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青岛版五年制三起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掌握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
2.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
三、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火山喷发的过程的分析,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解火山危害。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演示、观察等教学方法。
通过对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火山的照片,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图片所能带来的感受,让学生们对火山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火山的概念教师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火山。
3.展示火山的类型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展示各类火山的不同类型,让学生们看到不同的火山形态。
4.探究火山喷发的过程教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等资料,学习火山喷发的过程,加深学生们对火山的认识和了解。
5.了解火山所带来的灾害教师通过展示火山灾害的照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火山所带来的灾害,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防范火山危害。
6.课堂讨论教师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火山的具体形态与灾害。
通过课堂讨论,带领学生们探讨如何有效对抗火山威胁。
7.小结教师通过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火山的同时,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知识印象。
六、课堂板书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知识点。
•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七、作业布置请学生们完成如下作业:1.搜集并整理几组火山的图片资料。
2.分组讨论火山的基本概念、各种类型及其喷发过程的内容。
3.分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应对火山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八、一些小提示1.在介绍火山喷发过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多种资料,从中分析、推理出实际发生喷发时,需要注意什么。
2.对于学生对于火山灾害所带来的其他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常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从而理解火山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五年级下册科学火山青岛版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可乐组)
我们的猜 想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里打√)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红墨水组)
我们的猜 想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里打√)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观察到
从
喷出。
实验现象
观察到红墨水
运动。 。
实验结论
岩浆在
的作用下
发出来,形成火山。
实验结论
,遇到 处喷
岩浆在
的作用下做自下而上运动。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 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 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 上运动。岩浆在不断上升的过 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 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 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观察到
从
实验结论
岩浆在
的作用下
处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喷出。 ,遇到
我们的猜想
(在□里打√)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
(红墨水组)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告单
(土豆泥组)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观察到
从
喷出。
地壳内部的岩浆在
的作用下会不
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当岩浆遇到地壳的
处
或
处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我们的猜 想
(在□里打√)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课件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课件(“导入”部分片断)
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修改说明:
最终使用的《火山和地震》“导入”部分课件,我做了一处小小的修改:课件上增加了“地球的构造”模型图片。
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地球构造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知识,比如火山、地震分布带的问题等等,同时又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便于大家更系统地了解科学教材各方面知识的关联。
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
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
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组织学生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和地震的
实验。
学生做得很认真,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
有的组先做完实验,在汇报时还补充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会慢慢凝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
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强了课件的视觉效果。
每一灾害的教学开始我都设计了“探究性活动”、“思维迁移”等环节,侧
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仓促,还未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相关知识(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2、《火山》教材分析:《火山》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内部有什么》,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本节课呢,咱们继续学习关于地球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中发生的是什么自然现象?(播放课件)通过这段视频学生可能看到:火山喷发时有红色的岩浆喷出,同时还有浓烟冒出、石块飞出;看到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液体一样流出;火山喷发的烟灰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了城市,夺取了人们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认识火山。
(师板书课题:火山),对于火山,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火山形成的原因)板书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师:同学们看图片,你能猜测火山出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同学们各小组讨论。
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要求学生猜想火山的喷发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想火山形成的原因:同学们火山口有红色的岩浆喷出来(猜测地球内部温度可能很高);同时有浓烟和石块飞出(猜测可能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因此推断火山内部的成因:高温高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通过岩浆喷出,大家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特征和产生原因2.掌握火山的分类和分布3.了解火山造成的地质灾害和社会危害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火山的特征和分类2.火山的分布和危害教学难点1.火山在地质上的作用2.针对山地地貌与火山地貌的区别进行深入探究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调查学生对火山的了解情况2.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进行感性认识呈现(15分钟)1.通过图表或PPT呈现火山的特征和分类2.引导学生较为规范的火山常识学习探究(30分钟)1.分组或个人作业,利用资料搜集探究火山地区的特征和区别2.加深对特殊火山及其地质效应的探究,分析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部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2.规范地址一些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拓展(10分钟)1.在此之上开展扩展知识2.加深对火山模拟的理解练习(20分钟)1.开展一些理论练习或实际问题练习2.辅助个别同学通过双师课堂互动完成练习评价(10分钟)1.有一定的基础和变化能力的询问2.分享学习的过程和探究得到的成果四、板书设计火山特征和分类•火山口的形态•熔岩喷泉的高度•喷放的周期•活动程度(活火山和死火山)分布和危害•根据地理位置和意外时间分布•造成的地质灾害•社会危害五、课堂互动1.分组或个人作业探究火山的特征和危害2.扩展知识时候的互动讨论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学中的练习题2.小组或个人完成火山相关题材PPT的制作和汇报七、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着重探索火山的内涵和特点,辅以趣味的图像和语言,帮助学生更快速区分火山特征,更加认真地对待地质的基础原理。
在学生课堂的互动讨论上,我能够及时询问到学生的疑问,并给出合理的教育回答,也做出了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内外配合,课堂效果显著。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学设计word资料9页

《地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及创造性使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发现了地球板块运动规律基础上而安排的。
教材的安排是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看地震记录片和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地震及其危害。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地震的前兆、中国古代地动仪的情况,并通过避震演习掌握一些避震知识。
在深入钻研教材以及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认知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0级的地震引发了每个孩子对地震的关注,孩子们从各种媒介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因此就没有必要再用一节课讲地震的危害,而且学生们对地震的形成非常感兴趣,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将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增加了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内容。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力争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一开始我们引导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震的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研究地震的形成时,我们鼓励学生先做有科学根据的猜想,然后利用模拟实验或查资料等方式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思考得出结论,并和同学们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利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地震的情景,感受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我们选用离学生实际生活最贴近,给学生震撼力最大的汶川地震作为视频选材,从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介精挑细选一些资源并进行整合,这组视频资料展现了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既让学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又为后面探究地震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地震形成的模拟动画再现了学生肉眼无法看到的地球内部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地震形成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案

3、通过提问,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更全面深刻的掌握本章节内容,理解相对直观,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1、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10秒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2、学生猜想。30秒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猜想假设。
3、做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30秒
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
4、结合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确地震产生的原因。20秒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实验现象。
5、小结。20秒
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亮点:
(请你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关注微课程的设计细节,不超过300字。)
1、该微课程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猜想——资料学习——整理归纳”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地震的成因。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来直观认识地震的成因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地震》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联系电话
所教学科
科学
所教学段
小学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微课程信息主Biblioteka 名称地震的成因选题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3、引领学生提问题:关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⑴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⑵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
⑶火山和地震有什么预兆?
⑷历史上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研究?
⑸火山和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有着美好的自然现象,但是也有的自然现象会带给人类巨大的灾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定的感知,马上切入正题。
也为学生提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和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
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
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②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介绍
(2)学生看课文和有关火山喷发的电教录像。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③指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板块结构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关系。
(1)讲述:在地球的外层有厚约10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是由地壳和地幔上面的部分构成的。
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分为好多块。
(出示挂图)这张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挂图。
(2)提问: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会出现什么现象?处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4)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
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④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
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资料介绍为什么地震前会有前兆呢?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层互相挤压受力产生的突然破裂。
岩层从受力到破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当岩层所承受的力超过岩层承受力极限时,地壳就会发生变形。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岩层因破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地下水、气体、地球磁场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样就引起了地下水、电磁波、动物行为的异常。
⑤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
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
变化。
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⑥地震和火山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断裂的岩层有裂隙,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深处的岩浆沿着裂隙上升侵入岩层。
有的岩浆冲出地表,就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出的不一定是岩浆,还有冰块、水蒸气等物质。
火山喷发时往往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在火山喷发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7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本课,拓展内容
提问:
1、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前有哪些前兆?
3、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
现在,我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掌握地震的更多规律,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
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活动。
如果学生选择了教科书中安排的自由活动,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帮助,帮助学
生完成活动任务。
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安排的两项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其中一个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在调查活动和养蘑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为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