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
大学生自己创业成功的例子精选3个

大学生自己创业成功的例子精选3个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学习他们的方法,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创业成功之路。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大学生自己创业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自己创业成功的例子篇1柯焱:大二男生自做手工艺品5万元开女士精品店入2万男生做的手工艺品竟让众多女生自叹不如,还被女生们疯狂抢购,在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二男生柯焱因此成为名人(如图)。
最近,凭借打工、众筹得来的5万块钱,柯焱在学校附近开办的女生精品店,在黄家湖大学城周边已小有名气。
黑色衬衫搭配休闲裤,再加上一副黑框眼镜,柯焱是同学眼中标准的文艺青年,而最让大家惊叹的是他做手工艺品的好技术。
大一入校,面对众多社团招新,柯焱就对桌上摆满手工艺品的手工社感兴趣,很快成为少有的几个加入手工社的男生之一,一有机会就找学姐学手工,从最简单的纸花、塑花、丝网花,到用串珠勾勒动物、卡通人物形象,用竹签、筷子等日常用品制作埃菲尔铁塔、吉他等。
柯焱表示,他从小喜欢做手工,加入社团后他从最简单的纸花、塑花、丝网花做起,到用串珠勾勒动物、卡通人物形象,后来还用竹签、筷子等信手拈来的物品创作埃菲尔铁塔、吉他等,期间他挑战了对男生来说最难的针线活,自己裁制了一款6寸大的不织布蛋糕……一年多时间里,柯焱做了100多个各种手工艺品。
柯焱表示,因为经常和女生一起讨论手工艺品的制作,他发现具备文艺气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最受女生欢迎,同时精品店装饰也采用了蔓藤绿叶、旧桌布、丝网花等自己原创的设计。
随着手艺越来越纯熟,今年4月,柯焱萌生了开一家精品店的想法。
柯焱告诉记者,高考(微博)结束后他曾瞒着家人独自去上海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两个月挣了7000多元钱;大一寒假期间,他又在武昌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餐馆做服务生,挣了6000多元钱。
再加上他在大学生众筹网上筹集的2万元创业资金,以及向同学、朋友借的钱,柯焱顺利筹得了5万元启动资金。
大学生创业成功典例3个

大学生创业成功典例3个创业就是赚钱,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
那么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学生创业成功典例3个,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创业成功典例一:大学生卖菜打造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200万从不懂农业的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拥有超过200亩的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的农业品牌公司。
这个由5位大学生创业打造起来的农业品牌“东方锄禾”,靠着团队的才干和坚持,将事业越做越大。
摆摊卖菜了解市场需求1985年出生的吴书柱和1986年出生的龙运海都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一个学市场营销,一个学电子商务。
2010年,来自农村的吴书柱毕业后想要自己创业,他率先开始关注璧山。
为了了解市场需求、积累农业知识,他们在农贸市场门口摆摊卖过十多天的菜。
发现市民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却苦于无处购买,而绝大多数农民似乎还没看到这一市场需求。
于是,他俩决定创办农业公司,教农民种好卖的菜,帮农民卖菜。
四处推销打开蔬菜销路在璧山农委的帮助下,2010年8月19日他们正式成立了公司。
有29家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了合作。
然而,卖菜挣的钱少之又少,龙运海又想出新招——大批量的收购农产品,销售给各餐馆和食堂。
不过,对于没有任何人脉积累和关系网络的大学生而言,销售过程异常艰难。
龙运海说,因为他们的菜从璧山运过来,比当地的菜便宜,遭到当地菜贩子不满,但他们没有放弃。
媒体帮助赢来创业转机2012年,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一降再降,龙运海收来的农作物以低于成本价还卖不出去,几乎把他逼到了绝境。
无奈之下,龙运海想到了求助媒体,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他们的蔬菜不仅卖了出去,而且还和大学城几所高校的食堂有了长期的合作。
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龙运海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开办“东方锄禾”观光农业园。
今年春,龙运海将璧山城郊流转的200多亩土地打造成草莓等蔬果种植园,教授农民养殖生态猪、土鸡等家禽。
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3个大学生创业成功例子

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3个大学生创业成功例子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三个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勇敢的大学生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的。
例子一:王明的电子商务平台王明是一名大学生,他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成功创办了自己的电商平台。
大学期间,王明对电子商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实践。
他深知电商平台需要有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于是他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了某特色产品进行销售。
此外,王明还注重平台的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通过打造良好的客户口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如今,他的电商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知名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例子二:李婷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李婷是一名大学生,她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成功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创业项目。
李婷在大学期间,加入了学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实践,深入了解了互联网行业的运作和规律。
她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特殊的需求,于是她与团队成员合力开发了一款独特的APP,并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
通过精准的营销策略和用户口碑的传播,李婷的互联网创业项目迅速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例子三:张强的科技创新公司张强是一名大学生,他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成功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创新公司。
大学期间,张强对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和项目研究。
他发现市场上存在一个技术难题,于是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团队合作攻克了这一难题,并提出了一项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推广,张强的科技创新公司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合作伙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三个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创业领域,并通过良好的市场洞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顺利地推进了创业项目。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农民创业是指农民依托农村、依靠家庭组织或者依靠新创建的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或者扩大改变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类型来实现财富增加并谋求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阅读!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篇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程世莲在茶园里锄草。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名人创业成功案例3个

名人创业成功案例3个本文是关于名人创业成功案例3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名人创业成功案例篇1:魅族创始人黄章作为魅族科技的灵魂人物,黄章早在20xx年就基本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魅族公司。
不过虽然黄章不出现在公司,但他平时都在家办公,很多高管会议也都在黄章家中举行。
而且魅族的产品仍然完全都由黄章把控,魅族推出的每款手机也都有黄章的烙印。
他隐匿于江湖多年,从不做产品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注重在媒体上的宣传,“偏执狂、疯子、狂人”等都是外界对黄章的评价。
但他却会在魅族社区与众网友彻夜长谈,不把自己当领导,平易近人。
那么,这位颇具争议的企业家到底有多“疯狂”?挖“农产品”换路费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黄章,一定不会把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
的确,黄章太平凡了。
他就像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
其实,黄章都没有上过大学,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农村的黄章,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这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小伙子,却对机器有很强的认知天赋,从小就喜欢拆东西,尤其喜欢拆电子设备这类特殊机器。
一次,他居然拆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
当时,电视机是村里的宝贝,小孩子敢拆电视机,就成为村里记录至今的重大事件。
如此,印证黄章从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术狂人”。
换句话说,他从小就具有疯子的行为。
由于对电子电器过于痴迷,黄章的父亲狠下心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己创业。
于是黄章从自家地里挖了一些“农产品”换来路费,前往大城市打工。
在进入电子行业之前,黄章做的是码头搬运工这种收入微薄的工作。
因为根本不是自身兴趣所在,黄章最终没有在搬运工领域崭露头角,而是进入到电子行业。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在不懈的努力下,黄章的事业开始如鱼得水,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直至20xx年底,imp3闪存论坛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以ID “全能国货”发表的帖子,介绍了一个即将诞生的品牌产品——魅族。
魅族刚创业起步时,公司只有5个骨干,但是,包括黄章在内,却有3个人搞技术。
自主创业成功案例分析3个

自主创业成功案例分析3个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
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主创业成功案例分析,欢迎阅读!自主创业成功案例分析1:胡启立是武汉科技学院电信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红安农村人。
4年前,他借债上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打工、创业,不仅还清了债务,为家里盖起了两层洋楼,自己还在武汉购房买车,拥有了自己的培训学校。
他创业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学校师生对他创业又是如何看的呢?从小收购土特产卖胡启立1982年出生在红安县华河镇石咀村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当地矿上打工,母亲在田里忙活。
在胡启立3岁那年,父亲在矿上出事了,腿部严重骨折瘫痪在床,四处求医问药。
三年后,父亲总算能下地走路了,可再也不能干重活累活。
为给父亲看病,家里几乎家徒四壁。
胡启立的父亲不能下地干活,只得开了家小卖部,卖些日用品。
胡启立小小年纪就经常跑进跑出“添乱又帮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从小就接触到了买和卖。
慢慢长大了,胡启立在商业方面开始显才。
全村20多个同龄小孩,他的年龄和个头都不是最大的,但却是“领袖”,他经常带着同伴们去挨家挨户收购土特产,如蜈蚣、桔梗、鳝鱼等,卖到贩子手上,挣些零花钱。
2002年,胡启立读高中,学习成绩还不错,正在读高一的弟弟辍学外出打工,给哥哥赚学费。
胡启立心里不是滋味,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胡启立说,他从那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一好好学习,尽量多去学点东西,从大二开始,寻找机会挣钱,力争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能当上老板。
高考时,他本打算报考一所商学院,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好在他对电子也有兴趣,最后选择了武汉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贴海报发现校园商机2002年9月,胡启立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从姑姑那借来的4000元学费,到武汉科技学院报到。
创业的故事3个成功者的故事

创业的故事3个成功者的故事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的故事。
创业的故事1:北极狐养殖一年赚了百多万赵红芳今年37岁,家住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新桥村。
由于厌倦了土里刨食的苦日子,从2000年开始,她的丈夫梁晓军就开始创业。
然而事事不顺,贩粮食被人骗走了几万元,养鸡遭遇鸡瘟,养鱼又遇上水灾。
几年下来,他不仅把积蓄赔精光,还负债4万元。
近平绝望的梁晓军对创业彻底死了心,在村里走到哪儿都感觉抬不起头来,整天昏睡。
赵红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她在翻阅丈夫订的养殖杂志时,被一条消息吸引住了:“狐狸皮、水貂皮、波斯羔羊皮一直是裘皮制品的三大支柱原料,堪称‘软黄金’。
在全世界9大种狐狸中,以毛绒细密的北极狐最为出名,其皮毛比北极熊的还保暖,而且色泽亮丽、皮质柔韧,以此为原料制作出的大衣、披肩、床具等,一直是走俏国际市场的奢华商品。
”这条消息令赵红芳怦然心动,想养殖北极狐。
她的想法却遭到丈夫的坚决反对:“我一个男人搞养殖都没成功,你好好在家做饭带孩子吧!”性格倔强的赵红芳被激怒了:“难道女人事事不如男人,只配操持家务,我偏要做给你瞧瞧!”经过多方咨询,赵红芳得知,北极狐原本生活在欧美洲最北部的野外寒冷地带。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有人靠养殖这种特殊动物发了财,但他们都是东北、内蒙和河北等地的养殖户。
而她居住在气候温热的南方,能养好喜欢寒冷气候的北极狐吗?打听到河北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北极狐养殖基地,她向娘家人借了些钱前去考察。
在河北怀安县,赵红芳第一次见到了被誉为“雪地精灵”的北极狐,它通体雪白、轻盈灵动,十分惹人喜爱。
当天正赶上皮革加工商来收货,老板以每张780元的价格,售出150多张狐狸皮,共收入了12万元钱。
这让赵红芳惊讶和羡慕,她和丈夫辛苦种地一年才能挣到三四千元。
赵红芳决定留下来,边打工边学习养殖技术。
一开始,养殖经验丰富的老场主还对赵红芳有所防范,后来被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他向她传授了不少养北极狐的“独门秘笈”。
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而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很少。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创业成功的案例1:徐波是湖南到广州的打工仔,张勇光是他的朋友。
2002年的一天,两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觉得长期这样打工下去不是个出路,同时看着周围很多老乡因为做生意,不大不小多少都发了点儿财,两个人看着有点心动,就想自己也做点生意,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多少本钱,做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徐波说,广州有很多的湖南人,也有很多湘菜馆,但是馆子不是所有人都下得起的。
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仔不必说,一天赚几个钱还不够吃饭,哪儿有钱下饭馆?有些做生意的老乡虽然手头宽裕一些,但是偶尔下下馆子没有问题,经常下馆子的话,可能也不太容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时间还是得自己在家里做饭吃。
湖南人的口味比较特殊,做饭用的原材料也比较特殊,而且湖南人比较认死理,乡土观念较重,而广州看不到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如果我们做这一行,说不定会有钱赚。
两个人说干就干,马上进行市场调查,果然,除了在一些大小超市有些湖南来的零星杂货外,广州的大街小巷真的是看不见一家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
调查的结果让两个人大为兴奋。
不久,两个人合伙投资10来万元的湖南杂货店在广州大道南方日报社附近正式登场亮相,商店取名为“湖南味道”。
两个人虽然钱不多,但为了不让人误认为自己是随时会飞掉的“野鸡小店”,痛下决心花1万块钱请广州书画界的名家李华白题写了“湖南味道”四个字的招牌。
招牌挂出来,厚重的墨迹果然让人肃然起敬。
在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处处突出的都是“湖南味道”,所售货物都是地道湘产自不必说,连员工都是非纯正湖南人不用。
走进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触耳一片“湘音”。
湖南人爱嚼槟榔,不停嚼着槟榔的老板看见顾客进来,会问你要不要也来上一颗。
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曲折,徐波和张勇光的小店从第一个月就开始赢利,如今“湖南味道”在广州的湖南老乡中不说尽人皆知也差不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篇1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
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
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
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
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
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
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
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
凡是在“壹加壹”购置西服,还可以“终身保修”身材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可以拿来修改到合身。
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扩展到了七间,还满足不了需要。
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篇2青春在创业中闪光,梦想在奋斗中起航——记长安大学创业学子马兆鑫追求生命的价值,激扬创业的斗志,让青春与梦想齐飞。
创业,让他留下的不仅是忙碌的身影,更让人感到的是燃烧的激情和收获的喜悦。
马兆鑫,男,中共党员,长安大学2008级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2008年度吉林省四平市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三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芙蓉学子·榜样力量”经济管理之星获得者。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西安恒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安共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董事会董事。
追梦一、他,从儿时开始立下梦想1991年春天,马兆鑫出生在吉林省四平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在他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氛围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架上摆满的各个学科的书,每到闲暇的时间他都在父母的带领下读书。
他现在所能记得的母亲所有的教诲当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努力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对祖国、对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也许是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母亲给他订阅的一本《小爱迪生》少儿科普杂志中了解到了计算机,从此,儿时的马兆鑫早早地就表现出了对计算机的热爱。
那时候,每次走过商场的计算机专柜,他都会仿佛被一种力量所牵引,常常站在柜台边,看着别人熟练的操作,看上很久,想上很久,然后就会自言自语地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学习计算机,看看它还能有什么更多的用途,能不能开发出一些更加方便人们生活的功能呢?”。
看出了儿子对计算机的热爱,也看出了儿子的执着,没过多久,父母便给他买来了第一台计算机,从此,他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他,奇思妙想,善于钻研刚开始接触电脑,年少的马兆鑫就在计算机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竟然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神奇的计算机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时计算机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这并没有阻挡他学习计算机的步伐,反而更加喜欢计算机。
那个时候单机游戏刚刚兴起,很多有电脑的小孩子还在迷恋单机游戏中,他已经开始钻研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什么计算机会有这么高的计算速度呢?为什么那些软件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呢?由于学习优秀,到了中学的时候,很幸运的,他被保送到了市重点初中,在重点初中,优秀的学习环境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里,他参加了学校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第一次接触到了编程语言,也就是在这里,共同的爱好,让他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学校给他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任务,共同合作完成。
这段经历,使他特长和爱好得到良好的培养。
初三一年,他的经济头脑也开始显现,利用课余时间,他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宝店,那时候电子商务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他想,这么一个电子商务市场如果挖掘出来潜在客户会是多么庞大呀。
发现了这个有潜力的市场,随后,他与本地的软件经销商联系,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展开合作。
软件经销商看到这样一个孩子来跟自己“谈生意”开始有些不相信,等到后来详细听了他的构想,觉得分析的确实头头是道,表示绝对支持。
事实也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三个月时间,他赚取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三、他,为梦想而不懈努力初中三年,他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的学习而耽误自己的课程,相反,他渐渐的明白了,现在学的也是一个基础,只有在更好的环境下,去做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初三的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景目标:考取重点大学计算机系,为了去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他更加努力。
在2005年中考中,他以567分优异成绩进入双辽市重点中学第一中学学习,他,离着目标更近了。
高中三年,他不放过每一个机会。
高一的时候,学校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准备开设学校自己的门户网站,从小就对对计算机小有造诣的他主动申请了这个任务,为学校建立了官方网站,并不断扩充功能,完善论坛留言系统。
高二期间,他又参与建设了信息化校园建设,协助校园组件了VOD校园视频点播系统。
专研计算机之余,依然没有耽误学习,他通过学校选拔考试,进入重点实验班学习。
高二一年期间,他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在第2006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荣获二等奖。
参加了全国信息学冬令营(上海);2.项目E语言编写的《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在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科技项目(信息技术)吉林省一等奖(2006),并在双辽市部分中学投入使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行走在成长的路上,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为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筑起一步步的阶梯。
2008年高考,如他所愿,以598分优异成绩考取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的计算机道路也进入了正规系统的学习。
创业,让梦想起航坚强的意志、机敏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崇高的理想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处事能力,成为他追寻梦想的坚实羽翼。
进入大学后,从小学开始自学计算机,多年以来的自我学习以及大学专业学习,让他拥有了优于他人的专业知识积累:C++、Pascal、Delphi、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等。
他明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勇于创新,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希望通过创业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综合素养——奠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而一个团队领导者的综合素养,也决定了这个团队未来的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得心应手的领导一个团队走向成功,他不错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从大一起他就加入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包括长安大学校学生会、校团委团学新闻中心在内的多个校级、院级组织;大二期间,担任校学生会部长;大三,竞选答辩成为校团委学生兼职副部长。
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篇3黄光裕总算明白了这个理儿。
22岁的广东汕头小伙子还没大摸清赚钱的门道。
他是做家电批发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竞争剧烈,他觉得生存余地大小,一口气向北,直跑到内蒙古。
内蒙古很大,黄光裕转悠了一年,没做成多少生意,却从内蒙人的厚诚人格中学到了赚钱的窍门。
1987年春节前,他从内蒙古转道北京回汕头的家里过年,因为春运车票紧张滞留了几天,闷着没事,就在北京城里逛电器行,遇到和气的店员,老板,就试着联系点业务。
凭着厚诚人格,黄光裕不“黑”不该赚的钱,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客户。
没有本钱的创业,连黄光裕自己也没料到,三天逛下来,竟然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订货单。
真是喜从天降。
黄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窍门,也摸到了财富的大门。
人间正途须奋勇。
转过年来,黄光裕说干就干,与北京人合资在牛街创办国美电器商行。
虽然谈不上多大的实力,黄光裕却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风度,他进最好、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人的黄光裕。
黄光裕凭的是厚诚,博得是信誉,做的是买卖。
他的批发业务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后,他又干起了零售,零售业比批发琐细。
竞争也更加激烈,各家电器商行老板挖空心思、招徕顾客,各有各的高招儿。
没有本钱的创业,黄光裕任凭商海变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实实地傅信誉。
而且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诚了,居然自己设起了“维修站”,只要是他店里卖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亚华电器服务中心”的售后服务。
如今,黄光裕的汕头国美企业总公司在北京有7个分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缠百万的富人了。
看了3个创业成功的案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