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_王涛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42 February 2018
开发建设
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 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阶段。都市圈中心 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 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 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三)成熟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东京都市圈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东京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产业结构显现出 “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进入了协调 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 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 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多圈层”结构。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在日本政府的主动引导和优化 重构下,以“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将早期的“一 极单核”空间结构转变为当前的“多核多圈层”区域格局, 不同城市既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 位发展的分工格局,相互间也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保持了 紧密联系。这种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 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还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 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

2010年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项目主持人:丁旭辰项目指导老师:祝尔娟教授2011-9-5目录1 前言 (4)2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5)2.1都市圈的涵义与界定 (5)2.1.1概念的提出 (5)2.1.2都市圈的界定 (5)2.2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要素 (7)2.3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7)2.4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 (8)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历程 (10)3.1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 (10)3.1.1东京大都市圈基本情况 (10)3.1.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11)3.1.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的启示 (12)3.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3)3.2.1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 (13)3.2.2东京大都市圈的壮大 (16)3.2.3东京大都市圈的成熟 (24)4 东京大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启示 (32)4.1 政府科学指导,发展规划因势而变 (32)4.2 东京都市圈职能分工各具特色 (33)4.3 发挥中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33)4.4 土地利用率高,可持续性强 (33)4.5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 (34)5 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34)5.1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 (34)5.1.1时代背景及发展条件 (34)5.1.2发展特征 (35)5.1.3阶段判断 (36)5.1.4主要问题 (36)5.2对策建议 (38)参考文献 (43)课题组成员名单 (44)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内容摘要:在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分析发展要素、产业分工以及人口分布三个方面入手,重点研究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阶段、模式与路径,力图从个例分析中提升出世界城市与所在都市圈共生互动的一般规律,为推进京津冀首都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京津冀世界城市1 前言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必要的实现途径。
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70 Ⅰ2018/02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付婷婷摘要: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东京为核心城市的典型世界级大都市圈,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与京津冀城市群在首都城市、政府能力、城镇化浪潮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本文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从“共识-规则-管理-保障”四个维度总结经验,启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当通过立法形式确认总体定位,在疏解中与雄安新区互惠互补,建立精细化行政管理体系,坚持中央的引导和调控。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区域间的发展总是同时处于竞争与合作关系当中,是否参与协同发展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区域主体的行为偏好与选择,并特别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之中。
一旦都市圈内的各区域统一了对协同发展所能带来收益的正确认识,就达成了参与协同的意愿。
都市圈的共识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来自基于地理临近性的相似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外部压力,如经济增长任务、环境治理压力以及首都安全保障等问题让都市圈成为“命运共同体”,使得各区域主动寻求协同。
而在都市圈内凝聚协同共识要设定总体定位,形成互惠偏好 [1]。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验1.以总体定位凝聚共识东京都市圈的定位是“有序发展”,圈内各区域共同优化首都功能。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七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山梨县、木县、茨城县和群马县,土地面积虽然仅占日本全国土地面积的9.6%,但201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97万亿日元,占全国总量的38.3%,2016年该地区人口数达到4396万人,约为总人口的34.6%[2]。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呈现出一极集中状态,“城市病”日渐严重,如交通堵塞造成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国际水平,工业粗放发展造成环境公害频发,城市无序蔓延导致周边绿地蚕食,以及居民生活与企业生产的负担日益增加。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_规划变迁及其启示_王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单一的城市已经日益扩大为大都市圈与都市带,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征。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发生了重构,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出现了新的流动与空间配置方式,对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地域均衡等都构成了重大挑战。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四大都市圈之一,二战后迅速形成与发展,其间又经历了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显然,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
那么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又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北京的情况虽然与东京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作为在管理体制上接近、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相似之处的国家,日本东京都市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对我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笔者将从东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演变、地域空间扩展以及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探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都市圈尤其是首都经济圈的启示。
一、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界定东京的建立是1457年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造完成的。
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建立了德川幕府,并将自己的统治中心设在江户(即东京)。
为了防止诸侯谋反,德川家族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1635年将参勤交代制度化,使常年居住在江户的人口大增,江户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但是此时的江户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全国的经济中心则是在大阪,工业中心则是京都,直到1874年,京都的工业产值仍然位于全日本各府县的首位,东京的工业产值仅为京都的1/4,排在全国第9位。
东京转变为一个巨大的工业与经济中心是在幕末开港以后。
1853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来到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意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1859年,日本正式开港,长崎、箱馆与横滨成为3个开放的港口,距离东京不远的横滨很快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商人云集的大城市。
开港之后的日本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开始迅速近代化,工业发展迅速。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1、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背景东京的都心(市中心)是指位于东京市区中央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的中央商务地区,聚集了国会.国家各部.许多大使馆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
都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中大部分被毁坏。
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心的商务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通勤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都心内商务办公用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的城市构造。
因此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经过近30年的建设都心的商务功能聚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东京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
七个副都心是池袋、新宿、涉谷、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它们基本上位于山手线(环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其中最具成效的是新宿和临海两个具有强大商务中心区功能的副都心:多摩地区的五个核都市是八王子、立川.青梅、町田和多摩新城.它们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
2、副都心的主要功能东京的副中心是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其它功能。
新宿副都心开发历时25年.形成了以新宿车站大楼和车站以东地区为商业娱乐中心、车站以西为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中心的集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布局。
由于东京都政府从都心迁到了西额宿,使得新宿成为东京最大的副中心。
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其建设也在向西扩展.东京新国立剧场及其周边的改造.标志着新宿副都心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东京都市圈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城市功能瘫痪,会造成巨大风险,为了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考虑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周边城市。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多个业务中心城市即“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东京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发展。
2、区内产业布局。
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东京大都市圈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与合作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等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各核心城市发展形成了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东京都市圈的措施1、日本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支持首都经济圈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经济圈规划对首都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地调整法律、法规和首都圈的规划,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1956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之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先后五次编制实施了首都圈基本规划。
第一次规划在1958年,将新宿、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CBD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东京周围建成一圈宽广的绿带,绿带外是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
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没有按照该计划,最近一次规划即第五次规划是在1999年编制的,规划期从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设想,规划将首都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还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考虑到首都圈周边区域的发展。
2、利用财政税收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
东京发展历程

东京发展历程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市之一。
在东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东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这个地区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16世纪,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然后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被定为全国的首都。
这标志着东京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东京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建和重建,许多必要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建设,如铁路、道路和政府建筑。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东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繁荣。
这个时期,东京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投资。
然而,这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整治。
战后,东京在美国占领军的帮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东京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继续扩大,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如科技和创意产业。
这些发展使得东京成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地铁和高速公路、推进环保措施等。
除了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东京还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发展。
东京拥有许多世界级的博物馆、艺术机构和音乐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活动。
此外,东京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樱花节和神踊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总之,东京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东京将继续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同时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合作,东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日本中央和地方政 府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发 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即是利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 规划对都市圈产业、 人口空间布局进行调控。
地位的确立, 东京产业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 变化, 制造业由于无力承担中心城区的高地价而 进一步向郊区及外围转移, 而位于日本其它地区 的公司则为了获取信息、 资本及技术的方便, 出 现了公 司总部进一 步向东京中 心城区尤其 是 CBD 集中的趋势。 这使东京产业的空间分布日益呈现 圈层式结构, 中心城区是金融业与公司总部所在 地, 内圈是现代服务业、 传媒、 印刷、 信息、 高 等教育、 研发以及精密机械等都市型工业, 外围 则是住宅区及大工业。
·
经济研究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 发展及其机制 *
王 涛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 其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东京作 为日本经济中心发端于幕末开港后, 一系列重化工业布局于东京, 二战以后产业与人口进一步向东京集 聚, 造成了东京面临日益严重的空间压力。 为了疏散东京的压力, 东京最初采取了限制政策, 但是很快 转变为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内更均衡的发展产业与分布人口的都市圈政策。 在政治、 经济、 区位以及交 通等动力因素作用下, 通过区域规划机制、 统分结合的政府管理体制、 区域竞合机制以及市场机制, 东 京都市圈取得了良好发展。
【关键词】 日本 东京都市圈 城市规划 演化机制
日本政府是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 圈进行规划的国家, 这使日本在都市圈规划与协 调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日本各大都市 圈中,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与发展无疑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做出研究 对我国的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目前东京都市圈有两种界定,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 包括一都三县 (即东京都、 神奈川县、 千叶县与 琦玉县),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则包括一都七县 (即 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上群马、 茨城、 山梨和枥 木县)。 本文所指为狭义的东京都市圈, 总面积约 1.34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 3.5%, 总人口多 达 3400 万, 约占全国人口的 27%, GDP 更是占到 全国 的约三分之 一, 城市化率 达 80%以 上 , 是 日 本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1955 年 至 1973 年 是 日 本 经 济 最 为 迅 速 的 时 期, 在 “倾斜生产方式” 的指导下, 日本产业结 构开始朝向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道路 发展, 在具有雄厚工业基础和优良地理位置的东 京、 大阪与名古屋兴建了大量的煤炭、 钢铁、 石 化企业, 战后人口出生高峰的一代人在此时期源 源不断地以进入工厂的方式来到了城市, 使东京、 大阪、 名古屋的人口上升速度明显高于日本其它 地区。 至 20 世 纪 60 年 代 初 期 , 东 京 的 人 口 已 经 超过 1000 万, 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的人口规模。
20 日本研究·2014 年第 1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动追随大阪市场价格的变动。 幕末开港以后, 首 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是距离东京三十公里的横滨。 但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始, 依靠首都的地位, 东 京在东京湾附近迅速建立了大量近代工业, 形成 了以军工、 钢铁、 纺织为主导工业体系, 使东京 在政治中心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中心。 二战的破坏虽然使东京一度十分萧条, 其人口下 降为 278 万 , 只有 战 前 的 一 半 , 但 是 东 京 政 府 意 识到东京所处的地位使其面临人口再度膨胀的难 题, 于是在 1946 年出台的 《东京城市震灾复兴规 划 》 提出将东 京 都 人 口 控 制 在 350 万 , 并 且 以 绿 地限制东京地域的扩张, 而以卫星城市、 外围城 市作为人口疏散的通道。 但是 1947 年, 人口的回 流已经使东 京 人 口 达 到 了 382 万 , 规 划 的 人 口 控 制显然已经失败。 ①
1973 年以后, 由于 受到石油危 机冲击, 日本 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但伴随着经 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则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东 京逐渐将重工业由市区及近郊搬迁到远郊区、 日 本其它地域甚至是国外, 将这些地方改为商务区 与企业研发、 设计基地, 促进了精密机械、 印刷 出版、 软件业及金融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个新 的由柔性制造体系的水平网络化分工格局取代了 大企业与外围企业的垂直分包格局, 东京逐渐变 成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和创新中心。 随着日 本将本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国外及日 益参与国际竞争, 日本的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也 日趋活跃, 大量的外国金融机构将其总部或地区 总部设立在东京, 使东京日益发展为一个国际金 融中心。 1986 年, 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标志 着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
江户时代, 东京虽然是日本最大城市, 但是 东京仅是一个政治中心和消费城市, 日本的经济 中心是位于关西平原的大阪, 全国商品价格的变
*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2013 年 课 题 “ 环 首 都 经 济 圈 贫 困 带 人 口 状 况 与 反 贫 困 对 策 研 究 ” (13BRK022) 阶段性成果;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3 年课 题 “河北省 产业集群与 县域经济互 动发展研 究” (HB13JJ082) 阶段性成果。
一、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与发展过程
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部关东平原, 紧邻东京 湾。 始建于 1457 年, 距今已经 500 余年历史。 明 治维新之前, 东京一直被称作江户。 1603 年, 德 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取胜后统一日本, 将幕府统治 中心放在了江户, “参觐交代” 制度的建立使大 量诸侯云集江户, 江户的人口迅速增加, 成为日 本最大的城市, 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人口 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1868 年, 明治维新开始后, 日本皇室从京都迁往江户, 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 东京成为日本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