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机械波--波的衍射 波的干涉教案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波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2)掌握干涉和衍射的条件;(3)了解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解释干涉与衍射现象;(2)运用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干涉和衍射现象;(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2)引导学生对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波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与条件;(2)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1)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验方法和观察问题;(2)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1)运用教学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你们是否曾经注意到曲面水波的形状?-你们是否曾经看到光线照射到细缝后产生的彩虹效果?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
2.学习与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有哪些条件?-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有哪些条件?-举例说明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际应用。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整体讨论,教师解答存在的问题。
3.实验操作(1)波的干涉实验:-实验仪器:波源、屏幕、细缝、测量器具等;-实验步骤:1.将波源和屏幕固定在恰当位置。
2.用细缝光源照射屏幕,观察干涉现象。
3.调整细缝的宽度和距离,观察干涉带的变化。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波的衍射实验:-实验仪器:波源、屏幕、细缝、测量器具等;-实验步骤:1.将波源和屏幕固定在恰当位置。
2.用细缝光源照射屏幕,观察衍射现象。
3.调整细缝的宽度和距离,观察衍射图样的变化。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结果分析(1)学生讨论干涉与衍射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指导和总结。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目标: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一、引入让学生观察水面上两个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涟漪,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涟漪产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波的干涉概念。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3.学习干涉条纹的特点。
4.掌握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三、理论讲解1.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某一点相遇时,彼此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波动现象。
2.当两个波的波峰或波谷相遇时,会出现加强效应,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出现相消效应,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
3.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用公式d=(λD)/d计算,其中λ为波长,D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距离,d为干涉条纹间距。
四、实验操作1.准备两个相干的波源,可以使用两个发声器或两个发光二极管。
2.在干涉板或双缝装置上观察波的干涉现象。
3.调整波源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五、讨论与总结1.请学生讨论干涉现象与波的叠加原理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总结干涉条纹的特点,以及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3.教师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1.计算一组波的干涉条纹间距。
2.思考一下如果波源间距增大会对干涉条纹间距有何影响。
七、拓展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干涉实验,并观察不同波的干涉现象。
八、课后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波的干涉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特点?3.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是否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并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波的干涉_高二物理教案_模板

波的干涉_高二物理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请教师阅读下表:项目波的干涉备注概念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条件(1) 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 振动情况相同.产生的原因波叠加的结果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一、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2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应用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干涉现象,举例说明:例1、水波的干涉现象.例2、声波的干涉现象.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波的干涉?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探究活动研究声音的干涉现象.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目的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3.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三)教具1.学生实验:自制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流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2.演示实验:自制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一只演示电流表,一个开关,废日光灯管的灯丝(图1),或固定在胶木板上的用直径0.3毫米以下的铁丝绕成的螺旋状线圈(铁丝线圈),酒精灯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自制电阻定律演示器,是在长木板上固定的四条金属线,其中AB为锰钢(或炭钢)线,CD、EF,GH都是镍铬合金线.导线AB、CD、GH均长1米,导线EF长0.5米,导线AB、CD、EF的横截面积相等,导线GH的横截面积是上述导线横截面积的二倍(参看图2)(四)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接成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一位学生到前面来连接电路,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是否正确)2.引入新课用电阻定律演示器做演示实验.将导线AB代替灯泡连入上述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再将导线CD代替AB,接通电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两次示数不同.提出问题: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那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呢?3.进行新课原来,导体能够通过电流,但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以金属导体为例,金属导体中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形成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在相同的电压下,导线AB中通过的电流大,表明AB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导线AB 的电阻小;导线CD中通过的电流小,表明CD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导线CD的电阻大.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部分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阻的概念,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为讲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作好准备,并说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板书:〈一、电阻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字母R表示.二、在国际单位制里,电阻的单位是欧母,简称欧,符号是Ω.〉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你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你能不能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提示: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导线的粗细有关)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下面三组学生实验.(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交代新课开始的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表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导体的电阻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图3).演示实验:把铁丝线圈(或日光灯管的灯丝)按图3接入电路,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灯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演示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板书:〈三、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应取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2、在20℃时的不同材料的导线的电阻值.提问:从查表,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看课本中的小注,介绍电阻率的概念.练习题:(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0.2兆欧=______欧.(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20厘米,另一条长1.3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厘米2,另一条2毫米2,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4.小结(略)(五)说明突出阐述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引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种编排既有利于学生弄清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也有利于教学.2.课本上的“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伏,通过的电流是1安,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欧”,这句话说的是电阻单位“欧姆”的物理意义,这一内容只做简单介绍.3.有关“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最好采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先由学生猜测,再由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使学生学到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使学生加深对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4.关于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定性了解,不做定量的研究.但由于导体的电阻跟诸多因素有关,研究电阻跟其中之一因素的关系时,其它因素应保持相同,这要在实验前先交代清楚.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了解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且仅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一般来说,波长大的波容易产生衍射,波长十分小的波,观察它的衍射现象就不容易了.例如:将一只小瓶立于水波槽中,在槽中激发水波,若想在瓶子后面看到水波绕进的现象,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时,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由于瓶子的直径已确定,故水波的波长越长越好,所以,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越小越好,越小,水波的越大,就更接近瓶子的直径,衍射现象就越明显.请教师参考下列表中的概念项目波的衍射备注概念衍射是波离开直线传播的位置绕到障碍物后的现象.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产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能与波长相比较.产生的原因波叠加的结果实例隔墙有耳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衍射教学难点: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个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周围传播.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请学生思考、想象、猜测.(本节课就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其进行初步解释.)一、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现象: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物,观察水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情况.由此给出波的衍射定义.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现象.因为演示实验的不稳定,所以再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衍射现象.请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定义,教师请学生回答并板书.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物,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衍射现象.再请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2、发生明显波的衍射的条件: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物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现象越来越明显.②引导学生思考障碍物的大小变化也会引起上述现象吗?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③在不改变障碍物大小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请学生回答是否也出现上述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波的衍射现象较明显.(教师板书)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最后告诉学生:波的衍射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二、应用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衍射现象,举例说明:例1、俗话说:“隔墙有耳”:是声波的衍射现象,既声音绕过障碍物到了耳朵.例2、水波的衍射现象.例3、在房间中可以接受到收音机和电视信号,是电磁波的衍射现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回家做衍射实验和观察声音的衍射现象.第四节电流的磁场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课件

读一读
辨一辨
(3)两列波叠加时,质点的总位移一定变大。 ( ) 解析: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答案:× 2.探究讨论。 (1)教材波的衍射的演示中图12.4-1中甲、乙哪个图象衍射现象 更明显? 答案:乙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2)医院中探测仪器“B超”为什么用超声波而不用普通声波? 答案:超声波的波长短,不易发生衍射,故波能反射回来并被接 收。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1)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 (2)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 (3)波长较长的波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关于衍射的条件 应该说衍射是没有条件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 发生衍射。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 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波的衍射实质分析 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 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 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辨一辨
二、波的叠加与波的干涉
阅读教材第33~35页,了解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
干涉的条件。
1.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答案: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
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
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2.什么是波的干涉?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问题导引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如图所示,操场中两根竖直杆上各有一个扬声器,接在同一扩音 机上,一位同学沿着AB方向走来,他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为什 么?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波动是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被传递的物理量扰动或振动有多种形式,机械振动的传递构成机械波,电磁场振动的传递构成电磁波(包括光波),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通过预习并且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达到简单的了解一下波的叠加和干涉,达到感性认识的地步。
二、预习内容1.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例如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里,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2.预习完毕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波的叠加这现象。
3.什么叫做波的干涉,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啊?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的关系。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学习过程1、波的叠加【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就分别有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参见课本图10-28)我们可以看到,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仔细观察两列相遇的水波,也可以看到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水波相遇一样.(1).位移特点当两个波源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要同时参与两个分运动,在任一时刻,第一列波使某个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1,第二列波同时使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2,则质点a的位移就是这两列波分别产生的位移的矢量和.如果位移x1,x2的方向相同,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与。
如图10-18所示.如果位移x1,x2方向相反,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知识点:干涉现象、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干涉现象是由波的叠加原理引起的
2. 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干涉现象
教学内容:
1. 干涉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3. 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教学准备:
1. 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单缝干涉实验装置
2. 教学实验材料:光源、光栅、光学元件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干涉图样展示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干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干涉现象,并讨论干涉是如何发生的。
2. 学习双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学习单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单缝干涉实验演示,展示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 综合讨论: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干涉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直观感受干涉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选修2《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2《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包括波动理论、光学基础等知识。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机械波在通过狭缝、光栅等障碍物后的衍射和干涉现象,为学生提供物理实验操作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2.能够理解狭缝衍射、正弦屏幕以及双缝干涉实验;3.熟练使用物理仪器,学会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进取心。
教学内容1. 狭缝衍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狭缝衍射实验,掌握波的衍射现象及相关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光源、带支架的单缝,直尺,白纸等。
2.将单缝垂直于平面镜,将光源对准,调整缝隙宽度到适当位置。
3.在缝的后面将白纸放置,可以观察到缝道后的走向变窄,出现了弱的明暗条纹,这就是狭缝衍射现象。
4.调整实验条件,观察其它的实验现象。
教学思路让学生通过手工操纵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慢慢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从而掌握波的衍射现象及相关实验方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
2. 正弦屏幕干涉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正弦屏幕干涉实验,掌握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及相关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光源、正弦屏幕,直尺,白纸等。
2.将正弦屏幕放在光源的前面,调整屏幕和屏幕之间的距离,使其平行。
3.在屏幕的后面将白纸放置,观察到出现了干涉条纹,其中明暗相间的条纹为“明条”,这就是正弦屏幕干涉实验。
教学思路正弦屏幕干涉实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干涉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通过该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的本质和机理。
3. 双缝干涉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掌握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及相关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光源、双缝实验器材,直尺,白纸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一、教學目標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1)知道什麼是波的衍射現象和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2)知道波的干涉現象是特殊條件下的疊加現象;知道兩列頻率相同的波才能發生干涉現象;知道衍射現象的特點。
(3)知道衍射和干涉現象是波動特有的現象。
2.通過觀察水波的衍射現象,認識衍射現象的特徵。
通過觀察波的獨立前進,波的疊加和水波的干涉現象,認識波的干涉條件及干涉現象的特徵。
二、重點、難點分析1.重點是波的衍射、波的疊加及發生波的干涉的條件。
2.難點是對穩定的波的干涉圖樣的理解。
三、教具水槽演示儀,長條橡膠管,投影儀。
四、主要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我們向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個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圓形的波紋,並向周圍傳播。
當波紋遇到障礙物後會怎樣?如果同時投入兩個小石子,形成了兩列波,當它們相遇在一起時又會怎樣?本節課就要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對以上現象進行初步解釋。
(二)教學過程設計主要思想是:遵照教材的編寫意圖,按“觀察現象,歸納特徵,而後得出結論”的大順序進行教學。
觀察中注意引導,分析中注意啟發。
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現象首先觀察水槽中水波的傳播:圓形的水波向外擴散,越來越大。
然後,在水槽中放入一個不大的障礙屏,觀察水波繞過障礙屏傳播的情況。
由此給出波的衍射定義。
波繞過障礙物的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導學生觀察:在水槽中放入一個有孔的障礙屏,水波通過孔後也會發生衍射現象。
看教材中的插圖,解釋“繞過障礙物”的含義。
(2)發生明顯波的衍射的條件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下面的觀察:①在不改變波源的條件下,將障礙屏的孔由較大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現象越來越明顯。
由此得出結論:障礙物越小,衍射現象越明顯。
②可能的話,在不改變障礙孔的條件下,使水波的波長逐漸變大或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當波長越小時,波的衍射現象越明顯。
由此指出:當障礙物的大小與波長相差不多時,波的衍射現象較明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衍射波的干涉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衍射现象的特点。
(3)知道衍射和干涉现象是波动特有的现象。
2.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波的衍射、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2.难点是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三、教具
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个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周围传播。
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本节课就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以上现象进行初步解释。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思想是:遵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按“观察现象,归纳特征,而后得出结论”的大顺序进行教学。
观察中注意引导,分析中注意启发。
1.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现象
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
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屏,观察水波绕过障碍屏传播的情况。
由此给出波的衍射定义。
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屏,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
(2)发生明显波的衍射的条件
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屏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②可能的话,在不改变障碍孔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当波长越小时,波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由此指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波的衍射现象较明显。
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
不多。
最后告诉学生:波的衍射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在生活中,可遇到的波的衍射现象有:声音传播中的“隔墙有耳”现象;在房间中可以接收到收音机和电视信号,是电磁波的衍射现象。
2.波的干涉
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照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照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
现象的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观察现象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橡皮管,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橡皮管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
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
现象的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
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
(l)波的叠加
在观察前面现象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
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1,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P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P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P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P点向上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被加强了。
(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P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P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P点向下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
)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被加强。
波源1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
(让学生来说明原因)提问: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
提问: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结论: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2)波的干涉
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
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图2所示。
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
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3)波的干涉与叠加的关系
有了前面的基础,可以启发学生说一说干涉与叠加的关系。
帮助学生认识: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
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的叠加,才有可能形成干涉。
最后指出: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的衍射?什么叫波的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波的干涉?
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
五、说明
教学中,教师应知道:(1)“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
相差不多”是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而不是产生衍射现象的条件。
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衍射,只是在上述的条件下可以明显观察到。
(2)波的干涉的条件是:同一类的两列波,频率(波长)相同,相差恒定,在同一平面内振动。
当它们发生叠加时,会出现干涉现象,由于课本中没有提出相和相差的概念,并且只讨论一维的振动情况,所以,教学中只强调“频率相同”的条件就可以了。
更多的时间,应放在认识干涉与一般叠加相比的特殊之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