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刀布园贝时期:这是铜铸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货币经济尚未确立,铜铸币也处于滥觞阶段。
按其形制可分为刀币、布币、园钱和贝币(蚁鼻钱)四大类。
2.半两钱时期:从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秦始皇统一货币,将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类型统一为秦国的方穿圆形的半两钱,确立了古钱的外型基础。
3.五铢钱时期: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七百余年。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形制上,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
4.开元通宝时期: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从此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铜元时期:铜元的发行最早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虽然首先进行了币制的整顿,但并未真
正实现统一化,除中央政府制造的“大清铜币”和“大清铁币”外,在地方政府时期还有二十多个省份分别制造发行了带有本省简称的铜元。
此外,中国货币发展史中还有许多值得提及的点。
例如,夏商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使得珠玉谷帛贝类等价物
出现;秦始皇统一币制改革,黄金铜钱并行;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裂,币制混乱;宋代以铜铁钱为主,和纸币、银锭混合流通;元代禁用铜钱,推行纸币;明代纸币贬值,银本位确立;清代前期银两制,白银为主,铜钱为辅;辛亥革命后纸币繁杂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货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大致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第三阶段:秦朝开始的方孔圆钱第四阶段:汉朝的五铢钱第五阶段:唐朝的开元通宝钱第六阶段:始于北宋的纸币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贝币。
贝币是古代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
这主要是因为牛、羊、猪等牲畜充当实物货币不能分割,五谷充当实物货币容易腐烂,珠宝玉石又太少了,海贝就成为了古人首选的实物货币。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海贝----我国最早的货币,也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实物货币。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活动不再限于剩余生产物的偶然交换。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物向商品形态转化。
商人阶级的出现,使产品发展成商品,这是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极其广泛流通,又由于政治上各诸侯互相争雄,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因而各地区基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铸造出各种不同的铜铸币,即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PPT课件

•
汉朝古币
唐朝古币
•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 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 开元通宝用隋五铢,轻小淆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 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 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秦朝古币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政 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 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 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 ,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 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 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 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 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 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 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 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这枚世界罕见的虎斑宝贝,可以说是天然海贝中遗存至今的珍品大贝,也可说是三千多年前,作为货币的天然海贝的最高代表。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图见《千年传世珍宝鉴赏——土卷》53页096/098图)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主要阶段概述:1.自然货币时期:最早的钱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奴隶社会,以贝壳(如贝币)、布帛等充当交易媒介,这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
2.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商朝晚期出现了铜贝,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形态,但还处于称量交换阶段,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标准。
西周时期,开始铸造青铜材质的“布”、“刀”、“圜钱”等形态各异的金属货币,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逐渐过渡到形制化的铸币阶段。
3.标准化铸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币,其中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和齐国的刀币、赵国的铲币(布币)等流通较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铸币走向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4.通宝元宝时期:汉武帝时期,铸行五铢钱,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货币制度。
唐朝时,“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启了新的纪元,其后的“乾元重宝”和“淳化元宝”等都是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货币体系,确立了以“文”为单位的计价方式,并影响了此后千年的中国货币形态。
5.纸币与银锭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发行,随后又有会子、关子等相继出现。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同时,明朝政府也发行了大明宝钞等纸币,而清朝则广泛使用银两和制钱。
6.近代变革:近代以后,受西方货币制度影响,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先后进行了货币改革,银元和法币相继出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变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先民们在货币制度上的智慧与创新。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
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
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布币:春秋战国钱币,先后流通于周、郑、晋、卫、宋及韩、赵、魏、燕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蚁鼻钱:俗称鬼脸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楚、陈、鲁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刀币: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圜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东周及魏、赵、秦等国。
天圆地方---秦【前221年—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
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战国时流通于各国的布币、刀币、蚁鼻钱,在圜钱的基础之上,推出全国法定的唯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天道圜,地道方”(《吕氏春秋·圜道篇》),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代表不可逆转的皇权,作为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这一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钱币文化史中便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自秦半量问世以来,这种方孔圆钱的货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那么将一种意识形态赋予钱币便是中国钱币史上的空前之举,千年的锈蚀依然没有掩去秦半两开创的方孔圆钱两千年历史的光辉。
秦半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以法令宣布,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规定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 秦半两的标准为12铢,钱文以李斯的泰山石刻为代表的小篆,形体方长,线条圆润流畅,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从中可以感受到秦人统一天下后的端庄稳重。
大汉雄风---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年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
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单从钱币艺术的角度来讲, 王莽时期的铸钱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蔚为大观。
泉中国收藏界把“钱”又称作“泉”,也就是来源于这一时期,因为王莽相信谶纬之学,他夺了刘姓天下,而“刘”字繁写,由“卯、金、刀”组成,所以避讳“刘”字,同样违忌“金、刀”两字,钱字有“金”便用了“泉”字来代替了。
金错刀----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王莽时期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为收藏者所青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形制别具,制作精良了。
在精美制作的基础上,新莽货币独有的纤秀书法,又被称作“悬针篆”,特别是错刀,由形容方孔钱的环和刀柄组成,环上用黄金镶错“一刀”两字,顶上有平五千字,俗称金错刀,独特精美的形式,使其在钱币史上传为佳话,为收藏家所珍视,并受到诗人吟诵。
这一时期,闻名遐尔的六泉十布仍然是今天众多钱币收藏家奋力攀登的一座收藏高峰。
五铢钱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刀币、环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增加牢度。
同时这也正是为杜绝不法之徒凿边盗取铜料之风而想出的一个绝妙的办法,今天的硬币仍保留这种外廓以防止盗铸。
与过去不修边幅的钱币相比,五铢钱呈现出一种规范之美,体现出大汉鼎盛时代经济严谨的作风和沉稳大方的气派。
汉五铢在历史则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对古代货币史和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承启文明---魏晋南北朝钱币【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流通突破了西汉五铢的钱制,名称呈多元化,不拘一格。
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便实行着各自不同的货币制度和政策。
魏国实行以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而吴,蜀两国都实行的是通货膨胀政策,推行大面额钱币。
两晋南北朝依然是以货币铸造和使用混乱为主要特征,过度性特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以重量为钱名的传统特征遭到了破坏,各种钱币混合流通,形制、制作、文字,版别更是五花八门。
“一千钱长不过三寸”, “十万钱不满一捧”,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内战,政治舞台走马式的更换便造成了质量轻薄的剪边钱、綖环钱、风行于世。
劣币的泛滥正是这种乱世在货币上的反映。
丰货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自称赵王(319年)铸于其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之钱。
钱径2.4厘米左右,重2~3克。
分内外廓俱全及面无内廓者两种。
“丰货”二字篆书而见隶意,笔画壮实有力,横列穿孔两侧。
在计重计值的五铢钱系盛行之际,钱文“丰货”出现是一突破,然通行困难,未久即罢,故今传世丰货钱不多。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所铸小钱。
形制颤似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章法亦如薤叶篆,横列穿孔两侧。
径1.6厘米,重约1克。
旧谱因其重近二铢而称之“二铢钱”。
“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永光钱出世绝少,至为珍稀。
开元盛世---隋唐钱币【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
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规定径八分,重2.4铢,每十文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钱,两以下采取十进制,开元通宝的铸行对中国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时开创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的先河,带来了深远影响。
唐末五代十国更曾有多种藩镇铸钱,然而在钱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所树立的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始终被奉为典范。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
外廓甚阔,面无穿廓,唯“?”字左侧多一竖划,横读似“凶”,故有“凶多吉少”之传。
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径2.4厘米、重3克左右。
后杨广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
杨广嗣位后因国势腐败,私铸劣钱渐多,物价上涨,“米斗千钱”,以至产生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者。
开元通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经过长期的衰落沉寂之后,开元通宝迎来了中国货币史上的新纪元。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除了五铢钱,改钱文为“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诞生了,人们意识到半两,五铢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在于它的重量,而是为大家所认同在流通中的中介作用,从货币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都存在着一种向符号化、抽象化、信用化演变的趋势,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信用钱。
翰墨神韵---宋辽西夏金元钱币【公元960年-公元1386年】宋代的中国,经济在经历唐末五代动荡之后重新走上安定发展的道路,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宋代每年平均铸钱数超过唐代近20倍,同时,宋代铸造的多种多样的铁钱,也构成了中国货币史上最为复杂的铁钱制度。
宋代的钱文艺术可谓登峰造极,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介入钱文。
不仅许多名书法家大显身手,甚至连皇帝也技痒难忍,平炉争容。
淳化年间,宋太宗赵炅用真行草亲自书写御书钱,使一个年号钱具有3种书体,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空前之举。
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昙花一现,在适应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手段,而大元帝国的灭亡正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丰通宝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
面文有篆,行、隶三体,均旋读,小平,折二各式对钱计达百种以上,为宋钱中版式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之品种。
以小平中之隶书钱及背有月纹者为珍奇。
据传隶书有为苏轼所写者称“东坡元丰”。
另有大小铁钱,今展出土。
又有日本仿铸之“曲”头元丰及安南仿之“虎尾元丰”,后者珍稀。
崇宁通宝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
面文为徽宗亲书“瘦金体”,俗称“铁划银钩”,系徽宗御书钱中文字最秀美者,有小平、折五、当十等版别多种。
蔡京更铸折二及折五夹锡钱。
传世以当十大钱为多,小平稀少。
当十合背钱为难得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