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齐桓晋文之事》是一部关于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是司马迁。
这部书以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及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通过对这部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和晋文公被描述为两位仁政君子,他们以仁义之心治国,以德治民,推行民生政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他们在外交上以德服人,以礼待客,使得邻国对他们敬畏有加。
在军事上,他们善于用兵,善于用计,使得国家在外敌入侵时能够保家卫国。
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政绩,成为了后世君主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以仁义之心治国,推行民生政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他们的仁政之道,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也成为了后世君主治国的楷模。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治国理念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的仁政之道,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
除了政治智慧,我还通过《齐桓晋文之事》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的了解,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部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书的阅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
齐桓公与晋文公,作为两代霸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他们的经历和功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雄才大略。
齐桓公出身高贵,却胸怀大志。
在内忧外患之际,他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
面对诸侯纷争,齐桓公审时度势,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诸侯,共同抗击北方戎狄。
他先后五次出兵救周室,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尊崇。
齐桓公的霸业,得益于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安邦的智慧。
他善于识才用人,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臣。
他重视民生,兴办水利,修建城池,改善百姓生活。
他注重礼仪教化,尊崇仁义道德,使齐国成为当时崇尚礼乐的典范。
晋文公,忍辱负重的王者风范。
晋文公重耳,出身显赫,却因争夺君位而被迫流亡在外。
漫长的流亡生涯,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结识了许多贤士。
在流亡期间,晋文公始终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
他忍辱负重,广交仁义之士,等待时机。
最终,他得到秦穆公、楚庄王等人的支持,回国继位。
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努力革新。
他重用狐偃、介子推等贤臣,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晋国迅速壮大。
在对外关系上,晋文公秉承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理念,联合诸侯对抗楚国。
他先后发动了城濮之战、邲之战,大败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的霸业,体现了他忍辱负重的王者风范。
他善于吸取教训,团结贤能,以仁义治国,以德服人。
他重视民生,轻徭薄赋,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他尊重盟约,不背信弃义,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齐桓晋文的共同点。
齐桓公与晋文公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些共同的品质:雄才大略: 他们都有清晰的政治目标,能够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
任用贤能: 他们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任用贤臣辅佐自己。
重视礼仪: 他们崇尚礼乐教化,重视仁义道德,以德服人。
民生为本: 他们重视民生,轻徭薄赋,改善百姓生活。
尊王攘夷: 他们秉承“尊王攘夷”的理念,维护周王室的权威,抵御外敌入侵。
读《齐桓晋文之事》有感

读《齐桓晋文之事》有感篇一: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孟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辩技巧高人几筹,显示他作为哲人的睿智。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论辩风格也充分表现出来。
当齐宣王单刀直入,开语直奔主题,首先要求孟子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但孟子巧妙移话题,避开齐宣王霸道主题,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这些事情从而后来没有传述下来搪塞过去,避实就虚,迅速将话题移到王道上来,勾起齐宣王兴趣,从而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齐宣王询问品德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王时,他简洁干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明确了此次谈话的中心,也使齐宣王才有了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问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一字“可”回答,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两人的对话中,孟子始终抓住谈话主动权,当齐宣王说出的“何由知吾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深谙齐宣王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作为高高在上君王的个性,所以孟子谈出生活中一件小事,齐宣王以牛换羊小事,把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为引子,引出话题。
在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情上他也时刻不忘夸耀齐宣王,说他有仁慈之心,认为老百姓误解了他,替齐宣王摆脱委屈。
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一举措只是吝啬的表现。
所以齐宣王马上变得高兴起来。
两人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谈话没有心里负担。
如此孟子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大谈王道才不至于令对方反感,产生对牛弹琴的效果。
齐宣王此时把孟子当成自己朋友,开始达到心灵上的默契,他完全把孟子当成朋友,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他的话语在其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所以就主动询问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间的关系。
而孟子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机智地暂时移话题,讲述“不能”和“不为”两者间的关系。
在此也没有忘记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将齐宣王未推恩于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未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见舆薪,让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齐桓晋文之事给我们的启示

齐桓晋文之事给我们的启示1. 齐桓晋文的小故事提到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可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大家磨磨蹭蹭也听了不少了。
哎,但其实这事儿一点都不无聊,咱们刚好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挖掘出一些大智慧!比如说,齐桓公可是个玩得转的国君,听说他一开始也算不太出色,但他通过灭掉竞争对手,把齐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发展成了强国。
这就像我们打游戏,刚开始就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一掌握住关键技巧,比如撸起袖子,加把劲,瞬间就能翻盘!还有晋文公,人家一开始也是个小透明,但后来凭借一股果敢和聪明才智,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角色。
谁说这不就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真实写照呢?在这两位英雄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真谛:抓住机会,果敢出击。
你别小看了这个“机会”,有时候它就像是闹钟一样,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对了,齐桓公为了把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连那些曾经的小伙伴都没放过,一个个拉拢成了朋友,这让他的实力倍增!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嘛!和朋友一起,吃得香,玩得乐,事儿也好办,多美好呀!2. 空谈无益,行动才是王道当然,咱们不能光聊理论,实际操作才是关键。
别忘了,我们可不是在写作文,得有点实际行动才能突出重点。
齐桓公最后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把自己的名声搞得响当当,关键在于他不光听了那些小道消息,还积极行动。
有人说他是个“有头脑”的领导,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的执行力,有多强说多强。
他没空说“大家加油”,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加油是否?就像家里一起搬家,总是得有几个人动手,才能把那些个沉甸甸的箱子一起搬完,不然光喊怎么能行?另外,晋文公也不甘示弱,跟齐桓公一样,知人善用,让那些能干的人都融入他的团队。
没错“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团队的力量才是王道。
搞得大家齐心协力,仿佛比超人还厉害,成就感蹭蹭直上。
这也告诉我们,职场上、生活中,懂得利用伙伴的力量,果真能事半功倍。
2.1 给年轻人的建议对于年轻的朋友们,我想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明君主——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
这两位君主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使得他们的国家在当时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贤明君主,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于政治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才能。
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断,内部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而齐桓公和晋文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削弱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赏罚分明的政策等,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大大地增强,国内的秩序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使得齐国和晋国之间建立了稳固的联盟关系,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态势,使得两国在外交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之外,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品德上也是非常高尚的。
他们不仅对待自己的臣民非常宽厚,而且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是非常仁慈的。
在当时的社会上,这种高尚的品德是非常罕见的,而齐桓公和晋文公却能够做到。
正是由于他们高尚的品德,使得他们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使得他们的政治得到了更大的成功。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贤明君主,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于政治的深刻理解和高尚的品德。
他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使得齐国和晋国之间建立了稳固的联盟关系,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态势,使得两国在外交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同时,他们高尚的品德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使得他们的政治得到了更大的成功。
总的来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贤明君主,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于政治的深刻理解和高尚的品德。
他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一、写作特色(一)层层递进,先扬后抑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游说技巧。
人人都爱听好话,于是孟子便以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他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帮助齐宣王化解百姓不理解的郁闷之情,使他给出“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赞赏。
令齐宣王放下戒心听孟子讲解。
接着,笔锋一转,运用“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
’则王许之乎(35)?”的比喻,来引诱齐宣王进入自己设的局中,接着用“不为者与不能者”来进一步逼问齐宣王,引发齐宣王的追问,气氛加强,然后质问齐宣王的“大欲”,令齐宣王自嘲,为不使场面尴尬,孟子又自圆其说,提出齐宣王扩大疆土是为了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并指明只是用错方法,令齐宣王获得心理慰藉,从而愿意听下去。
那么当孟子讲解他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就容易的多了。
(二)善用排比对偶,气势浩然,正反对比突出事理,逻辑严谨孟子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如“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和“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分别用到的排比与对偶在文章中用得很频繁,这样可以使文章看上去充满气势,一气呵成。
特别是在说理性文章中,这种方式的说理更能让听理者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无法反驳。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齐桓晋文之事》是一部以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为主线,描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安抚民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历史故事的史书。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政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和晋文公被描述为仁德之君,他们以仁爱之心治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以身作则,深得人心,广泛普及教育,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
他们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交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通过他们的治国理政之道,国家的繁荣昌盛,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仁德之道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得国家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们注重教育,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们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交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通过他们的治国理政之道,国家的繁荣昌盛,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政之道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以仁德之道治国,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善。
他们注重教育,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们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交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通过他们的治国理政之道,国家的繁荣昌盛,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德之君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得国家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们注重教育,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们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交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通过他们的治国理政之道,国家的繁荣昌盛,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后感800字

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后感800字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
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
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
要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表明孟子讲的仁政有着经国利民的实在内容。
《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
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一)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
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
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
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
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
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二)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
体现。
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
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
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例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
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
要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表明孟子讲的仁政有着经国利民的实在内容。
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
《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术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
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三)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
记录。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章论证过程中富于的逻辑力量。
孟子早知道齐宣王素有图霸之大欲,而无行王政之志向。
因此,当齐宣王一提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发问,就直截了当地摆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的中心观点,然后从“王道可为”和“王道何为”两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严密的论证技巧。
首先,作者从“王道可为”入手,用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虽然齐宣王的所谓“不忍”,仅仅限于禽兽,仅仅限于“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还是先予以了肯定,借此说明齐宣王有行仁政的条件。
紧接着孟子引譬取喻,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引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委婉而直率地指出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
从而推出了第一个分论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既而,再次引譬取喻,论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谓之“不能”;而不愿“为长者折枝”是“不为”。
进而又引征经典:“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分析“推恩”的意义:“足以保四海”。
同时,指出“不推恩”的恶果:“无以保妻子”。
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进逼,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
其次,作者又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或“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或“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在否定了这些选言肢后,也就理所当然地肯定了后一个选言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然后,作者又设喻类比,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同时进一层指出,齐宣王如一意孤行,“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这就彻底打破了齐宣王霸道的幻想。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一组假言判断:“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
假言判断的真实性不决定于判断中所说的事实是否存在,而决定于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这里的因果联系作者已在前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所以它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也促使齐宣王心动:“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至此,作者充分抓住有利的战机,再从“王道何为”一方进行论述,提出“制民之产”的仁政主张,并且具体阐述了如何“养民”和“教民”。
作者先言其制,后誉其利,王道之美,溢于言表。
无论是“养民”,还是“教民”,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保民”。
如此又回扣了前文,极巧妙地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观点的论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