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有答案)经典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有答案《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红墨水滴在清水中很快散开是扩散现象C.空中加油时,受油机的惯性减小D.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2.关于如图所示的热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压紧的两铅块,下面悬挂钩码而不分开,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B.乙图中,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的转化为它的机械能C.丙图中,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D.丁图中,金属管装有少量乙醚,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橡皮塞从管口飞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B.把﹣5℃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内,几分钟后,有部分冰会变成水C.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的.滑板和雪面摩擦生热,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9.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这是通过方式改变鸡蛋的内能;如果水的质量是1kg,初温为20℃,鸡蛋取出时水温为30℃,水吸收的热量是J.[C水=4.2×103J/(kg▪℃)].10.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b.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且加热时间相同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末温请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a、b、c、d四个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步骤(填写步骤前的字母),该步骤中错误的内容应改为;(2)步骤c中“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甲乙两种液体;(3)如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若将液体甲和液体乙加热相同的时间,则液体温度升高得快,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是c甲c乙.三、计算题11.市政府“为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的“双万户”燃气改造工程正迅速推进.(1)已知燃气的热值为4×107J/m3,求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燃气可放出8.4×105J的热量.(2)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可以使质量为2.5kg、初温为15℃的水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新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内能》2019年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红墨水滴在清水中很快散开是扩散现象C.空中加油时,受油机的惯性减小D.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考点】扩散现象;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分子间的作用力.【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运动和力.【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匀速直线运动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下一定受到平衡力作用.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2)扩散是发生在两种物质之间的现象.扩散是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有时说成一者进入另一者中.(3)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4)分子间有引力,也有斥力.【解答】解:A、关闭发动机后,水平方向只受地面的摩擦力,受力不平衡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一滴红墨水滴在清水中,过一会儿杯中水呈红色,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B正确;C、空中加油时,受油机质量变大、惯性变大,故C 错误;D、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扩散、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分子间的作用力,知识点较多,属于中等题.2.关于如图所示的热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压紧的两铅块,下面悬挂钩码而不分开,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B.乙图中,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的转化为它的机械能C.丙图中,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D.丁图中,金属管装有少量乙醚,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橡皮塞从管口飞出【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扩散现象.【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分析】(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解答】解:A、甲图表示的是将接触面被削平的两个铅块用力压紧,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下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错误;B、在软木塞被冲出试管口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错误;C、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 错误;D、金属管装有少量乙醚,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克服摩擦做功,金属管和内部乙醚的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燃点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推动橡皮塞做功,可使橡皮塞从管口飞出.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分子动理论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理解,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B.把﹣5℃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内,几分钟后,有部分冰会变成水C.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D.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考点】比热容的概念;内能的概念;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值.【分析】(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2)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能不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3)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的动能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内能.(4)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当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加,当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少.锯木条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答】解: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桶水和一杯水相比,质量不同,但比热容相同,故A错误;B、﹣5℃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中通过热传递温度能够到达熔点,但是由于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会熔化,故B错误;C、一切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内能,故C正确;D、因为锯木头时,锯条与木头之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木头和锯条的内能,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物质比热容的特性、晶体熔化的条件、物体内能的影响因素,同时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4.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无关的是()A.海陆风的形成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感觉变凉爽C.冬天的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D.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考点】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专题】应用题;比热容、热机、热值.【分析】(1)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2)室内增加了一盆水后,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增加空气的湿度;【解答】解:A、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太阳照射下海岸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海岸吸热后,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微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而夜晚,海岸和海水放出相同的热量,但水的比热容大,海水温度降低得少,海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风就从陆地吹向海上,形成陆风,该选项利用水的比热容最大,故不符合题意;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室内增加了一盆水后,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增加空气的湿度,故该选项与水的比热容大是无关的,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天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故与水的比热容最大有关,故不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与水的比热容最大有关,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蒸发现象、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的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了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属于中考热点问题.二、填空题5.手背擦上酒精后,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发生了汽化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同时能闻到酒精气味,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考点】蒸发及其现象;分子的运动.【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1)酒精擦在皮肤上,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所以皮肤上感到比较凉;(2)能闻到酒精气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汽化;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和分子运动现象,内容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将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20℃,水吸收的热量为8.4×104J,水温越高,其分子运动越剧烈(选填“剧烈”或“缓慢”).[c水=4.2×103J/kg•℃)].【考点】热量的计算;分子的热运动.【专题】热和能.【分析】利用吸热公式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据分析解答.【解答】解:水吸收的热量为:Q=cm△t=4.2×103J/(kg•℃)×1kg×20℃=8.4×104J;由于分子扩散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故答案为:8.4×104;剧烈【点评】此题考查了吸热公式、分子运动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性题目.7.运动会上常用气球来装饰会场,如图所示,在烈日爆晒下,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气球内能增加,气球内气体膨胀做功,可能导致气球胀破.【考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内能的利用及其意义.【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二是热传递,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解答】解:气球胀破前,在烈日爆晒下,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球内气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因体积膨胀而炸裂.故答案为:热传递;增加.【点评】本题考查了内能改变的方法认识和理解.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实质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发生了转移.其转移的方向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8.图是滑雪运动员在雪地滑行的情景.在滑行过程中,如果以滑板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滑板和雪面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看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解答】解:在滑行过程中,如果以滑板作为参照物,运动员相对于滑板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摩擦生热属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故答案为:静止;做功.【点评】以雪运动员在空中滑行为载体考查了减小压强的方法、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等多个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9.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鸡蛋的内能;如果水的质量是1kg,初温为20℃,鸡蛋取出时水温为30℃,水吸收的热量是 4.2×104J.[C水=4.2×103J/(kg▪℃)].【考点】热量的计算.【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分析】(1)改变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2)知道水的质量、比热容和水温的升高值,利用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解答】解:(1)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2)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4.2×103J/(kg•℃)×1kg×(30℃﹣20℃)=4.2×104J.故答案为:热传递;4.2×104.【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内能改变的方法、吸热公式Q吸=cm△t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10.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b.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且加热时间相同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末温请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a、b、c、d四个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步骤a(填写步骤前的字母),该步骤中错误的内容应改为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2)步骤c中“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3)如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若将液体甲和液体乙加热相同的时间,则液体甲温度升高得快,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是c甲<c乙.【考点】探究比热容的实验.【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需要控制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因为甲乙的密度是不同的,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要解决本题,首先应当深刻理解吸收热量的公式Q=Cm△t.【解答】解:(1)依题意,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根据吸收热量的公式Q=Cm△t可知,实验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甲乙的质量,故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是不合理的,应当装入等质量的甲乙液体,所以步骤a错误;(2)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出来,相同的热源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应当控制加热时间,所以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两种液体吸收相等的热量.(3)甲、乙两种液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观察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较大的是甲;因使用的是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所以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c=可知,在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当升高温度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小.所以c甲<c乙.故答案是:(1)a;装入等质量的甲乙液体;(2)吸收的热量相同;(3)甲;<.【点评】考查了物体吸收热量的知识点,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本实验的几个关键点:一是加热时间的长短说明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二是用好控制变量法.三、计算题11.市政府“为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的“双万户”燃气改造工程正迅速推进.(1)已知燃气的热值为4×107J/m3,求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燃气可放出8.4×105J的热量.(2)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可以使质量为2.5kg、初温为15℃的水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考点】热平衡方程的应用.【专题】计算题;热和能.【分析】(1)已知燃气的热值为4×107J/m3和放出8.4×105J的热量,根据V=求出燃气体积;(2)已知水吸收的热量8.4×105J和水的质量2.5kg,水的初温为15℃,根据式Q吸=cm(t﹣t0)变形可求出水的末温度.【解答】解:(1)由Q放=Vq得,燃气体积:V===0.021m3,(2)由Q吸=cm(t﹣t0)得水的末温度:t=t0+=15℃+=95℃.答:(1)完全燃烧0.021kg燃气可放出8.4×105J的热量;(2)可以使质量为2.5kg、初温为15℃的水温度升高到95℃.【点评】本题是一道力学和热学综合题,考查了基本的公式应用,也是热量计算试题中的典型基本题,解题时要注意比较一下Q放=Vq和Q放=mq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测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事物中,说明大量分子永不停止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酒精瓶被打碎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精味B.教室里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C.冬天大雪纷飞,天地一片白茫茫D.夏天,水坑里有许多小虫乱动,毫无规律2.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B.泡在凉水中的西瓜温度会降低C.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被晒热D.野外求生时用钻木取火的方法获得火种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寒冬梅花香气扑鼻而来,这是因为()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之间存在斥力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冬天,暖气系统中用热水流过散热器,利用水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来取暖。
其中,选用水而不选用其它液体的主要原因是()A.水比其它液体流动性大B.水比其它液体价格便宜C.水比其它液体的比热容大D.水比其它液体来源广,无污染5.如图所示,图a表示一个中间系有棉线的铁丝圈浸过肥皂水后的情形,图b表示用手指碰破棉线右侧的肥皂膜后的情形.这个实验说明了()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存在引力D.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6.依据如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比热容c/[J•(kg•℃)-1]水 4.2×103干泥土约0.84×103A.质量为1kg的干泥土,具有的内能约为0.84×103JB.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为1℃时,具有的热量为4.2×103JC.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JD.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泥土,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升高较多7.关于温度、热量、内能和机械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B.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D.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8.图甲所示为一款新型水杯,将沸水倒入杯中,轻摇几下后,水温便可降至55℃左右,并能保温3小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 13 章内能》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 小题,共 18 分)1.对于水的比热容,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1kg 水在 1℃时的热量是 4200JB. 1kg 水每高升 1℃放出的热量是 4200JC. 1kg 水每高升 1℃汲取的热量是 4200JD. 1kg 水每降低 1℃汲取的热量是 4200J2.干泥沙的比热容是水的1,干泥沙与水的质量之比是2:1,吸5收的热量之比是5:4,则水和干泥沙高升的温度之比为()A. 1:8B. 8:1C. 8:25D. 5:8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热值与燃料的焚烧状况相关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只存在斥力的作用C.比热容与物体汲取或放出的热量相关D.做功和热传达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4.用同样的电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时,依据实验结果描述的温度 -时间图象如下图。
由该图象可知()A.甲比乙温度高升得快,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B.甲比乙温度高升得快,乙的比热容大于甲的比热容C.乙比甲温度高升得快,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D.乙比甲温度高升得快,乙的比热容大于甲的比热容第1页/共7页5.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9 年 6 月 11 日下午召开紧迫专家会议,决定将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戒备级别提高至最高的第六级。
这意味着宣告“甲流”进入全世界大流行阶段。
在专家的指导下,市民踊跃防疫,小明在寝室里闻到了妈妈在客堂喷洒的消毒液的气味。
这个现象说了然()A. 气体分子之间有互相作使劲B. 气体分子的运动的无规则的C. 气体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 气体分子是特别小的6.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春暖花开时,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0℃的物体不拥有内能C.锯木条时温度高升,说明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D.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7.一个物体的温度高升了,则()A.必定经过做功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添B.必定经过热传达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添C.可能是经过做功的方式,也可能是经过热传达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添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8.对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和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冬季用热水袋暖手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B.一个物体汲取了热量,它的温度必定会高升C.0℃的冰块有内能,由于它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 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剂,其主假如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小的特色9.将质量为 10g,热值为 4.2 ×107J/kg 的燃料完整焚烧后,放出的热量完整被质量为1kg 的水汲取,水的初温20℃,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比热容为 4.2 ×103J/(kg?℃)水的温度将升高()A. 70℃B. 80℃C. 90℃D. 10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10.内能和机械能的差别:内能是能量的又一种形式,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 ______和分子间的 ______相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 ______相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章节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章节检测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也一定增大B.两个物体的内能大小相等,则其温度和含有的热量均相等C.由同种材料组成的两个物体如果其温度与质量相等,则其内能一定相等D.在自发状态下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即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温度相等的两个物体,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3.下列关于内能、热量、温度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B.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C.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D.物体内能减少,它一定放出热量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水的这个特性的是()A.供暖系统用循环热水来供给暖气B.用水作为机车发动机的冷却液C.春天农民育秧时,傍晚向秧田里灌水D.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降温5.在“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6.水枪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如图所示是常见的气压式水枪储水罐。
从储水罐充气口充入空气,达到一定压强后,关闭充气口,扣动扳机将阀门M打开,水即从枪口喷出。
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A.罐内的气压保持不变B.罐内空气的密度不断变小C.罐内空气的内能保持不变D.水喷出的速度不断增大7.下列现象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跟其他几个不同的是()A.小刚从滑梯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臀部发热B.放进冰箱冷冻室的水变成冰块C.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D.用手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温度升高8.下列有关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0℃的冰没有内能B.内能与质量无关C.物体内能越大,热量越多D.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可能不变9.电暖气是冬季家庭常用的取暖设备,电暖气内部使用的是导热油而不用水,主要是因为导热油和水相比()A.比热容大B.升温快C.放热多D.密度大10.下列生活现象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和其他的不一样的是()A.太阳照射下热水器中的水变热B.用小风扇给电脑降温C.火柴头在火柴盒上滑过开始燃烧D.炒菜时,铁锅热得烫手二、填空题11.单位质量的气体物质,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气体的定容比热,已知氦气的定容比热为3100J/(kg·℃),如图所示,质量为0.02kg 的氦气被密封在圆柱形气缸内,气缸内氦气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将烧红的铁块投放到冷水中,水温升高B.夏天,柏油路被阳光晒热C.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的温度升高D.一杯温水放入冰箱,水温降低2.图是两个演示实验的示意图,图甲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图乙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橡胶塞迅速冲出试管口,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中活塞下压过程中,筒中气体的内能减小B.图甲中活塞下压过程的能量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C.图乙中水蒸气推动橡胶塞迅速冲出试管口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增加D.图乙中水蒸气推动橡胶塞过程的能量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3.下面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今年夏天,成都暑热难耐,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B.在北方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80℃水的比热容与40℃水的比热容一样大D.铜的比热容比铝小,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升高的温度比铝高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分子之间有间隙B.破镜难圆——分子间存在斥力C.海绵容易被压缩——分子间有引力D.打扫教室卫生时,会发现尘土飞扬——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5.小明旅游到济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其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B.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C.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的是()A.秋季的校园里我们闻到木瓜香B.傍晚农村厨房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C.天宫课堂上“水球变懒”实验中水球不散D.注射器内的水很难被压缩7.由热量的计算公式得到c=Qm t,那么下列关于物质的比热容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与物质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B.与物质的质量m成反比C.与物质的温度变化∆t成反比D.与Q,m,∆t都无关8.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凝固成冰后,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B.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不能发生扩散现象C.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D.铁块很难被拉长,说明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9.科学研究中常常发现某一问题的两个相关的量(x,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可用图线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初中物理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用酱油煮鸡蛋,酱油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内,这一现象表明()A.色素分子间有间隙B.色素分子间存在引力C.色素分子间存在斥力D.色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2.下列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A.黄金B.水银C.水D.空气3.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4.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同学们的共识.封闭的公共场所里贴了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间有引力C.分子间有斥力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5.家乡环境优美,四季如画,国内外游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家乡景象的诗文.下列语句是从杂志中摘录的,其中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初春的果园鸟语花香 B.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C.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D.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6.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进到了上面的瓶子.这个现象说明()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C.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D.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7.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8.将50 mL的水与50 mL的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 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间是有空隙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9.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的是()10.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相等的1 kg和100 g的水内能相同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11.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要吸收热量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12.在如图所示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13.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14.如图所示为某一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截图.图中显示的四个地方,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B.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C.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D.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1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B.热量只能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内能少的物体C.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不能同时存在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6.把碳素墨水分别滴入质量相等的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是现象;比较图甲和图乙可知,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17.淘气的小明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让图钉帽在课桌上来回摩擦几下后,发现图钉帽变烫了,这是用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一会儿变凉了,这是用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内能.18.一只电热快速开水壶,内装质量为1.5 kg,初温为20 ℃的水,在对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内能,将这些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J.[当地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c水=4.2×103 J/(kg·℃)]19.如图甲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观察到混合液的体积(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如图乙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水瓶中墨水扩散得快,这说明跟温度有关.20.(1)阅读表格说明并回答问题.上述三个事实可以说明:①;②.(2)如图所示,下列两个实验都是同学们做过的实验,请回答:①图甲中,当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会变大,这说明了:;②图乙中,用力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这个实验说明了:.三、实验探究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20分,共30分)21.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比较1,2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看出;(2)分别比较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看出;(3)分析比较(填烧杯号)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4)综合分析实验记录,可以发现,物质吸热的多少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22.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1)在实验前要控制水和沙子的和相同;(2)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各自升高的温度;方法二:;(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的目的是;(4)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高;(5)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4)结论不符,可能的原因是;(6)小丽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a)从图中你发现的温度比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b)请结合图中数据以及你的经验,找出一个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c)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四、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3.炎夏,某工厂用冰块降温.一块质量为20千克的大冰块,温度由-20 ℃升高到0 ℃过程中,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多少热量?[c冰=2.1×103 J/(kg·℃)]24.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从10 ℃升高到60 ℃,求:[已知:c水=4.2×103J/(kg·℃)](1)水升高的温度Δt;(2)水吸收的热量Q吸.【答案与解析】1.D[解析:色素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进入鸡蛋内使鸡蛋着色.故选D.]2.D[解析:固体分子作用力最强,分子间距最小,因此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分子作用力较弱,分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运动且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分子作用力最弱,因此气体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故选D.]3.A[解析: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A正确;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错误;海绵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所以不是分子,C错误;铅笔芯变短是由于质量变小,和分子斥力无关,D错误.故选A.]4.A[解析:由于烟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故选A.]5.A[解析:初春的果园鸟语花香,是芳香油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A正确;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是空气的流动,不是分子运动,B错误;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属于机械运动,C错误;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属于机械运动,D错误.故选A.]6.A[解析: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A.]7.D[解析:因为玻璃和水面接触,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故选D.] 8.A[解析:将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它们的体积之和,这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两种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总体积变小,所以总体积小于100 mL,这与分子的构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大小、分子的运动无关.故选A.]9.A[解析:荷花飘香,是气体分子的运动,A正确;柳絮飘舞、雪花飞扬、落叶纷飞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B,C,D错误.故选A.]10.D[解析:水的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和水的质量有关,所以温度相等的1 kg水和100 g 水的内能不同,A错误;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也可能外界对它做功,B错误;一切物体都有内能,C错误;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故选D.]11.D[解析:放热多少是指内能的改变多少,不是指物体内能的多少,A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和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和物质种类有关,所以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不一定相等,B错误;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C错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是温度不变,故选D.]12.C[解析:冷天搓手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的,A不符合题意;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B不符合题意;烧水时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符合题意;下滑时臀部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解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是由物质决定的,与是否吸热、放热、温度、质量等因素无关.故选D.]14.A[解析:上海和台北属于沿海地区,水多,其比热容较大;西宁和拉萨属于内陆地区,地表以砂石、泥土为主,其比热容较小.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少,砂石、泥土温度升高得多,所以上海和台北升高温度较低,西宁和拉萨升高温度较高;夜晚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少,砂石、泥土温度降低得多,所以上海和台北降低温度较少,西宁和拉萨的降低温度较多,因此内陆地区的西宁和拉萨的日温差比沿海地区的上海和台北日温差大.故选A.]15.C[解析: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因素有关,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多,A错误;热量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B错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正确;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着,D错误.故选C.]16.扩散温度[解析:把碳素墨水分别滴入质量相等的清水中,墨水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盛热水的杯子变化更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17.做功热传递[解析:手握铅笔让图钉帽在课桌上来回摩擦几下后,发现图钉帽变烫了,这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一会儿变凉了,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内能.]18.增大5.04×105[解析:在对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烧开,水的末温是100 ℃,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Δt=4.2×103 J/(kg·℃)×1.5kg×(100℃-20 ℃)=5.04×105 J.]19.小于分子间有间隙热分子运动的快慢[解析: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在冷水瓶和热水瓶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瓶中的墨水扩散得快.]20.(1)①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2)①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②压缩空气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解析:(1)上下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抽掉两瓶中间的玻璃板后,经过几分钟,两种气体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在烧杯中装一些水,水下面注入一些硫酸铜溶液,经过一个月或更长的一段时间,两种液体就均匀混合在一起了.科学家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上述三个事实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2)①如图甲所示,当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会变大,这说明了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②用力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这个实验说明了压缩空气做功,物体内能增加.]21.(1)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2)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温度越高,吸收热量越多(3)1,3(4)物质质量升高的温度[解析:(1)1烧杯内水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12 min,2烧杯内水的质量是15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2)3烧杯内煤油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4烧杯内煤油的质量是300 g,升高5 ℃用的时间是3 min,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3)1烧杯内水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12 min,3烧杯内煤油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4)综合比较可知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22.(1)质量初温(2)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的加热时间(3)使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4)沙子(5)沙子受热不均匀(6)市中心水泥、混凝土的比热容小(7)多植树、建人工湖[解析:(1)实验前要控制水和沙子的质量和初温相同;(2)比较水和沙子升温的快慢,可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也可使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3)相同的酒精灯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为保证水和沙子在相等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需使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4)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说明吸收的热量相等,根据Q=cmΔt,沙子比热容小,升温就高些;(5)给水加热形成了对流,给沙子加热时应该不断用搅拌棒搅拌,所以刚开始加热时,水升温快;(6)(a)由图可以看出,市中心的温度较高;(b)“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城市建筑多为砖瓦建筑,道路多为水泥路面,水泥道路和建筑物,它们的比热容小,升温高.另外城市汽车排放尾气多,尾气的热量也对空气升温起了作用;(c)要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就要在城市中心多植树、建人工湖.] 23.解:冰块吸收的热量:Q吸=c冰m(t-t0)=2.1×103 J/(kg·℃)×20kg×[0℃-(-20 ℃)]=8.4×105 J.24.解:(1)水升高的温度:Δt=t-t0=60 ℃-10 ℃=50℃. (2)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Δt=4.2×103 J/(kg·℃)×2kg×50℃=4.2×105 J.。
【单元练】(必考题)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肯定是由于物体吸收了热量B.汽车的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夏天游泳者从水中上岸后会感觉冷是由于他体表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A解析:AA.物体的温度升高可以是外界对其做功,比如压缩气体,故A选项错误,A选项符合题意;B.汽车的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是正确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正确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夏天游泳者从水中上岸后会感觉冷是由于他体表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是正确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具有的内能就是物体具有的热量B.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C.物体内能减小时,温度可能不变D.气体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少A解析:AA.内能和热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内能是一个状态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符合题意;B.做功与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晶体的凝固过程中,虽然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气体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特别注意: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
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传递等3.有两种物体,体积之比是2∶1,密度之比是3∶2,放出热量之比是2∶1,则它们降低的温度之比和比热容之比分别是()A.3∶2,1∶10B.2∶5,5∶3C.2∶3,10∶1D.3∶5,5∶2B解析:B由题知,两物体的体积之比12:2:1V V =密度之比12:3:2ρρ=由mVρ=可得质量之比 11122232:3:121V m m V ρρ⨯===⨯ 由题知,它们放出热量之比为12:2:1Q Q =放放A .两物体降低的温度之比和比热容之比分别为123:2t t ∆∆=∶ 12:1:10c c =则111122221339101220Q c m t Q c m t ∆∆⨯⨯===⨯⨯放放故A 错误;B .两物体降低的温度之比和比热容之比分别为1225t t ∆∆=∶∶ 12:5:3c c =则1111222253223151Q c m t Q c m t ⨯⨯==⨯∆⨯∆=放放故B 正确;C .两物体降低的温度之比和比热容之比分别为1223t t ∆∆=∶∶ 12:10:1c c =则111122221032201131Q c m t Q c m t ∆∆⨯⨯===⨯⨯放放故C 错误;D .两物体降低的温度之比和比热容之比分别为123:5t t ∆∆=∶ 12:5:2c c =则1111222253392152Q c m t Q c m t ⨯⨯==⨯∆⨯∆=放放故D 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附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卷(附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疫情期间,教室每天都会喷洒消毒水进行消毒,喷洒完消毒水的教室过段时间还会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这是因为()A.分子间有引力B.分子间有斥力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吸、放热及温度和质量都没有关系B.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有关C.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所以不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D.同温度、同质量的不同物体,比热容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3.水是生命之源.如图中能正确描述水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图象是A.B.C.D.4.如图所示,铁水很热,冰块很冷,但它们都具有内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水温度高,内能大B.冰块温度低,内能小C.铁水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D.冰块温度低,分子热运动停止5.现在的休闲场所刮起了“复古风”,小文在“农家乐”看到一种模仿古代将谷物捣碎的简单机械如图甲所示,其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使用时,人在长木棍A端用力把它踩下去立即松脚,B端下落,打在石臼内的谷物上,从而把谷物打碎.若人用的力始终与OA垂直,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在A端用力向下踩,B端上升,人对木棍做功B.B端从水平位置上升的过程中,木棍是费力杠杆,人的动力大小不变C.B端下落的过程中,木棍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其动能增大D.捣米时,对米做功,使米的内能增加6.山西太原是一座四季分明的美丽城市。
下列自然现象中,能用分子热运动知识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舞B.夏天荷叶露珠C.秋天桂花飘香D.冬天雪花飞舞7.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对外做功,它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D.体温度越高,所含有的热量越多8.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A.甲液体吸热本领小于于乙液体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D.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二、填空题9.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多种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姓名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炒菜时,香味四处飘逸
B. 沙尘暴卷起漫天的黄尘
C. 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D. 扫地时,空中尘埃飞扬
2. 如图所示,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乙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丙表
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丁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
这一实验说明了()
A.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 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D. 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说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B. 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4. 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冬天晒太阳感觉暖和
B. 冬天在暖气房里感觉暖和
C. 冬天围着火炉烤火感觉暖和
D. 冬天两手互相摩擦,手感觉暖和
5. 下列现象中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钢锯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B. 火车经过铁轨后,铁轨发热
C. 保瓶瓶的塞子被水蒸气冲开
D. 砂轮打磨工件时火星四溅
6. 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玉米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 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 玉米粒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 玉米粒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7. 两个物体放在一起并互相接触,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则它们具有相同的()
A. 温度
B. 比热容
C. 内能
D. 质量
8. 将一个铝块截成相同的两半,取走一半,则余下的一半铝块()
A. 密度和比热容均减半
B. 密度减半,比热容不变
C. 密度不变,比热容减半
D. 密度和比热容均不变
9. 铜的比热容是铅的3倍,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如果它们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则铜块温度升高的度数是铅块温
度升高的度数的()
A. 1倍
B.31倍
C. 9倍
D. 3倍
10. 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再将铜块投入水中,则会出现()
A. 铜块与水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B. 铜块吸热,水放热
C. 铜块放热,水吸热
D. 水的内能传递到铜块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1. 两个人向相反的方向拉一根绳子,绳子没有拉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力,除此以外,分子之
间还存在着力。
12. 如图所示,火柴头在火柴盒侧面轻轻划过就能擦燃,从
能量转化的角度讲,是将能转化为能,
这是通过的方式实现的。
13. 物理学中的“热”可以表示温度、内能、热量等含义,下面几句话中“热”的含义分别表示:①摩擦生
热.:,②冰块吸热.而熔化:,③夏天天气很热.:。
14. 水稻是喜温植物,春季育秧时,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放出,以防秧苗冻坏。
隐含的物理知识是,水
的较大,气温降低时,水(选填“放出”或“吸收”)较多的(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
15.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暖于郊区。
分析城市“热岛效
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吸热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
16. 水的比热容为×103J / (kg·℃),若将2kg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
J/(kg·℃);水结冰后它的比热容将(选填“改变”或“不变”);初温为20℃、质量为1kg的水吸收×105J 的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
三、实验探究题(共19分)
17.(5分)如图所示,拿一个大口玻璃瓶,瓶内装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通过塞子上的开口往瓶里打气。
(1)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会出现。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瓶内的空气膨胀做功时,内能
,温度,使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成小水珠。
(3)由此实验及其它大量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18.(6分)阅读下表: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103冰×103
铝×103铜×103
酒精×103蓖麻油×103
干泥土×103水银×103
煤油×103砂石×103
通过阅读上表,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填出其中任意三条:
(1);
(2);
(3)。
19.(4分)小红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她得到如下数据:
物质次数质量m/kg升高的温度Δt/℃加热的时间t/min
水1102 2104
物质次数质量m/kg升高的温度Δt/℃加热的时间t/min
煤油3101 4102
(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吸收的热量。
(2)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0.(4分)为了探究热水瓶盛水量与保温效果之间的
关系,某实验小组用规格和保温性能完全相同的
热水瓶(容积均为2L),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实验。
他们在7个热水瓶中装入不同水量但初温
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时间,测量各个热水瓶中
的水温,并根据所得数据经计算绘出下如图所示的图象。
(1)该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盛水量、初温和。
(2)由图象可知,本次实验中保温瓶的盛水量为L时,保温效果最好。
四、综合应用题(共14分)
21.(6分)植树造林可以调节气温,防止水土流失,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据资料介绍,一公顷森林每天
吸收的太阳能约为×1010J,如果这些能量全部被一公顷、质量为4×106kg的泥土吸收,可使其温度升高3℃,试求出泥土的比热容。
22.(8分)使20g冰的温度从-10℃升高到0℃,但未熔化成水,需要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是由温度从5℃降低到
0℃的水来供给的,需要多少质量的5℃的水[已知c水=×103J/(kg·℃),c冰=×103J/(kg·℃)。
]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0. A,C,B,D,C,B,A,D,B,C。
二、填空题
11. 引,斥。
12. 机械,内,做功。
13. 内能,热量,温度。
14. 比热容,放出,热量。
15. 高温废气,比热容,蒸发。
16. 4.2×103,改变,70。
三、实验探究题
18.(1)白雾。
(2)减少;降低。
(3)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19.(1)水的比热容最大。
(2)同种物质的比热容跟物态有关。
(3)不同物质的
比热容一般不同等。
20.(1)质量。
(2)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21.(1)末温(后来温度)。
(2)。
四、综合应用题
22. 0.9×103 J/(kg·℃)。
23. 4.2×102 J,2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