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柱状电泳

点样:取血清100µl,40%蔗糖100µl,溴酚蓝100µl于 白磁盘中混匀,上样15µl。 电泳:浓缩胶时电压80V(约40min),分离胶160V(约 3h)。 待溴酚蓝快到管口时停止电泳,倒出缓冲液。 取胶:带长针头的注射器吸水,沿管壁慢慢插入同 时注水,慢慢转动,胶会慢慢滑出或用洗耳球吹出 于试管中。不要用力过猛,且试管应先放些水,以 防止胶断裂。 染色:将试管里水倒掉,加入染色液,染色40min。 脱色:倒出染色液,加入脱色液,更换3次脱色液每次 脱色10min,然后隔一天换一次脱色液,直到蛋白带 清晰为止。
电荷效应
当各种离子进入pH8.9的小孔径分离胶后,甘氨酸离 子的电泳迁移率很快赶上蛋白质,高电势梯度也随 之消失,在均一电势梯度和pH的分离胶中,由于各 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带电荷量不同,在电场 中所受引力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电泳,各种蛋白 质就以一定顺序排列成一条条蛋白质区带。
分子筛效应
由于分离胶的孔径较小,分子量大小或分子形状不 同的蛋白质通过分离胶时,所受阻滞的程度不同, 故因迁移率不同而被分离。此处分子筛效应是指样 品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小 分子走在前面,大分子走在后面,各种蛋白质按分 子大小顺序排列成相应的区带。
结果
观察管状胶条染色条带。
注意事项
1. 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 , 尽 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 量避免吸入和接触。 量避免吸入和接触。 2.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染液回收。 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染液回收。 3.电泳注意正负极。 电泳注意正负极。
聚合反应是由溶于水的AP产生自由基S2O8-→SO4-自 由基SO4-,催化TEMED使之成为带不成对电子的活化 分子,活化的TEMED可随机与Acr分子或Bis分子结合 并转移自由基使之活化。被活化的Acr可以同样的方 式结合另一分子Acr并转移自由基使其活化,如果反 应物中只有Acr分子,按反应机理可以使所有Acr分 子结合成长链,使其末端的Acr分子始终带有被转移 的自由基活性,但仅Acr分子的多聚体只能形成长链, 尽管呈黏稠状,但不能形成带孔的凝胶。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
两单体构成的人工合成凝胶 丙烯酰胺(Acr)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
作为电泳介质的优点 自由调节孔径;韧性好;性质稳定; 无电渗作用;无色透明。
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两种方法
化学合成系统 过硫酸铵(AP) 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实验结果的分析
相关理论
表-1 血清中各蛋白质的相关特性
种类
分子量(万) PI
分 布(%)
清蛋白
6.9
6.1
55
1-球蛋白 2.1~30.8 7.3
5.0
2-球蛋白 4.1~72.5 6.8
9.0
-球蛋白
1.2~25 7.6
13.0
-球蛋白
15.6
8.0
11.0
-球蛋白
-球蛋白 2-球蛋白 1-球蛋白 清蛋白 前清蛋白
光学合成系统 核黄素 四甲基乙二胺(TEMED)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与交联度
凝胶总浓度T=[(a+b)/m]×100% 交联剂百分比C=[b/(a+b)] ]×100%
a为Acr克数,b为Bis克数, m为缓冲液体积(ml) a:b<10 凝胶变脆、硬、呈乳白色 a:b>100易断裂 (一般a:b=30左右,根据T可适当调整))
蛋白质聚丙烯胺凝胶电泳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圆盘电泳)
电泳的概念
带电粒子(胶体颗粒、离子等)在电场 的作用下在特定的介质中向与其电荷性 质相反的电极方向定向泳动的现象。
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电泳的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的两个差异来分离物质
电荷差异
电荷性质 电荷数量
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

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一、实验目的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及同盘)电泳的操作技术。
3掌握同工酶定义、理化性质的差异,了解过氧化物酶的染色原理。
4掌握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即共聚体的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加速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和催化剂(过硫酸胺(NH4)4S2O8 简称AP)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原理及相关特性1聚合反应聚丙烯酰胺是由Acr和Bis在催化剂(AP)或核黄素(C17H20O6N4)和加速剂(TEMDA)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催化剂和加速剂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2种催化体系:①AP-TEMED 属化学聚合作用②核黄素-TEMED 属光聚合作用2凝胶孔径的可调性及其相关性质①凝胶性能与总浓度及交联度的关系凝胶的孔径、机械性能、弹性、透明度、粘度和聚合程度取决于凝胶总浓度和Acr与Bis之比:a:b<10 脆硬乳白交联度:a:b>100糊状易断②凝胶浓度与孔径的关系T(Acr和Bis总浓度)增加孔径减小移动颗粒穿过网孔阻力增加③凝胶浓度与被分离物分子量的关系分子量增加阻力增加移动速度减慢。
同时还与分子形状及分子电荷有关系。
在操作时,可以选用凝胶。
因为生物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此范围内电泳均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3试剂对凝胶聚合的影响水中金属离子或其他成分对凝胶电泳的电泳速度、分离效果等有影响。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原理根据有无浓缩效应可分为: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由于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中主要靠电荷及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有浓缩效应。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03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高分辨率和分离范围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蛋 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03
实验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
01
02
03
04
05
血清样品
丙烯酰胺和N,N'- 分离胶和浓缩胶 甲…
电泳缓冲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染色液和脱色液
用于电泳分离的血清样品 ,应保证新鲜、无菌,且 无杂质。
用于制备凝胶的原材料, 应保证纯度高、无杂质。
电泳仪
用于电泳分离的设备,应保证 性能稳定、精度高。
电源
用于提供电泳仪所需的电流和 电压,应保证安全、稳定。
电子天平
用于称量实验材料,应保证精 度高、稳定性好。
04
实验步骤与操作
实验前的准备
准备试剂
准备凝胶板
确保所有试剂都已正确配制,包括丙烯酰 胺、N,N'-甲叉双丙烯酰胺、TEMED、 Tris-HCl、甘氨酸、过硫酸铵等。
用于电泳分离的不同浓度 的凝胶,应保证性能稳定 、无杂质。
用于维持电泳过程中的pH 值和离子强度,应保证质 量稳定、无杂质。
用于染色和脱色分离后的 凝胶,应保证无毒、无害 、无污染。
实验设备
垂直电泳槽
用于放置凝胶和电泳缓冲液的 容器,应保证密封性好、不易 变形。
离心机
用于制备血清样品,应保证性 能稳定、易于操作。
结合其他技术
结合质谱分析、免疫印迹等其他技术,对分离出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应用于临床研究
进一步研究血清中特定蛋白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在临床诊断 和疾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课件】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pt

2.2 电泳的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的两个差异来分离物质
1.电荷差异 (1)电荷性质 (2)电荷数量
2.分子差异 (1)分子大小 (2)分子形状
2.3 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1. 蛋白质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若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或碱,使羧基和氨基的解离度相同, 此时溶液的 pH 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2)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
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 前者佳。
2. 根据蛋白质样品变性与否,分为: (1)变性电泳——也就是SDS-PAGE,蛋白质失去二三级结构; (2)非变性电泳 ——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
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贾跃腾 罗世翔
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贾跃腾 罗世翔
一、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P138)
1.1 分离胶的配制
实验分组(每人做一管,每组配一份胶)
认清试剂(试剂和吸管对号、量器的使用)
封管
分离胶配制与灌胶(浓度为6%,化学聚合,A1C2H2G5,每组总 体积为10ml,灌胶高度为7-8cm)
封正丁醇3mm(手法、高度、15min左右出现折光线时可进行 下一步操作)
注意事项:
1、封管要严,防止漏液。 2、固定玻璃管要竖直,防止夹碎。 3、每组配一份胶,试剂与移液管对号,准确加量。 4、配胶后立即灌胶(用滴管灌胶,用后立即清洗) 5、正丁醇沿管壁缓缓加入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班级:生工xxx姓名:xxx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xxxx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实验八 表达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不连续SDS-PAGE:
①凝胶孔径的不连续; ②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pH的不连续; ③在电场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的不连续。
产生三种物理效应:
①电荷效应: ②分子筛效应: ③浓缩效应:
浓缩胶的作用机理
•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 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 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 缩胶选 TRIS/HCl 缓冲液,电极液选 TRIS/ 甘氨酸。电 泳开始后, HCl 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 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 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 。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 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 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 速移动,形成以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 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思考题:
•1、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答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三个 不连续,及三种物理效应。
6.样品处理:向各管中加入80 μl H2O,悬浮细胞后,加入20 μl 5X上洋缓冲 液,混匀后,放金属浴5-10 min,取出后12000rpm离心10 min.
7.上样 取10μl诱导诱导后的和未诱导的样品按顺序依次加入样品池中,并 加入10μl标准分子量蛋白标准品作对照。蛋白分子量标准可以加在靠中间的加 样孔中,也可加在离边的第2道处(最靠边的一道样品往往会明显跑斜)。 8. 电泳 在电泳槽中加入1电泳缓冲液,连接电源,负极在上,正极在下, 电泳时,积层胶电压60V电泳约20min,分离胶电压120V电泳约60min ,电泳 至溴酚兰刚出电泳槽下端的时候停止 9. 关掉电源,停止电泳。将玻璃板从电泳槽中取出,小心地用刀片撬开两玻 璃板,暴露出胶面。将浓缩胶部分切掉不要,分离胶放到玻璃平皿中染色。 10. 染色和脱色:凝胶在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染色过夜(摇床上缓慢振荡), 然后倾去染色液(染色液回收,可反复用数十次),用自来水洗几下,去掉凝 胶上和玻璃平皿中的染色残液,加脱色液脱色(摇床上缓慢振荡),每1小时 后换一次脱色液,振荡脱色(共需3次)。彻底脱色后的凝胶蛋白条带清晰, 背景透明干净。这时可以将凝胶拍照或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作为永久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特性
(1)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2)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在很多溶剂中
不溶; (3)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 (4)几乎无吸附和电渗作用,只要Acr纯度高,操作条件一致,
则样品分离重复性好; (5)样品不易扩散,且用量少,其灵敏度可达10-6g (6)凝胶孔径可调节,根据被分离物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浓度,
通过改变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凝胶的孔径; (7)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
电荷效应为一体。因而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 等有更高的分辨率。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类
1. 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 (1)连续系统——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
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2)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
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 前者佳。
2. 根据蛋白质样品变性与否,分为: (1)变性电泳——也就是SDS-PAGE,蛋白质失去二三级结构; (2)非变性电泳 ——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
注意事项:
1、倒掉正丁醇,用滤纸吸干再灌浓缩胶。 2、配胶后立即灌胶(用滴管) 3、灌胶后立即清洗滴管,防止胶凝固于管中。 4、撕掉封口膜,用胶塞将玻璃管固定于电泳槽上 (竖直,防漏) 5、加电极缓冲液(注意液面)
1.3 安装、加样、电泳
安装电泳槽(结构、原理、电流及电极的方向、 不漏水、除气泡)
2. 溶液pH与蛋白质等电点决定蛋白质电荷性质与数量 3. 不同蛋白质分子大小和分子形状的差异
2.4 实验室中常用到的电泳方法 (以介质分 类)
1. 纸电泳:是最早使用的一种电泳技术,滤纸为支持物 2. 醋酸纤维膜电泳:醋酸纤维膜为其支持物 3. 凝胶电泳
(1)琼脂糖凝胶电泳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去电荷:由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的十二烷基硫酸根带负电, 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 白质分子原的电荷量, 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2.破坏结构: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 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如果蛋白质是由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它在电泳中 可能会形成分别对应于各个亚基的几条带; 3.统一构象: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可引起构象改变,蛋白质-SDS复合 物形成近似“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的SDS复合物的短轴长 度都一样,约为18A;
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2.2 电泳的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的两个差异来分离物质
1.电荷差异 (1)电荷性质 (2)电荷数量
2.分子差异 (1)分子大小 (2)分子形状
2.3 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1. 蛋白质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若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或碱,使羧基和氨基的解离度相同, 此时溶液的 pH 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贾跃腾 罗世翔
实验八: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贾跃腾 罗世翔
一、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P138)
1.1 分离胶的配制
实验分组(每人做一管,每组配一份胶)
认清试剂(试剂和吸管对号、量器的使用)
封管
分离胶配制与灌胶(浓度为6%,化学聚合,A1C2H2G5,每组总 体积为10ml,灌胶高度为7-8cm)
量大小、蛋白质的形状及其所附带的电荷量而逐渐呈梯度分开。
3.根据电泳槽体系的类型,分为: (1)圆盘电泳 (2)板状电泳
两者电泳原理完全相同。
四、变性聚丙烯酰-PAGE的原理
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就可以分开蛋白质。该技术 最初由shapiro于1967年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 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 子量的大小(可以忽略电荷因素),其原理在于:
加buffer(没过上下管口) 样品处理并加样(20ul)
电泳(6mA/管,距底1cm时停止) 剥胶
固定(时间5min) 染色(时间2min) 漂洗脱色至背景透亮
二、电泳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2.1 电泳的概念
带电粒子(胶体颗粒、离子等)在电场的作用下在特定的介质中向与其 电荷性质相反的电极方向定向泳动的现象。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基双丙烯酰胺聚合而形成 的三维网状结构,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 2、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 (1)在化学聚合过程中,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 二胺(TEMED)为加速剂, TEMED催化AP产生自由基; (2)在光聚合过程中,以核黄素为催化剂,光催化核黄素产生自由 基。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丙烯 酰胺链间产生甲基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封正丁醇3mm(手法、高度、15min左右出现折光线时可进行 下一步操作)
注意事项:
1、封管要严,防止漏液。 2、固定玻璃管要竖直,防止夹碎。 3、每组配一份胶,试剂与移液管对号,准确加量。 4、配胶后立即灌胶(用滴管灌胶,用后立即清洗) 5、正丁醇沿管壁缓缓加入
1.2 浓缩胶的配制
浓缩胶配制(浓度为3%,光聚合,B1D2E1F4,每组总体积为8ml) 倒掉正丁醇 灌浓缩胶(灌胶高度为1.5cm,上面留1cm空隙加样) 封正丁醇3mm(观察界面,10分钟左右出现折光线时可倒去正丁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