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精美版共48页
合集下载
文言特殊现象幻灯片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 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 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 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 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 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 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 《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 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 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 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讲解(下)6、词类活用7、文言句式课件(47张)

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像翅膀一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 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 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 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名词+名词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活用为动词,译为“登 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
记”
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
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 等
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对待……一样” 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 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 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谓语前面的名词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一样”
名词+代词 代词作宾语,前面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语法知识PPT教学课件

作宾语的如: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越国以鄙 远(远方的国家)/秦孝公据殷函之固(坚固的地势)/ 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 的人,死去的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圣人,愚人)
2020/12/10
7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2020/12/10
5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 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楚左 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邻 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削弱)尊贤而重士(敬重、 看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020/12/10
8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2020/12/10
1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 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 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 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 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 用法。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
式有如下几种:
2020/12/10
7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2020/12/10
5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 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楚左 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邻 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削弱)尊贤而重士(敬重、 看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020/12/10
8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2020/12/10
1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 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 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 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 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 用法。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
式有如下几种: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共48张PPT)PPT课件 图文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择、选拔)《谏 太宗十思疏》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
选拔”。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
《过秦论》
“举”与“取”相应,意思相近,理解为“攻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享乐 )
【推断】“兴国”与“亡身” 相对, “忧劳”与
“逸豫” 相对,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成语推断法:
⑴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择、选拔)《谏 太宗十思疏》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
选拔”。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
《过秦论》
“举”与“取”相应,意思相近,理解为“攻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享乐 )
【推断】“兴国”与“亡身” 相对, “忧劳”与
“逸豫” 相对,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成语推断法:
⑴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高考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实用课件(共47张PPT)

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 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
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 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
“使……起舞”“使……哭泣”
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分析:“愚”为形容词,但让后面的宾语“黔首”具有了“愚 昧”的状态,故“愚”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成语中心词定语者句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句中心词而定语者句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中心词之定语句蚓无爪牙之利中心词数量词句军书十二卷在文言文语句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像翅膀一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 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 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 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讲解 (下)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 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 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 去推断。
•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用文言的眼光读文言文!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精美版共50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精美版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文言文语法专题学习 PPT优秀课件

转类
词类 活用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转类
词类 活用
意动 使动
(为动)
动 等死,死国可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动→使动(v→wv):
为(替)…而(做出)~~(的 动作)
学习古代汉语
者也 结构
4“ 者”移到“也”的位置“者也” 1、 2 、主语后面用“者”表判断停顿, "者"省略:“…,…也” 并用:“…,…者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 “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 …者,…也”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宾客从也。 是必射雕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噌吰者,周 5“者、也”全部省略:…,… 景王之无射也。 3、“也”省略:“…者,…” 刘备,天下枭雄。 其人勇士。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也”替换成“耳”:…,…耳
转类
形 动 数
词类 活用
意动 使动
(为动)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转类
名 名→意动(m→yv 形 数 n→yv): a→yv ): 认为 把 …看作 看做 …(具有) ~~(的数量、情况) 一样,把 ~~(的特征) …当作~~ 以…为~~ 对…感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妄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单于壮其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渔人甚异之
表原因或目的的状语
介词
后面接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 为了明天,…… 为了好吃的馒头,……
因
(为了) (因为)
表原因或目的的从句
连词
后面接句子或动词性短语
因为天亮了,……
为了吃到可口的馒头,……
学习古代汉语 词
名 名 → 动: 形 数 动 → 名: 动: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六王毕,四海一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苟富贵,无相忘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数→ 为刎颈之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名 → 状: 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其一犬坐于前 也 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数→ 以次充好、奖勤罚懒 状: 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旦辞耶娘去,暮宿黄河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