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温度与气温作业设计方案》

《温度与气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温度与气温》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孩子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现象。
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温度与气温的观点、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温度与气温的观点,掌握温度计的应用方法,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气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认识。
三、教学内容1. 温度与气温的观点2. 温度计的应用方法3. 气温的变化规律4. 气温的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气象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温度与气温的观点。
2. 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温度计,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体会气温的变化规律。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象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温度与气温的观点。
2. 温度计的应用方法: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结构和应用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温度计,测量室内外的气温。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对温度与气温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 小测验:设计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供学生参考进修。
《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精选五篇)

《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温度和气温》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
(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
(随机课件)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
(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
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
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
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
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三、气温的测量: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年级科学上册温度和气温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温度和气温教案教科版
和记录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强调每天测量气温要选择同一时间和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2.学生分组或个人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如正确读数、放置温度计的时间等。
4.学生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5.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和地点测量的气温数据,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6.学生通过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培养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并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活动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强调正确测量和坚持记录的重要性。
2.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1.在讨论中,我们发现阳光下和阴凉处的温度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个地点来测量气温呢?
2.综合讨论后,我们得出结论: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最能
反映当地的气温。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点来测量气温。
3.我们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气温测量,并汇报了每个时间所
测得的气温。
4.在展示气温图表后,我们讨论了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关于
气温的信息。
为了准确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需要确定每天进行气温测量的时间。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温度与气温 教科版

温度与气温教材分析: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通过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在试验中会运用温度计,学会测量气温。
学情分析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气温数据作比较进行观察,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2.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思维较敏捷,喜欢观察,善于动手,对新的知识也是比较好奇。
3.学生认知障碍点:在动手过程中是否能坚持测量记录。
教学目标:1.对气温概念的理解。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坚持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知道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入探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温度是用什么测量?温度计怎样才能正确读取数据。
)二、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请学生说说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2、请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读出书本中温度计的各个温度。
3、教师引导,巡视,纠正学生生成问题预设:1.学生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并小组讨论验证方法?以及验证所需的工具和注意点。
2.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3.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并交流。
4.小组汇报验证结论,并说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5.比较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分析温度不同的原因。
三、比较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温度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数据五、小结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温度计,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数据让我们知道了温度与气温,大家要养成认真观察,坚持记录的好习惯。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认识气温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温度和气温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对基本的科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认识气温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认识气温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温度和气温的定义,以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亲身体验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物、判断食物的熟度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 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案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温度和气温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摄氏度的计量单位,并能够运用温度和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内容相对简单,但对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温度和气温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温度和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摄氏度的计量单位,能够运用温度和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摄氏度的计量单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温度和气温。
2.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温度和气温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温度计、气温计等实验器材,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与温度和气温相关的现象,用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图片或视频,如冰淇淋融化、热水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和气温。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吗?那么,温度和气温到底有什么关系呢?”2. 呈现(10分钟)介绍温度和气温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而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并展示摄氏度的计量单位,让学生初步了解。
3.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温度计和气温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和空气的气温,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5分钟)提问:“你们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温度和气温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三.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支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请你们说说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学生回答)出示天气预报: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播报一下这段天气。
(学生进行播报)师:那么这个温度是怎么测出来的?(预设:用温度计)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两支温度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预设:两排示数,液泡上有保护罩,量程不一样)师:其实啊,除了你们说的这几点呢,他们的作用也不一样,这一支用来测量水啊、油啊等等的物体的温度的(板书:温度),另外一支呢,是专门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的,叫做气温计,空气的温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作“气温”,(板书:气温)。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温度与气温。
(二)选择测量地点师:从刚才同学播报的天气中,我们知道湖州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7℃,最低气温是18℃,看来一天中气温会有高低的变化的,就今天而言,哪些因素影响了气温?(如果还不够,老师可以补充,可以用“那你觉得……会不会影响气温?”的方式)师: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气温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会选择哪些地方来验证阳光对气温的影响呢?(或者追问:哪些地方受阳光的影响比较大?哪些地方受人的影响比较大,哪些地方受阳光和人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呢?)(预设:操场受太阳的影响大,教室里面的人多,教室受人的影响大吗?)师:那么我们就选择教室、树荫、操场这几个地点来进行测量。
四年级科学教案 温度与气温-“黄冈杯”一等奖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一支温度计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和温度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重识温度计(PPT出示天气预报播报图片)同学们图片中正在播报的是什么节目?(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气温”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往往根据天气预报的提示来安排我们的出行和着装。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3课“温度与气温”,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测量过物体的温度,那么,什么是温度呢?(生:物体的冷热程度)。
我们生病去医院,医生会测量我们身体的温度--体温,今天我们学习“气温”,那什么是气温?(生:空气的温度)测量温度需要什么工具?(温度计)(二)、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老师手中有一支染色酒精温度计,你能介绍一下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吗?生:液泡、液注、刻度和玻璃管2、怎么使用它?手怎么拿?什么时候开始读数?怎么读取数据?生:......师指导:待液面稳定后,默数5秒后开始读数3、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由于温度计是易破损的玻璃仪器,在使用的时候要小心拿放,避免破碎。
如果温度计破碎了,一定要告诉老师来处理,不要自己处理好吗?(五)、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PPT出示记录单)请大家读一读这张记录单,请你说说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要在哪些地方做?每个地方我们该怎么做?生:测量的地点有四个地方,分别是......生:必须测量三次,要算出平均气温。
3、你认为此时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是否相同?(不一样)我们怎样准确的知道室外的温度比室内的温度高还是低?(用温度计测量)4、全班一起测量室内的温度下面,我们将一起测量室内温度,请先听清要求,当老师说开始后再进行测量。
请小组内,两人合作测量教室内的温度,一人将温度计放于面前,另一人观察液面,当它不再上下浮动时读出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
(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
(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
(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
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
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
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
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三、气温的测量:
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2、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