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其基本理念是尊孔子的“仁”,即“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努力推行以爱心和关怀治国,以仁义为根本,以修养和礼仪为基础,以智慧作为指导,以诚信为核心,全面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
2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明,它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广义上,指明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追求。
2、儒家的教育方法对中国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叱咤风雷”的训练方法,极大强化了学生的自制力,为晚期中国发展积极推动。
3、而儒家思想还孕育出许多价值观,比如仁爱、包容、诚信等,影响到社会礼仪,甚至是政治实践,这些价值观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国内的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4、儒家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理论,它主张政治归在君主,以“安民莫善于治”为政治统治的准则,极力推行以民本、仁政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中国的和谐主义发展模式。
5、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传统宗教文化,如极力推行道教、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这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根基。
3结论
总之,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社会文化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的根基。
就当代而言,儒家思想也提供了和谐协调、多元共融的实践原则,并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指导和重要价值参照。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又被称作为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无所不在的,特别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一思想体系更是主流意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儒家思想,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影响意识形态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
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他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仁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心,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具备仁心才能发挥出人性最真善美的一面。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深浅决定了他的人格和品德的高低。
其次,孔子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认为礼仪规范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他主张恪守礼法,维护社会稳定,力求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还认为,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儒家学派中,“仁”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被奉为至高的道德价值。
仁义道德成为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成为了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仪式,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孔子的“仁”和“礼”思想也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和“礼”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强调仁心和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标准。
通过强调恪守礼法,孔子提倡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启示作用。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融入了人伦、礼仪、道德、教育等众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道德伦理方面。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和道德准则。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对他人宽容、尊重和关爱。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正直、诚实和善良的品质,对后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今,孔子的伦理思想仍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参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教学相长”,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种素质。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使个体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自律自强。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东亚地区的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对政治的思考也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孔子主张君主立德,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伦理为基础,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奉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影响。
他提倡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强调家庭和谐,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价值观的培养。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道德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政治制度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可谓丰富多样,其中三大思想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这些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展开对这三大思想流派及其影响的探索。
一、儒家思想及其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追求和谐、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后世传统道德观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儒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和教育方面。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重视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用德治国。
在社会方面,儒家提倡家族道德、孝顺和敬重长者,并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教育方面,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人们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
二、道家思想及其影响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自由、自然与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思想主张,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
在哲学上,道家开辟了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文学上,道家对于古代文人的写作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许多具有道家特色的作品。
在艺术方面,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启发了许多艺术家,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三、墨家思想及其影响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思想流派,以强调爱与无为为核心。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如普遍的爱、非攻、兼爱等。
墨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军事和宗教方面。
在科学方面,墨家重视实际应用,提倡实事求是。
在军事方面,墨家强调非攻和和平,反对战争,对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墨家提倡一种富有人道主义色彩的宗教观念,对后来的道教和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道家思想追求自由与无为,墨家思想提倡爱和无攻。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位伟大而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被载入了《论语》,这是一部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言论的经典。
本文将详细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并讨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孔子思想的背景和起源1.1 孔子生平及其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晚号老子。
他出生于鲁国,是一位知识渊博且精通经典的学者。
孔子的思想深受当时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周代朴素的道德观念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发展。
1.2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末期和战国时期初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许多诸侯国争霸,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希望通过推崇儒家的价值观念来重建社会秩序,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
2. 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2.1 仁爱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互相关爱,以和谐共处的方式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仁爱观念,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再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修身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2.3 学习和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并且认为它们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重要性,意思是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且应该是一种乐趣。
此外,他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有道德的人。
3.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的具体表现3.1 关于政治孔子对政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精选资料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一)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的人生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贯通儒家思想的流变、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天人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长幼、尊卑、只有贵贱、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尊卑、即贵贱、.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折叠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折叠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和忠孝思,节制思想,传统的责任感思想>.五经><四书<所传授的不外.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尬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首先,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
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
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
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
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
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
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
“学以四教:文、行、忠、信”。
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但不是用在直接生产力上,而是用在制造礼器、神器、酒器上,这从古墓挖掘中就可看出。
古代的人才,就是会打仗,会打官司,会搞政治,会对对联,科技被称为“奇技淫巧”,科学家被称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无社会地位,蔡伦、张衡、毕升很难与孔、孟、程、朱比肩。
而在西方,牛顿、达尔文可以和任何伟人齐名,牛顿下世英国举行了国葬。
新中国成立后,鄙薄科技的“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现在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想走仕途,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是“轻科技”传统的不同表现。
儒家文化过分注重人际,势必影响人们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因为它引导人们,做事首先关心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关系不顺,很难办成哪怕是自以为非常正确的事。
甚至引导人们把精力投放到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人际关系上来。
不少人甚至抛开事业,专门搞纯粹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搞好和上级的关系,还能得到专门干事业的人所得不到的好处。
直到现在,外国人来中国,就认为,在中国办事,人际成本很高。
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
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伦方面的书,“学而优则优”,学好是为了当官、管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说,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如果天下百姓都按照孔子说的去做,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从历史上看,儒家门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中了举的,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未中举的,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其导向结果,是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群众,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事。
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但仅仅靠道德来治国,是软弱无力的,它可以治好人,但治不了坏人;它仅仅有应然义,没有必然义;启发觉悟、良心,加强自律是必要的,但没有他律是不可靠的。
过分的以德治国,会带来“人治”。
中国历史上有法制,但没有法治,而且仅仅是刑法,是用来治民的,不是用来治官治权的,往往成为袒护达官贵人的工具。
就是这点法制往往比不上“真龙天子”随便说的一句话顶用。
社会上流行着很浓的“包公情结”和清官热,正说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盼与法治缺乏的现实之间有巨大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