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神话与历史文化

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神话与历史文化

分析《山海经》中的古代神话与历史文化本文将深入分析《山海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探讨其中包含的丰富神话元素以及与历史文化的关联。

通过研究《山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信仰体系和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

简介《山海经》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著名典籍。

它记载了大量奇异动物、神灵、风俗等内容,显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想象力。

神话元素分析1. 神灵与仙人《山海经》中描绘了众多神灵和仙人。

其中有各种类型的神明,如水神、火神、土地神等,还有许多拥有超能力或特殊形态的仙人。

通过分析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和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2. 奇异动植物《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奇异的动植物。

这些生物形态各异,有的具备超自然能力,有的拥有神奇功效。

通过研究这些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想象,以及他们对于植物与药物之间关联的认知。

3. 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山海经》中不仅呈现了丰富的神话元素,还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涉及古代国家兴衰、英雄壮举、战争纷争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形成过程。

历史文化关联分析1. 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通过分析《山海经》中描绘的国家、君主和宫廷等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些未被正式记载在历史书籍中的国家或君主,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提供重要参考。

2. 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地理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细节,包括土地特点、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生活经验。

3.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山海经》中描绘了大量神灵和仙人,并涉及到祭祀、宗教仪式等方面。

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视。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探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体系的形成以及其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

山海经中的医学

山海经中的医学

山海经中的医学【原创版】目录1.《山海经》概述2.《山海经》中的医学内容3.《山海经》医学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籍,描绘了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地理、民族、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医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的医学,并分析其在古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对《山海经》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山海经》是一部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地理志怪古籍,主要记载了当时的地理、民族、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

这部著作共有 18 篇,包括《山经》、《海经》、《荒经》等部分,堪称古代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医学内容丰富多样,涉及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等多个方面。

例如,《山经》中记载了当时已知的各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同时,《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方剂,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针灸方面,《山海经》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海经》中提到的“砭石”,就是一种用于针灸治疗的石头。

此外,《山海经》还包含了许多养生保健的知识,如饮食养生、导引养生等。

《山海经》中的医学在古代医学发展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许多古代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都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

其次,《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汉代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可以看到《山海经》中一些药物和方剂的应用。

总之,《山海经》是一部包含了丰富医学知识的古籍。

虽然它的成书时间已经遥远,但它对古代医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意义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意义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意义介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描绘山川水土,记录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文献著作。

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山海经》中神话传说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在介绍《山海经》中神话传说与文化意义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相关历史背景。

《山海经》编纂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记录了上古时期以来的图像、地理知识、民间传说和民族风俗等内容。

神话的起源上古神明与人类关系•描述了上古时期人类与众多神明之间的关系。

•神明被人们崇拜和供奉,并在其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宇宙规律以及道德准则的认知。

天地之辨与万物生成•描述了天地阴阳力量的较量与交融。

•讲述了一些万物生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

•表达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万物生成的好奇和探索。

神话角色与意义神兽与异兽•描述了各种形态独特、神力非凡的神兽和异兽。

•这些神兽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如龙代表权力与尊贵,凤凰代表幸福与吉祥等。

•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动物世界的敬畏和想象力。

精怪与仙人•描述了各种形态奇特、能力超凡的精怪和仙人。

•它们通常具有法术或特殊能力,自成一派,不拘于尘世纷扰。

•体现了人类对于超越现实与日常生活的追求。

地域文化特色《山海经》中记录了众多山川水域以及洲岛地理信息,并赋予它们独特的传说。

这些地域文化背后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意义,例如: - 描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

- 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 展现了各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

文化意义华夏文明的根源《山海经》作为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与民族风俗。

深入研究《山海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演变和传承。

神话与社会价值观神话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人伦关系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及其后世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传世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神话传说、地理风俗、历史传说等,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民俗、神话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山海经》的价值、历史背景、成书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考证。

一、《山海经》的历史价值《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志书,记载了中国古代地域的山川、江河、海洋、民族风俗、异兽异事等内容。

其内容丰富多彩,对研究古代中国地理、民俗、神话等领域均有重要价值。

《山海经》对中国古代地理认知的形成,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作者、编纂者众说纷纭。

据传说,《山海经》最早由黄帝的女娲编写,后由伏羲、黄帝、尧、舜等历代帝王修正。

实际上,《山海经》的编纂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扩充,融入了许多古代探险家的见闻和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的成书情况《山海经》内容宏大,分为山经、海经两部分,共18篇。

每篇中记载了古代地域的地理特征、方位、民族风俗、异兽异事等内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在长期的传承和整理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以汉代为代表的版本最为有名。

四、《山海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术界对《山海经》的研究逐渐深入。

在文本学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山海经》不同版本的比较与分析,逐渐探索出其成文和传播的历史脉络;在历史考据方面,学者们挖掘了《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地名、山川水域等地理特征,对古代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神话学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揭示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宇宙观的重要线索。

《山海经》是一部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考证,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和神话传统,丰富人们对古代中国的认知,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山海经》,又称《山海经》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集人物、地理、物种、神奇异事和历史传说于一体的著作。

它记载了我国神话传说、古代地
理和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山海经》的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部古代文化经典,《山海经》不仅记录了古代地理和民
族文化,还融入了大量神奇、奇幻的元素。

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
然的认知和想象,展示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通过对《山
海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加深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

其次,作为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地理情况,
包括地理特征、山水地貌、黄河流域和流域内的各种生物和物种等等。


些详细的地理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同时,《山海经》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和地
理特征,还为今天的地名研究和地质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
化和民俗价值。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同时,它还提供了重要的地
理和历史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山海经》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
著作。

山海经人物原文与解析

山海经人物原文与解析

山海经人物原文与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地理风貌、神奇动物以及各种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或神秘、或勇猛、或善良,它们既是神话传说的主角,也是中国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着重介绍山海经中一些著名人物形象,并深入分析其原文及意义。

1. 夸父夸父,山海经中的一位传说人物,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的英雄人物。

原文中描述他为“追日逐月,竭力力之”,意即他跑得极快,甚至追逐太阳和月亮。

这一形象不仅表达了他的勇气和坚韧,也突显了他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

夸父的形象寓意着人们追求卓越和突破极限的渴望。

2. 精卫精卫是山海经中的一个传说鸟类形象,原文中描述为“冤鸟也。

其状如朱雀,大若鹊,青色麒麟首,文饰足甲”。

精卫原文揭示了它的形态和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不仅突出了其神秘和美丽的形象,也充分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力。

3. 象人山海经中还包括了一种名为“象人”的神秘人物形象。

原文中描述为“背如平铺,腹如剖瓦”。

这种形象揭示了他们奇特的外貌特征,不仅是对巨大体型的形容,也激发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象人形象同时也启示人们,外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4. 句芒句芒是山海经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形象,原文中描述为“曰:夫子昆吾,九尺之台梁也”. 这一形象强调了句芒的威严和地位,将他比喻为支撑乾坤的主要力量,象征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

句芒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崇尚智慧和英雄精神的价值观。

5. 鲛人鲛人是山海经中一个神秘的人物形象,原文中描写了他们的特征:“其状如人,而背如鸟”。

这一形象结合了人与鸟的特征,突显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力量。

鲛人形象表达了对于海洋中生物多样性和不可思议事物的想象和尊重。

通过对山海经中人物原文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神秘人物的形象与特征,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英雄与智慧的崇拜和敬仰。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扩展思维、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及其文化含义

《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及其文化含义

《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及其文化含义1. 引言1.1 概述《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神话文献,以记载了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传说和民间传承而闻名。

它是中国古代人对环境、生命和宇宙的一种理解与想象。

其中描绘了许多神奇的山川地形、众多灵异生物以及仙人神女,构成了一个广阔而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包括龙与凤、神兽与仙人等元素,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其内涵和特点。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些神话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进一步分析文章将关注于《山海经》作为古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最后,我们将总结出《山海经》中神话世界和文化含义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深入探究《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及其文化含义,从而加深对于这一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

同时,通过研究《山海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和智慧。

本文旨在激发读者对于神话、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的兴趣,并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启迪思考的视角。

2. 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文献,收录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幻的山水地理。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于神话世界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节将详细探讨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包括龙与凤、神兽与仙人以及神话传说的起源和发展。

2.1 龙与凤龙与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而山海经中对这两种神兽的描写更是丰富多样。

龙作为深具权威与能力的生物,在山海经中被形容为体长数万里、能遥云降雨、潜移默化影响人间诸多事物。

而凤则被描绘为非常美丽、灵气十足的神鸟,它象征着吉祥和善美。

这些关于龙与凤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力量和生命力量的崇拜。

这些形象不仅在多个民族文化中出现,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象征和标志。

可以说,山海经对于龙与凤的描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这两种神兽的认知及其象征意义。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早在文字和历法出现以前,聚居在中国各地的人类各自都有许多关于其先民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基于“对自然力量力量的崇拜以及对人格化的神灵和伟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力。

中国的神话传说虽然产生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却很晚;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系统的专门著述。

数千年来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基本上凭借着《山海经》、《楚辞》以及诸子著述片片断断地保存下来。

而这些神话故事,为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史料。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差不多包括了人类起源、野蛮时代乃至氏族公社的整个客观过程。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这些神话的分析,考察远古时期生物和社会情况。

一、关于远古生物的记载《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谓之:“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就让我们以今传本《山经》5卷、《海经》13卷的顺序经历一番研究,从中见识一下古生物。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怪物,它们“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以及其它们与怪鱼、白玉、蝮虫、怪蛇、怪木等生活在一起龙蛇混杂的画面。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周围还夹杂着其它奇怪的生物。

在《南山经》中,这些奇怪的生物就有:阳之山的“鹿蜀”,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

柢山的“鲑”,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擅爰之山的“类”,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基山的“犭尃訑”,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基山的“尚付”,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

我们接着看招摇之山的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中国文化导读》课程
期末论文
2015—2016学年1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姓名:曾琳
班级:广播电视学1班
学号:
2015年12月13日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
《山海经》一书,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

其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被视为中国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对于本书的讨论一直存在,所以论文将从《山海经》的实际内容和文学特点等方面切入,具体分析其价值和意义,挖掘《山海经》的内涵。

正文
1.山海经概要及评述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书籍作者众说纷纭,汉代学者刘歆认为书的作者是大禹及其属臣益。

而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并非一时期一人所作,而是经过漫长时间不断增益成书。

“《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的。

”全书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诸多领域,被认为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全书全3万1千余字,包括18篇内容,其中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

《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于《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中写到:"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其译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而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鲁迅着《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十分中肯。

而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评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即《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宝库,这也是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众所公认的。

自古以来对于《山海经》便褒贬不一,对于其作者,以及创作年代都没有准确的定论,对于山海经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山海经中所包含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无可厚非的。

2山海经与中国神话
《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是记录神话传说最多的奇书,其中神话资料为我国传世典籍之最。

神话是人面对自然界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生产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幻想,相信并膜拜,山海经记录了大量的中国上古神话,对于中国神话的保留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其对于神话故事的文字记录,相较于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口头传承形式有所不同,为上古神话的存在流下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书中有大量对于创世神话元素的描写,《大荒北经》中对于黄帝蚩尤以及《海内西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对于昆仑的描写,《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在吴西”中的雷泽,以及《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的烛阴。

虽然这些描述都没有直接的讲述创世故事,但是其人物和地点都是中国神话体系中创世神话的原型
除了创世神话之外,英雄神话也是《山海经》重要的一部分一部分。

《海外南经》中“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

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

”后裔杀凿齿的英雄神话以及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等神话故事都出于其中
神话中所蕴含的一部分历史也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社会提供了文字资料和依据。

而《山海经》中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落间战争的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其中部分神话记录的十分详细,设置被系统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其通过文字记录,因此对于中国神话的传承、传播以及后世对于神话以及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的思想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3山海经的实用价值
《山海经》地理学内涵是最主要的,它从各种角度有规律的、有条理的、准确的记录各个地域的地理特征,从山川河流到飞禽走兽甚至志趣和矿藏都被记载的十分详细。

书中前五卷都在详细的进行记录,通过方位进行区分。

《西山经》中是这样描写“求如之山”的:“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

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

其中多滑鱼。

其状如单,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阅读文段,我们可以发现,山海经对于事物描述区别于其他书籍有着自己的特色,更专注于实用效果,其对于山川河流的描写从位置到走向,河流从发源地到流入地都介绍的十分精确,同时在介绍植物时会说明其利弊作用,介绍动物时会说明习性。

在介绍部分花草时,会说明其作用,而介绍植物时会同时说明其药用作用,甚至于矿藏的具体位置也叙述的十分清楚。

《山海经》用最简洁的语言,精练的表达,准确且全面的描述事物,因此其发现了解自然界后进行记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传递相关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界,而《山海经》对于上古先民获取信息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其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但是对于促进人们了解自然有着重要作用。

4山海经的文学价值
山海经的文字和记录方式都十分有特色,在上一部分中举例分析了书中文字的简洁精确,在此同时,描写
书中的神话以及历史故事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丰富主观想象和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与神话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山海经中对于神话故事以及民俗等描写包含的丰富的想象,以及文字塑造的想象空间是神话思维的主要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内容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着名小说《西游记》中对于神仙鱼各路妖怪的描写与山海经中十分相似,其中妖魔鬼怪无论从外貌和特点都各不相同,其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文字的张力都与《山海经》殊途同归,两部作品时隔百年,尤其可见《山海经》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和铺垫。

除了文章的想象力之外,《山海经》本身就是后世文学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书中千奇百怪的动物植物,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都是后世文学创作者托物言志隐喻抒情的源泉,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理论文章,对于神话故事的引用都是十分普遍的。

抒情诗中引用神话故事多为寄托情思,李商隐在《无题》中大量引用神话,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蓬山直蓬莱仙山,而青鸟指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

其原型皆出自于《山海经》中,《海内东经》中这样描述“蓬莱山在海中。

”而《海内西经》中写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则为青鸟的原型。

诗人运用神话寄托情思、托物言志,而山海经作为神话故事的源头以及其中丰富的故事,成为了文学创作者们引用的故事来源。

因此《山海经》的价值并不仅仅在表面的地理价值和神话价值,其对于后世文学创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山海经》的文学价值不可忽视。

结论
中国上古社会先民考察山川物产、部落分布等地理和民俗,并非《山海经》而始。

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观察、总结和记录,能够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但《山海经》无论从其文学价值还是实用价值都得人们不断研究,更深入的探究其传递的信息和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靳希.《山海经》“神”符号探析[D].宁夏大学,2014.
[2]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03:1-11.
[3]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10+122.
[4]叶舒宪.从文学中探寻历史信息——《山海经》与失落的文化大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12,02:24-31.
[5]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2008.
[7]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J].文艺研究,1997,01:95-104.
[8]方韬.《山海经》[J].中华书局,2009.3
[9]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