑难点拨
【精读课文,感受技法】
1,多种形式地朗读描写松鼠的可爱的段落,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出示课件】
·“我先是看到树干上有个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都嗖嗖嗖朝树梢蹿去。我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而这时,那些小精灵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树上。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极其灵巧地逃之夭夭。”
“跳动”着的“毛茸茸的圆球”很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的样子。“嗖嗖嗖”的象声词用得何其生动,突出了松鼠的灵巧。从“小精灵”“故意”“逗”“神不知鬼不觉”“极其灵巧”“逃之夭夭”等词可以体会出松鼠的可爱,灵巧,
(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矛盾的心情及对松鼠的爱。【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阅读第5---9自然段。共同明确
“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
那只松鼠

《那只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感受小松鼠的活泼可爱。
过程与方法:抓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可爱至极,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松鼠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体会松鼠被逮着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
这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13.《那只松鼠》,杨老师已经把那只松鼠请进了课堂。
请看:(播放课件)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啊?你喜欢它吗?就在这只松鼠身上发生了一个故事。
(通过视频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件里那只可爱、调皮的小松鼠,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作者为什么逮住小松鼠做了情感铺垫。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谁来跟老师说说,作者和松鼠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作者看到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并逮住了它,可最后又把它放了。
)刚才那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我们都很喜欢。
作者喜欢吗?那他逮住了为什么又要把它给放了呢?写作者放松鼠的是哪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你觉得作者舍得那只松鼠吗?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词语“长叹一声”和句子“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谁能再读一遍,把作者的不舍给表现出来。
(在理解“长叹一声”这个词语时,直接请学生表演一下,这一表演很自然地就把那种不舍情绪给带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读课文就很容易了。
)三、精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揣摩作者心理1.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逮住小松鼠,指导朗读。
作者舍不得放松鼠,说明他非常喜欢,非常爱松鼠。
那在作者眼里,这只松鼠是什么样的?哪一个自然段重点对松鼠进行了描写?请你们把描写松鼠的语句画出来,并好好读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a.找句子,抓关键词句,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松鼠的活泼可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3 那只松鼠 |湘教版 (2)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够熟读课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字词问题。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女儿的爱心,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和女儿是有爱心的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猜谜语(课件出示谜语)2、板书:松鼠(师生书空)3、欣赏松鼠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本文作家确没有用这些词语而是用了“那只”松鼠(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
2、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蹑手蹑脚”的意思。
(2)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大意,(课件出示句式)师随机板书:逮、放、念三、合作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倒叙的写作方法。
2、课件出示第二个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二至第四段,师:读读文中写“我”捉松鼠的段落,勾出描写“我”神态、动作的词以及松鼠四处逃窜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1)指导朗读第三段。
(2)如果你是这些四处逃窜的小松鼠中的一只,你会想些什么?3、学习第四段。
(1)假如你是被捕捉的那只小松鼠,你会想什么?会有什么反应?(指名说或表演。
)(2)指导朗读,自由读,想想你能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师:爸爸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终于捉住了小松鼠,你内心有了什么样的想法?(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来看一看那只被逮住的小松鼠吧,文中哪几个段,描写了小松鼠被逮住的样子,(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五、六段的学习)谁来读一读?3、学习课文五、六段(1)课件出示句子朗读,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绝望、抗拒、乞求的意思,并理解省略号的意思。
(2)从“触电般地缩回”、“望”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如此惊讶?(3)从“咬咬牙”、“放”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不舍?(联系上下文。
)(4)指导朗读第5、6段。
【湘教版】2019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13(教案)那只松鼠

课题:13 那只松鼠课型:解说知识与技术.学习本课的12个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经过频频朗诵,借助工具书,利用小组合作优势研究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育学生的爱心。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松鼠的可爱。
教课方法师:读议、解说法。
生:自读、议论、想象相联合。
教课准备师:生字卡片,CAI课件。
生:预习课文,采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打扫文字阻碍,弄懂要点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1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上上下下跑得快,尾巴蓬松多好玩,高处跳下摔不伤,由于有把下降伞。
这是什么?(松鼠)你们见过松鼠吗?在哪里见过的呢?你们喜爱它吗?今日,老师和你们一同去认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 板书课题:13 那只松鼠)二、资料沟通.学生出示课前采集的松鼠资料或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松鼠资料。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1)四、检查预习成效(2).教师启迪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沟通学习状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状况。
检查自学生字的状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鼠窜逮厦迹茸梢泼夭乞颤隐学生自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检查自学词语的状况。
松鼠:哺乳动物,外形略像鼠,比鼠大,尾巴蓬松而特别长,生活在松林中,毛皮较名贵。
逃跑:逃跑、逃脱。
逮住:捉住,捕住。
踪影:人或动物走事后留下的脚迹。
树梢:树木的顶端部分。
轻手轻脚:行动很轻的样子。
溜之大吉:逃得看不见了。
恳求:向人讨、要求。
发抖:物体振动、抖动。
消失:隐匿,不显现。
俘虏:打仗时捉住的仇敌。
检查学生朗诵课文的状况。
指引学生沟通读文的感觉。
初步感知课文构造和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连续好几个夜晚,梦见了那只松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我”发现并逮住了那只松鼠。
《那只松鼠》说课稿(共5则范文)

《那只松鼠》说课稿(共5则范文)第一篇:《那只松鼠》说课稿(共)《那只松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那只松鼠》,它所处的单元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下面我就将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这是一篇细读课文,这篇课文以“那只松鼠”为线索,按照“捉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在山林旁路边意外地抓到一只松鼠,“我”异常兴奋。
因为“我”早就想买一只松鼠,可是“我”后来居然放了这只松鼠,结尾还很关注那只松鼠。
全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
“我”的心情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最后,如释重负。
反映出了“我”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我”在捉、放松鼠过程中的感情变化,领会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由描写松鼠的语句体会小松鼠的心情,感受小松鼠的可爱,可怜。
3、领会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学生实际,围绕“那只松鼠”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小松鼠的活泼机灵。
3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小松鼠的心情,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4、细读课文第三部分,激发情感共鸣,建立关爱动物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世间生命皆有灵性,激发热爱自然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难点揣摩小松鼠的心情,体会“我”在捉放松鼠时的感情变化。
教学突破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就是小松鼠,融入情景之中,以体会其心情,从而感受“我” 的心情。
三、教法。
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
根据细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那只松鼠教案-湘教版

13 那只松鼠【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鼠、窜、逮、厦、迹、茸、梢、泼、夭、乞、颤、隐”12个生字;理解“灵活劲、异乎寻常、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蔑视”等词语的意思;摘抄描写小松鼠可爱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松鼠的可爱及“我”对松鼠的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矛盾的心情以及对松鼠的爱。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课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师:读议、讲解法。
学生:情境教学、感悟朗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尖尖的嘴巴象老鼠,一身茸毛尾巴粗。
爱在森林里边住,爱吃松子爱上树。
(打一动物)。
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谜底)是松鼠。
你们见过松鼠吗?在哪里见过的呢?你们喜欢它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板书课题:13 那只松鼠)2.教师简介松鼠,引发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松鼠的图片及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仔细拼读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词。
3.知道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并给生字组词。
重点指导:☆“窜”是三拼音节,声母是平舌音,与“蹿”进行比较。
☆“颤、梢、厦”的声母是翘舌音。
☆“隐”的韵母是前鼻音。
2.听课文录音朗读。
(课件播放朗读)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别字,并注意指导较长句子的朗读。
4.师生交流:本文写了“我”发现、并捉住了那只松鼠,最后又放了那只松鼠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那只松鼠》。
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可怜巴巴活泼伶俐小精灵小俘虏毛茸茸直盯盯绝望抗拒乞求神不知鬼不觉兴奋无比得意忘形稚气未脱
3.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95页,回顾一下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课文主要讲作者意外捉到一只松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他居然把它放回了山林。
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
)
小结:同学们,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就能把长文读短。
(板书:逮——放——想)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交流: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松鼠的特点?(相机板书)小精灵活泼伶俐
小俘虏可怜巴巴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松鼠的活泼伶俐?哪些自然段写了松鼠
的可怜巴巴?(课文3自然段写了松鼠的活泼伶俐?4、5自然段写了松鼠的可怜巴巴)
3.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小松鼠的?打开课文,自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自学要求:
➢勾一勾。
找出描写松鼠特点的句子,用“”勾出;找出描写作者捉松鼠的句子,用“~~~~~~”勾出;找出描写松鼠躲的句子,用“---------”勾出。
➢画一画。
在最能表现松鼠活泼伶俐的词语下面画“△”。
➢说一说。
同桌交流,你从这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读一读。
读出松鼠的可爱。
4.究竟什么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喜欢呢?你找到哪些描写松鼠
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抽读,
齐读)
出示句子“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可是还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
5.小松鼠只有这一只吗?(不是)
出示句子“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
”(指名读)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松鼠王国,周围有好多只松鼠呢,快闭上眼睛仔细听,想想小松鼠们都在干什么呢?(配乐)出示:“我兴奋无比,仿佛自己来到了一个松鼠王国,有的松鼠在(),有的松鼠在
(),还有的松鼠在
()。
看到这么多松鼠你有什么想法?(想捉一只)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捉松鼠,松鼠又是怎样躲的?
(4)出示句子(略)。
A我们先来看看你找到哪些描写作者捉松鼠的句子。
(出句子,指名读)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B什么样的松鼠这么难抓呀?你找到哪些描写松鼠躲得句子?(出句子,自由读)边读边体会,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C现在咱们完整的看这一部分(出完整句子)。
同桌读:一人读表现作者捉松鼠的句子,一人读表现松鼠躲的句子。
师生配乐读
指名说,听过后,你有什么感受?(松鼠活蹦乱跳,作者抓得不容易)
6、是呀,后来我是动用了网袋才算是抓住了一只。
作者费了,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此时的心情?(异常高兴)我为什么会“异乎寻常的高兴?”
生:终于抓到松鼠的欣喜。
女儿的心愿可以实现了
(二)学习“放松鼠”部分。
1.多么可爱的小松鼠啊,活泼伶俐。
可是,这只小松鼠却成了我们的“小俘虏”。
在这里“小俘虏”是什么意思?“小俘虏”为什么可怜巴巴的,它失去了什么?在这里引号有什么作用?
2.看到这只可爱的小松鼠,作者是怎样做的呢?突然,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想伸手去摸一摸小松鼠,突然他看到了小松鼠的目光)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生:绝望、抗拒、乞求)
抽读,齐读:“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3.小松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光?(抽生:因为它失去了自由,因为它离开了家人……)所以它的目光里充满了绝望,所以它不断的抗拒,甚至乞求。
4.想一想,小松鼠在网袋里会怎样的抗拒?(抽生答)
5.无论小松鼠怎样抗拒,都无法逃出网袋,于是它出现了乞求的目光,它在乞求什么?(抽生答:乞求放掉它……)
6.是呀,这只小松鼠也向往自由,向往家园,向往能逃脱,但它
却无可耐何,让我们再去感受小松鼠的这种心情吧!齐读此句。
7.在这里的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它还会有怎样的目光?(抽生:恐惧、伤心、难过……)
8.扩展写话:
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猜不透它在动什么样的脑筋……它也直盯盯的望着我。
它的目光里流露处什么样的目光?它仿佛在向作者述说着什么?拿出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它直盯盯的望着我,目光中流露出(),仿佛在说()。
9.正是这种伤心、难过、绝望、抗拒、乞求的目光打动了作者的心灵,作者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生:咬咬牙把它放了(指读)
10.师:作者为什么“咬咬牙把它放了”?生:舍不得。
(指读,你能读出不舍吗?)
11. 那只松鼠脱离了网袋,回到了森林里,那只小松鼠又可以干些什么呢?
12. 出示句子: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
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作者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喜欢的,并准备送给女儿的小松鼠放掉呢?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女儿吗?那是为什么?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引导板书:关爱动物。
捉小松鼠源自于对女儿的爱,这种爱是自私的爱是小爱,放掉小松鼠源自于对小松鼠的爱,这种爱
是博大的爱是大爱)
(三)学习“惦松鼠”的部分。
虽然这事过了许久,但父亲始终忘不了那只松鼠,忘不了它的眼神。
在一次晚餐时,得意忘形的父亲还是讲了那只松鼠的故事。
自读第8、9自然段,思考:
1.得意忘形的父亲说了小松鼠的事后心情怎样?女儿又怎样?
我不安,女儿竟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依旧稚气未脱地沉浸在我的故事里,并且饱含深情地问我:“爸爸,后来他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身边了吗?”
2.“一块石头”指什么?为什么一块石头落地了?
我终于明白了,女儿并不只是想要一只松鼠玩,她更关心的是松鼠的命运。
她和我一样,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
(指课题)
三、小结:
父亲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的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也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
我相信,孩子们和文中的女儿一样会让这颗种子扎根、生长。
动物是自然界的精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正是它们与人类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动物,善待动物。
四、推荐阅读:
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法国10岁小女孩蒂皮写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相信读过这本书后,大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