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服用中成药时需使用哪些药引子

服用中成药时需使用哪些药引子服用某些中药汤药时,医生常叮嘱病人注意放点药引子,以加强药效。
其实,服用某些中成药时,也需用药引子送服。
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优点。
但其组方不像汤药那样能随症加减,而是一成不变。
所以服用中成药时,若能用药引子送服,则可引药归经,增强药效。
同时也可弥补中成药的不足,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将服用中成药时应该常用的药引子介绍如下,供您选用:1.米汤:米汤能起到保护胃气,减少苦寒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因此米汤常被当作补气健脾、利膈、利湿及滋补性等中成药的药引子。
如小米汤可作送服香连丸的药引子,大米汤可作送服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等的药引子。
2.藕汁:藕具有清热止血的作用。
藕汁可作为送服十灰丸、云南白药等的药引子。
一般每次用半杯藕汁(约100毫升左右)即可。
3.黄酒:黄酒具有舒筋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它常被当做治疗腰腿痛、瘀血疼痛、跌打损伤及血瘀痛经、闭经等病症中成药的药引子。
一般每次用黄酒10—20毫升即可。
如可用黄酒送服腰痛宁胶囊、大小活络丸、云南白药、七厘散、木香丸等。
4.姜汤:姜有疏风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开胃消食之功效。
它常被当作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及治疗腹痛腹泻等中成药的药引子。
如可用3—5片的生姜用水煎后取汁,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荆防败毒散、山楂丸等。
5.盐汤:盐汤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功效。
可取2克盐,加开水溶化后作药引子送服地黄丸、金锁固精丸、七宝美髯丸、消炎散结丸、乳核散结片等。
6.茶汤:茶汤有清热利湿,提神醒脑,清心除烦之功效。
本品可当做药引子送服下列中成药:(1)治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如维C银翘片、辛芩颗粒、柴芩颗粒等。
(2)清热类中成药。
如万氏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等。
(3)利湿类中成药。
如三金片等。
7.葱白汤:葱白有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之功效。
可取2—3根葱白,用水煎后取汁作药引子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散等。
盘点中药常用药引用法

盘点中药常用药引用法
药引大多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可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
用量应遵医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常用的药引用法如下: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的作用。
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等症的多种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可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
芦根:以鲜者为佳,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
适于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者。
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效佳。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一般用食盐两克,加250毫升水溶化即可。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药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汤送服,香连丸宜用小米汤送服。
用时取煮饭时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具活血散寒补益的作用,治疗妇科虚寒、血虚诸症的中成药可用红糖水送服,每次用量为50克。
藕汁:能清热止血,如用鲜藕汁送服十灰散,止血效果更好。
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用纱布裹挤压取汁,每次用半杯(约100毫升)。
葱白:具有通阳散寒助发汗的作用。
治疗外感风寒,可取葱白2~3。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更衣丸等。
生姜
• 味辛,性微温。 •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大枣
• 性味甘,温。 • 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使用。
不尽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百合固金片、五仁丸等。
Hale Waihona Puke 蜂蜜• 性味甘平 • 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酒
• 性味甘、苦、辛,性温。 •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等症的中成药
使用。
米汤
芦根
• 性味甘,寒。 • 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热感冒或痘疹初起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银翘
解毒丸。
其他常见药引有:
薄荷、荆芥、苏叶、葱白、冰糖等。
药引使用时一般是用开水冲化或煎汤,送服中成药。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药引子又称药引,药引即引经药,具有引药人经, 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 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等作用。
食盐
• 性味咸寒 • 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等功能。 • 可配合补肾、涩精等功能的中成药使用。如:左归丸、右归丸等。
红糖
• 性味甘甜、无毒 • 具有润心肺、补中益气、缓中止痛、补血止血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妇科血虚、血寒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产后恶露
中医“药引子”五十味

中医“药引子”五十味药引,也叫引子,是指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和需要,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是传统的好方法。
01、药引子的功能有:1. 增强疗效如服银翘解毒丸加鲜芦根两段送服,因原方中有芦根,若以干芦根合服,只增加药量,若以鲜品煎汤,疗效好,送服丸药,可提高疗效。
2. 引申用药范围,扩大治疗内容由于中成药处方固定不变,在相当程度上不能适应辨证施治的需要。
但灵活变化药引,可达到随证加减的目的。
3. 引经报使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引药入经,以促进疗效,尤其适用于送服某些中成药,既可协同成药提高疗效,又可引导成药直达病所,使之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做针对性的治疗。
如上部疾病用羌活,下肢不利用牛膝,入肝经用柴胡,走肺经选桔梗;又如祛风活络的再造丸,或活血化瘀的七厘散等,宜用温黄酒送下,取其温经通络或活血化瘀作用;如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或和中解表的蔻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煎汤送下,取其温散里寒或发散表寒和温中止呕作用;如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或固肾涩精的锁阳固精丸等,宜用淡盐汤送下,取其引药入肾。
4. 降低毒副作用某些中成药临床疗效虽然可靠,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往往受到局限,如行气逐水药舟车丸虽疗效确切,但泻下作用峻烈,易伤人之正气,但若辅以大枣煎汤送服,即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缓解峻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02、“药引子”我在这些年临证时,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料,也是在受前人的启发,经过反复的实践,大致有以下的几种,也可以算为“药引子”吧。
1. 蚱蝉:每用3~5个,可以助听开窍,用于实聋,取其发音,亦以声达声之意。
2. 蝉蜕:每用1~2对,治音哑。
3. 蟋蟀:又名蛐蛐,每用1~2对。
可以解热,又能利尿,取其穿通,用于尿路点滴不通。
4. 鲜荷叶:每用1角(1/4张)~1张,可以清暑,民间服荷叶粥,取其清馨醒脑、沁人心脾、开胃进食。
5. 白扁豆:每用15克,健脾开胃,民间用为菜蔬,可以佐餐下饭。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
老中医的药引子和配伍的方法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药引子和配伍方法:
1. 药引子:生姜
用量:3~5片。
适用情况:煎水取汤,可用于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2. 药引子:淡盐水
用量:浓度约2%。
适用情况: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3. 药引子:米汤
用量:小米或大米汤汁适量。
适用情况:治痢止泻的香莲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
4. 药引子:藕汁
用量:每次约100毫升。
适用情况:清热止血,用于送服十灰散等。
5. 药引子:葱白汤
用量: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
适用情况: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用于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
6. 药引子:芦根汤
用量:取芦根10~15克煎汤。
适用情况:送服银翘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7. 药引子:大枣汤
用量:适量。
适用情况:补脾胃、益气养血、和药,用于送服药片或冲剂。
配伍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这些配伍方法旨在增强药物的效果、降低药物毒性或产生新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引子和配伍方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常看中医的老人,对于拿生姜、大枣当药引子都不陌生了。
那么,中医为什么要用药引子,怎么正确使用药引子呢?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我们可以把药引子看成是药效的“放大器”,用药引子送服的药,所起的疗效更强。
药引子之所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一般是通过归经来引导药效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比如,咸味入肾经,用淡盐水送服补肾的药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药引子还兼有治疗相应疾病的功效,用其送服同样功效的药物,可以增强其疗效。
比如,生姜有疏风散寒的功效,用其熬汤,送服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再如,黄酒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包括治疗颈肩腰腿瘸、瘀血阻络、跌打损伤的中药,像大活络丸、七厘胶囊等,用黄酒作药引子,可以增强其舒筋活络的作用。
药引子除了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外,还有别的作用。
一些药引子是为了减轻中药的苦味,使中药口感更好一些,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用白糖或红糖为药引,可减少其苦涩味。
另外,有些中药苦寒败胃,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也要用药引子来保护一下胃肠道,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对胃肠的刺激较大,可以用大枣熬汤送服,或者用粳米熬粥送服,这样能起到固护胃气的作用。
简单介绍几种药引子的用量用法如下: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或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
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
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
中药常见的药引子有哪些?如何应用?

中药常见的药引子有哪些?如何应用?
中药的药引一般均具有引经作用、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
那么,中药的药引有哪些?具体应该如何区别应用呢?
1、生姜水: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成药。
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的中成药,如九味羌活丸、理中丸等。
2、大枣水:取大枣3~5枚,去核,水煎取汤送服。
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3、蜂蜜水:取蜂蜜1~2匙,用温水冲淡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大便秘结、肺燥咳嗽的中成药,如养阴清肺丸等。
4、芦根水:取芦根10~15克(鲜者更好) 水煎取汤送服,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痘疹初期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等。
5、黄酒:取黄酒25~50毫升(白酒酌减),温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血寒经闭及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如活络丹、七厘散等。
6、盐水:取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肾虚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7、红糖水: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淡后送服。
多用于治疗妇科血寒血虚的中成药,如八珍益母丸、艾附暖宫丸等。
8、葱白水:取葱白2~3茎,切碎煎汤送服。
多用于外感风寒的中成药,如清瘟解毒丸等,有助发汗解表之功。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种中成药药引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药店在销售中成药的时候,营业员一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告诉顾客,并不是所有的中成药都用白开水送服,有些中成药服用的时候需要相应的药引子,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疗效。
那么常用的中成药药引子有哪些,哪些中成药在服用的时候需要药引子,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关于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等作用。
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成药常用的药引子有黄酒、姜汤、蜂蜜水、淡盐水、稀米汤、芦根汤、清茶等。
01黄酒特点:性味苦、甘、辛热。
有温通经络,活血化淤、发散风寒之功。
作用:用于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病症,以行药势,引药归经。
常用送服中成药: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活络丸、追风丸、云南白药、乌金丸、独活寄生丸、腰痛宁胶囊等。
用法用量:用量因人而异,一般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02姜汤特点:生姜性味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
作用:增强散风寒,和脾胃,温中止呕的作用。
用于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泄泻等。
常用送服中成药: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通宣理肺丸、香砂养胃丸等。
用法用量: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一般用3~5片生姜煎水取汤为引,以增强疗效。
03蜂蜜水特点:蜂蜜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
凡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病症的中成药,以蜂蜜水送服为佳。
作用:增强润肺止咳、治疗便秘的功效。
常用送服中成药:麻仁丸、百合固金丸等。
用法用量: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不建议用沸水冲蜂蜜,更不宜煎煮,以免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
04淡盐水特点:食盐性味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杀菌、解毒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药引子增强中成药疗效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都知道在服用各种中成药时,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服是最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
其实,在服用一些中成药的时候,使用一些不同的“汤”、“汁”、“水”来送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那些看似简单的“汤”、“汁”、“水”,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中包涵的一种特有的服药方法,叫“药引子”。
正确使用“药引子”是可以补充某些中成药的不足,明显增强药效的,而那些“药引子”大多是生活中的常见药,有些还是食物:
1,用白萝卜汁送服二陈丸
二陈丸由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配伍组成,具有除湿化痰、调气和胃等功能,常用来治疗因痰湿困脾,所引起的胃气不舒、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症。
而白萝卜具有降气止呕、化痰止咳、消积化滞、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
所以,用白萝卜汁送服治疗气郁头痛、肺热痰多、食积不化的中成药效果会更佳。
2,用芹菜汁送服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同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而芹菜性寒、味甘,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熄风降压。
所以,用芹菜汁送服治疗高血压以及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的中成药,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3,用蜂蜜水送服麻仁丸
麻仁丸是古今常用药性较为缓和的润下通便药,可以减少痔疮患者排便的痛苦,促进排便。
而蜂蜜性平、味甘,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
可以将水与蜜用100∶1的比例配成蜜水,送服用于治疗肺燥、肺虚、肠燥便秘等疾病的中成药,能增强其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还可矫正药味。
4,用米汤送服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效果,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等症。
而米是味甘、性温的,有补气、养阴、益肠胃、健脾止泻的作用。
可以将米与水按1∶15比例熬成汤,以此汤送服补气、养肠胃的中成药,一能增效,二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用姜汤送服归脾丸。
归脾丸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种出血等症。
而姜是辛温之物,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效的发散,从而在补血补气的同时,引导气血运行,并避免因一味补血而产生血液凝滞。
其他中成药的“药引子”简述如下:
1,风寒药配生姜汤
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
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2,补肾药配淡盐水
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3,活络丸配黄酒
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
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
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毫升,温服。
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等;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等。
4,养胃药配大枣汤
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
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红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
5,止泻药配小米汤
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名为“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被列出有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
另一产品“云南白药膏”的成分被列出有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樟脑、薄荷以及其他六种成分。
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为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