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4讲传统经学(一经学解义)
第四讲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
业。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一)孔子及其学说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 山东曲阜)。孔子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遇乱 被杀,后代避祸至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父亲叔梁纥,母颜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何谓“仁”? +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 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与基础,人之所以有道德义务
就是因为“爱人”。
➢实行“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以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孔子认为,道 德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教义或教条,而是每个人 自身。
(二)孟子及其学说
• 孟子生平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 人。受业于孔门,周游列国游说诸 侯,晚年退而著书,传世《孟子》 七篇。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 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核心思想
• 性善—良知
➢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wu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政:国家保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
(三)荀子及其学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完全版)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 关系是复杂的。从表面上 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 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 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 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 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 相渗透的。 相渗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 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 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 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 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 弃绝“智巧” 弃绝“智巧”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 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 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 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 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 “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 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 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子骑牛图
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 中,一位老人须发如雪, 仙风道骨,气度不凡。 尹喜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 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 日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 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 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 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 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幽关而 去。
国 画 《 老 子 出 关 》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 道
老子所谓的“自然”, “自然” 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 然界”或“大自然”, 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 自己如此、 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的意思 。 此、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 崇,就在于它是“自然” 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 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 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 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 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中国文化概论第4讲传统经学(一经学解义)

事件二:秦亡汉兴
• 《乐》经失传的原因: 乐谱难记 过于庄重、呆板 (“郑声淫” )
• 经的泛指与专指:
• 十三经的形成历史: 1、先秦六经。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庄子·天运篇》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 ”
中华文化之魂
—— 传统经学(一)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
——李学勤
第一部分 经学解义
一、释“儒”
• 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墨子《非儒》,不同意“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
庄子认为儒家的特点是“内圣外王”。
荀子《儒效》,讲儒的要旨 》,讲儒家“事多而功少” 、“言繁而缺要点” 。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
为高。”
——《汉书》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说文解字》 周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孔子把“礼”推广到民间,很伟大。
• 儒学:儒家的学问,儒家的思想。 儒学并非一成不变,有发展的过程。
二、释“经”
• 经:儒家典籍,后世专指十三经。 • 经学:研究“经”的学问,关于“经”的思想
体系。 • 经与经学
• 儒家典籍为什么叫“经”?
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巠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顾野王《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 刘勰《文心雕龙》:“经正而后纬成” 上古学术口耳相传,六书均用“文言”,有“文”即为经。(引申义:法、常)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06
中国现代文化变迁与展望
Chapter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产 生深远影响。
生活方式的变化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如服装、饮食、娱乐等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
文化产业的兴起
西方文化产业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 祭祀演变而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大扫除、贴春 联、吃团圆饭、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 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其他节日 如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相关的庆祝 活动。
医学
古代中国医学以中医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针 灸推拿等,至今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药学
古代中国药学以《本草纲目》为代表,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记述,为后世药物 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建筑与水利工程
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布局和美学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建 筑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文化多元化与冲突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成为热点话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当代中 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1 2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和更多的机遇。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兴衰与政治关系密切。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二、释“经”
• 经:儒家典籍,后世专指十三经。 • 经学:研究“经”的学问,关于“经”的思想
体系。 • 经与经学
• 儒家典籍为什么叫“经”?
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巠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顾野王《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 刘勰《文心雕龙》:“经正而后纬成” 上古学术口耳相传,六书均用“文言”,有“文”即为经。(引申义:法、常)
中华文化之魂
—— 传统经学(一)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
——李学勤
• 儒学:儒家的学问,儒家的思想。 儒学并非一成不变,有发展的过程。
• 儒教:儒学的教化。 • 儒学是不是宗教?
• 儒学的发展脉络: 孔子创造儒家学派,形成儒学思想体系。 儒分为八。 孟子批杨、墨。 荀子“隆礼重法”。(秦政、法治与德治、《大学》三纲领、八
• 经的泛指与专指:
• 十三经的形成历史: 1、先秦六经。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庄子·天运篇》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 ”
——《史记》 《史记》未提“坑儒”一事。
事件二:秦亡汉兴
• 《乐》经失传的原因: 乐谱难记 过于庄重、呆板 (“郑声淫” )
——《庄子·天下篇》
• 2、西汉五经(《乐》经失传)
事件一:“焚书坑儒”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 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