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正确认知

合集下载

常见的糖尿病认知误区(上)

常见的糖尿病认知误区(上)

因此 ,尿 糖 测 定 结 果 仅 供 诊 断 参
考 ,确 诊糖 尿 病还 须依 靠 血糖 的测 定 。

诊 断糖 尿病不能仅 靠尿糖 检查 ,而
应 以 空 腹 、餐 后 2 小 时 血 糖 或 糖 耐 量 试
但 肾小管 重吸收 葡萄糖 的能力 降低 ,也
会呈现 肾胜糖尿病 。
旦 发现尿 糖 阳性 ,患者应 去医 院进 一
验 以及糖 化血红蛋 白的检查 结果作为 主 要诊 断依据 。
步测 定空腹 血糖 、餐 后血糖 ,有 时还 须
2 o 1 3 年第2 0 期( 第2 9 卷总第5 5 4 期)中 麓 越犀 善 矸4 l 3
糖也越 多 ,能够 出现尿糖 的最低血糖 值
在医学上称为 “ 。 肾糖 阈” 。血糖高于此值
多其他 原 因可引起 尿糖试 验 阳性 ,详述
如下 。
胰 岛素 ,因而 出现血糖暂 时升高 引起糖 尿 。另 外 ,饥 饿 时生 长激 素分 泌增 多 ,
从 而使糖耐 量减低 ,这也会 促使 血糖升 高 而出现糖尿。
编辑 :牛 静
E — ma i l :n i u x i n y u a n l @1 6 3 . c o n r
健康促进与患者教育
常见 的糖尿病认知误 区( 上 )
▲1 0 0 0 1 3 江苏省 中西 医结合 医院内分泌代谢 病院区 包薇萍
编者按
近3 0 年来我 国糖尿病 患病率有很大幅度 的增 长 ,作为最常见 的慢性病之 一 ,社 区医院 、乡镇 医院甚 至是
食 ,就会 出现尿 糖 阳性 。在饥饿 时 ,血
糖 偏低 ,胰 岛 1 3细胞基本处 于半休 息状 态 ,分 泌的胰 岛素大大减 少 。突然大量 进 食后 ,胰 岛细 胞不能 马上分泌 足够 的

护理九知道内容模板

护理九知道内容模板

护理九知道内容模板护理九知道内容模板参考内容:护理九知道是一个专注于护理领域的信息平台,旨在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提供全面、实用的护理知识。

以下是一份关于糖尿病护理的参考内容,帮助护士和病人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糖尿病。

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

它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前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后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

2. 糖尿病的症状和风险因素有哪些?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频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视力模糊等。

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高胆固醇等。

3. 怎样进行糖尿病的日常护理?糖尿病的日常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和自我监测。

护士应向患者介绍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并教授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

此外,护士还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并监测血糖水平等。

4. 如何应对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肾脏病变等。

护士在糖尿病管理中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如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血压监测、肾功能检测等。

5.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护士应在糖尿病管理中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此外,护士还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和焦虑。

6. 如何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护理?每个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不同,因此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并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计划。

同时,护士还应与家属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

通过以上内容,护理九知道可以为护士和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实用的护理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糖尿病。

同时,护理九知道也可以为护士提供相关的糖尿病护理技术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024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ppt课件(图文)pptx

2024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ppt课件(图文)pptx

01定义02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指胰腺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机体的需要。

定义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流行病学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型糖尿病。

危害程度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但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瘙痒等。

分型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诊断标准及流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伴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诊断流程首先进行血糖检测,若血糖异常则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

血糖检测通过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血脂、血压、尿常规等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01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02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结合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确判断
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糖尿病。

首先,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
糖浓度在3.9-7.8mmol/L之间。

而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大于
或等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也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
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大于或等于6.5%。

其次,糖尿病的判断标准还包括临床表现和症状。

糖尿病患者
常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此外,糖尿病还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
病等。

这些临床表现和症状也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的参考依据。

最后,糖尿病的判断标准还包括家族史和其他危险因素。

有糖
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因此家族史也是判断糖尿病的
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也
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临床表现和症状、家族史和其他危险因素。

正确判断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和识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掌握糖尿病,守护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整理了一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糖尿病,守护健康。

1. 了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对胰岛素的利用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分类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2. 糖尿病的危害: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眼部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正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管理也非常重要。

4.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或并发症的风险,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5. 健康教育:加强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希望通过这些资料,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注意预防和治疗,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细数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的七大错误认知

细数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的七大错误认知

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率达11.6%,患病总数已达1.1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超过5亿。

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是造成慢性病在中国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对于糖尿病的认知,不论是多年老糖友还是普罗大众都对糖尿病的概念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下,糖尿病几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不要紧人体长期处于在高血糖状态下,各个器官都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

有种说法认为“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误区二: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

大量吃糖并不会直接患上糖尿病,而是会间接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胖,肥胖状态下胰岛素的敏感性会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的一个发病基础。

误区三:糖尿病饮食治疗就是饥饿或全素食疗法饥饿或全素食治疗只会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营养素摄入不足,严重者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

故不建议饥饿或全素食疗法,合理平衡的控制饮食才是正确的方法。

误区四: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在病情稳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情况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可以选用少量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

但是血糖高、病情不稳定者建议选用含糖量<5%的水果或蔬菜,如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误区五:多吃南瓜、苦瓜能治糖尿病关于南瓜能刺激胰岛细胞反应的说法,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南瓜可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至于苦瓜,则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的作用,但降糖作用非常微弱。

误区六:豆腐可多吃,多多益善豆腐是健康食品没错,可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少食、禁食。

糖尿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宣教

糖尿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宣教

糖尿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宣教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4.60亿人患糖尿病,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预防与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机体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

这是由于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当胰岛素功能受损时,身体无法将血液中的糖分有效地转化为能量,从而导致血糖堆积。

长期以来,高血糖会损伤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首先是合理膳食控制。

我们应该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食品。

此外,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加身体的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

另外,要注意适度的烹调方式,避免过度油炸和烧烤,以减少致病物质的摄入。

除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糖尿病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此外,要定期检查眼底、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发展情况,及时处理并预防其进一步恶化。

以上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同样适用。

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除了以上提到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定期测量血糖、测量血压和观察症状变化是掌握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医学干预外,心理健康也是糖尿病预防与保健的重要方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面对疾病和治疗的负担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沮丧和焦虑。

因此,正确的心理调适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能够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更好地面对疾病。

总之,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知识宣教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监测,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和心理调适,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糖尿病预防知识ppt课件

糖尿病预防知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应增加检测频率。同时注意观察身 体症状,如多饮、多尿、视力模糊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控制体重
总结词
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详细描述
保持健康的BMI值,BMI在18.5-24.9之间为正常范围。避免过度肥胖,肥胖会增 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同时注意减少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控制体重和 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知识ppt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糖尿病基础知识 • 糖尿病的危害 •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 个人预防糖尿病的计划 • 糖尿病的误区与真相 • 糖尿病的未来治疗方向
01 糖尿病基础知识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 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
糖尿病还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情绪 和心理状态,如导致焦虑、抑郁
等问题。
03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合理饮食
总结词
合理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应注 重营养均衡,控制热量摄入。
详细描述
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增 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 每餐的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
总结词
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游泳等。同时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的肌肉拉伤和 关节损伤。
定期检查
总结词
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症状,采取预防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正确认知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慢性高血糖半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

所以,糖尿病的认知会有很多误区。

一、因为是慢性高血糖,起初并无自觉、自知症状,当然,我们绝大多数的了解是
糖尿病又称消渴症,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其实临床中发现大量的病人隐匿糖尿病好几年,是没有这些典型症状的。

仅是
因为某一次手术在常规术前检查时筛查出糖尿病,但客观的情况可能是己经发
病两三年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二、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长期的慢性高血糖会导致全身的并发症,简单地讲
就是血液流经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

用于糖尿病本身控制的费用远远低
于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三、出现治疗疾病本身的费用远低于治疗疾病引起并发症的费用的原因,归根结底
是病人的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能够坚持正确、积极的治疗方案,以至于时间的
累加就带来了并发症的累加。

尤其是出现一些不可逆病变时,就已经远超出了
糖尿病本身的范畴了。

四、发病之初,非常重视,认真学习了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配合治疗。

日子久了,就麻痹了。

感觉糖尿病其实并不吓人。

就可以放松要求,直到有一
天因为并发症再次入院才意识到自己不负责任。

甚至是都无法认识到自我原导
致的结果。

五、也有这样一部分患者,得知发病后,一直无法做到客观,平静的对待。

觉得前
途一片晦暗,对于治疗缺乏信心,严重的甚至到抑郁的地步(抑郁往往让医生
都无法查觉)也直接影响了本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焦虑情绪是正常,抑郁
绝对是病态。

所以,心态很重要。

六、还有就是听信虚假宣传,经常听到某某医院可以手术根治糖尿病,某某新药的
靶向作用机制,能够让糖尿病患者摆脱药物依赖等等让人激动不己的好消息。

至目前为止,糖尿病仍是不治之症,因为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没有真正换
出来。

谈根治就是笑话。

谁可以治愈糖尿病,一定拿诺贝尔奖了。

早就家喻户
晓了。

手术治疗糖尿病目前为止针对少部分肥胖的患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甚
至可以做到停药很久,仅靠饮食,锻炼就可以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状态。

但是成
功的病例仍然很少。

而且,这还需要长期随访才能证明真正是有效的。

七、迷信特效药,迷信偏方。

糖尿病到目前为止就是不治之症,也就不存在所谓的
特效药了,偏方更是弊大于利,中间蕴含多少潜在风险,请慎重。

糖尿病治疗
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讲都是很个性的,不要指望一药医百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不一,治疗方案也呈现出很多区别。

到正规医院,找内分泌专业的医生作科学
地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八、盲目抵抗胰岛素,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立体的工程。

饮食控制、适量锻炼、口服
药、胰岛素、甚至手术均是不同的治疗手段。

糖尿病为我们所知(一知半解)
时间并不短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糖尿病治疗当中的胰岛素治疗仍存在相
当广泛的人群误解。

认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加重,恐惧心理抵制胰岛素;
认为胰岛素存在依赖性,越晚用越好,不然成瘾就完蛋了;对于现在的胰岛素
治疗的认识停留在若干年前,注射疼痛、打针麻烦最为常见。

胰岛素同口服药,
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一样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手段。

而且胰岛素治疗是目前
为止非常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

尤其是现在的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


在胰岛素注射装置也简便易用,注射过程基本无痛。

大大方便了病人的常规治
疗。

九、单纯关注点,缺乏全面的了解。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即时血糖(点
血糖),只反映了当时的血糖水平,干扰因素众多,所以,点血糖是无法全面,
客观的反映糖尿病治疗的方案的效果的。

所以,要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的意义在于反映前三个月的平均控制效果。

更客观,更接近事实。

十、或者仅关注血糖,而忽视了同时要关注的血压、血脂等指标。

因为中老年人,
随着年纪增大,身体各项机能的行进性衰退。

血液三项都并不是孤立的。

所以
应该全面了解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

病症是自己的,要对自己负责,所以,需要多参加学习(正规的医院课堂,医
院举办的正规大患教活动,世界糖尿病日的公益活动)。

只有自己全面的掌握
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才能够做到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