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一节《种子发芽了》教案1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8篇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8篇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种子发芽实验的乐趣,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表”及记录方法。
3、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2—3种刚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备种子及种子发芽实验的用具。
3、准备幼儿姓名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1、观察种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几种刚发芽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启发讨论。
a怎样使种子发芽?b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c做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d鼓励幼儿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
3、动手操作。
a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器皿中放上几粒种子,并按自己的想法放入泥土、沙子、布、小石子等。
b提醒幼儿在容器中加上水。
c启发幼儿在自己的容器上贴上姓名标签做记号。
4、提出要求。
a提醒幼儿经常给种子换水、晒太阳,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
b请幼儿自制《种子发芽记录表》,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1、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做种子发芽小实验。
例如:将种子放入无水空瓶中;将种子放入加了很多水的瓶中,并放在阴冷处;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并盖上黑罩;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放在温暖朝阳的地方。
2、过一段时间,将这些瓶子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种子没有发芽。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种子发芽了作业设计方案》

《种子发芽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种子发芽了》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发展的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本课程适合小学生进行进修,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进修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认识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子的发芽过程,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难点: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种子的发芽过程;(3)植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2)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种子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作用和植物的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进修兴趣。
2. 播放视频:播放关于种子发芽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进行观察和记录,记录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方式等信息。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总结规律和结论。
5. 练习应用:安置种子发芽实验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加深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引导学生深化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评判:评判学生的实验报告,看是否能准确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并总结规律。
小学科学1种子发芽了(教案)

小学科学1种子发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并能够正确描述种子发芽的步骤。
2. 能够分辨什么条件对种子发芽至关重要。
3. 能够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4.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种子发芽的步骤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锅、水、豌豆种子及其他几种常见的种子(例如:葵花籽、玉米种子等)。
2. 杏仁、花生等有硬壳的种子。
3. 干净的布、吸水纸。
4. 记录表格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个种子的故事开始本节课。
可以说,小明在它的后院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种子,小明非常好奇这个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植物的。
那么,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种子发芽的奥秘!步骤一:观察不同种子的外观1. 老师将几种不同的种子给每个小组,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每种种子的外观。
2. 学生用手轻轻摸摸看,感受一下种子的表面特点。
有些种子光滑、有些种子表面有小刺、有些种子有硬壳等等。
3.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种子的外观有何不同?- 这些特点对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步骤二:实施发芽观察实验1.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发芽观察实验。
- 学生将吸水纸浸湿,然后均匀放在盘子底部。
- 将豌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上,并留意种子的位置和数量。
- 覆盖盘子,确保环境温湿适宜。
- 学生要记录下每天发芽的种子数量,并观察种子不同阶段的变化。
步骤三:观察种子发芽的条件1.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例如:水分、温度和阳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条件对种子发芽至关重要?水分是怎么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的?步骤四:总结种子发芽的几个主要阶段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和图像,总结种子的几个主要发芽阶段:- 种皮裂开,根顶出现。
- 根长出并向下延伸。
- 幼苗上升。
步骤五:合作完成观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
种子发芽了教案

种子发芽了教案教案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2.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
3.学习如何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准备:1.种子(比如:花生、大豆、小麦等)。
2.苗盘或小花盆。
3.土壤和水。
4.放大镜。
5.摄影设备(可选)。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变成植物的吗?你们观察到过种子发芽的过程吗?2.教师简要介绍种子发芽的过程,包括: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吸水膨胀,开始变硬,然后从一侧长出幼芽,随后幼芽逐渐变长并出土。
3.组织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种不同的种子,并提供所需的材料。
4.学生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所负责的种子发芽过程,并记录下来。
提醒他们关注种子外观的变化、幼芽的出土以及幼芽的生长过程。
5.学生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和讨论,学生们可以总结出种子发芽的共同特征和需要的条件。
6.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些观察结果进行展示,可以使用图片或实际的植物样本。
7.讨论和总结: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种子发芽的关键要素,如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
8.扩展活动:学生们可以将观察到的种子发芽过程与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对比,或者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的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差异。
评估方式:1.观察记录表:学生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记录表,包括种子外观的变化、幼芽的出土和生长情况等。
2.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总结。
3.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通过展示和分享,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可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种子发芽实验,比如尝试不同温度或光照条件下的种子发芽情况。
2.学生可以进行植物生长的观察实验,记录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生命周期。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观察到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种子发芽》活动教案设计

《种子发芽》活动教案设计《种子发芽》活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玻璃皿、绿豆种子、土壤、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从中间切开的苹果剖面。
)大家看到苹果中间几颗小小的黑色物体了吗?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苹果的种子。
)2.提问: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需要条件吗?(预设:需要。
)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土壤、阳光;)3.揭题: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去寻找答案了。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观察过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再通过常见的苹果种子来引发学生思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将学生引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揭示了课题。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预测绿豆发芽所必需的条件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绿豆种子。
)如果想要这些绿豆种子发芽,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预设:水、阳光、土壤和空气。
)2.追问: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你们打算如何用实验去验证呢?(预设:将一部分绿豆种子种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种在土壤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3.讲解:看来,我们需要设置两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而且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种子发芽教案

种子发芽教案
教案一: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2. 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
1. 种子(如大豆、小麦等);
2. 盖有透明盖子的小花盆或小玻璃罩;
3. 盆土;
4. 小铲子和喷壶。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例如种子是如何发芽的等。
2. 实验准备:
a. 学生分别在小花盆中放入一颗种子,并轻轻覆盖一层盆土;
b. 用喷壶给小花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c. 将小玻璃罩或盖子盖在小花盆上,以保持湿度。
3. 实验观察:
a. 学生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b. 观察的内容包括种子的发芽时间、幼苗的形态等;
c.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绘画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总结:
a. 学生归纳总结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c.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给予肯定。
教学延伸:
1.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例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2.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将观察结果汇总分享。
备注:教案中所有的标题均未给出。
种子发芽了公开课教案

种子发芽了公开课教案一、活动目标:运用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使幼儿了解黄豆种子发芽的过程。
学习按顺序观察的方法。
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准备:事先在盆里种下黄豆种子。
幼儿每人一个铺着纱布的发芽实验盒,下垫泡沫板。
投影仪、关于黄豆种子发芽的教学软件。
三、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盒里的黄豆种子,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教师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黄豆种子)黄豆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黄色的)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幼儿说出黄豆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知道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教师总结:黄豆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
(二)引导幼儿讨论黄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师提问:黄豆种子会发芽吗?(会)什么条件下黄豆种子才会发芽呢?(引导幼儿说出黄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土壤和阳光)教师总结:黄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土壤和阳光这三个条件。
(三)播放教学软件,引导幼儿了解黄豆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师提问:谁知道黄豆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引导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播放教学软件,让幼儿看黄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对幼儿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并提问: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黄豆种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发芽的?(引导幼儿复述)有大豆开始吸收水分-变成了胖鼓鼓的豆芽-慢慢的变成白色的豆芽-慢慢地长出了细细的根-慢慢地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小叶子)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让幼儿了解黄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黄豆种子的变化过程。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说一说黄豆种子是怎样发芽的。
(四)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发芽的黄豆种子。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小朋友自己种的黄豆种子,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在干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好朋友。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一等奖《植物在成长》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单元”。
用一个完整的长期种植活动贯穿始终,由《种子发芽了》、《茁壮成长》和《硕果累累》三组主题探究活动组成。
本课首先带领学生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认识植物的种子,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进行大胆的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
把发芽的种子种到花盆里继续观察,放在课外,进行中期观察,让学生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对种子的发芽有感性认识,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
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习目标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课下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
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学习运用对比的实验方法探究。
评价任务1.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2.会设计实验验证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准备放大镜、镊子、大豆、玉米、花生等植物的种子;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多媒体出示春天农民伯伯播种的情景及农作物成长的情景)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种下了什么?长出了什么?生:在土壤里播下种子,种子发芽了,长出了庄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实用资料
《种子发芽了》教案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水、滴管、纸巾、钟表、温度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全过程,体验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2、培养探究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你们平时吃过绿豆芽、黄豆芽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种子发芽的实验
二、交流实验计划,完善实验操作。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
浸泡2天的花生蚕豆、绿豆、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
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
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小结种子由种皮子叶胚芽胚根胚轴构成。
2、研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根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3、教师提出问题有哪些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学生猜想阳光、空气温度、水
5、各小组围绕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光照、温度、水这几个条件,谈谈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样研究?
6、学生交流
(1)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空气光照、温度;
(2)改变温度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改变空气光照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7、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三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配有相应的讲解。
三、配备材料,分组实验。
1、明确了实验计划和操作方法后,想一想:你们需要什么材料做实验?
2、学生说材料: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滴管、纸巾、温度计等。
3、现在一切实验材料准备好了。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做实验?
4、学生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分工合作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实验结束,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做的实验成果,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表扬。
四、联系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1、老师提出疑问
请你们猜一猜:播种后的绿豆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看书思考)
2、学生猜想
(1)绿豆种子会发生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方面变化。
(2)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时间不一样。
水少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
(3)在温度低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甚至有时不发芽。
(4)在黑暗中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
3、小结:你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方面的情况。
到底谁猜的结果对了,那就需要你们课后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再比较得出结论。
五、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延伸所学知识。
探讨:植物的向光性和向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