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鲜姓介绍

鲜姓介绍起源多端、愿共同发展、振兴中华。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子孙后裔,以地名为氏。
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记载,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
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
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淫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
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
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
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
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
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
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诗歌《敕勒歌》,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出自回族:回族中的鲜姓,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
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
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
鲜(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2)复姓鲜于氏,有的简为鲜氏。
郡望:南安郡(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
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
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
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明]王士性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
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
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
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
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石咬水处,为白莲池。
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
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
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
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
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注释】①浮图:佛塔。
②窦:洞。
③龂腭(yínè):像露齿的样子。
④钜坂:坚硬的坡石。
⑤轮囷(q ūn):盘绕高大。
⑥碧落:天空。
⑦槎:木筏。
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唐]张籍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
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8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或曰浮图下[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1)墓不当在其下[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龂腭益奇[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3)要以秋月为胜[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填序号)8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在线阅读-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在线阅读|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戊子昌吉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杂坐。
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据其城。
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红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
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
所可扼者,此山口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
温公从之,及贼将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反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
又令曰:望影鸣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
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
敢先鸣者,手刃之。
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
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
举旗一挥,众枪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
温公叹曰: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
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跄耳。
故是役以德为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淹没焉。
由乌鲁木齐至昌吉,南界天山,无路可上,北界苇湖,连天无际,淤泥深丈许,入者辄灭顶。
贼之败也,不西还据昌吉,而南北横奔,悉入绝地,以为惶遽迷瞀也。
后执俘讯之皆曰:惊溃之时,本欲西走,忽见关帝立马云中,断其归路,故不得已而旁行,冀或匿免也。
神之威灵,乃及于二万里外,国家之福祚,又能致神助于二万里外,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为哉。
朱青雷言,曾见一长卷,字大如杯,怪伟极似张二水。
首题纪梦十首,而蠹蚀破烂,惟二首尚完整可读。
永州唐半府名人满潇湘

永州唐半府名人满潇湘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德绵永州古为零陵,秦时置县,汉时设郡,县郡治均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老拱桥边,距全州39公里。
辖地含广西北部,湖南南部。
后范围逐步变更,到西晋时大体为现在范围,县郡治亦移至今零陵区。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郡设永州总管府,自此,永州、零陵一地二名,相沿至今。
今析零陵县为冷水滩、零陵二区,改零陵地区为永州市,市治冷水滩,辖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新田、兰山九县及冷水滩、零陵二区。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山脉北麓,潇水湘水贯穿全境,故亦称潇湘。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有远古人类活动遗址;有远古稻谷化石;有古陶瓷;有人文始祖舜帝陵;有丹朱峰;有举世无双的江永女书;有唐草圣怀练字的绿天庵;有唐柳宗元庙,永州八记遗址;有宋理学家周敦颐故里,清书法家何绍基旧居。
永州是一本厚重的史书。
在这片热土上,居住着四十五万唐姓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是永州第一大姓。
全市十一个县,有五个县区唐氏列为第一姓,占比例10%以上;有两个县分别列第二、第三位。
比重最大的东安县,比例高达18%。
放眼永州,无乡不有唐,因此古称“永州唐半府”。
《山海经》记载:古苍梧山,舜帝葬于山之阳,丹朱帝葬于山之阴。
苍梧山即今宁远县九嶷山。
九嶷山有九峰:舜源峰、丹朱峰(亦称朱明峰)娥皇峰、女英峰、桂林峰、杞明峰……。
《竹书纪年》传:古舜帝即位,唐尧子丹朱不满,率三苗作乱。
舜帝南巡,实为南征,从今湖北丹江沿雪峰山一路追杀至九嶷,两败俱伤。
舜帝葬山之阳曰舜源峰,后人立有庙宇陵墓,香烛牲醴,永享祭祀;丹朱葬山之阴曰丹朱峰,只青峰一座,枯藤攀岩,昏鸦绕树,夕阳残照,何等苍凉!那舜妃娥皇英万里寻夫,血泪洒满翠竹,伤极而陨,化作娥皇女英二峰,永远陪伴在舜源峰旁,那遍山的斑竹上如今仍指迹罗纹,清晰可见。
凄美的传说,印证了成王败寇的古训,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
这位朱丹,就是我晋阳唐之祖先,也应该是入永州最早的唐族。
湖南衡阳祁东周氏

湖南衡阳祁东周氏
湖南衡阳祁东周氏始祖葵花公,字丹山。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文昌乡鹅项后田大丘。
子一:仪公(四郎)字天福。
明洪武11年(1378)宦湘,开基于祁阳北久龙町。
子三:汝旺裔居甘庄坪,汝玉迁居邵开长霞一脉,汝进徙衡肇白芍一支。
湖南衡阳祁东周氏始祖葵花裔汝旺房(孝贤堂)初修班行诗(1--60代):
葵仪汝文荣,志鹗再良尚;承一时世永,德正安邦定;
笃生千亿彦,理学益昌明;俊秀诗书启,光辉作育成;
仁贤隆国望,礼仪振家声;忠厚贻谋远,人皆盛治英。
湖南衡阳祁东周氏始祖葵花裔汝玉房(至德堂)班行诗[92年刊](1--60代):
葵仪汝祥宗,〈荣〉,必应思重福;朝上正良维,明德配三湘;
家传忠孝盛,理学益昌隆;英哲诗书继,杨辉作育洪;
勤俭钦高望,信义振邦声;宽厚贻谋远,善能庆治平。
湖南周氏始祖葵花裔汝进房班行诗(1--30代):
葵仪汝通君[禺目]宗湘(潮)钦然(宋),应国正安民,
泰金华待昭,笃生千亿彦,圣学昌益明。
为求仪祖裔班行统一,而免犯讳之嫌,爰集三阳群贤于谭子山协商,决定自葵花公下30代起,前者依旧。
另议40代,凡31代出生者,统按新班次执行。
<95年重刊三支统一新班行,
31至70世>
达哲诗书继,莹辉作育英;温恭彰令范,礼义树廉声;
燕翼贻谋远,鸿猷[you]庆治平;壮怀绳祖武,伟绩振乾坤。
论元明时期的泰和圳上

论元明时期的泰和圳上第一种说法:经多方考证和比对,元、明时由赣入湘几大姓谱载始迁地“鹅颈大坵”,均应系现与吉水县相邻的永丰县龙冈乡龙冈村的小山村——“鹅颈”自然村(即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役的主战场)。
据热心寻根人士实地走访,现在的“鹅颈”小村只有陈、李两姓10多户人家。
据该村老人追忆,古时的鹅颈村有很多其他姓氏族居,元末明初均因战乱陆续外迁,多入湘、鄂、川等地。
据1985年版《永丰县地名志》记载:“鹅颈,在龙冈圩西偏北3公里山坡上。
16户、71人。
立村在鹅形小丘坳部,故名。
”经考证,元末明初,“鹅颈”村隶属于“永丰四十都”。
而,历史上吉水、永丰系一个县,前后多次析出、合并或易名,故增加了考证、寻根难度。
第二种说法:湖北与湖南的许多家谱,在确认江西入鄂、湘始祖时,均将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列为从江西迁鄂、湘二地的祖望之地。
据考,吉州府系现江西省赫赫有名的井冈山旁吉安市。
而太和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
至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
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
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从鹅颈大丘搬出的家族江西吉水黄氏德阳,丰城五世,谱名保兴,均长子。
原籍丰城芫江,后徙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鹅劲大丘圳脚,成为吉水黄氏的一派始祖。
娶妻范氏,封贤德夫人,生四子:映壁、咏壁、辕壁、棣壁。
湖南绍邑黄氏始迁祖茂通公,洛公次子,字澄淮,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永镇,镇上黄家出磁器处,上有李萧之祖,下有李劉两村,明建文时任兵部御史之职,后因次子伦授宝庆教谕解组同迁湖南宝郡诸地。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武平王氏宗亲一般家族在汉晋唐时期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其后宋明以来大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堂号,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张姓的“百忍堂”……,写于家庙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龛上,目的是教育子孙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扬本房本支的立德树威名声,犹如现在“某某集团”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
三槐王氏的兴起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
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
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导与褒相距400多年时间,绝对不是九世孙),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
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
在20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孙子中进士。
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当黎阳县令(如果真当过县令为什么历史只记王抟的倜、倓、伦三子而不写王言)和后世入仕。
所以认为三槐王氏与王抟之间的联系可能性不大>。
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
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位迹猴山,别姓为王。
……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还有一说《澳溪王氏族谱原序》所载:今澳溪王氏谱系其始自太原,历周迄秦汉传至大唐?骑常侍涒浅公昆仲,最盛浅公元孙令丰官临川令,徙建昌子世禄官黄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时良者迁居芦潭至嫡孙天相转迁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禄与晋朝王世录相距880余年)。
清代名师谭飞蛾留题

生我之地系江西,南昌故居地学黎,在京用事难周济,别了朝廷走山溪,初到广东无人识,曾在松冲做担泥,林姓东主真大福。
遂点麒麟吐火威,后往泗轮东西界,无人有福过金鸡,可惜廖家无厚福,鱼跃龙门对凰啼,亦有几点名大状,封侯拜相锦衣归,极品之地无人识,周公周婆双临挽,双镇双峰双贵向,双生贵子步云梯,远接高峰龙脉壮,猛虎生节结虎威,后有福人寻点着,兵存百万救中危,中围大地无人识,大坐仙人骑鹤归,七点七山来封帅,筋竹根源雁塔题,岑邑岑城真霸主,一统钱粮要尽归,尽龙不结真龙地,尽龙不结真龙口,樟木圩头结龙喉,无人会葬真龙地,尽寻山河点尽球,古万大山古味顶,鸟云盖月现东西,大旱大山大路过,路头路尾路高低,肉眼时人皆叹息,宫花报喜状元归,中安大地数点地,正穴精灵黄狗利,俗人看作虎舐尾,九曲朝堂暗拱来,总然此地真怪奇,铁甲城门富贵齐,科甲蝉联不足算,还有甲第走金阶,广东省城好景地,百点名山识不全,肇庆府管阳春县,可怜三合凤凰归,受制总无出头日,料他生气有何为,有心走入黄家寨,故事裁培急扶危,转身直入黄塘市,无福之人不用题,处处名山数十点,时师浅学朦迷迷,且说白藤三五节,道结返身向白鸡,又说三龙来分会,左逆右朝甚翩棲,中龙帷屋开科地,堂水行龙坐正西,分枝展开飞鹅帐,急龙到头穴在低,奇形怪穴非小可,奇气还众出洞龟,后转泗轮湴塘岭,夫子扫琴穴在脐,直龙正脉尚行去,不若牡丹胎息威,穿云穿田百子迳,左右扶持不孤西,走出泗轮方结地,菱角开花不高低,满垌吞全朝我局,文章特显状元归,金星水口重关固,排列狮象石印齐,左右大江如玉带,小水弯弯转入怀,今将天机轻泄漏,谭四姚名是我题,泗轮白马山起祖,石镬四分大干龙,结穴各地钳楼阁,楼阁之外地非轻,广西发脉到深山,龙祖起在大泗顶,分支发出白马山,右行分支石镬凹,一支分出是石山,鸡冠龙来尖似火,相连廉贞作祖星,金水落脉龙结穴,富贵双全都不轻,正是仰反珍珠泡,仍然仰睡仙人形,此地必出大富贵,并出魁元叠叠层,看来此地穴甚怪,十人见到九人谦,独是砂水合局法,巍峨入首是金戋,左有庚水入堂局,右有长生砂头当,印盘笔架居案外,文笔之砂立案前,文武将军居左右,玉印珠池列两边,青龙过案牛角砂,白虎长仗极精华,坤有西牛来望月,乾有肥马来叫天,艮有土狗来侵市,巽有金鸡鸣内关,丁有祖龙行巽巳,复行丙午来结地,水出癸丑正龙库,恒中堂局无一弹,此地必然天注定,福地等待福人寻,此地有人点得出,酬金直得百两银,我是京都名谭四,问君广东不出名,赐福凤冲林东主,天万莫露我根基,随下广西岑溪地,隐名叫我为谭四,赐福连城福隆黄,开手就点高寨岭,又点仙人脚眼地,石牛狗抓杨偷葬,黄姓千机扬不止,小小泅富在山间,自此直入谢村高,遂点开科发甲地,东西南北四名山,点了又返金鸡李,姻亲鱼友可藏身,大地见有千百万,小地无数万千千,大地从来天注定,强来作福误终身,俗语高山无结地,谁知高结重连城,堂局园高结富地,局方低结园象天,天园地方真口诀,外局园方大贵山,总系深山也积银,有福之人遇着我,讲定儿孙不休贫,又讲楼高一穴地,无人有福出留题,略对凌九讲几句,和他行过一日程,总出名山有十九,真真侥幸薄福人,点出穴穴都不取,口顺心逆葬无钱,又闻二益人公正,欲送与他佑其心,入到店中取茶饮,此人骄傲不识人,看佢相中小良善,必然送出外乡人,良善公正深赐福,不贪富贵不嫌贫,吾心颇说与人知,点出葬法见仙机,留待后人明智者,正知地理果然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一些姓氏如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
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
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
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
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张氏族谱》载曰:【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
生子复宗。
【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
生子鼎轩。
……幸灵公、仲二公支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
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必源公支系,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迁出。
现今这两支系可是大队人马。
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是很多宗亲想了解或走访的圣地。
不但幸氏有此,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
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
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当地人也许会清楚点。
下面是陈、刘、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供参考,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另: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圳上村范阳郡。
本族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南瑛公、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30公里处,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叫早禾市的地方,不知此地。
始祖翊圣,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贬官益阳碧田刘氏:始祖显南公,字易传,号新田,明洪武二年(1369)挈子家规、家表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
益阳三甲湾刘氏:始迁祖自一、自二、自三兄弟三人,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同来湖南益阳。
益阳邹家桥刘氏:始祖敏公,字於事,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
益阳河塘刘氏:始祖光世公,十九传至文佐公,行六,元至正间由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县三里金鸡山(今属桃江县)安化浮青刘氏:始祖驹公,唐朝人,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潼江湾;新化城南刘氏:始迁祖现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新化刘氏:始祖景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始祖百祥公,宋乾德间奉命自江西泰和圳上早禾市鸦鹊林南迁,始祖百祥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宋开宝3年(970)诏圳上居民以实邵州,于是百祥公留兄百顺公守圳上旧业而自徙邵州原藉江西泰和圳上潼江人氏上寨村廖家〈廖氏族谱〉第一次迁徙,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
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驱赶,历史上叫“赶苗拓业”,比较著名的就是苗民田宣慰作判,随着军队来到雷旗屯(今邓家堡)这个地方居住,当时在此居住的是五旗,其中廖姓占了一旗。
古氏: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胡氏:迁湘始祖汉清公,字允元,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始祖画先公,字贵一,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迁祖志楚公,字以敬,原籍江西庐陵县儒林乡丹桂里,明洪武初湖南胡氏仲尧公四传至杞、相、栝、楫、枞、根、朴七房。
楫公五传为彦广公,朴公五传为念意公,均于宋元丰8年(1085)分别由江西泰和枣和市圳上永丰三都果树城隍鹅掌大丘迁湘。
熊氏: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国瑞祖娶刘氏,生六子。
名兴文、兴武、兴诗、兴书、兴礼、兴义。
七世:三房熊兴诗:买业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
四房熊安世,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
九世:二房熊居义,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十世:四房熊立志,居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黄氏: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吾支族原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四甲人氏。
明洪武二年(1369)驾前当差,有违钦命。
王氏:入川祖:王晋元,由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系江西庐陵王氏。
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大滥坝王氏宗支。
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王家楼房宗支入川祖:属江西庐陵王该公的后代,途经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乡水市村王氏宗支。
入川祖:先祖王子游,兄弟三人,元代中期,由江西泰和县旱禾乡迁到湖南安化县梅城,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义和坝王氏宗支。
明未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中街五步梯迁往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解放东路王氏宗支。
入川祖:王国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五甲塘迁往贵州黔南阳水邵(邰)家堡落业,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凤顶山大土湾王氏宗支。
该支原籍系湖广鹅掌大丘(□□省□□县),为避金兵进犯,隆裕太后率妃嫔陆行至吉州,从吉州乘舟至泰和、万安,改陆行至...王仁书支:国.良.文.定.朝.宗.永.继.仁.道.义.兴.正.德.杰.果.高.贤.奎.超.铭.尚.远.谋......(迁出地:江西吉安太和县王望村)。
王克平支:熙.开.灵.吉.尔.龙.登.维.先.德.廷.伦.元.仕.志.永.世.克.昌.明...... (祖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大古坟)王永安支:兴应文世言思大洪恩照永振家……(迁出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十八都)。
仕绪支:祖永文开正朝廷进仕君;汉高龙凤榜天夏国耀升;观元清康泰昌庶州海知;科景化艺启仁举乾坤定;平民富裕熙邦运荣盛祈;万众谐业强中华展兴鼎……(迁出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小地名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陈氏:陈友谅:明末江西泰和人,系义门果石庄始祖陈思洪之二十二世孙,上自陈胡公为107世孙,陈友谅与四弟陈友谒于明末万历十年一同响应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县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黑洋大箐牧垦定居,住贵筑谷池里五甲。
湘乡长田邓氏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
至大瓅,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湘乡江口邓氏始祖仲华公,世居河南新野,历三十四代至梅官、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武冈邓氏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武冈邓氏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
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从以上各族谱中,找出以下村庄: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塘、鹅颈、圳上、圳上梅子坡、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认真分析、考究一番,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包括许多村落,查看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芫丘和桥头、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
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在泰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
分享:10喜欢赠金笔阅读(2150)┊评论(11)┊收藏(3)┊禁止转载┊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前一篇:公告后一篇:探谱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发评论]新浪网友∙∙2012-1-2 18:05回复(0)∙∙GALEN∙春节快乐!∙2012-1-20 17:02回复(0)∙∙新浪网友∙∙2012-1-27 09:27回复(0)∙∙村学究∙湖北有些族谱记载是从鹅掌大丘迁来。
∙2012-10-10 22:43回复(0)∙∙芦笛春晓∙请问“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是你的原创吗?我们想在会刊《家风》转载此文,署上你的名字,没有稿费,可赠送书一本。
当否?速回话?找你、等你好辛苦!谢谢!∙2013-4-21 00:01回复(0)∙∙芦笛春晓∙请问“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是你的原创吗?我们想在会刊《家风》转载此文,署上你的名字,没有稿费,可赠送书一本。
当否?速回话?找你、等你好辛苦!谢谢!!∙2013-4-21 00:02回复(1)∙∙xjriver∙我家族谱记载“原籍江西庐陵圳上,元末因兵乱遁迹楚南”。
请教博主:“江西庐陵圳上”最现在的哪个地方?∙1月8日 11:37回复(1)∙∙廖建平∙赞!我们廖氏族谱记载就是从这迁出去的。
∙2月27日 20:46回复(0)∙∙用户ereb5e553q∙很多谱都载祖先从泰和县北门外鹅颈大坵(或鹅颈塘)迁出,应该好找。
∙3月20日 15:07举报分享回复(0)∙∙用户ereb5e553q∙“鹅颈大坵”应是当时进出泰和的官办移民集散点,是一块“~”形的丘陵山冲稻田,有的资料还准确地说了在北门外的官道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