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波的干涉和衍射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_【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2、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波的衍射阅读课本P32,完成以下问题实验:水槽里放一块挡板作为障碍物,改变障碍物大小。

观察水波是否能够绕过障碍物。

波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 ____。

实验说明: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_________,或者比波长_____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这就是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说明】①衍射现象总是存有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使衍射现象明显表现的条件;波长越,衍射现象越明显。

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________的现象。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一切波都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

“特有”是指凡是波都有。

所以,衍射现象是判断是否具有波动性的依据之一。

③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即使衍射十分突出,但因为能量的减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例1.以下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准确的是()A.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B.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的多时,衍射现象很明显C.当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时,衍射现象很明显D.对通常的讲话声来说,尺寸为1m左右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练习1. 请你解释“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什么原因?知识点二、波的叠加阅读课本P33第1-3自然段及实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波的独立性特点:两列波相遇后彼此_______,仍然___________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就象________跟另一列水波_________一样。

2、位移特点:几列波相遇时,在其重叠的区域里,介质质点同时参与几列波引起的_____,质点的______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_____________。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目标: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一、引入让学生观察水面上两个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涟漪,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涟漪产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波的干涉概念。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3.学习干涉条纹的特点。

4.掌握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三、理论讲解1.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某一点相遇时,彼此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波动现象。

2.当两个波的波峰或波谷相遇时,会出现加强效应,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出现相消效应,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

3.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用公式d=(λD)/d计算,其中λ为波长,D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距离,d为干涉条纹间距。

四、实验操作1.准备两个相干的波源,可以使用两个发声器或两个发光二极管。

2.在干涉板或双缝装置上观察波的干涉现象。

3.调整波源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五、讨论与总结1.请学生讨论干涉现象与波的叠加原理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总结干涉条纹的特点,以及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3.教师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1.计算一组波的干涉条纹间距。

2.思考一下如果波源间距增大会对干涉条纹间距有何影响。

七、拓展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干涉实验,并观察不同波的干涉现象。

八、课后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波的干涉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特点?3.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是否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并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说课稿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说课稿

《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波的衍射和干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波的衍射和干涉”是高中物理选修3-4 机械波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波的特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光的波动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波的衍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阐述了波的衍射条件和特点。

在波的干涉部分,教材重点讲解了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干涉图样的特点以及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等物理量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机械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波的衍射和干涉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波的衍射现象和衍射条件。

(2)掌握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3)会运用波的干涉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波的衍射和干涉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波的衍射条件和衍射现象的特点。

(2)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2、教学难点(1)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加深对波动性光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

二、实验器材- 激光器- 片状狭缝- 黑纸- 透镜- 球面反射镜- 接收屏幕- 适配器- 支架- 尺子- 毛玻璃板三、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波动性质,会发生叠加和相互干涉,形成增强或减弱的干涉条纹。

2.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由于其波动性质,产生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衍射使光线弯曲和扩散,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激光光束经过狭缝的衍射现象- 将激光器放置在实验室的一端,打开激光器。

- 在光路上放置一个片状狭缝,并将狭缝与激光光束垂直放置。

- 在狭缝的后方放置一个黑纸作为接收屏幕。

- 观察并记录光束经过狭缝后的衍射图样。

2. 实验二:观察光经过透镜的干涉现象- 将透镜放在光路上,并利用调节适配器和支架,确保透镜与光路的垂直。

- 打开激光器,调试适配器和透镜的位置使得光能够通过透镜。

- 在透镜后方放置一个接收屏幕。

- 观察并记录透镜后的干涉图样。

3. 实验三:观察光经过球面反射镜的干涉现象- 将球面反射镜放在光路上,并调整位置使得光能够反射到接收屏幕上。

- 打开激光器,持续进行观察。

- 调整球面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反射出的干涉图样的变化。

5. 实验四:观察光经过毛玻璃板的衍射现象- 将毛玻璃板放置在光路上,并确保光能够通过板上的小孔洞。

- 打开激光器,观察光经过毛玻璃板后的衍射现象。

- 观察并记录衍射图样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一至实验四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光经过狭缝、透镜、球面反射镜、毛玻璃板后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干涉与衍射图样。

这些图样的变化可以通过波动光学的原理来解释和分析。

通过观察图片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干涉与衍射现象的理解,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分析。

物理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师版)

物理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师版)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师版)知识点归纳一、波的衍射1.定义:波可以①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或者③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④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⑤的现象.二、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几列波相遇后能够保持各自的⑥继续传播,这叫做波的独立传播原理.2.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在它们的重叠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⑦.三、波的干涉:1.定义:⑧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⑨、某些区域的振动⑩的现象.2.条件:○11相同是两列波产生干涉的条件.3.○12都能够发生干涉,干涉是波○13的现象.四、对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条件的理解1.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衍射不需要条件.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缝、孔或者障碍物的尺寸d 比波长λ小或者相差不多,小得越多,衍射越明显.3.明显衍射发生时,并不一定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如当小孔远远小于波长时,衍射应当非常明显,但我们却观察不到,是因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小孔的能量很小,使水波的振幅很小.五、对干涉现象的理解1.干涉的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干涉图象的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和减弱区互相间隔.3.对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理解:4.①加强区:是指质点的振幅为两列相遇波振幅之和A=A 1+A 2,质点还是在原来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位移不总是最大.5.②减弱点:是指质点的振幅为两列相遇波振幅之差6.A=∣A 1-A 2∣,当两列波的振幅相等时,减弱点的位移始终为零.7.加强点的位移不一定大,减弱点的位移不一定小.8.③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当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x ∆,9.当x ∆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即x ∆=k λ(k=0,1,2···),10.振动加强.11.当x ∆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即x ∆=(2k+1)2λ(k=0,1,2···),振动减弱.若振动步调相反,则以上结论也相反.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减弱点.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S是波源,M、N是两块挡板,其中M板固定,N板可以左右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A点没有明显振动,为了使A点能发生明显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A.增大波源的频率B.减小波源的频率C.将N板向右移D.将N板向左移【解析】A点要发生明显振动,就是要出现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当狭缝距离不变时,必须增大波长,而v是一定的,由v=fλ可知,要增大λ则只要减小f,故B正确.当波长λ不变时,将N板左移,使狭缝距离d减小,也能产生明显衍射,故D正确.故本题应选B、D.【答案】BD例2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1.0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0时刻的图形如图10-1所示,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0.1m,则以下不同时刻,波形正确的是()【解析】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叠加后任一点位移为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经0.3s、0.4s、0.5s、0.6s后,每列波形往前平移的距离分别为0.3m、0.4m、0.5m、0.6m,由叠加原理可知A、B、D正确。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知识点:干涉现象、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干涉现象是由波的叠加原理引起的
2. 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干涉现象
教学内容:
1. 干涉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3. 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教学准备:
1. 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单缝干涉实验装置
2. 教学实验材料:光源、光栅、光学元件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干涉图样展示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干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干涉现象,并讨论干涉是如何发生的。

2. 学习双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学习单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单缝干涉实验演示,展示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 综合讨论: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干涉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直观感受干涉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一、教學目標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1)知道什麼是波的衍射現象和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2)知道波的干涉現象是特殊條件下的疊加現象;知道兩列頻率相同的波才能發生干涉現象;知道衍射現象的特點。

(3)知道衍射和干涉現象是波動特有的現象。

2.通過觀察水波的衍射現象,認識衍射現象的特徵。

通過觀察波的獨立前進,波的疊加和水波的干涉現象,認識波的干涉條件及干涉現象的特徵。

二、重點、難點分析1.重點是波的衍射、波的疊加及發生波的干涉的條件。

2.難點是對穩定的波的干涉圖樣的理解。

三、教具水槽演示儀,長條橡膠管,投影儀。

四、主要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我們向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個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圓形的波紋,並向周圍傳播。

當波紋遇到障礙物後會怎樣?如果同時投入兩個小石子,形成了兩列波,當它們相遇在一起時又會怎樣?本節課就要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對以上現象進行初步解釋。

(二)教學過程設計主要思想是:遵照教材的編寫意圖,按“觀察現象,歸納特徵,而後得出結論”的大順序進行教學。

觀察中注意引導,分析中注意啟發。

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現象首先觀察水槽中水波的傳播:圓形的水波向外擴散,越來越大。

然後,在水槽中放入一個不大的障礙屏,觀察水波繞過障礙屏傳播的情況。

由此給出波的衍射定義。

波繞過障礙物的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導學生觀察:在水槽中放入一個有孔的障礙屏,水波通過孔後也會發生衍射現象。

看教材中的插圖,解釋“繞過障礙物”的含義。

(2)發生明顯波的衍射的條件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下面的觀察:①在不改變波源的條件下,將障礙屏的孔由較大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現象越來越明顯。

由此得出結論:障礙物越小,衍射現象越明顯。

②可能的話,在不改變障礙孔的條件下,使水波的波長逐漸變大或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當波長越小時,波的衍射現象越明顯。

由此指出:當障礙物的大小與波長相差不多時,波的衍射現象較明顯。

3.4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4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章第4节波的干涉教学设计课题波的干涉单元 3 学科物理年级高二教材分析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与干涉相关的现象缺乏观察。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水面涟漪作情境,促使学生思考:“复杂而美丽的图案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现象,产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在学生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图案”两列波在某些区域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在某些区城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这就是干涉现象。

教材是按照“观察现象--归纳特征一得出结论”的顺序编写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展示真实的现象。

实验展示中可以安排两个学生各自持续地“随心所欲”抖动绳子的两端,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和描述现象,然后利用发波水槽进行演示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画模拟,先研究整体特征,再研究加强与减弱区城质点合振动随时间的变化,使学生既能够从空间上认识波动情况,也能够从时间上认识典型位置的振动规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科学思维: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掌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

科学探究:会分析波的叠加,了解波的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用科学思维对波的衍射、干涉现象解释相关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波的叠加的分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波的叠加原理,稳定干涉产生的条件。

干涉图样的特点。

难点波的叠加原理,稳定干涉产生的条件。

干涉图样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当它们相遇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会不会像两个球相遇一样改变了它们的运动状态呢?雨滴下落不同步,相差也不恒定。

观察生活中的波的叠加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波的叠加的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波的叠加的初步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波的干涉和衍射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李荣英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运动和力等矢量的合成分解,以及振动和波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少量的、较复杂的、不明显的干涉现象或类似干涉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干涉图样和波的干涉条件;
(3)知道波的衍射现象、干涉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通过全对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析;波的干涉条件。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条件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学生在门外喊报告。

提问:谁的声音?看到人了吗?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说明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而光波为什么不能?通过下面的学习后我们再来解释。

今天我们学习12.4波的衍射和干涉。

(二)进行新课
一.波的衍射
教师:刚才我们提到声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生活中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小石芦苇等细小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波的衍射。

下面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在发波水槽里放两块挡板中间留一个缝观察水波通过狭缝后的情况,改变缝宽再观察。

模拟实验: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让我们看模拟实验来分析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的观察点:观察下面几个实验,有没有衍射现象发生?学生对比观察思考回答。

实验现象分析:水波经过大孔后,可近似地看作是“直进”的,但边沿是模糊的,不像刀切的那么齐——有衍射现象.正如太阳光从窗户射进来,粗略地看明暗界线是分明的,窗框的影子很整齐;但是仔细去观察影子的边缘时,就会看到模糊的,明暗界线不是像刀切一般地齐.它们的区别是小孔发生了明显衍射。

那么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与什么因素有关?
图片对比分析:哪个图发生了明显的衍射?
实验结论: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板书: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

但要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
解释生活现象:回到课前问题“闻其声不见其人”,人耳所听声音波长范围:17m-17mm 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波长的范围:400nm-700nm
二.波的叠加
过渡:以上我们讲的一列波的传播问题,那么如果同时有两列波传播,这些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配套课件展示:Flash课件“波的叠加”(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相遇前,相遇时和相遇后波的传播情况。


学生观察:a、波相遇时的现象;b、波相遇后的现象。

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界质相遇,相遇时,重叠部分的界质点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的矢量叠加,相遇过后,各列波保持原有特征不变而继续传播。

学生列举:几列波相遇后特征不变的事例…
答:嘈杂的教室中我们仍然能够辨别某同学的声音。

过渡:如果相向传播的两列波频率相同,则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

三.波的干涉
演示实验:发波水槽中一个震动杆带动的两个震源,打出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的水波,观察现象。

模拟实验:实验前说明:两个小球的振动快慢是相同的,即振动频率或周期是相等的,它们在
水面上振动时,会产生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的两列波。

实验现象:学生可能找不到观察点,教师指引通过提问明确实验现象,并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要区分暂时现象和稳定的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了解现象发生的条件。

在振动着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振幅较小区域和激烈振动振幅较大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现象分析:课本图12.4-5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

S1和S2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时刻0时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课本图所示中的a点],则该点(a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经过半个周期1s末,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a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a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

再经过半个周期2s末时刻,a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

这样,a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振幅最大所以a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

A点在0-2s时间过程仍在不停的振动着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由于频率相同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说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

加强是指振幅最大。

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中画出的粗实线上。

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图中的b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

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最弱的。

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

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静的原因。

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
图中画出的粗虚线上。

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实验结论: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后,某些区域的震动加强,某些区域震动减弱,这些区域是互相间隔的,分布稳定,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现象。

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其中,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并且有固定的相位差。

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或者两个波源没有固定的相位差(相差),相互叠加时波上各
个质点的振幅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没有振动总是加强或减弱的区域,因而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干涉图样。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

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波的干涉产生条件:让同学用手动振动头去替代双头振源中的一个,重复前面的实验,讨论产生波的干涉现象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波的干涉现象] 【板书】1、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2、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

3、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干涉应用:①无线电波的干涉,使电视信号有的地方较好,有的地方差。

②二战时盟军飞机利用波的干涉,飞行在雷达波干涉相消的高度,使德军不能及时发现。

实验:音叉干涉现象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课本36页4、5题。

(五)板书设计:
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
一、波的衍射
1.衍射:绕过
2.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更小或相差不多
二、波的叠加
独立传播位移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
1.定义:
2.条件:频率相同相位差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