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术式及操作方法

合集下载

介绍直肠癌常见治疗方法及其治疗原则!

介绍直肠癌常见治疗方法及其治疗原则!

介绍直肠癌常见治疗方法及其治疗原则!在我国,直肠癌是最常见的大肠癌,而且以中、低位直肠癌为多见,部分病人因为直肠癌术后丧失了肛门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关于直肠癌的相关治疗方法与治疗原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直肠癌基本介绍直肠位于人体肠道最下端,约长12-15cm。

直肠癌,顾名思义,就是直肠上的恶性肿瘤。

直肠癌可发生浸润、转移,可转移到腹腔、直肠周围的淋巴结,还能经静脉转移到肝脏、肺脏、骨头,其中,肝脏转移偏多。

直肠癌是一个危及生命的常见肿瘤,直肠癌的治疗应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2.直肠癌的病因有哪些?经研究表明,直肠癌可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所导致。

(1)内因遗传因素。

直系亲属患有肠道癌症,则其他家庭成员患肠癌的机率增大。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作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长辈患有此病,则子女患此病的概率为100%。

其次,与基因异常有关。

直肠癌是一种基因病,当机体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发生直肠癌。

(2)外因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如经常饮酒,或经常食用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食物。

此外,腌制、烧烤、霉变的食物中,可能存在致癌物,建议少吃。

其次,与炎症性疾病有关,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3.直肠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直肠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排便习惯发生变化,主要是无明显诱因的排便次数增多,位置较低的直肠癌患者总有排便排不干净的感觉。

另一个常见症状就是便中带血,出血量比较少,但反复出现。

并且可引起局部坠胀、疼痛的情况,晚期的直肠癌会出现转移和扩散现象,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议在出现排便习惯明显变化或便中带血时,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直肠癌的可能性。

虽然直肠癌恶性程度比较高,但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总体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直肠癌治疗方式有哪些?直肠癌治疗方法有很多,需根据直肠癌分期及病人实际病情决定,即根据早期还是中晚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肝脏、肺转移决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两种手术优缺点比较
腹腔镜手术
剖腹式手术
术后伤口疼痛
轻微
剧痛
腹部美观
3-4个小记号
10-20cm疤痕
住院天数
1-2天
5-8天
回复工作
3-7天
28-42天
一、适应症:
目前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等胆道良性疾病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剖腹胆囊切除或LC 。其中又以LC较为安全有效,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痛苦少,对病人全身及腹腔内局部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遗留瘢痕较小等优点,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已被全世界广泛采用,但手术并发症比传统手术并发症略高。所以说,应用LC也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否则也会有危险。
四、手术操作步骤及方式 :
胆石症和胆囊炎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开放手术,需在上腹部切开1条长约6~10cm甚至20cm的伤口来进行手术,术后给病人身体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LC不需剖腹,仅在病人的腹部穿3~4个1cm以下的小孔,然后用气腹针经小孔穿入腹腔,并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造成人工气腹后,通过该皮肤切口穿入1cm套针,插入腹腔镜,将电视摄像系统与内镜连接,术者即可通过监视器荧光屏观察腹腔内情况。发现病灶后,在内镜直视下另外穿入2~3个套针,并从套针孔插入带电凝的钳、剪及分离钩等,通过观察电视荧光屏进行分离及切除胆囊的手术操作,最后胆囊可通过腹部小切口拉出体外。整个手术操作时间约30~60分钟,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趋势。
近20年来,由于影像技术和内窥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高新科技在胆石症和胆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7年由法国医师Mouret采取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先获得成功。和传统的剖腹胆囊切除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可靠、视野广阔、可以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行疾病诊断和病灶治疗、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没有明显手术疤痕等明显优点,因此很快在欧美等国家得到推广,并取代了90%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国内从1991年起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越来越多的病人及外科医生接受了这一全新的术式, 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LC是利用腹腔镜和电视摄像机,将腹腔内的情况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医生通过腹壁上3~4个小戳孔,利用细长的手术器械进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了腹壁一个较大的切口,可以将创伤减小到最低程度,是一种微创性手术。本文主要介绍LC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术后常见并发症等。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鼻骨骨折复位术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过2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情况较少。

【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须待肿胀消退后,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外伤后恶化,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1)单侧骨折: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一叶置于鼻外,将钳闭合,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稍加拧动,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2)双侧骨折: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3)鼻中隔须矫正者: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将鼻中隔压向对侧,再填塞对侧鼻腔,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4)伴有鼻中隔血肿者: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

第五章推拿技术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称为法。

【操作方法】1.小鱼际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2.立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指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法。

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法。

3.拳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

【动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下垂,垂肘,肘关节自然屈曲约120°~140°,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前至极限时屈腕约80°,回至极限时伸腕约40°)。

使掌背部分的二分之一面积(尺侧)以此接触治疗部位。

3.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和回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三回一”。

4.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1.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

2.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应尽可能增大腕关节的屈伸幅度。

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
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 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 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为进针时及进针后针尖所朝方向—针向。
根据治疗要求而定。多针尖向病所,针 尖向可导气而行。 与针刺角度及经脉循行方向密切相关 针刺角度重在以穴位的部位而定 针向重在根据不同病症 治疗的要求而定
如:颊车穴为例
面颊痛,张口不利——针向颞部斜刺,针 感可放射到整个颊部 面瘫,口眼歪斜——针向口角平刺 痄腮——针向腮腺 牙痛——针向直透 根据需要而取用不同角度来导向
5经络浅深:根据辩证论治所选经络不同各经循行深
浅有异而有深浅不同取穴法。
6 7
手法:根据所用不同手法而选用不同深浅取法一般补法
浅取引气入内,泻法深取引气外出
时令:“天人合一”根据自然界的变化,人气亦 不 断有变动,随其变动,针刺各异。一般而言: 春夏——浅取,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万物 生发 秋冬——深取,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物主 收藏 8 针感:针感快,强者——宜浅 针感慢,弱者——宜深 可结合2体质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关节骨科分册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二、肩关节周围炎三、肩袖损伤四、弹响肩五、股骨头骨软骨炎六、弹响髋七、股骨头坏死八、股骨颈骨折九、关节内游离体十、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十一、Baker囊肿十二、膝滑膜软骨瘤病十三、髌骨软化症十四、骨性关节炎十五、内侧副韧带损伤十六、外侧副韧带损伤十七、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十八、半月板损伤十九、半月板囊肿二十、盘状半月板二十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二十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二十三、膝内翻二十四、膝外翻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二十六、化脓性关节炎二十七、骨与关节结核二十八、单纯滑膜结核二十九、单纯骨结核三十、全关节结核三十一、骨样骨瘤三十二、骨瘤三十三、成骨细胞瘤三十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三十五、内生软骨瘤三十六、骨皮质旁软骨瘤三十七、Ollier病三十八 Maffucci综合征三十九单发性骨软骨瘤四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四十一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四十二非骨化性纤维瘤四十三骨化性纤维瘤四十四骨韧带样纤维瘤四十五淋巴管瘤四十六血管瘤四十七血管球瘤四十八脂肪瘤四十九骨巨细胞瘤五十骨囊肿五十一嗜酸性肉芽肿五十二动脉瘤样骨囊肿五十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五十四畸形性骨炎五十五滑膜软骨瘤病五十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五十七骨肉瘤五十八骨旁骨肉瘤五十九软骨肉瘤六十间胚叶性软骨瘤六十一骨外软骨瘤六十二骨纤维肉瘤六十三尤因肉瘤六十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六十五脂肪肉瘤六十六恶性淋巴瘤六十七血管肉瘤六十八滑膜肉瘤六十九多发性骨髓瘤七十骨转移瘤七十一骨质疏松症七十二痛风七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四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五骨关节炎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髋关节穿刺术第二节膝关节穿刺术第三节踝关节穿刺术第四节肩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五节肘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六节腕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七节髋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八节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九节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十节肩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一节肘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二节腕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三节髋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四节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第十五节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六节肩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七节肘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八节髋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九节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节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一节膝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二节钢板固定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三节踝关节融合术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BGL-GJG-1306-001B 1【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构成肩袖,其联合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在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运动中协同下压固定肱骨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术式及操作方法
临床常用术式及操作方法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1. 手术切开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组织,直接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手术操作。

2. 内窥镜技术:通过引入内窥镜进入体腔或空腔,通过显像系统观察和操作。

3. 组织穿刺:使用穿刺针或穿刺导丝穿刺体腔或组织,获取病理标本或进行治疗。

4. 缝合术:使用手术针、线,将切口或切开组织进行缝合,促进创面愈合。

5. 长期导管留置:将导管插入体腔,用于输液、药物输注、抽取体液等操作。

6. 精确注射: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将药物、造影剂等精确地注入特定位置。

7. 核磁共振(MRI):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

8. 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源将高能射线照射到肿瘤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

9. 射频消融:通过将射频电流传递到组织中,产生高温,以破坏异常组织(如肿瘤、心律失常的起源点等)。

10. 植入手术:将人工器械或组织植入体内,修复或替代某一功能。

这些是临床中常见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方法,具体的术式和操作方法还会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而有所不同。

在任何操作前,医生都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