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学案2 阅读指导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词2。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如:诗歌层次及内容姑苏①怀古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②,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②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

杜甫《秋兴八首》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

”樯即桅杆.③苏台:姑苏台,即吴宫。

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二个层次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

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

运用“六看法”真正读懂诗歌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作者、意象、注释、题干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1.一看标题,挖掘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4)表明诗歌的题材;(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例1]阅读下面的诗(词)题,分析其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全国Ⅰ卷)(2)《题许道宁画》(2019·全国Ⅰ卷)(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卷)(4)《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卷)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针对的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④暗示了诗人情感(愉快喜悦).(2)①“许道宁画”点明诗歌内容“绘画”;②“题许道宁画”点明诗的内容是题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题过程】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炼的语 言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本诗是“明”“出” 二字。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 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 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考题2
【考题精解】本题要求简析颔联中的“空”字,解答 时要先解释词义,看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然后再把 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看描绘出怎样的图景 或是呈现了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或 达到的艺术效果。
一、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 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 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分别是 “明”和“出”,“明”是明亮,“出”是突兀而出。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
2.鉴赏炼句型
提问方式: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 其表达效果。//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 里 ? // 前 人 认 为 某 句 最 具 表 现 力 , 你 对 此 有 何 看 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鉴赏诗歌的语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鉴赏诗歌的语言

课案五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突破点鉴赏诗歌语言“题型”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教材示例】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考点对接】①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答: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答:③通过这首诗,诗人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参考答案★——①准确。

说“空山”是因为山太大、太空旷,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活动,而且“空山”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②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

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

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幽寂、空明的意境。

[思维建模]赏析炼字“3步骤”步骤一:确定关键词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错误!1.宏观把控,综合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但是其综合性明显加强,答题时需要全面分析诗歌。

2.体察入微,着眼细部.命题者经常会在细微之处设置陷阱,经常采用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等方法设误。

3.关注选项,辐射全诗。

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选项,其内容大多是正确的,对于解决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和理解全诗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错误!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设误点1:词句理解有误释义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

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解B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析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朱唏颜倦怀无据。

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

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

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

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

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

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①金鏊:传说大海里的神龟.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

课案4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表达技巧指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需要辨析诗歌采用上述技巧后,在内容(表情达意)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汇总图示:1.说名称。

先仔细研读诗作,判断它(整首诗、律诗之某一联、某一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说出表达技巧的名称。

2.析内容。

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该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明效果。

揭示作者运用该表达技巧后所达到的效果。

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手法(步骤一),愁生白发,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步骤二),可见愁思的深重(步骤三)。

描写手法(一)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思维再创造。

包括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思维呈现]1.首读题干:它明确告诉我们赏析的角度是。

答案:虚实结合2.根据解说,从诗中寻找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各有哪些。

第一、二句写,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为实写;第三、四句提到了的曲子,是虚写。

答案:眼前景梅花落3.全诗由实入虚,以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来表达他们。

答案: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合答案]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

傍晚,战士踏着月色赶着马群归来,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三、四句以实写虚,化用“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

此诗虚实结合,通过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二 考点四 语言得体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二 考点四 语言得体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考点四语言得体含解析考点四语言得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

一、重点题型要强化题型1:语体转换要得体语言,从语体形式分,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两大类。

书面语一般用于正式场合,严肃、公正;口语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随和、轻松。

1.首先,我们要明白如下四点:(1)“子”“儿”“头”词缀。

如口语词:管子、房子、桌子、袋子、套子,头儿、官儿、花儿、眼儿、玩儿,老头、上头、日头、年头、念头等.转换示例:管子→管道,房子→房屋;桌子→课桌(办公桌),袋子→胶袋;头儿→领导,年头→年份(岁月、光阴)……(2)动补结构表示动作完成或效果。

如口语词:堵住、换掉、躲开、赶上、拿下、遇上等。

转换示例:堵住→堵塞,换掉→更换,躲开→躲避,赶上→正逢(正值)……(3)动词词头“打”.如口语词:打算、打听、打探、打坐、打量、打断等,当然也有打字头的书面语,比如“打击黑恶势力"。

转换示例:打算→计划,打听→探听……(4)运用修辞成分的词语.如:卖弄、扯皮、折腾、卡壳、草包、起哄等。

转换示例:卖弄→炫耀,扯皮→纠纷……2。

其次,我们要明白,汉语中,双音节词和四字词是比较端庄正式的,而单个字,尤其是动词,以及相当一部分三字词组(如动宾结构)都是不太正式的。

转换示例:开车→驾驶汽车,看球赛→观看球赛,届时本公司叫相关人员负责该活动(“叫”→“责成”或“安排");请各位业主注意,小区泳池不是澡堂子,请勿在此洗浴(“澡堂子”→“公共浴池”);本人不慎丢掉钱包,内有×××,还有手机一部,型号为×××,望拾到者返还,本人一定当面重谢(“丢掉”→“遗失”,“还有"→“以及").3。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读懂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因为把握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把握了诗歌的艺术内涵,把握了诗歌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4个角度进行把握,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

►设题角度一————————|鉴赏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熟知类题通法★修辞手法答题“3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修辞手法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手法的运用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最后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

二、突破“5类”题型(1)比喻内涵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示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③。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

②悰(cóng):快乐。

③衰翁:指诗人自己。

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七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学案人教版.doc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七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学案人教版.doc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歌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诗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考查其在拓深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四种题型: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

题型一炼字炼字,是对诗句中某字词的艺术效果的分析。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强调其动态的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描写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不同词类的表达作用见下表:类型作用示例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动词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形容词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火”“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副词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阴铿(南朝)《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送友人不及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诗中被夸张使用的数量词应值得注意,如“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歌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诗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考查其在拓深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四种题型: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

题型一炼字炼字,是对诗句中某字词的艺术效果的分析。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强调其动态的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描写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不同词类的表达作用见下表:类型作用示例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动词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形容词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火”“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诗人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

“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解析:“闲官”一词传达出的是诗人因遭贬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

(2)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拂”和“侵”。

都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二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

诗意速通: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陪伴我清闲地读书吟诗作官。

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坚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

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

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的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设问方式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审题要点题干中有明确的“哪个字”“某字”等关键词。

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步骤3)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后秋兴之十三钱谦益①海角崖山②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③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④?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注:①钱谦益:明末清初常熟人。

字受之。

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初官至礼部侍郎。

此诗作于明亡之际。

②崖山:亦名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地势险要,为扼守南海的门户。

南宋末,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于此地沉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

③鱼腹:《楚辞·渔父》中载,屈原不愿以洁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埃”,投江自尽。

④海槎(chá):用来渡海的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到崖山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点,再用“也不”二字,写出了大明王朝覆灭的残酷现实。

B.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亡国之痛。

先点明“非汉帜”,再强调“是胡笳”,写出了清兵南下,江山易主的变局。

C.本诗大量运用典故,比如陆秀夫、屈原等的典故,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

D.尾联写国破家亡,以嫦娥奔月不得复归,只能独倚圆月在桂树下哭泣,寄托诗人惆怅惋惜的感情。

解析:“惆怅惋惜”有误。

尾联表达出桂王已死,故国不再的意思,寄托诗人走投无路的心情。

(2)有人认为本诗“用词十分精妙”,请指出颔联中两个精妙的词语,并分析其妙处。

答:“更无”“况有”两词用得十分精妙。

紧承首联,进一步指出不仅“海角崖山”等偏远荒凉之地不再归“中华”所有,连投江许国、泛海避难也不可得。

即便是想效法屈原投江以证明清白,可连自杀都找不到一块属于自己祖国的地方,更别说泛舟海上去做个避世的隐士了。

这是何等的不幸与可悲,其悲尤其强烈。

层层深入,深化了诗人对国家灭亡的伤痛之情。

诗意速通: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

(指南宋崖山海战之事)如今我们(明朝将要灭亡)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想要乘木筏出海避难,又有恶龙阻拦。

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

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诗意速通: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了吗?题型二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角度典例内容方面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等。

修辞方面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方面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方面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的,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方面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话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摇”“滴”。

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

这两个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妙趣横生。

解析:第二联中的“摇”“滴”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

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

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

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

诗意速通:在金陵城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