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寻味古厝 学习强国社会实践

寻味古厝学习强国社会实践第一部分——古厝基本情况“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坦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阃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朵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
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古厝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1.1闽南古厝简介: (4)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2.1选题背景: (4)2.1.1文化积淀 (4)2.1.2建筑遭受破坏 (6)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3.3数据分析 (8)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4.2.5完善调研报告 (10)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5.1.2采访背景 (10)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参考文献 (23)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我于2023年夏季参加了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活动。
二、实习内容1. 闽南民俗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参观了闽南地区的多个民俗文化景点,如南安石井、泉州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闽南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及传承现状。
(1)南安石井:南安石井是闽南地区著名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南安石井的历史、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
石井的古民居、古街道、古井等,都展现了闽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泉州开元寺:开元寺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学习了佛教文化、闽南宗教信仰、传统艺术等。
开元寺的佛像、壁画、碑刻等,都是闽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3)惠安崇武古城:崇武古城是闽南地区著名的海防要塞,有着独特的军事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崇武古城的历史、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
崇武古城的城墙、炮台、古民居等,都体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2.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闽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1)南音: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的古乐”。
我学习了南音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等,并欣赏了南音演奏会。
(2)木偶戏:木偶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学习了木偶戏的制作、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木偶戏表演。
(3)高甲戏:高甲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而著称。
我学习了高甲戏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高甲戏演出。
3. 闽南建筑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建筑文化,包括古厝、寺庙、园林等。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访谈结果与分析………………………………………………8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10
7、研究结论…………………………………………………………13
8、我们的建议………………………………………………………15
九、附录………………………………………………………………17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二、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3
选题意义…………………………………………………………4
3、可行性分析………………………………………………………5
四、研究思路和方向…………………………………………………7
六、调查结果
二、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著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特有的地方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选择赴福建省进行考察和调研,以下是对这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一、实践目的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践过程1. 考察地点选择我们选择了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作为实践考察的主要地点。
这两个城市是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
2. 考察内容(1)历史文化遗迹:我们先后参观了鼓浪屿、南普陀寺、开元寺等历史文化遗迹,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交汇的特点。
(2)传统工艺体验:我们在泉州参观了琉璃厂和手工艺品展览馆,亲自参与到了传统工艺的制作中,体验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民俗活动观察:我们参与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花灯节、扫墓节等,近距离感受了闽南人民传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4)文化交流座谈:我们与当地的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实践收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获得了以下收获:1. 了解闽南文化的渊源和特点,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2. 见证了闽南文化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3. 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 感受了闽南人民民俗活动的热情,增进了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5. 与当地专家的交流使我们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四、实践建议基于对闽南文化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体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闽南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2. 组织更多的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3. 加强学校对闽南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闽南文化是中国南方一带独特的地方文化,以福建闽南地区为中心,涵盖了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艺术和宗教信仰。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参观了福建土楼,这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土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我在参观中了解到,土楼是由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构建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防御性和抗震性。
土楼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厨房、储藏等。
土楼的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智慧。
通过参观土楼,我深刻感受到了闽南文化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
除了土楼,我还参观了闽南传统村落。
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闽南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在村落中,我看到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剪花和编织品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闽南庙宇,如南靖土楼群中的古田庙和清凉寺。
这些庙宇是闽南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场所。
通过参观这些庙宇,我了解到了闽南人民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除了文化遗产,我还参与了一些传统活动,如闽南歌曲和舞蹈表演。
闽南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歌曲中常常表达了人们对家乡、亲情和爱情的思念之情。
在表演中,我亲身体验了闽南歌曲的魅力,也感受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闽南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感受到了舞蹈对身心的锻炼和放松。
通过这次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我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闽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福州古厝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福州古厝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福州古厝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拓宽眼界,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将来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了福州的古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古厝的考察和研究,我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对当代城市发展和保护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
以下是我在福州古厝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走出书本,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社会实践还能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研究福州古厝,目的是了解福州的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探索古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关注当代城市发展和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福州古厝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福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福州的城市建设中,古厝作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符号,承载着福州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福州古厝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闻名于世。
福州古厝保存完整,风格多样,每一座古厝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考察过程中,我多次进入古厝内部,感受到了古厝独特的格局布局和传统家庭文化。
福州古厝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珍品,也是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厝的建筑结构、木雕装饰和建筑布局,以及古厝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都是对福州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古厝中常见的祖先牌位、宗祠和家族文化等,都反映了福州人重视家庭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古厝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福州古厝所面临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1.1闽南古厝简介: (4)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2.1选题背景: (4)2.1.1文化积淀 (4)2.1.2建筑遭受破坏 (6)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3.3数据分析 (8)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4.2.5完善调研报告 (10)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5.1.2采访背景 (10)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参考文献 (23)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2.1选题背景:2.1.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
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著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2.1.2建筑遭受破坏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古厝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精美的古厝散落乡间,不为人知。
一方面,由于政府能力和资金的缺陷以及认识的不足政府并不重视古厝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古厝属于私人财产,政府无法直接干涉,并且大部分古厝拥有者对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差,往往忽视对古厝的维修机保护。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兴建筑业体系的日臻完善,一些掌握古代建筑技术的民间艺人、泥水师傅、木匠师傅、绘画师傅的老化、衰亡。
将造成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汉体式”闽南阳宅建筑文化不知不觉的消失。
(摘自—闽南古建筑概述理论)这样的情况下,对古厝的保护与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大的不利。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是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闽南古厝也踏上“申遗”之路的背景下,研究闽南古厝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为闽南古厝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方向提出我们见解和建议。
希望为闽南古厝的发展献一份力。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随着近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代替了古厝的存在。
大多闽南古厝都在经受着风雨的侵蚀。
闽南古厝的现状到底如何?我们将深入了解闽南古厝的现状、古厝今后发展的外部优势以及其如果要进行保护和开发的主要障碍。
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建议。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我们针对闽南地区和非闽南地区的人士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一方面调查古厝在闽南人民中的影响度如何?闽南人民是否真正了解古厝蕴含的文化?是否有传播和弘扬闽南古厝文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针对非闽南地区人士进行调查,了解闽南古厝在非闽南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度,寻找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及方向。
3.3数据分析在对各方的调研完成后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分析,并根据现实状况,建立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闽南古厝发展的潜力和方向,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见解和措施的回归模型。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4.1调查方法叙述本次寒假社会实践采用方法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参考有关文献等。
4.2调查过程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时间:2015年1月25日——2015年2月5日为充分做好本次活动的前期工作,我们首先到图书馆进行了对于闽南古厝的历史文献的收集,同时通过网络等等形式力求找出最全面、最具体的相关史实。
在将所得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与讨论后,我们精心设计出了一份问卷。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时间:2015年2月6日——2015年5月11日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针对一些较为专业的问题进行了电话访谈,对象主要为闽南地区的政府人员、闽南古厝私有者、闽南博物馆人员以及当地的老居民。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准确掌握当今闽南古厝的现状,实际了解到对于保护古建筑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时间:2015年2月12日——2015年2月21日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园各教学楼发布了纸质问卷。
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问卷星”网站、微博、人人等多媒体载体在网络上进行了同步问卷调查。
并多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图像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表现当今大众对于保护古厝的认识与看法。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时间:2015年2月22日——2015年2月25日在结束调查与访谈后,我们对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最终得出完整的资料合集。
4.2.5完善调研报告时间:2015年2月25——2015年2月28日我们成员对本次调查进行了汇报总结,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本次实践调查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回顾与反思,最后完成整改并形成报告。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5.1访谈结果与分析5.1.2采访背景闽南古厝今后的保护与开发需要以当今现状和不足为基础,因此我们小组决定通过电话连线泉州地区的相关政府官员、博物馆工作者、民间老者,来了解目前的状况。
并且要保护与开发古厝必须倚助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这两大群体,为此我们想通过采访来了解这二者对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有利和不利。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古厝上有利的措施?1、如我们所知的,目前福建省正在为闽南红砖古厝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申遗”这一举措,势必将有一批被遗忘的红砖古厝,得到更好的保护,重焕活力。
2、正是有了“申遗”项目,上级政府拨款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为古厝的维修和保护提供了物资条件,现在一些遭到破坏的古厝已经慢慢地得到重修。
3、泉州南安市文管办副主任认为,闽台有望联手“申遗”,而一旦成功的话就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建立两岸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和方式,这就会今后闽南古厝的保护和开发带来很大的好处。
“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也认为,闽台本就是一家,既然跟脉相连,就必须整合资源,共有的文化才能完好延续。
--摘自人民网”·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古厝上的不足和局限?1、现在闽南地区的大部分古厝分布都很零散且没有规则,一来给寻找的时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二来给施工的时候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增加维修成本。
2、闽南的古厝许多都是属于大家族(好几代家庭组成)所有,若政府想要开发古厝的话,就必须得到物主的同意,但是往往不能得到物主的统一意见(大多闽南人认为这是他们的“根源”,因此不愿让其有任何改动)3、虽然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来保护古厝,但缺乏统一的保护机制和机构,政策在实施上容易产生偏差,往往力道不足,不能真正和全面的保护古厝。
·古厝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的?一方面,当然是“申遗”工作的继续,若能“申遗”成功,为古厝的保护和开发也会带来更加实质上的好处;另一方面,在开发上,我们要对现有的古厝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改造,使古厝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首先政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保护和古厝的专门机制和机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下,才能有效做好保护和开发古厝的措施。
2、“古厝的保护和开发要遵从科学合理的原则,才能使闽南古宅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延续,像九一街‘鬼屋’重获新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对于闽南古大厝的生态问题,从事多年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提出这样的建议和观点。
——摘自人民网3、在进行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同时,保存和保护好古厝这一闽南文化的载体。
有了这么多的物质载体,还要将闽南精神生活文化引入其中,例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等戏曲资源和本地小吃,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
4、保留古民居,以一种商业形态使古厝获得“新生”。
采取‘修旧如故’、‘新旧结合’、‘全新建筑’的三种建筑理念对古民居进行改造,古民居的外观将得到还原,而室内功能将得到重新利用,古民居内部,将是一个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格调的新空间。
可以邀请肯德基、国美、沃尔玛、凤皇堂、阿度台湾特色茶餐厅、德氏咖啡馆等品牌商家加盟,并使其经营模式与古厝建筑相适应,消费者逛累了可以休憩,喝上一杯咖啡,同时欣赏厦门独具特色的闽南红砖厝古民居,这样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相结合,就可以充分挖掘闽南古厝的休闲旅游价值。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组将所制作的问卷调查表放置于网上“问卷星”网站,发布问卷。
一份是针对闽南地区的问卷调查,另一份是针对非闽南地区的。
最终我们分别收到了301份和396份问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