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学科。
在八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第二章是关于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本文将对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球体。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物质,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即一半地球处于日照区,另一半处于黑暗区。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出现昼长夜短、昼夜等长和昼短夜长的情况。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倾斜度使得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日照面积不同,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倾斜度较大的地区夏季阳光较强,冬季阳光较弱;而倾斜度较小的地区季节变化较为温和。
4. 地球的地磁场地球拥有一个大规模的地磁场,它是由地核产生的。
地磁场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也是指南针指向北方的原因。
三、地壳板块运动地壳被分为几块不规则的板块,它们位于地幔之上,并随着地球的内部运动而移动。
板块之间的运动分为三种: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抬升边界。
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块板块相互接触的地球表面区域。
构造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板块汇聚边界、板块拉开边界和板块滑移边界。
- 板块汇聚边界:两个板块相撞,形成地壳的折叠和山脉。
- 板块拉开边界:两个板块相离,形成地壳的断裂和海底火山。
- 板块滑移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地壳的断层和地震。
2.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构造边界交错形成的边界。
转换边界上的岩石形变和断裂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地震。
3. 抬升边界抬升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形成的边界。
抬升边界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山脉的形成。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而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八年级地理的第二章,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
地球的基本知识,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以及人类以及地球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内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最热的部分。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
壳之间的一层厚厚的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而地壳则
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影响。
内部的
力量由地球内部恒定的地球板块运动所致,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而外部的力量则来自太阳能以及重力,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形态产生影响。
三、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面,这些活动会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以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结
掌握这些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这个我们所依靠的家园。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气候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气候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八年级地理第二章气候现象知识点总结1. 气候与气象的区别-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 气象是指短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天气的变化、起因等方面的研究。
气象是指短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天气的变化、起因等方面的研究。
2. 气候要素- 温度:指气温的高低,受纬度、海洋性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
温度:指气温的高低,受纬度、海洋性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
-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降水和蒸发等因素影响。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降水和蒸发等因素影响。
- 降水: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云或露珠后,由云或露珠下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云或露珠后,由云或露珠下落到地面的过程。
- 风:指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空气运动,受地形、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
风:指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空气运动,受地形、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
- 云量:指大气中云的覆盖程度,可分为多云、少云、晴天等。
云量:指大气中云的覆盖程度,可分为多云、少云、晴天等。
3. 气候现象- 季风:指大陆和海洋之间、地表和高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流相互作用的现象。
季风:指大陆和海洋之间、地表和高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流相互作用的现象。
- 温带气候:指位于副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温度适中。
温带气候:指位于副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温度适中。
- 热带雨林气候:指位于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度高、湿度大,全年降水丰富。
热带雨林气候:指位于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度高、湿度大,全年降水丰富。
- 草原气候:指位于内陆干旱地区的气候类型,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
草原气候:指位于内陆干旱地区的气候类型,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
- 地中海气候:指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类型,冬暖夏凉,降水集中在冬季。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梳理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1. 自然地理要素
- 地壳: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 大气圈:包围地球的空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
组成。
- 水圈: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
川等。
- 生物圈:地球上生物存在的范围和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
空气中的生物。
2. 气候与气象
- 气候:长期气象变化的统计总结,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要素。
- 气候带:根据气候特点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如寒带、温带
和热带等。
- 气象:短期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包括气温、湿度和降水等。
3. 陆地与水域
- 陆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和生物
资源(如森林和农田)。
- 水域资源:包括海洋资源和内陆水资源,如渔业资源和水能
资源。
4. 基本地理知识
- 地图:用比例尺将地球的地貌、水系、国界等准确绘制出来
的平面或立体图。
- 经纬度:地理坐标系统,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
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数值。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5. 地球与人类活动
- 农业:农民利用土地和气候培育植物和养殖动物,供人类食
用和生产。
- 工业:利用机器和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生产,生产商品
和提供服务。
- 城市化: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1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2、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3、我国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3、我国的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
4、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②河流:造成了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③交通: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14、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原因所不同的是外流河是因为夏季降水多内流河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15、长江源自唐古拉山,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
①划分上游上、中、下游的地点: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②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②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中游含沙量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提纲(知识清单)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通常把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仅占1/10多一点。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山地33%(最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最少)。
山区多,不利于发展耕作业,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哈斯特地貌分布广)、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一望无垠)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维度最高)、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丘陵:东南丘陵(面积最大)、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地势特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可划分为三级阶梯。
2.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西侧 东侧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 海拔第一阶梯高原、山地 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 高原、盆地 1000~2000米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阶梯 平原、丘陵 500米以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2.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秦岭-淮河一线还是我国冬季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知识点一: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的“骨架”-----山脉青藏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2.我国主要地形区:(2)四大盆地(4)三大丘陵我国自南向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3.我国地形类型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4.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①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山区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2)劣势: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知识点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 我国地势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地势对我国气候、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2)对交通的影响: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3)对河流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补充: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分布(1)位于省区界线上的山脉。
(2)作为重要地形区界线的山脉。
我国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国陆地最低点:吐鲁番盆地(-154.31米)第二节 气候知识点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分布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造成我国南北方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差异。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7月我国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只有青藏高原等地区相对较低,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2.温度带的划分: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3.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对水果分布的影响:温带水果---苹果、梨 亚热带水果----柑橘热带水果---椰子、香蕉(2)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东北地区:房屋内多有两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 北方地区: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南方地区:房屋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和透气知识点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量的分布(1)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一致; 基本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
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4)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5)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2.干湿地区的划分:(1)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即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干湿地区的分布: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3)干湿地区的划分及主要植被。
地球五带与我国温度带划分的区别(了解) (1)划分的依据不同。
地球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进行划分的;我国温度带是依据各地的活动积温数值进行划分的。
(2)界线不同。
地球五带的分界线是规则的曲线,即纬线;我国温度带的分界线是不规则的曲线,即活动积温等值线。
(3)意义不同。
地球五带划分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际意义不大;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降水情况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甘肃夏河县是土墙平顶屋,说明这里降水少,气候干燥;浙江绍兴市是砖墙斜顶屋,说明这里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2)气候干湿程度会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湿润、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在湿润区,广泛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在半湿润区,主要种植较耐旱的小麦、玉米等。
知识点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2.气候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此外,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3.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1)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维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2)海陆因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
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3)地形因素:①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如秦岭—淮河一线); ②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常见问题: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为什么景观差异很大?我国东部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所以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高原山地气候全年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第三节 河流知识点一:以外流河为主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外流河的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河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2.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3.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指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
4.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5.在图上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并指出注入的大洋。
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注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怒江出国为萨尔温江) 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出国流经俄罗斯即鄂毕河) 塔里木河为内流河 (虚线表示季节性断流河段)6.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与地势、气候的关系:受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受气候影响,东南部地区比较湿润,河流较多;西北部地区较干旱,河流相对稀少。
7.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在南水北调中,京杭运河是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知识点二:长江和开发与治理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2.长江水能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占全国的一半。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3.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线、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有“黄金水道”之称。
4.长江在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的河段称为川江。
该河段滩多流急,从根本上改善该河道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长江三峡;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
该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有“九曲回肠”之称,因而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主要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工程。
5.流域概况(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中查找标注)(1)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描出长江干流(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 (2)找出长江干流依次经过的省区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 (3)找出长江干流依次流经的地形区;内、外流河的补给水源(了解) 1.内流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河流水量的大小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2.外流河的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因此,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东部的雨季由南向北逐渐缩短,因此,外流河的汛期也是由南向北越来越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 (5)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在图中标出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6)找出长江流域两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葛洲坝、三峡常见问题: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在此处修建?(此处为二三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所以在此选址修建水电站。
)6.长江流域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三、黄河1.3.黄河的开发②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2)提供水源: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引黄灌溉调蓄工程,提供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3)提供水能: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归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龙羊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在灌溉、防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综合效益。
旱涝灾害是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避灾防护(1)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如卫生间、厨房等;(2)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向山坡上跑;(3)当台风来临时,应及时躲避到房间内,关紧门窗;(4)当洪水到来的时候,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等地转移。
长江、黄河的相同点及分水岭(1)相同点: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都流经青、川两省;都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为巴颜喀拉山、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