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十大认识误区 四大危险征兆 降血糖

合集下载

糖尿病饮食十大误区

糖尿病饮食十大误区

糖尿病饮食十大误区时间:2010.07.10地点:妇女营养门诊主讲人:仲晓慧参加人:仲晓慧、李艳培训内容:误区之一:吃过多的糖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如何发生?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但已知仅仅吃过多的糖不大可能引起糖尿病,实际上是当你身体的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功能被破坏时,糖尿病才会发生。

在了解当人们患糖尿病后会有什么发生之前,首先将下面的知识印入脑海:人的身体将食物分解成葡萄糖为细胞提供能量,胰腺分泌胰岛素以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下面是一些普通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其病因:1型糖尿病是因为人体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时。

胰岛素缺乏,葡萄糖就会在血液中积累。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以使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1型糖尿病常发生在年轻人或小孩身上,研究者认为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问题时可能就会引起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因为胰腺不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或二者兼而有之。

肥胖者更易患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身上。

妊娠糖尿病发生在怀孕期间,荷尔蒙的变化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妊娠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当分娩后妊娠糖尿病一般会消失。

误区之二:糖尿病患者饮食规则多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你需要对你的饮食进行规划,但原则很简单:你所选择的食品要与你的活动以及所服用的药物相适应,以尽可能的使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

那么你是否需改变你目前的饮食习惯?可能需要,但或许不像你想象的要改变那么多。

误区之三:碳水化合物不利于糖尿病患者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这类食物是糖尿病健康饮食的基础,或者可以说是任何健康饮食的基础。

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最大,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所吃的食物中含多少碳水化合物。

然而,碳水化合物食品中含各种基本的营养元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所以糖尿病饮食的要点是选择哪些很有营养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烘焙食品、高纤维水果和蔬菜。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263健康网很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这往往是用药不当引起的。

临床中常见到各种的用药误区,患者不注意,后果却相当严重。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用药误区,糖友们切勿“误闯”这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对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

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一味追求快速降糖,容易引起低血糖风险。

轻度的低血糖一般表现为饥饿、头晕、出汗、乏力,此时尽快进食饼干、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可解决问题。

但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率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对老年人及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如驾驶、高空作业)来说尤其危险。

血糖的显著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选择安全合适的胰岛素治疗尤为重要。

误区二、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患糖尿病多年后,为了控制血糖值,大部分病人最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注射不规范,很多人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使血糖控制不稳定。

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即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

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指南》强调:“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不仅增加患者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可出现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误区三、相同作用机理的药一起用降糖药有很多种,各自都有相应的作用机理,有的药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的药是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有的药是延缓或减少胃肠道对糖的吸收等。

几个糖尿病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几个糖尿病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几个糖尿病常见误区 , 你中招了吗谈到糖尿病,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相关数据指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到处打听各种关于糖尿病的建议,但是这样的建议存在较多的误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对糖尿病的误区,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较大的帮助。

让我们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一、糖尿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因为体内的糖分以尿糖的形式排出体外,吃进去的食物不足以维持身体所需的热量,导致患者总感觉饿,所以吃的很多,但还是觉得饿。

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大量吃甜食。

如果出现上述糖尿病早期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会感到疲劳,尤其是在上下楼的时候比较凸显。

其尿液呈白色,有酸甜气味。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早发现早治疗更有利于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全身的血管神经均能够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四肢不会出现缺血缺氧,四肢也活动自如。

若是血糖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就会阻碍血液循环,引起肢体缺血缺氧,容易产生肢体麻木,就像一些蚂蚁在四肢上爬一样难受。

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造成视力下降的第一种可能是胰岛素等内分泌系统受到干扰,影响全身循环系统。

因此,眼睛的细小血管受阻和损伤会导致视物模糊。

糖尿病早期血糖升高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一个因素。

较多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吸收,导致相对较小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部分血管糖化,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脚痒也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较多的糖尿病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症状。

因此,如果足部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产生瘙痒,就有一定的几率是糖尿病。

一般情况下,如果新陈代谢正常,伤势不严重,两三天伤口就会结痂。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四五天后伤口可能不会好转,可能会流血。

因此,需要注意此类问题。

排除凝血问题后,那就是糖尿病引起的。

二、有哪些糖尿病误区?1、糖尿病什么也不能吃糖尿病饮食治疗就是按照人体的需要和不同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整饮食。

糖尿病人要知道的14个用药误区

糖尿病人要知道的14个用药误区

糖尿病人要知道的14个用药误区*导读:糖尿病用药有哪些误区。

这14个用药误区糖尿病人知道。

药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怎样正确的使用降糖药物对糖尿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但实际上很多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多,早用药方面存在不少的误区。

那么,糖尿病用药有哪些误区呢?下面介绍糖尿病人要知道的14个用药误区。

*1、轻信广告广告声称,有一种新研制的口服降糖药冲剂,不仅可降低血糖,且有治本功效。

每日两剂,半个月为一疗程,连服十个疗程,就能根治糖尿病。

专家表示,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根治。

由于不少糖尿病人对糖尿病的治疗缺乏认识,加上治病心切,往往容易轻信广告宣传,受到广告误导。

而有的药物广告则片面强调控制并发症最重要,把控制血糖放在后面,这也是误导。

事实上,若血糖控制不好是很难控制并发症的,并提醒病人不要盲目轻信。

*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无须用药以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常先进行2~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减轻体重),倘若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才给予药物治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仅靠生活方式干预,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糖都不能控制达标,而持续高血糖反过来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

为了使血糖能够尽早控制达标,解除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和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并将二甲双胍列为首选降糖药物。

*3、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些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由于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因此,在药物使用上常常是见好就收或干脆拒绝用药,这种做法实属不当。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

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须格外慎重,尽量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如糖适平、胰岛素)。

糖尿病的8个常见误区

糖尿病的8个常见误区

糖尿病的8个常见误区作者:韩绍安韩皎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08期误区1:只有富人才会得糖尿病。

说生活优裕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大这并不错,但生活条件差并非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事实: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染上诸多不良嗜好与习惯,特别是嗜酒、抽烟、偏食、不讲究卫生,同样会患糖尿病。

误区2: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

事实:有许多人虽然消瘦,但因为饮酒、营养不良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样会患糖尿病。

尤其在消瘦的老年人中,并不乏糖尿病患者。

误区3:少吃糖便可不得糖尿病。

事实: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的结果,与糖摄入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

另外,不只是摄入高糖会使血糖上升,其他含能量高的食物如脂肪、精米、白面同样有此类作用。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只是要限糖,还要限制肉类、水果、米面等主副食。

误区4:尿糖阴性可否定糖尿病。

事实:是否患糖尿病,糖耐量试验是唯一可靠的标志。

有的人因为肾糖阈上升,肾小球滤过有问题,即使血糖高于正常许多尿糖也是阴性,所以以尿糖阳性阴性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并不可靠。

误区5: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事实:糖尿病需要节制饮食,但并非越少越好。

恰恰相反,有时候摄入能量、营养不足,还会加重病情,使机体更虚弱,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影响大脑功能。

正确的作法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工作量、活动量决定总热量,在不超过总热量的前提下可尽量使食物多样化。

糖尿病患者应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足量摄入,特别是适当多服用一点维生素和铬、锌等微量元素,多吃蔬菜、粗粮,这对恢复胰岛功能会大有裨益。

误区6:治疗糖尿病主要依靠降糖药。

事实:治疗糖尿病必须采取综合疗法,不可单纯依赖降糖药。

综合疗法包括:调节饮食,合理应用降糖药,坚持适当的运动和讲究心理卫生,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这4个方面,缺一不可。

误区7:尽量不用和少用胰岛素。

事实:胰岛素才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藥物,只不过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以用其他降糖药,能不用胰岛素就先不用,而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定要应用胰岛素。

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

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

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二、糖尿病的食疗食谱*三、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技巧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1、糖尿病预防误区有哪些1.1、“不能吃甜食”。

专家介绍,对于甜食不能一概而论,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食用蔗糖、果糖以及葡萄糖等含单糖或双糖的食物,但水果中富含果胶、纤维素以及微量元素,对糖代谢有好处,对防治糖尿病的综合作用并不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1.2、“少吃主食,多吃辅食”。

许多人认为吃粮食会产生葡萄糖,不利于糖尿病。

专家说,不同于直接摄入葡萄糖,这是属于体内代谢过程产生的葡萄糖,没有研究证明对糖尿病不利。

此外辅食中的肉类含有脂肪,蛋白质占比高,多食不宜。

“健康的饮食结构恰恰相反,应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少吃脂肪和热量过多的辅食。

”1.3、“饥饿疗法”。

当肥胖成为糖尿病的致病主因,有些人开始尝试“饥饿疗法”。

专家说,防治糖尿病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是坚持健康的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达到或维持好理想体重。

2、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2.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

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

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

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2、肥胖: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

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

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糖尿病的预防方法3.1、防止和纠正肥胖。

3.2、避免高脂肪饮食。

3.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

糖尿病诊治误区 ppt 课件_PPT幻灯片

糖尿病诊治误区 ppt 课件_PPT幻灯片
❖ 忌甜食
自然界甜的食物很多 糖尿病应忌含蔗糖、葡 萄糖的食物 蛋白糖、阿斯巴甜、木 糖醇、糖精适合于糖尿 病
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五
❖ 烟酒的问题 酒会招致糖尿病? 男女患糖尿病的几率相近 研究表明,适当饮酒会刺激胰岛 素释放 酒的背后是暴饮暴食 1瓶啤酒=80ml干红=50克馒头 提倡戒烟,吸烟导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一
❖ 重复用药 优降糖=格列苯脲=消渴丸 美吡达=格列比嗪=迪沙片=瑞易宁 二甲双胍=格华之 拜糖平=卡博平 亚莫利=格列美脲 诺和龙=瑞格列奈=孚来迪
每3个月查1次尿微量白 蛋白 每半年查1次眼底 每半年查1次血脂 经常测血压做心电图
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三
❖ 水果含糖高从此不再问津
水果含糖量4-20%,西瓜4%,苹果梨10-14%, 香蕉20% 水果的甜度由果糖来决定,而果糖代谢不依赖 胰岛素 餐后血糖<10mmol/L,可加水果

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四
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一
❖ 重空腹血糖轻餐后血糖
研究表明,餐后血糖控制与否与心脑血管 病变有关
餐后血糖越高,心脑血管病变的几率越高
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二
❖ 重血糖轻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的 变化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 血糖总体水平,而且主要反应 餐后血糖 水平
糖尿病诊断误区之三
❖ 血糖轻其他必要检查

细数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的七大错误认知

细数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的七大错误认知

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率达11.6%,患病总数已达1.1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超过5亿。

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是造成慢性病在中国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对于糖尿病的认知,不论是多年老糖友还是普罗大众都对糖尿病的概念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下,糖尿病几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不要紧人体长期处于在高血糖状态下,各个器官都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

有种说法认为“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误区二: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

大量吃糖并不会直接患上糖尿病,而是会间接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胖,肥胖状态下胰岛素的敏感性会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的一个发病基础。

误区三:糖尿病饮食治疗就是饥饿或全素食疗法饥饿或全素食治疗只会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营养素摄入不足,严重者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

故不建议饥饿或全素食疗法,合理平衡的控制饮食才是正确的方法。

误区四: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在病情稳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情况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可以选用少量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

但是血糖高、病情不稳定者建议选用含糖量<5%的水果或蔬菜,如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误区五:多吃南瓜、苦瓜能治糖尿病关于南瓜能刺激胰岛细胞反应的说法,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南瓜可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至于苦瓜,则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的作用,但降糖作用非常微弱。

误区六:豆腐可多吃,多多益善豆腐是健康食品没错,可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少食、禁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十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

如今,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定期体检有助于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及采取早期措施和治疗。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要服药就行了。

糖尿病不能只服药,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心理平衡、科学运动、科学监测等。

误区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者是主食的摄入。

这是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

误区五: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不对,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会出现低血糖血症。

误区六:只要多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

实际上,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的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糖尿病需要及时、及早接受正规的筛查和治疗。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

正确的做法是,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保健品不能有效治疗,更不能治愈糖尿病。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应于特定人群使用,但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三诺安准血糖仪+100血糖仪试纸配针头链接:/8k4gOQZ
糖尿病四大危险征兆
能吃能喝体重轻
病例:李先生最近一日三餐比平时吃得多,工作间歇还老觉得饿,需要吃些零食充饥。

除了能吃,水喝得也比以前勤,一上午得去四五趟厕所,但喝完后不一会儿就又口干舌燥。

然而,能吃能喝的李先生并没有发福,一称体重反而轻了,这引起了家人的担心。

专家解读:李先生的症状是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多食:大量尿糖,糖分的流失导致人体缺乏能量,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大增。

另外,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使患者更易有饥饿感。

有些患者每天甚至要吃五六顿饭,可仍找不到“饱”的感觉。

多饮:多尿的同时就会伴有水分丢失,引起细胞内脱水,从而刺激口渴中枢,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从而导致饮水次数和饮水量的增加,此时人体急需补充水分。

多尿: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糖升高,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肾小球滤出后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从而导致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同时多尿导致多饮,多饮助长多尿。

体重下降:由于胰岛素不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而靠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常出现体重下降、形体消
瘦,引起疲惫无力、精神萎靡。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不能掉以轻心。

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有些糖尿病早期患者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只伴有疲劳、餐前低血糖、皮肤瘙痒、性功能障碍、手足麻木等不适,也要特别警惕。

瘙痒难忍易反复
病例:近两年来,张女士一直被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阴道炎所困扰。

每天坐卧不安,痒得没法专心工作,性生活也非常受影响。

为了治病,张女士尝试了内服、外用各种用药方法,可病情没好几天,就又复发,让她苦不堪言。

经全面检查,张女士终于找到了阴道炎的罪魁祸首——悄悄升高的血糖。

专家解读:皮肤瘙痒是糖尿病常见的前兆症状,张女士的痛苦经历很具代表性。

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糖升高,尿糖随之增多,阴道内糖分增多,容易破坏阴道酸碱平衡,易于霉菌繁殖,导致阴道感染。

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血糖升高,使血浆和组织液处于高渗状态,引起细胞内脱水、皮肤干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

2.因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神经末梢炎,引起神经敏感度增高,外界刺激如冷热变化、衣服摩擦、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皮肤瘙痒。

3.血糖升高的同时减弱了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导致皮肤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毛囊炎、体股癣等疾病,引起皮肤瘙痒。

因此,当患者用尽各种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仍无法解决皮肤瘙痒的问题时,应检查血糖,警惕是糖尿病所致。

心慌手抖血糖低
病例:50岁的崔女士,平时身体不错,可近半年来出现一个怪现象。

每到饭点前,就心慌、手抖、出虚汗、身上没劲儿、感觉很饿,吃点东西后,马上就好了。

起初,崔女士并没在意,以为是到了饭点没吃饭引起的低血糖。

为此,崔女士稍稍加大了饭量,可没想症状却越来越明显。

担心之余,崔女士来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这让她非常不解,“我天天犯低血糖,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专家解读:这种情况称为“餐前饥饿现象”,这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多见于体型胖的人。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糖尿病早期多种机制使得胰岛素生理作用减弱,为了维持血糖正常,需要代偿分泌大量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逐渐出现分泌胰岛素的速度减慢,分泌高峰延迟,使本该在进食后10分钟到半小时出现的高峰,后移到餐后2—3小时,因此导致餐后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上升,而在下一餐前却因胰岛素过多造成低血糖。

有过类似症状的患者,最好尽快就诊,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手足麻木没力气
病例:半年前,刘大爷经常觉得腿脚发麻,按摩泡脚半年也不见好转。

后来,刘大爷感到麻木感慢慢发展到了胳膊和手上,同时下肢
的情况变得更重,常感觉有小虫往裤腿里爬。

为此,刘大爷的子女立刻带他到医院做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

专家解读:刘大爷的病情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手脚常常伴有轻微的麻木或迟钝,一般不会引起重视,以为是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功能退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会使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患者常常感到下肢麻木,像有小虫在爬,并感到发热,甚至像触电一样,或呈刺痛、灼痛、钻凿痛等剧痛,白天轻夜里重。

严重病人还会出现下肢溃疡,出现经久不愈的糖尿病足。

中老年人一旦发觉腿麻,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就诊,明确诊断,尽早解除病痛。

罗氏血糖仪进口罗康全活II型+75片试纸针头
链接:/8k4gBu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