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G101-6图集砼结构平法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平法常见问题答疑

06G101-6图集砼结构平法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平法常见问题答疑
06G101-6图集砼结构平法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平法常见问题答疑

平法常见问题答疑

06G101-6图集问题

1、06G101-6P45第三条如ex尺寸大,较大者方向钢筋设置在下,

请问到底是哪个方向?

答:图集中注解第5条已经明确规定了水平为X方向,垂直为Y方向,而且图示也已经非常清晰了,ex指的是x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ey,指的是y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二者要判断大小,哪个值大,哪个方向的钢筋就放置在下。

2、06G101-6基础梁端无外伸构造与04G101-3P29不同,为什

么?

答:06G101-6和04G101-3所涉及的基础类型不同,它们的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时在新的图集中也考虑了一些新的处理方式,像柱的插筋构造也是有区别的。

3、06G101-6P53柱宽基础梁时,加腋筋竖筋如¢

[email=8@200]8@200[/email]在封闭范围内全部布置吗?还是仅图上示意根数?

答:在加腋的这个位置,布置的是钢筋网片,如果只是图上的3根,那要200的间距干嘛!只是在计算的时候La长度范围是不用布置的,图示主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这一段距离是锚固了。而且伸入相邻的基础梁,想布置钢筋也比较费事了,梁里面多的是钢筋。

4、06G101-6P61柱顶纵筋在承台内的锚固应伸至承台顶?

答:图集中注解第3条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只要伸入承台内的长度满足Lae和35d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个和柱的钢筋要到顶是不一样的。桩和承台都是基础构件,承台是为了扩大受力截面,更好的承载上部构件,如果桩足够大的话,就没有必要设置承台了。

5、06G101-6 P51页,内容是否与04G101-3的内容相同?还有

其他的内容,是否也相同?

答:这个是不同的,看图的时候要仔细,非贯通纵筋在-3中取值除了L0/3以外,还有一个a值来控制的,在-6中没有这个控制条件了。

其它的内容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仔细阅读即可。

6、06G101-6中是否是取消04G101-3中对a=1.2la+hb+0.5hc

的规定?

答:06G101-6中的基础梁在取值的时候是没有这个控制条件,但是,这不代表取消03G101-3中的相关规定,这本图集包含的内容是独基、条基和桩承台,这些和筏板基础是不同的,两本图集可以对照进行学习,但是,不能否定对方的内容。

7、根据06G101-6中的规定:独基底板钢筋起步≦S/2≤75,是并

且关系?是否可按计算般的方法起步50计算?

答:二者之间是并且的关系,都要满足的,计算的时候是要按照图集的要求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计算的双方协商好了,也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计算。施工的时候是要按照图集的规定进行布置的。

8、非框架梁L的底筋锚固长度是12d还是按03G101-1第33页第

3点: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少于250mm?

答:这个直接取12d就可以了,L的下部钢筋支座处属于受压区域,和框架梁不同,250mm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9、板负筋的分布筋与另一方向的负筋搭接长度是多少?

答:分布筋的功能是使主筋绑扎成网,浇捣混凝土时主筋位置不发生偏离。另一功能是提高主筋的连接长度。具体的取值范围,平法中没有明确,一般取150mm即可。

10、梁上部钢筋中(2B20)标识的钢筋在遇到有悬挑梁时,如何处理?

是将支座钢筋延伸还是布置(2B20)钢筋.(悬挑梁上部未配置有钢筋)

答: 悬挑梁上部未配置有钢筋有可能是漏写了,或者没有按照平法的要求来布置,这种情况一定要咨询设计人员。

11、满堂基础中地基梁与承台两者之间交接处钢筋如何配置?

答:基本上要看承台的钢筋是不是双层钢筋。而且基础梁不一定要贯穿承台.高抗力等级要贯穿承台.这个具体的要咨询设计了。

12、非接头搭接,施工时如何保证钢筋不松动.振捣砼时,如何保证

两根钢筋间隔是一定的?

答:应该是非接触搭接,虽然,两根钢筋不直接绑扎在一起了,但是,钢筋可以和其它的钢筋绑扎的,固定应该不成问题。

13、基础梁上部钢筋与下部钢筋倒置输入与图示不符。

答:简单的来判断,基础梁的受力和框架梁的受力正好是相反的,另外,基础梁在平法集中标注中是下部钢筋在前,上部钢筋在后,这个和框架梁也是相反的,应该和图示是相同的。

14、梁的侧面纵筋在集中标注行已标注,而原位标注再标注时,是否重

复计算?

答:不会重复计算.但是会按照原位标注内容进行计算.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规定,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15、04G101-3基础梁端部无外伸处要求上下钢筋对接连通布置,而

06G101-6基础梁端部无外伸处上下钢筋可不对接,弯曲12d锚固即可,实用时能否把筏板基础梁梁端无外伸构造套用06G101-6做法?答:不可以,按照现在的情况,只有在设计明确或以后的图集改版中提出才可以,否则,现阶段还是按照各自的构造进行。

16、06G101-6第64-65页的桩钢筋为什么不伸至承台梁顶部?答:

这个桩钢筋伸入的构造按照61页的构造来考虑就可以了。

其他问题

1、03G101-1 第62页中,梁侧面纵向构造筋的构造要求是:当

hw≥450时,设置纵向构造钢筋,且钢筋间距a≤200。请问,如hw =450时,单侧设置多少道纵向构造筋?是1道还是2道?答:如果梁的净高正好等于450mm的时候,布置一道,那就是有两个空,450/2=225,按照图集要求已经大于200了,要布置两道,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用不了两道,但是,在规范中有了这样的规定,所以我们一般见到的都是或者不布置,或者要布就布置两道。另外,如果是设计人员则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预算和施工人员,按图处理就可以了。

2、框架梁或梁截面较大时,拉筋的构造应如何设置?(当设计者无规定

时)答:如果布置侧面构造钢筋或抗扭钢筋的时候,梁需要布置拉筋,拉筋的规定在平法图集中已经非常明确了,直接看03G101-1 P62注解第4条。

3、桩头已镶入承台处,桩顶的承台钢筋是否需考虑保护层?

答:从平法的图示来看,桩的钢筋是从桩顶位置布置的,桩伸入承台50,100这个应该已经满足保护层的要求了。不用从承台顶在考虑保护层了,否则太厚了。

4、抗震框架梁的底筋能搭接吗?在哪个位置搭接?

答:抗震框架梁的底筋是可以搭接的,只要不在梁下部跨中位置就可以了。

5、箍筋两个弯钩的总长度应该是多少倍d?

答:箍筋两个弯勾如果是135度,抗震的情况下是11.9d,不抗震的时候是6.9d。

6、当暗柱过长时,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是否应当伸至暗柱端或考虑与

暗柱箍筋搭接?

答:不管暗柱有多长,暗柱都属于墙的加强,它是墙的一部分,不是墙的支座,所以应该伸至暗柱的端部,不可以搭接。

7、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与圈梁,哪个是支座?

答:在砖混结构中,二者都属于整个建筑物的构造加强构件,柱肯定是梁的支座,但是,在实际作用的时候,砖混结构中主要的承重构件是墙不是构造柱,所以,这种关系不像框架结构那么明显。

8、06G101-6中,为何当双杯口的中间杯壁宽度t5﹤400mm时,

设[email=A12@200]A12@200[/email]构造筋,t5≧400mm 时不设?

答:从图示来看,在小于400mm以后,不管是双杯口还是双高杯口的独立基础,都要设置这样的构造钢筋,主要是当小于400mm 以后,这部分砼特别是双杯口的基础,就比较脆弱了,一旦上柱有受力变化,有可能会产生开裂等现象,需要布置构造钢筋。9、06G101-6第45页双柱独立基础底板,顶面配筋是否放置支撑

筋呢?

答:平法中只规定受力钢筋和构造要求的钢筋的布置情况,本题所涉及的钢筋应该属于施工工艺钢筋,平法也没有规定基础主梁的钢筋如何绑扎,现场不是也得撑起来吗!筏板基础的上部钢筋不也得用马凳支撑吗!这些应该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而不是在平法中。

10、06G101-6第54页梁高加腋处箍筋与梁的箍筋不用重复布置吧?

答:这个是不重复布置的,这个和框架梁加腋是一样的,直接是取代的关系,布置这个就不需要布置其它的箍筋了。

11、06G101-6第23页“底部一平”的配筋如何解释?

答:这个在平法图集中已经解释了。通俗的说就是两个基础梁相交的时候,梁的底标高是相同的,这时候梁的下部钢筋就会打架,要考虑钢筋谁通过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底部的非贯通纵筋,同时是配筋值不同时候。

12、06G101-6第68页中地下框架梁DKL纵筋构造图中上排非贯

通第二排仍按ln/4计算吗?

答:地下框架梁的受力情况和楼层的框架梁类似,但是,二者也有区别。图示来看地下框架梁中不需布置第二排的非贯通筋,如果设计布置了,需要咨询设计。

13、请解释06G101-6中P11图2.3.2-13中钢筋标注含义

答:这个的解释直接看图集中图示上面的说明即可!图集已经说的很明确了。

14、06G101-6中58页中(转角梁板端部无纵向延伸)大样中我个

人认为转角梁外侧无需分布板主筋,只须放分布筋即可。

答:本题所指的转角梁的外侧是指什么位置,如果是转角无外伸的构造,在转角的位置受力钢筋布置成网状,分布筋按照注解的第2条进行布置就可以了。

15、判断梁两侧是否有附加箍筋,是否可以依据谁是支座来判断?谁是

支座,就可以在另一根梁的梁侧加附箍筋?若两根梁交叉时,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是不是两侧都不加?

答:附加箍筋主要是用在非框架梁遇框架梁的时候,在框架梁上有可能

设置,这个是设计给定的。如果谁也不是谁的支座,这个更需要设计明确了。

16、转换层的框支梁有2.4m高,梁端头钢筋的锚固是否还是要伸到

梁底再加一个锚固长度?

答:这个问题直接咨询设计即可,如果设计没有给定,按照平法图集是要这样处理的。

17、简支梁(单跨)底筋锚固长度是MAX{12D,支座中心线},还是应取

250(受拉钢筋任何情况下不少于250mm).

答:简支梁跨中受拉,到支座部分不受拉.到支座部位弯距为零.单跨简支梁跨中受拉到支座是受压.所以与受拉钢筋任何情况下不少于250mm无关.

18、03G101-1图集中:梁下部钢筋都在支座处断开。当跨度短时,

是否可以不断开。

答:下部钢筋的通长做法都是在支座处断开,这个地方如果不考虑施工的麻烦程度,不断开是没有问题的,完全可以连通。

19、筏板框架柱插筋是否只要锚固长度?还是插至筏板底面?答:按照

平法图集必须要插到基础底,至少四根角筋要插至底面,其余的可以只算一个锚固长度.这个在06G101-6中有体现,但是,实际计算的时候要按照平法要求来进行。

20、基础梁为无抗震构件,反之筏板是否是非抗震构件?

答:筏板也属于非抗震构件。

21、满堂基础底板设双向钢筋,基础梁梁位处与梁平行的底板筋是否

还需布置?

答:不设置。因为筏形基础的底板跟筏形基础梁的关系,底板是节点关联.只有跟梁垂直的钢筋穿过或者锚固筏形基础.

22、梁的锚固长度是按梁的砼标号还是按柱的砼标号?

答:梁是节点关联,按柱的砼标号.

23、框架梁端支座处锚固长度,弯锚时是按1、伸至柱外边+15d。

2、一个锚固长度。

3、≥0.4Lae+15d.?

答:支座满足直锚,就按锚固长度。如果不满足直锚按照平法的要求

需要按1计算。

24、拖墙梁的定义?配筋是否同框支梁做法?

答:如果拖的是混凝土墙,这个梁就是框支梁。如果拖的是砌体结构,这个梁是墙梁,不叫框支梁。墙梁的话需要判断是什么梁,然后才能决定具体的配筋。

25、框架梁钢筋伸入短肢剪力墙是一个锚固长度还是伸至墙边下弯

15d?

答:如果框架梁是以墙为支座,这时候也要满足构造要求的,一般情况下墙的厚度很少能够满足一个Lae的,这时候要求墙的厚度不能小于0.4Lae,满足这个条件弯折15d就可以了,钢筋在弯折以后超过15d以后的部分其实已经不再起作用了。但是,现实中可能采用弯折,总长要等于Lae这样的配置。其实,这样的设计情况,具体的锚固构造是需要设计明确的。

26、抗震kz边柱、角柱从纵向钢筋构造(03G101-1第37页)中,

当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梁上部纵筋深入柱;WKL 构造中,主外侧纵筋配筋率大于1.2%时,柱筋伸入梁;如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是否梁、柱钢筋交叉伸入对方构件

答:这两个需要先判断采用哪一个节点,决定好采用的节点以后,才判断配筋率的。所以,不会有交叉的现象,如果设计说明除外。

27、由于梁的断面宽度限制,如梁宽250mm,200mm,梁钢筋锚

固小于0.4lae,在钢筋直径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梁的弯钩长度仍然是15d。这个问题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

答:这个就需要设计来解决了,另外是什么梁的锚固小于0.4Lae。

28、KL设计为4肢箍且大箍套小箍,请问小箍宽度怎样确定,是不

是1/3梁宽?

答:如果是4肢箍一般情况是箍了4根主筋,要在1/3宽的基础上扣保护层,再加一个钢筋的直径,这个应该清楚的。不是1/3梁宽。如果箍的不是4根主筋,那需要计算有几个空了。然后才能确定小箍的长度。

29、在转换层(梁转换)的设计中,当两胯梁的断面尺寸不一致时,

变截面的位置,按边支座或是中间支座。如果按边支座梁的上、下钢筋均存在互相交叉,砼不能完全包裹钢筋,如何处理?答:这是梁跨变截面,如果是框架梁有其变截面的构造,但是,转换梁的变截面需要设计来明确。平法没有明确说明。

30、柱锚梁有两种情况:①柱的钢筋锚入梁内65%为1.5lae ②柱的

钢筋锚入梁板内全部为1.5lae。两种情况分别用于哪种情况(图中所示均为现浇梁板)?

答:选用B节点也就是第2种构造的时候,对现浇板有要求的,第一种情况就是现浇板不符合第二种原则的时候采用的,现在这种形式比较少见。同时,如果只有梁没有现浇板的情况下,而且,梁的截面尺寸小于柱的截面尺寸的时候,采用第一种。一般都是采用第二种构造的。

31、如果设计要求量的锚固不仅要满足≥0.4lae+15d,而且要满足

lae。设计要求这么施工,现场施工时是否要按设计要求施工?答:设计不光可以这样要求,设计还可以直接要求不采用平法的构造,设计永远是大于图集的,施工肯定要按照设计的来进行,但是,在施工的时候可以和设计的进行交流,有助于提高。

32、平法中,梁钢筋在支座内锚固长度是按图集中标注的

15d+0.4lae,还是必须根据砼强度按锚固长度计算?在网上两种说法均有,布置以何为准?

答:理论来讲0.4Lae+15d就可以了,而且,这个也经过试验证明了,但是,就平法图集现在也要求要伸到梁对边,柱纵筋内侧。在锚固不能满足直锚的时候,要伸到对边弯折15d。弯锚和直锚不需要在进行大小的判断。

33、短肢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钢筋如何计算锚固长度?在网上请教

时,有网友按连梁计,不知是否正确?

答:框架梁只会以框架柱为支座,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设计这样做,具体的构造需要咨询设计,现在通行的做法做一个直锚,这个会在以后的图集中具体说明。

34、在施工中,遇到以下情况:梁支座(负弯筋)标注为:

2*7B28/4B25,请问这是新的标注吗?好像在03G101中未发现此标注法,如何解读?

答:这不是新的标注形式,直接咨询设计院。

35、平法中,梁上部筋的搭接分为25%,50%,100% 之分,请问

其接头百分比是按上部筋总数,还是梁截面上所有钢筋计?答:按照上部通长钢筋的根数来判断,不能按照钢筋的总根数判断。

支座负筋一般不需要搭接,你算进去没有用,只会破坏结构的稳固性。

36、框架梁柱节点位置,设计要求柱拉筋在节点位置同加密箍筋设置,

而在实际施工中,因为此节点钢筋过多过密,施工人员就把此处柱节点中拉筋取消了,请问这种做法对结构有影响吗?

答:如果设计说明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钢筋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具体咨询设计院,擅自取消肯定不可取。

37、请问短肢剪力墙结构中,暗柱的保护层按柱取还是按墙取厚度?答:暗柱的保护层应该是按照柱的比较合适,墙的保护层是指墙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墙的钢筋需要在暗柱纵筋的外侧通过的,如果按照墙的保护层还需要扣减钢筋直径的。计算下来这个值是差不多的。

38、暗梁的主筋的长度应怎样确定?暗梁的箍筋应怎么配?

答:暗梁的主筋通长是随墙布置的,和墙的水平钢筋相同,箍筋正常布置就可以了,只是遇到暗柱的时候,箍筋不需要布置。

39、剪力墙水平筋是应置于暗柱主筋内侧还是外侧,图集中无明确说

明。

答:暗柱的纵筋和墙的纵筋是在一个位置的,墙的水平在外侧,遇到暗柱的时候就到内侧,那柱不就突出墙面了吗?如果柱不突出的话,墙的钢筋不得弯吗?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水平筋就根据在墙的位置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40、梁一端与墙、柱相连,梁一端与梁相连时,与梁相连,是否可按

次梁进行施工,箍筋不加密,下部钢筋锚固长度取12d?

答:这个需要判断是什么梁,如果是非框架梁可以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计算。

41、机械锚固与机械连接的区别?

答:机械锚固在03G101-1 P35页有明确的说明,其形式也已经表示的非常清楚,一个是锚固,一个是钢筋之间相互连接,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机械连接像我们常说的直螺纹,锥螺纹等连接形式称为机械连接。

42、当它大于0.4lae时进行弯锚,但当支座不能满足≥0.4lae时那

该怎么办?

答:一般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换直径较小的钢筋。

43、附加箍筋是说每侧加上几个,但是它的加密区为2倍次梁宽度

+2倍主梁与次梁的落差,这样的几个普通说法是怎样的?答:首先更正一下,这个地方不叫加密区,这就是次梁加筋的布置区域,这个区域是由设计人员进行考虑的,所以,落实到图纸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每侧加几根箍筋。

44、附加箍筋是在有吊筋的情况下才能加,但是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是固定吊筋吗?

答:这个感念是完全错误的,附加箍筋和吊筋的作用是相同的,实际中二者取其一即可,并不一定非要同时布置,吊筋根本不需要用附加箍筋固定,可固定的地方多了。附加箍筋和吊筋主要是为了防止主梁受到次梁的集中应力破坏,产生裂缝。

45、剪力墙及柱插筋是四角进行弯折还是没变中部筋都必须弯折?

答:按照平法04G101-3来讲是都要弯折的,但是,按照新的图集柱可以角部弯折,其它钢筋不弯折,墙不存在角部,新的提法中墙的竖向筋是隔几根弯折一根,仔细阅读图集即可。另外要注意图集的适用范围。

46、易扰动的地方乘以系数1.1,易扰动的地方指什么地方?

答:这个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工艺来判断。

47、在03G101-1第47页中,转角墙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我认为

实际施工时不好处理,请问,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到底该怎么处理?

可以在转角处相互锚15d吗,与内侧一样?我认为这样更妥。答: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改版中考虑处理,弯15d的想法非常好,没有问题。但是,弯勾需要在暗柱纵筋的内侧,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实例分析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实例分析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土方开挖边坡坍塌 1.现象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基坑(槽)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落或滑塌,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2.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放坡坡度不够。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使土层湿化,粘聚力降低,在土层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车辆等外力振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3.预防措施 (1)根据土的种类、物理力学性质(如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密度、休止角等)确定适当的边坡坡度。对永久性挖方的边坡坡度,应按设计要求放坡,一般在1∶1.0~1∶1.5之间。 (2)开挖基坑(槽)和管沟,如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其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的最陡坡度,应按规定采用,且挖方边坡可做成直立壁不加支撑,但挖方深度不得

超过规定的数值,此时砌筑基础或施工其他地下结构设施,应在管沟挖好后立即进行。施工期较长,挖方深度大于规定数值时,应做成直立壁加设支撑。 (3)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造成边坡塌方。当基坑(槽)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离基底0.5m以下方可开挖,并持续到回填完毕。 (4)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和管沟开挖时,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并及时做好基础或铺管,尽量防止对地基的扰动。 4.治理方法 (1)对沟坑(槽)塌方,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编织袋或草袋、设支撑、砌砖石护坡墙等)措施。 (2)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可将塌方清除,用块石填砌或回填2∶8或3∶7灰土嵌补,与土接触部位做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或将坡顶线后移;或将坡度改缓。 二、回填土密实度低 1.现象 回填土、灰土回填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室内地面空鼓、开裂及下沉。 2.原因分析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doc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作者:————————————————————————————————日期: ?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 =2665KN 、Mk=572K N?M、Vk=146KN ,F=3331KN 、M=715KN ?M、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 k=4231KN 、Mk=481K N?M 、Vk=165KN,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1.9m;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1.5m 符合G 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 点的距离o x :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与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 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2

式中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他局部均布q i ).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a 1. 当x

山区建筑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

山区建筑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8-12-18T10:21:41.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程强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湖北省荆门市三箭建设有限公司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建筑规模与施工范围的不断扩大,部分山区也被纳入了建筑施工的范围,但由于山区的地基状况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多的地基问题。本次研究对山区建筑地基基础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山区建筑;地基基础;常见问题;防治对策 一、山区建筑地基基础常见问题 (一)、山区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在山区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地基基础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均匀沉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进行山区建筑进行设计与施工期间,一定要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施工方案。根据目前山区建筑地基施工的形势来看,导致山区地基呈现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由于山区地基的构造较为复杂,起伏较大,且地面与基岩之间具有较强的层次感,这就会出现同一区域地质结构与土壤性质不同的现象[1]。若在这种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就会导致建筑地基一半于土层,一半位于基岩,从而导致地基受力不均匀,最终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②由于山区的地平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筑施工前期要进行场地平整,但由于山区地平面高地起伏不定,就形成了填方区与挖方区两种不同的区域,从而大大加大了地基平整的难度,最终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③大部分山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沟谷淤泥以及大块孤石及软粘土情况,这就会导致岩土地基的呈现出不稳定性,并会增加地基处理的难度。 (二)、山区建筑地基边坡滑坡问题 与平原地区不同,山区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且地势高地起伏加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山区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一旦山区发生自然灾害就会直接导致建筑物出现滑坡与崩塌的危险。另外,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的地势较高,地质较为复杂,这就会增加山区地质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旦发生暴雨,就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建筑物沿着软弱斜坡的岩体向下滑动。在山区场地平整期间以及挖填土方石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滑坡的问题[2]。出现建筑物滑坡的主要原因如下:将建筑物修建在岩石结构与土壤性质不稳定的山区斜坡上,再加上斜坡内部的水土流失严重与地震等原因,从而导致滑坡现象更加严重。因此,为了防止山区建筑施工期间出现滑坡现象,就一定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的勘察。 (三)、山区建筑地基基础的埋置深度与抗滑移问题 由于大部分山区建筑的地基为岩石地基,由于岩石地基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就增加了山区建筑施工地基基础的埋置深度,提高了施工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岩石地基的不稳定性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滑移问题。另外,建筑物周围有加层就会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或者在机械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机械震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者长时间的地下水浸泡都会导致地基土层的压密变形,最终造成地基发生滑移与沉降问题。 二、山区建筑地基基础问题的防治对策 (一)、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解决对策 在我国现阶段,为了进一步巩固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提高山区建筑的施工质量,首先就要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①首先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桩基础,充分桩基础的作用。由于桩基础属于一种可以多承与较硬的持力层,且竖向单桩以及群桩承载力均比较大,因此将其运用在防治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山区建筑物出现偏心荷载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上覆土层以及浅基础来解决与预防地基的不均匀沉降;②其次就是合理应用换土法[3]。在换土法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不同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进行相应的换图。经过地基勘察,如果发现硬地较少,软地基较多,就要应用以软换硬的换土方式。如果地基的硬地较多,软地基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以硬换软的换土方法,以此来确保地基的软硬平衡,并要在换土区域局部合理设置沉降缝;③对于宽度较小的软地基,可以选用梁板处理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 (二)、针对边坡滑坡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边坡滑坡问题,就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要对山区施工区域进行全面准确的地质勘查。同时地质勘查工作也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山区建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勘查。首先地质勘察人员要对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的勘查与整体的评估,并要注重观察施工区域是否存在地基不均匀沉降、滑坡、软土夹层以及土体斜坡等情况,特别是要对岩体斜坡的内部结构以及力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准确的计算[4]。最后施工单位也要科学评估地下水与裂隙水的活动与运动轨迹,并将其对斜坡造成的危害与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减少山区施工过程中出现边坡滑坡的危险。 另一方面,施工单位要科学的分析与准确的计算地基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在建筑物施工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让建筑物沿着等高线进行设计与布置,并要充分的考虑到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深入挖掘地形地貌的可用价值,尽可能的避免填方区与挖方区施工,减少场地挖填作业对斜坡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山区建筑物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施工人员在发生滑坡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要先合理布设排水设施,最后进行档土作业。同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施工单位一定要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排水设施的布设以及档土构筑物,以此来应对雨季对施工区域地质的影响,避免水分充分渗透土层,对土层的稳定性造成不良的影响[5]。另外,在山区建筑物地基进行挖土作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先高后低的挖土原则,先低后高的填土原则,以此来减少作业施工对斜坡坡脚造成破坏,同时要加强对填土质量的控制,防止填土与袁坡之间出现软弱面。 (三)、山地建筑岩石基础埋置深度问题和基础抗滑移问题解决措施 对于山区建筑来说,由于其质心较高,且荷载量加大。因此在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一般标准外,也要满足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基础应有一定的埋深,在确定埋深时,应考虑建筑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同时也要符合如下的两个要求:第一:对于天然地基或者是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第二:对于桩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屋面、楼面使用活荷载标准值 附表—2 黑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

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的总结及关注

经常有设计人员询问如下问题: 1、筏板有限元设计为什么反力小的地方设计通不过,反力大的地方反而计算结果正常?对于计算结果不过的网格区域该如何处理? 2、基床反力系数K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取值范围如此宽广?比如在5000~20000之间,而不同的取值对基础沉降和内力计算影响很大? 该如何取值? 3、采用基础软件设计的结果为什么与经验差异那么大?其计算结果靠谱吗?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吗?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该如何判断? 4、地基或桩基规范提供的各种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什么叫文克尔地基模型?什么叫布辛奈斯克解?什么叫明德林解?什么叫等效作用法?什么叫实体深基础法?这一系列名词到底在说什么?有没有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方式?试想,如果连规范所说的这些名词都不清楚,基础设计又该从何谈起? 5、基础设计软件中的许多参数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填写?用缺省值行吗? 等等以上很多类似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广大设计人员。 本人以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围绕着基础设计的两大特点,从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出发,充分了解和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方法,才能对设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完成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 本次讲座,将结合工程实例,主要讲解地基基础的基本原理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地基基础规范的正确理解;运用目前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础设计软件,阐述独基、条形基础、弹性地基梁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等各种基础形式的正确设计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基础设计软件各种参数详解、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判断。 1、基础设计正确性判断的一般原则 (1)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如何运用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这些基本特点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3)如何运用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这些基本特点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 a、某主裙楼结构,采用筏板基础,筏板有限元设计为什么反力小的地 方设计通不过,反力大的地方反而计算结果正常?对于计算结果不过 的网格区域该如何处理? b、主裙楼结构,裙楼部分抗浮不满足要求可以打抗浮桩吗?

建筑物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筑物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地基和基础是任何建筑物的重要组成,建筑物如果没有可靠的地基和基础就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甚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坍塌。本文针对由于地基产生的建筑工程常见问题,原因以及处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基建筑物勘察 建筑物地基处理不当是造成建筑物土木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整个工程的投资、质量和进度都同地基问题是否处理得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设计到施工过程都应当高度重视建筑物地基问题,要保证变形满足要求和强度要求。 1 建筑工程地基及要求 大部分建筑物都修建在岩层上或者土层上,这种支承建筑物的岩层或土层称作地基,建筑物地基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建筑物地基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1 建筑物地基应维持稳定 地基要承受包括建筑物自身重量在内全部荷载, 不因土地振动液化而导致丧失承载能力,也不能发生整体和局部的剪切破坏,并要具有足够安全储备,即强度需要满足要求。如果地基失稳破坏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2 地基的变形不应超过容许值 建筑工程要求地基在静荷载下不均匀沉降和沉降不使建筑遭受破坏,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当建筑物受到荷载作用,其不发生震陷变形。坝基等建筑物,地基应有良好防渗性能,如果发生渗流,要求其水力梯度控制在容许范围,不能因管涌和潜蚀引发事故。如果地基不符合要求,就要进行地基处理,也就是地基加固,人为改善地基组成或土的工程性质,使建筑物适应工程需求。 2建筑物地基常见问题 (1) 基础断裂或拱起。在地基沉降差较大,在基础设计或者施工中存在问题时,则会引起基础的断裂。例如,某宿舍楼未经勘察就采取了无埋板式基础,再房屋尚未盖好时,板基整块断裂。该楼两侧为泥洼地,所处地基原为铁路路基,地基硬软悬殊,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再如,某住宅楼采用了无埋板式基础,主体工程施工到第五层时,出现整块板基沿东西方向断裂。经调查,该楼地基一半以上处在水塘淤泥地基上。而另一半则建在塘边坚硬的土层上。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一、设计资料 1、地形 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2、工程地质条件 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 ①号土层,耕填土,层厚0.7m ,黑色,原为农田,含大量有机质。 ②号土层,黏土,层厚1.8m ,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20=。 ③号土层,粉砂,层厚2.6m ,稍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60=。 ④号土层,中粗砂,层厚4.1m ,中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200=。 ⑤号土层,中风化砂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320=。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2.1所示。 4、水文地质条件 (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0.9m 。

5、上部结构资料 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mm mm 400400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mm 450。柱网布置如图2.1所示。 6、上部结构作用 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1280kN =1060kN ,,上 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 =1728kN ,=1430kN (其中 k N 1为轴 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k N 2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 1N 为轴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2N 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基本 组合值) 图2.1 柱网平面图 其中纵向尺寸为6A ,横向尺寸为18m ,A=6300mm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25~C30,钢筋采用HPB235、HRB335、HRB400级。

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1、确定条形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假设基础埋深d 为m 6.2,持力层为粉砂层 (1) 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由粉砂,查表10.7得,0.3,0.2==d b ηη 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3/69.116 .2) 105.19(1.06.1)104.18(2.04.187.06.17m kN m =-?+?-+?+?= γ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的修正): kPa d f f m d ak a 65.233)5.06.2(69.110.3160)5.0(=-??+=-?+=γη (2) 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m 9.19.63 1 =? 基础总长:m l 4623.269.6=?+?=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m 1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kN F k 61.20746 5145021150=?+?= 基础平均埋深为:m d 825.2)05.36.2(2 1 =+= 需基础底板宽度b : m d f F b G a k 06.1)] 9.0825.2(10825.220[65.23361 .207=-?-?-=?-≥ γ 取m b 2.1=设计 (3) 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kN G F k k 73.2583.11)]9.0825.2(10825.220[32.251=??-?-?+=+ 基底的平均压力为: kPa f kPa G F P a k k k 65.23360.2152 .1173 .258A =<=?=+= 满足条件 2、基础的结构设计 (1) 梁的弯矩计算 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由于基础底面反力为均匀分布,因此单位长度地基的净反力为:

常见加固问题地基基础篇解答

常见加固问题地基基础篇解答 、基础、地基加固方法主要有哪些? a、增大截面法 适用于埋深相对较浅的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对筏基、箱基、桩基适用性差。 b、增加埋深法 适用于紧邻下卧层为良好持力土层的情况,同时持力层最好在地下水线以上。 c、改变基础类型法 如由独立基础改为条基;由条基改为筏基、桩基;由砖条基改为混凝土条基等。 d、压力注浆法 适用于处理承载力不均匀的地基土,浆液采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混合液,但一般不能用于有湿陷性的土层。 e、静压桩法 适用性广,将荷载向深层土体传递,但压桩力应小于上部结构自重的80%。 f、树根桩法 适用性广,既加固了地基土,又将上部荷载向深层土体传递。但易塌孔的土层(如淤泥质土)慎用。 2、基坑支护(加固)方法主要有哪些? a、放坡

较经济,但要求施工场地足够大,土层良好,且地下水在基地以下。 b、喷网 较经济,属被动式支护,可90度开挖(但应分层开挖,层开挖深度不宜超过2米),基坑侧壁土层应变释放为半自由状态,最近建筑物距坑边宜在2米以上。 c、护坡桩 属被动式支护,适用于建筑物紧邻基坑,但基坑深度若超过10米,悬臂式护坡桩桩顶变形仍较大。 d、护坡桩+预应力杆 属主动式支护,侧壁土体变形小,适用于深基坑和坑边有对变形敏感的构筑物。 e、连续墙+止水帷幕 适用于土层较差(如淤泥质土、流沙)或降水可能引起周场地较大不均匀沉降的基坑。 f、内支撑 适用于长条形狭窄基坑,对其他形状基坑显笨拙,支撑杆件对前期挖土和后期施工均影响较大。 3、地基注浆加固应注意什? a、慎用于湿陷性土层。 b、注浆压力不是越大越好,以能劈裂、挤密、浸渗土层即可(一般控制在1.5MPa以内),过大压力易造成上覆土层起,浆液上。 c、浆液固化前相当于增加了外荷载,而且注浆对原持力层有扰动,所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教学楼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材料选 用C25混凝土,f t mm HPB235钢筋,f y2102口高。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附图 -1所示。下面以外纵墙(墙厚)基础为例,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确定基础埋深 =Li ,丨卜,r ' l:= ._ 粉质粘土 £. = irN/rr d,-lH.7KN/ 1= 已知哈尔滨地区标准冻深乙=2m,工程地质条件如附图-1所示: 附图-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选择第二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根据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及冻结期间地下水位低于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8m平均冻胀率n =4,冻胀等级为川级,查表 7-3,确定持力层土为冻胀性土,选择基础埋深d =。 (二)确定地基承载力 1 、第二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

24 19 0.5 29 19 d s (1 ) 1 2.71 9.8 (1 0.24) 10.75 18.7

查附表-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 = KPa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6,查附表-3 , f aK = 二者取较小者,取 f aK = 2、第三层粘土地基承载力 27 9 8 (1 °.29 )i 0.9 18 P 29 21 爲 0.75 31.5 21.5 查附表-2, f aK =135 KPa,按标准贯入锤击数查表 取 f aK =135 KPa 。 3、修正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持力层物理指标 e =, I L =,二者均小于。 查教材表4-2 (五)计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 F K 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外纵墙荷载传递途径为: 屋面(楼面)荷载T 进深梁T 外纵墙T 墙下基础T 地基 -3, f aK =145 KPa,二者取较小者, d m (d 17 1 18.7 0.6 1.6 3 17.63KN /m 0.5) 162.5 1.6 17.63 (1.6 0.5) 193.5KP a

常用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常用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值要注意与地质报告比较,设计中注意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都需要修正。 2.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3.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背强条。HiStruct注,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较大,荷载稍大的情况下,裂缝宽度计算一般控制配筋量,这时就需要对钢筋应力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和对裂缝宽度限值进行重新评估来进行设计,而不是忽略此问题。 4.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外墙钢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HiStruct注,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可参考构造手册和李国胜书的分析,一般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比如底板较厚的情形)。 5.地下室外墙设计中应考虑楼梯间,车道等支承条件不同的外墙计算与设计,不能与一般外墙相同。当顶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应注意外墙上部支座水平力的传递问题。HiStruct注,适当加强相对薄弱部位的外墙是十分必要的。 6.地下水位较高时,应特别注意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楼层不多时的抗浮计算,采用桩基时应计算桩的抗拔承载力。HiStruct注,计算抗浮时候,应特别注意(1)地下水位的选取与分项系数,一般各地都有地方规程和经验做法可供参考;(2)对大型项目应特别考虑施工过程的因素,正确最优化设计,以节约不必要的浪费。 7.高层地下室采用独立柱基或条基加抗水底板时,应在抗水板下设褥垫,以保证实际受力与设计计算模型相同。 8.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0.2条进行地基变形设计。

(整理)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

0/s y y a M f b h =??目 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0/s y y a M f b h =?? 0.5(1s r =?+ /KN m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地基基础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地基基础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就越来越紧张了,这就促使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建筑行业显示出了它的弊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其中以地基问题最为常见,那么对于地基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在地基基础检测诸多方面并不成熟,在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就地基基础检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标签:地基基础;检查结果;解决措施 1、引言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是国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对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日常的发展中发现,我国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检测方面虽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工程的质量。 2、对于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论述 “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基础建筑工作的重要性,这也就更突顯了地基基础检测的重要性,可以说地基基础检测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建筑的质量,其对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单介绍。 2.1检测范围 根据目前地基基础检测的情况来看,其监测的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复合型检测,一般来说这种施工是,由于地基施工环境造成的,地基施工处土壤含水量高,或者是软土施工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质情况,就需要施工人员使用预制管桩、冲孔灌注桩等技术手段对这种特殊土质进行处理,提高土质的稳定性及抗压能力并对其地基基础进行检测[1]。二是,普通检测,此种检测就是在土质环境较好的时候,进行简单的检查,一般施工人员只要注重检测土质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就可以进行正常施工。 2.2地基基础检测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对于地基施工来说,地基检测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及时的了解施工地点土质的具体情况,并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保障了地基施工的质量,还能对地基的施工质量进行量化,将其直观的表达给施工单位,为建筑地基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地基基础检测中常见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房屋质量的越来越重视,国家对于地基质量的问题更加重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zhang)

一、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1. 倒梁法 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刚性的,柱子之间不存在差异沉降,柱脚可以作为基础的不动铰支座,因而可以用倒连续梁的方法分析基础内力。这种假定在地基和荷载都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才能成立。此外,要求梁截面高度大于1/6柱距,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倒梁法的内力计算步骤如下: (1).按柱的平面布置和构造要求确定条形基础长度L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 底面积A ,以及基础宽度B=A/L 和截面抵抗矩6/2 BL W =。 (2).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基底净反力n p : min max n n p p W M A F i i ∑±∑= (4-12) 式中 ∑i F 、∑i 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作用在条形基础上的竖向力(不 包括基础和回填土的重力)总和,以及对条形基础形心的力矩值总和。 当为轴心荷载时, n n n p p p ==min max 。 (3).确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简图如图4-13,系为将柱脚作为不动铰支座的倒连续梁。 基底净线反力 B p n 和除掉柱轴力以外的其它外荷载(柱传下的力矩、柱间分布荷载等)是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4).进行连续梁分析,可用弯矩分配法、连续梁系数表等方法。 (5).按求得的内力进行梁截面设计。 (6).翼板的内力和截面设计与扩展式基础相同。 倒连续梁分析得到的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这可以理解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整体挠曲的抑制和调整作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与基底压力不平衡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柱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由图4-14,连续梁共有n 个支座,第i 支座的柱轴力为i F ,支座反力为i R ,左右柱跨分别为1-i l 和i l ,则调整分析的连续梁局部分布荷载强度i q 为: 边支座)1(n i i ==或 3 /)(1)1(0) (1)(1)(1n n n n n l l R F q +-= + (4-13a ) 中间支座)1(n i << i i i i i l l R F q +-= -1)(3 (4-13b ) 当i q 为负值时,表明该局部分布荷载应是拉荷载,例如图4-14中的2q 和3q 。 倒梁法只进行了基础的局部弯曲计算,而未考虑基础的整体弯曲。实际上在荷载分布和地基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地基往往发生正向挠曲,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刚度的作用下,边柱和角柱的荷载会增加,内柱则相应卸荷,于是条形基础端部的基底反力要大于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得到的基底反力值。为此,较简单的做法是将边跨的跨中和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按计算值再增加20%。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地常见质量问题: (一)关于基坑工程 在基坑(槽)或管沟工程等开挖施工中,当现场不宜进行放坡开挖,且可能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永久性道路产生影响时,应对基坑(槽)管壁进行支护后再开挖.目前基坑支护地主要方法有:排桩墙支护.水泥土桩墙支护.锚杆及土钉墙支护.钢或混凝土支撑.地下连续墙.沉井与沉箱.降水与排水等.基坑支护虽然不是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地一部分,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安全来说却有重大意义,也应成为我们监督地重要内容. 常见质量问题1:位移.(支护结构向基坑内侧产生位移,从而导致桩后地面沉降和附近房屋裂缝,边坡出现滑移.失去稳定) 预防措施: 1.支护结构挡土桩截面及入土深度应严格计算,防止漏算桩顶地面堆土.行驶机械.运输车辆.堆放材料等附加荷载; 2.灌注桩与阻水旋喷桩间必须严密结合,使之形成封闭止水幕,阻止桩后土壤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大量流入基坑; 3.基坑开挖前应将整个支护系统包括土层锚杆.桩顶圈梁等施工完成,挡土桩应达到强度,以保证支护结构地强度和整体刚度,减少变形; 4.锚杆施工必须保证锚杆能深入到可靠锚固层内; 5.施工时,应加强管理,避免在支护结构上大量堆载和停放挖土机械和运输汽车; 6.基坑开挖前应进行降水,以减少桩侧土压力和水流入基坑,使桩产生位移; 7.当经监测出现位移时,应在位移较大部位卸荷和补桩,或在该部位进行水泥压浆加固土层. 常见质量问题2:管涌及流砂.(基坑开挖时,基坑底部地土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流一起从坑底或四周涌入基坑,引起周围地面沉陷,建筑物裂缝) 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加强地质勘察,探明土质情况; 2.挡土桩宜穿透基坑底部粉细砂层;. 3.当挡土桩间存在间隙,应在背面设旋喷止水桩挡水,避免出现流水缺口,造成水土流失,涌入基坑; 4.桩嵌入基坑底深度应经计算确定,应使土颗粒地浸水密度大于桩侧上渗动水压力; 5.止水桩设计应使其与挡土桩相切,保持紧密结合,以提高支护刚度和起到帷幕墙地作用; 6.施工中应先采用井点或深井对基坑进行有效降水; 7.大型机械行驶及机械开挖应防止损坏给.排水管道,发现破裂应及时修复. 常见质量问题3:塌方.(基坑开挖中支护结构失效,,边坡局部大面积失稳塌方). 预防措施: 1.挡土桩设计应有足够地刚度.强度,并用顶部圈梁连成整体; 2.土层锚杆应深入到坚实土层内,并灌浆密实; 3.挡土桩应有足够入土深度,并嵌入到坚实土层内,保证支护结构地整体稳定性; 4.基坑开挖前应先采用有效降水方法,将地下水降低到开挖基底0.5米以下;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 设计实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教学楼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材料选用C25混凝土,=t f mm 2;HPB235钢筋,=y f 210N/mm 2.。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附图-1所示。下面以外纵墙(墙厚)基础为例,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确定基础埋深 已知哈 尔滨地区标准冻深Z o =2m,工程地质 条件如附图-1所示: 附图-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选择第二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根据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及冻结期间地下水位低于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8m ,平均冻胀率η=4,冻胀等级为Ⅲ级,查表7-3,确定持力层土为冻胀性土,选择基础埋深d=。 (二)确定地基承载力 1、第二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 查附表-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 = KPa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6,查附表-3,aK f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 2、第三层粘土地基承载力

查附表-2,aK f =135 KPa ,按标准贯入锤击数查表-3,aK f =145 KPa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135 KPa 。 3 、修正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持力层物理指标e =, I L =,二者均小于。 查教材表4-2 =b η,=η (五)计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 K F 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外纵墙荷载传递途径为: 屋面(楼面)荷载→进深梁→外纵墙→墙下基础→地基 附图2 教学楼某教室平面及外墙剖面示意图 1、外纵墙(墙厚)基础顶面的荷载,取一个开间为计算单元(见附图-2) (1) 屋面荷载 恒载: 改性沥青防水层: m 2 1:3水泥沙浆20m m 厚: ?20=m 2 1:10 水泥珍珠岩保温层(最薄处100mm 厚+找坡层平均厚120mm ): ×4=m 2 改性沥青隔气层: m 2 1:3水泥沙浆20mm 厚: ×20=m 2 钢混凝土空心板120mm 厚: m 2 混合沙浆20mm 厚: ×17=m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